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新婷
(四川音樂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21)
新中國的手風琴是從部隊到地方、從工業廠區到學校社區、從城市到農村,逐步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普及開來的。20 世紀60 年代前后,國內手風琴作品中《牧民之歌》《我為祖國守大橋》等極具中國特色的音樂作品極大地挖掘出了手風琴樂器特點和技術特性,并且為手風琴作品注入了鮮明的中國民族音樂特色。這些手風琴作品在保證一定的技術難度基礎上,旋律帶有明顯的中國民族音樂調式調性。朗朗上口的中國風手風琴作品非常適合在人民群眾的文化娛樂生活中進行傳播。在那時,手風琴音樂是人民文化娛樂生活中非常重要的音樂類型。
近十多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和物質文化生活的提高,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各個方面的要求逐步提高。服務于社會主義文化生活要求的各類文化產品增多,逐步滿足了人民群眾對社會主義文化生活的更高要求。而中國的手風琴音樂,隨著可選擇的文化娛樂產品的增多,在人民群眾文化娛樂生活中所占的比重逐漸降低。現階段人民群眾對手風琴音樂的認知范圍在逐漸縮小。人民群眾喜愛的手風琴作品主要集中在幾類國外民族風格突出的作品類型,包括法國的浪漫華爾茲,拉丁美洲的探戈舞曲,俄羅斯及東歐諸國的民族音樂等。而中國民族音樂風格突出的手風琴作品無論是數量還是傳播度都比六七十年代有所下降。
快速發展的經濟帶來了物質文化生活的極大豐富。脫離了這個時代條件的文藝創作是缺少社會價值的。人民不會選擇不符合時代審美的藝術文化產品。當代文藝工作者一直沉浸在自己的感官世界里是不可能有所突破的,與時代思想接軌才是硬道理。各種文化藝術產品都應該表現出自己所處時代的特點和需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才是新時代文化發展的生命源泉。尤其是手風琴這種自進入中國以來一直走群眾路線的樂器,在新時代的文化發展背景下更應該拒絕高高在上,要扎根在人民群眾中。要以人民群眾當下的喜好為創作目標,積極適應變化中的文化需求,創作真正屬于人民群眾的音樂作品。不管人民群眾當下喜歡的手風琴音樂是法國風格、阿根廷風格還是俄羅斯風格,我們都必須理解、接納并學習。充分理解人民群眾的喜好要求,在滿足這些要求的基礎上加入中國元素,洋為中用地做好中國音樂、講好中國故事。
就手風琴音樂的群眾基礎和手風琴音樂受眾的音樂傾向,筆者及教學團隊進行一系列調查研究,于2020 年進行了網絡調查100 人次。其中對手風琴感興趣的人員62%為女性,剩下的38%則為男性。年齡分布近五成是40 到50 歲的人士,兩成是6 歲左右的兒童。40-50 歲這個年齡段正好經歷過手風琴展的黃金時代,與我們的調查結果相符。調查中有七成的人表示經常聽音樂,選擇使用音樂APP 和選擇依托電視、電影、短視頻附帶聽音樂的比例都很高,這也與大數據時代下新媒體的流行有緊密的聯系。
調查對象都會選擇旋律優美節奏鮮明的音樂作品來緩解生活的枯燥,滿足精神需求。他們對一些旋律和影視片段中演奏的樂器有基本了解。對于手風琴音樂,調查對象的相關了解不是特別多,但表現出了對一些手風琴配樂想要進一步了解的意愿。
從這個調查得出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到,當代年輕人對于手風琴音樂了解度遠遠低于他們的長輩。手風琴音樂在中老年受眾中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在進行分類研究時,我們還發現在我國手風琴音樂受眾中大多對于俄羅斯風格的作品更感興趣。這個現象非常有趣,我們可以進行一些分析。
俄羅斯音樂具有曲調優美、內容深沉的特點。這和俄羅斯民族飽受創傷的民族經歷有關。俄羅斯民族在各類藝術上都有著很深的造詣,對于高雅藝術有著思想追求的傳統,眾多天才作曲家也為俄羅斯音樂增添了豐富的藝術色彩。俄羅斯人民以其強烈的民族意識和具有鮮明的民族色彩的作品,讓世界各國音樂愛好者都對他們的民族音樂有著較為濃厚的興趣。
20 世紀50 年代,在新中國音樂教育藝術剛剛起步時,前蘇聯音樂包括藝術教育體系對我國的音樂事業有著巨大影響。當時的專業音樂院校和音樂團體中,俄羅斯風格的音樂也占據了相當大份額的教學和演出內容。俄羅斯音樂理論概念對我國音樂教育影響也很大,這在我國的音樂藝術教學中都有體現。俄羅斯音樂受眾普遍較高的藝術素養是由具有悠久歷史傳統的音樂藝術教育所培養熏陶,成為俄羅斯民族最為世界人民所熟知的民族特性之一。提高民族藝術素養是增強民族自信,增強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手段。俄羅斯對于古典藝術教育的普及與發展,對于提高我國人民群眾整體藝術素養具有很高的借鑒意義。
