張軒卿
(河南大學 音樂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和聲是多聲部音樂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從狹義上理解和聲,它就是不同和弦依據一定的規則,進而形成的各種序列行進。從廣泛上的和聲概念來理解,所謂“和聲”,就是多個聲音同時發出聲響。而所謂和聲學所研究和探討的,就是多個聲音同時發出聲響的縱向、橫向的連接與發展規律。歐洲巴洛克時期之前的大部分音樂作品所使用的和聲,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調式和聲”,這樣的音樂作品所使用的和聲往往是建立在教會調式基礎上的音程處理手法,由于這個時期的作品基本均是運用對位手法來寫作的,所以這個時期的和聲運用可能更多注重的是多旋律線條的關系,線性思維占據主導而并不強調和聲的功能和色彩。當音樂逐步發展到古典主義以及浪漫主義時期之后,作曲家基于多旋律線條的結合逐漸找到了縱向結合的規律,大小調式體系亦開始逐步確立,“調性和聲”開始逐步取代“調式和聲”成為當時的主流,以三度為基礎的和聲排列作為縱向結構的多聲部寫作手法成為了典范,主調織體的多聲部組合成為了主要技術媒介,所以這個時期的和聲也被稱為“功能和聲”“古典和聲”。而我們所講的傳統和聲三要素,即功能、色彩和線條,更多的也是針對于“調性和聲”而言的。所以換種說法,“調性和聲”基于“調式和聲”的基礎發展而來,縱然伴隨著音樂歷史的進程,縱向和聲結構成為了作曲家們常用的選擇,但是由復調音樂時期發展而來的線性思維依然沒有被作曲家所遺忘,而是內化成了傳統和聲的線條在繼續發展。
傳統和聲之所以被稱為功能性和聲,就是因為它更多的是強調和聲的功能作用,而且其最基本的特點為以下三點:其一,是以三度疊置的和弦結構與自然音調式體系為基礎,離調變音體系(半音體系和聲)則是在自然音體系基礎上的進一步延伸;其二,強調三個主要功能的和弦。主和弦具有穩定性,是整個調式的中心,往往都以穩定的三和弦的形式出現,其他所有以調內音為基礎發展而來的和弦,雖然與主和弦的關系或近或遠,但是這些和弦無一不是以主和弦為中心而運動的;屬和弦,以屬七和弦(大小七和弦)為基本代表,對于主和弦具有最為直接且強烈的傾向性,系古典主義時期最為常用的七和弦之一;而下屬和弦由于它特殊的功能和傾向性,相對來說變化性比較多,如常見的二級七和弦、重屬和弦等。而且下屬組和聲對于主和弦和屬和弦都有一定的傾向性,當然,其對于屬功能的傾向性更為強烈;其三,和聲的基本序列為T-S-D-T,從功能上來看就是一個“穩定-不穩定-更不穩定-穩定”的過程。
所以,所謂和聲的功能,簡而言之就是一種總的格局、框架。一個調性中的每一個和弦,根據它在調式音階中所在地位的不同,而分別具有穩定或不穩定的作用,并由此而產生一定的支撐或傾向性,而這種穩定或不穩定的作用以及傾向性,就是“和聲功能”。調性和聲中圍繞主三和弦作為中心和弦,具有最穩定的功能,對其他各級和弦都有一定的吸引力。相對于主三和弦而言,其他各級核心都屬于不穩定的功能作用,而對于他們和主音的音程關系以及各自傾向性的不同主要區分為下屬(S)功能和屬(D)功能。和聲的功能將和聲體系中各級和弦彼此連接成一個整體,使得音樂作品中的和聲進行圍繞著一定的調性中心,一來可以有邏輯性地向前發展,二來也可以將音樂的組織和動力進行歸納和整理,以達到更良好的效果。