在藝術創作多元化的20 世紀,許多作曲家為了避開古典與浪漫主義的音樂旋律雷同,在創作上強行突破,而俄羅斯作曲家們依然遵循歷史的腳步,保持在傳統藝術創作思維上前進。他們的音樂旋律深沉動聽,大量采用和聲旋律大小調進行譜寫。俄羅斯音樂常常帶有一種堅韌不拔且堅定的信念,這種信念也影響到每一位聆聽俄羅斯音樂的聽眾,展現了強大的音樂精神推動力。這既和俄羅斯人民擁有豪爽樂觀的民族特性相關,又與該民族長期受到戰爭影響,骨子里的尊嚴感更加強烈有關。
為什么我們國內群眾在眾多風格的音樂中特別鐘愛俄羅斯音樂呢?第一個原因就是俄羅斯音樂旋律優美動聽,能夠引起普羅大眾的共鳴。無論是戰爭年代還是和平年代,文藝作品要服務于大眾,要符合大眾的口味。一個好的文藝作品,要流行一時并不困難,難的是經久不衰。第二個原因是中國人曾經經歷過一個文藝作品匱乏的時代。在那個時代,中國人能夠接收到的藝術內容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就是前蘇聯的作品。第三個原因,就是在很多中國人的眼里俄羅斯音樂既代表了曾經的蘇聯時代,又代表了俄羅斯這個國家。在被調查訪問的群眾中,多數認為最有代表性的俄羅斯手風琴作品分別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和《山楂樹》。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又稱《莫斯科之夜》,作曲為瓦西里·索洛維約夫·謝多伊。原來是為1956 年莫斯科電影制片廠拍攝紀錄片《在運動大會的日子里》而作曲,1957 年在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會上奪得金獎,成為了蘇聯經典歌曲,1957年在中國被大眾所知曉,這首抒情歌近半個世紀來所具有的魅力,不僅是它作為愛情歌曲在藝術上的成功,也將俄羅斯人民對莫斯科夜晚美景熱愛之情以及對祖國、親友,甚至一切美好事物的愛傳遞給了世界。
《山楂樹》則是一首描寫工廠青年生產生活和對愛情的向往的一個作品,原名《烏拉爾的花揪樹》,旋律優美婉轉,流露出濃郁的烏拉爾風情,純真、優美、浪漫。
針對我們的調查結果,我們嘗試對一些耳熟能詳的俄羅斯風格音樂作品進行適應于我國當前群眾文化需求的改編。
在不改變整體的和聲進行和曲式結構的基礎上,尊重原作者的思想情感,把音樂思維現代化。例如《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開頭幽靜婉轉,設計較輕的觸鍵方式加上大管或者薩克斯音色變音器,可將音樂表達得惟妙惟肖。在高潮階段,宣泄情感階段再用全開變音器進行演奏,把音樂推向另一個高度。在創作上,要特別注意音樂的節奏。節奏是音樂的骨骼,在一首作品中擁有豐富的節奏能給聽眾帶來不一樣的體驗。可將爵士風格或者波薩諾瓦風格的節奏嫁接在俄羅斯風格音樂上。例如,可以在應該強拍的地方稍微弱一些,打一個時間差;或者加上切分休止符這類節奏進行修飾。這些都會打破傳統節奏的規律性,會讓音樂整體擁有“新鮮感”。
首先,在手風琴音樂教學中提高學生對于多元化手風琴作品的學習積極性:在音樂教學內容上應增加法國的浪漫華爾茲,拉丁美洲的探戈舞曲,以及俄羅斯民族音樂等特色作品的學習量。在具備一定音樂理論知識后教授一定量的即興演奏知識以作為擴展。
其次,將當代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藝術元素融入到多元化風格的手風琴作品中,以吸引更多當代中國聽眾。試著探索一些風格之間是否有融合的可能性。這需要我們在日常學習中提高改編音樂作品的能力。對于音樂大學課中的樂理、和聲及曲式等內容加大學習力度。原創和改編都需要具備足夠多的音樂理論知識以及改編技巧來支撐這項工作。
適應當代群眾文化需求的手風琴新作品在專業學習中極其重要,是手風琴音樂在文化藝術產品百花齊放的當代唯一的生存之道。在嘗試了多首適合當代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的手風琴作品的改編后,我們相信將符合我國當下人民群眾音樂審美的元素融入到多元化作品中可以存在多種實現途徑。
手風琴的學習者應以提高自身音樂審美為己任,在掌握基礎鍵盤和聲知識后要敢于嘗試不同的音樂風格。大膽地將一些不同風格的音樂進行融合,用自己的創新思維為當代手風琴音樂出現更多新鮮、高質量且適應新時代群眾文化需求的音樂作出貢獻,推進我國手風琴音樂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