色彩一詞,實質上是用視覺感官來描繪聽覺的感受,它更像是一個對于直觀印象的描繪。從某種角度而言,每一個音符,每一個聲音都有其特有的音響,也就是不同的“色彩?!庇纱藖砜矗吐暤纳?,就是和聲所達到的聽覺上的直觀效果,即和聲在結合聲部行進中所產生的音響效果,是在功能基礎上一種不同音響色彩的裝飾。和聲的色彩是抽象的、難以用語言完全表達的,而且構成和聲色彩的因素包含了諸多方面,例如:音程關系、調式調性、和弦結構、音區的位置、織體的寫法、和聲行進、聲部的排列和數量、樂器的編配和音色等。簡而言之,和聲的色彩往往是通過和弦的縱向排列以及橫向連接之間來體現的,即和弦結構的變化以及不同的和聲語匯。而和聲藝術的發展也恰恰是沿著如此的線條來前進的。
和弦的縱向排列,從和聲色彩的效果上來表現,可以理解為不同和弦的對比。比如在大調式的色彩前提下穿插進入具有小調色彩的小三和弦,在和聲色彩上就可以表現出堅定明亮的大調和弦與委婉柔和的小調和弦的色彩度的對比。和聲發展進入浪漫主義時期,下屬功能被大大地開發運用,許多作曲家喜歡在四級到五級的連接中,把原來屬于正三和弦的下屬和弦替換成具有小調色彩的二級和弦,這樣就會有一個大小調的色彩感對比。同時,如果將二級和弦變換成二級七和弦,那么不僅具有了強弱的對比,同時又有了一個協和與不協和的對比。而更進一步,作曲家又可以在二級七和弦的基礎上升高四級音,將其轉化為具有離調色彩的重屬和弦,使得音樂在不協和的對比之中又具有了強烈的傾向性。緊接著,在重屬和弦的基礎之上,如果再將六級音進行降低并轉位,即可轉化為重屬變和弦,使其更具離調的迷幻色彩。這些變化都是基于原本的下屬和弦而來的。
在橫向的色彩拓展方面,和弦功能的變化主要體現在不同和弦連接之間的關系。比如在普通的一級到五級的正格關系的連接中,我們往往可以在一級到五級中間穿插入三級和弦,一來可以弱化根音之間的強力進行,產生一種過渡的音響感覺,同時在兩個極為明亮的正三和弦之間穿插一個小調色彩的副三和弦,使得原本堅定的和弦之間多了一絲婉轉,使得和諧的色彩變得不再那么強硬,多了些許的柔潤,豐富了色彩的表達。
總而言之,不同的音響效果會造就不同的色彩,而不同的色彩具有不同的表現作用,所以,和聲的色彩是音樂創作中塑造不同音樂形象、描繪音樂情景、刻畫人物或意境的一種重要的表現因素。當然,在功能性和聲體系之中,和聲的色彩難免會被功能性和聲體系限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這也是后繼作曲家在音樂和“音響化”的作用下不斷推動和聲學發展的一大動力,后繼內容更為廣博,在此不再贅述。筆者認為,也正是因為功能和色彩的結合,才造就了古典主義時期一些著名的作品,使得其音樂形象結合得更加緊密與合理。
低音,即存在于和聲中最下方的聲部。線條,在本文中特指由和聲前后銜接而形成的連貫性的音樂線條。理論上來講,在多聲部作品中,每一個聲部前后銜接都可以產生其獨立的線條,這也是復調音樂所體現的“線性思維”的基本表現。但是本文所要提及的“低音線條”,是在和聲進行的角度而言的具有更加不可替代地位的一種功能化聯系。
所謂低音線條,顧名思義就是多聲部音樂中處于最底層的聲部所構成的一種線性的、連貫性的流動,主要表現就是低音在一個方向連續的級進或半音化行進,偶爾也有三度的音程關系出現。這個時候的低聲部不僅僅是整個音樂織體的基礎聲部,同時也由于它的橫向線條行進而起到了旋律依托的作用。在多聲部音樂的音響中,聆聽者接收到的最為直接的就是高低兩端的聲部,高聲部往往是旋律居多,而低聲部就是聲部的有力依托。由于兩個外聲部可以獲得更大的展開空間,所以它們也就具備伸縮自如的寫作條件。所以在早期的音樂作品中,甚至在調式和聲階段,低音線條的重要性就已經被凸顯,例如巴赫的《Christus》,就是通過低音線條的連續上行級進與旋律構成了倒影式的模仿,最終同時落回到主音上去。而且,在同樣的旋律中配置不同的半音化合聲,可以引導出非常規的和聲選擇,這個時候只有首尾或中間部分的某些和聲是具有功能性的,可以稱之為“骨干和弦”,而其他在中間進行的只是以和聲連接的合理順暢性為原則,而這些為了聲部連接而加入的經過性的和弦,可以將其稱之為“非骨干和弦”。比如在馬斯卡尼的《鄉村騎士》中,其骨干和弦進行為“Ⅰ—Ⅵ—Ⅱ—Ⅴ—Ⅰ”,但作曲家獨具妙思地在骨干和弦之中插入了經過性的Ⅴ級六和弦和Ⅲ級六和弦,構成了“Ⅰ—Ⅴ—Ⅵ—Ⅲ—Ⅱ—Ⅴ—Ⅰ”的和聲進行,使低音聲部構成了一個連續下行的級進,再結合旋律線條的緩緩推動以及和聲主體的內部填充,使音樂表現出了極強的抒情性色彩。由此可見,低音線條可以極大地提升聲部的動力作用,而當動力作用上升為主要時,和聲的功能意義就要退居次要,色彩性的表現則開始占據主流。
在傳統和聲之中,和聲的功能和色彩往往是連接最為緊密的。如果將音樂比作人,和聲的功能就相當于人體的骨骼,是傳統風格的音樂作品的支柱。它確定的是一種總的格局和框架,為音樂的存在限定了一個最基礎的范圍和支撐,同時也為音樂整體的結構和動力奠定了基礎。色彩是音響,是依附于功能骨骼之上的“血肉”。它可以使整個“人”變得豐滿和現實,縱使人與人之間的骨架構造基本相同,作曲家依然可以通過和聲色彩,也就是血肉的填充,使同樣一個骨架展現出截然不同的外貌。比如在上文中提到的縱向與橫向的填充與發展。換句話講,和聲的色彩就是音樂的直觀體現,即我們所說的音響效果,是在功能的基礎上,作為一種色彩感的裝飾。所以,縱然是相同的功能進行,音樂也可以在不同的情境、情緒、角色等變換之下表現出完全不同的效果。所以,這兩者的關系可以進一步理解為:和聲的功能主要是和聲進行的動力因素與結構因素,而和聲的色彩主要是塑造音樂形象的具體的直觀表現因素,和聲的功能具有一定的范圍,并非所有的和弦設計都具有功能性;而和聲的色彩則沒有固定的范圍,任何一種和弦,只要能夠產生音響,即可以認為它具有色彩性,至于是否能夠產生功能化的連接,則要看在作品中該和弦所參與的進行。回到低音線條,它是功能和色彩發生作用的載體,是基于和聲的功能和色彩的基礎上的又一次填充和豐富。低音線條一邊可以為和聲的功能提供支撐,同時又可以淡化和聲的功能,將低聲部的平滑連接提升為首要的原則,通過不同低音線條的起始設計,引發出不同的和聲選擇,進而產生很多種不同色彩的和聲連接。
筆者認為,聲部連接是傳統和聲學中永遠不可避免的一個話題,在聲部連接的諸多原則之中,多聲部的縱向發展與橫向流動是其中最為重要的原則。而通過以低音線條為基礎的多種和弦的選擇,我們可以在遵守聲部連接的基礎原則之內做到以骨干和弦為基礎、輔之以各種經過性和輔助性的色彩化和聲,一邊保證聲部的平穩流動,另一邊能夠更加豐富音樂的色彩表現感??傊?,和聲的功能、色彩和低音線條三者相輔相成、互相襯托,才是傳統音樂作品最完美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