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曉虹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 外國語學院,上海 201620)
在以娛樂為主要消費目的的電影生產領域,教育題材電影的數量只占電影總量極小的一部分。盡管教育題材并不受制片人的青睞,國內外依然涌現了不少優秀的教育題材電影,例如西方電影界出現了《死亡詩社》(美國)、《浪潮》(德國)、《放牛班的春天》(法國)等探討教育理念的經典之作,中國電影人也拍出了《一個都不能少》《美麗的大腳》等反思教育現狀和問題的優秀作品。
在這些優秀的電影作品中,美國電影《死亡詩社》獲得了第62 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第43 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影片,第16 屆法國凱撒獎最佳外國電影,第43 屆意大利大衛獎最佳外國電影等一系列比較有分量的獎項。在被專業人士認可的同時,該影片在普通觀眾中的口碑也非常好,可以說是一部既叫好又叫座的教育題材影片。該影片由澳大利亞導演彼得·威爾執導,美國試金石電影公司出品,1989 年在北美上映,講述一位有思想的老師和一群希望突破的學生之間的故事。這部電影有著美國電影一貫的風格,煽情的故事,激烈的沖突,逗人的橋段,但它在批判、反思傳統教育制度的同時,喚起了人們對教育革新的期盼。這部影片上映至今已有三十多年,但每一次重看,筆者內心的震撼和感動就會累加。電影美好的教育理想、多重矛盾沖突的故事設計、多線程推進的敘事結構值得我們反復思索、研究和探討。
一部電影能夠長久地被人們記住,能夠時不時地被人們提及,能夠被人們一遍又一遍地觀看,一定有著深刻的內涵。《死亡詩社》就是這樣一部既有吸引觀眾的戲劇沖突,又有讓人久久回味的文化內涵的經典教育題材電影。影片里的故事發生在1959年的美國。威爾頓學校是一所家長眼中的優秀學校,該校秉持“傳統、榮譽、紀律和卓越”的校訓,以超過75%的學生升入常春藤聯盟大學而深受家長們的青睞。但是,在學生們的眼中,這卻是一所“地獄”學校,該校死板、陳舊的教育體制禁錮著學生們的思想。家長們的理想與學生們的現實,學校的嚴格規訓與學生們的自由天性,不可避免地產生各種矛盾。新來的基廷老師帶著他獨特的教學方式和積極的人生哲學闖進了壓抑的學生們的內心。他吹著口哨走進教室,帶領大家參觀已故校友紀念展廳,告訴學生生命短暫,要珍惜生命,活在當下;他讓學生們撕掉書本上刻板、教條的說辭,鼓勵大家不要盲從權威,要學會獨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觀點;他讓學生們站到講臺上俯視教室,換一個視角觀察周圍,以此啟發學生不要因循守舊,必須時刻注意用不同的眼光和角度來看待一切事物;他以詩歌、運動、不同尋常的教學方式來啟發學生們自由思考,要他們努力傾聽并相信自己內心的聲音。這些反傳統的做法在威爾頓學生的心中引發了一場地震。學生們在基廷老師的影響下,努力擺脫舊體系的束縛,一個個變得富有靈性,開始勇敢追求自己的理想。諾克斯不顧一切地追求他的愛情,勇敢地向喜愛的女孩表達了愛慕之情,尼爾第一次違背父親的意愿,遵從自己的內心,堅持演完了他喜愛的話劇,托德也從自卑、羞怯、一直生活在優秀兄長陰影之下的狀態中走出,擁有了自我,咆哮出了自己的心聲。他們重新組建了基廷老師以前在這個學校讀書時成立的“死亡詩社”,在夜間,一個個充滿激情的學生聚集在一個山洞里自由地讀詩、暢談,年輕的心靈在這里擺脫了一切約束,盡情翱翔。盡管最后,年輕、尚不成熟的尼爾在父權的專制威壓下抗爭失敗,放棄了生命,這導致基廷老師背上“教唆學生”的罪名而被學校辭退,但自由思考、不盲從權威、拒絕束縛、傾聽自己的聲音、追求自己的理想的思想已經在學生們心里扎下了根。
這部電影反映了20 世紀50 年代的美國守舊勢力的傳統教育理念占上風。嚴格的校規、程式化的教學和沉悶的氣氛使學生們感覺學校像“地獄”,強大的禁錮與震懾力量迫使學生們服從聽話,按照老師和家長設定好的路徑往下走,不允許他們擁有自己的意識。基廷老師顛覆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方式,激發了學生們自由的天性,讓他們學會了獨立思考,傾聽自己內心的想法,勇于追求自己的理想,實現全面成長。
該影片的文化內涵發人深省。盡管已過去許多年,基廷老師張揚個性、新穎獨特的教學理念依然給人啟迪。什么才是好的教育?學生需要怎樣的教育?應不應該以人為本,釋放天性?知識的傳授重要還是觀念、方法的傳授更重要?在看完影片后,這類問題不斷出現在人們的腦海。能啟發人思考的影片就是有價值的影片。電影《死亡詩社》做到了這一點。教育的真正目的是打破刻板程式化,喚醒學生的自主意識,讓他們學會獨立思考和變換角度看待事物。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教育思想,其無論什么時候都不會過時。該影片對當時陳腐的教育現狀的批評,對基廷老師鼓勵學生勇于開拓新天地的褒獎,對基廷老師引導學生釋放天性、遵從內心理念的推崇,讓無數觀眾感同身受,深切體會到了精神自由的可貴以及教育革新勢在必行。
電影故事結尾的一般作用是點題,首尾呼應,突出人物,引發觀眾想象。影片《死亡詩社》毫無疑問設計了一個非常有意義的結尾,其在突出主人公基廷老師對學生的積極作用的同時,讓觀眾對學生們的未來充滿美好的想象。
在故事的最后,校方強迫詩社的所有成員簽署了污蔑基廷老師的責任報告,基廷老師成了承擔尼爾死亡責任的替罪羊,從而被校方開除,離開了威爾頓學校。基廷老師的離開構成了一個耐人尋味的結局,學生們的反應也讓觀眾感受到了巨大的藝術震撼力。
跟別的電影主人公失敗后黯然離開不同,影片《死亡詩社》里基廷老師的離開,有著不一樣的寓意。這部電影的結尾不是一般的悲劇性結尾,里面隱藏著令人鼓舞的暗示。影片結尾處,當基廷老師被校長驅逐離開時,原本怯懦的托德帶頭站上課桌對基廷老師大聲喊出:“噢,船長,我的船長。”這是美國著名詩人惠特曼為悼念林肯總統而寫下的詩句。學生們一個接一個勇敢地站上課桌,跟著托德重復喊出這一詩句,對校長的威脅置若罔聞。觀眾看到這一幕,心里是非常激動的。學生們站上課桌不正是基廷老師鼓勵他們換個角度看待事物所采用的方式嗎?學生們沒有忘記基廷老師的教誨。在惠特曼的這首詩里,在勝利前夕遇刺的林肯總統被比作率領眾人沖破駭浪卻最終倒在甲板上的船長。林肯總統剛廢除奴隸制不久便被刺殺身亡,而基廷老師帶領學生追求心靈的自由,挑戰守舊的教育制度的嘗試剛剛取得一些成果便被勒令下崗,他的境遇與林肯總統有著某些相似的地方:一樣乘風破浪,而最終付出代價。因此,電影結局的隱喻意義就不是簡單的悲劇意味了。觀眾從學生們的行為看到了他們對校長代表的傳統壓制性教育的隱忍抗議,也看到了他們對基廷老師的尊敬和留戀,一種壯烈的氛圍讓影片的結尾余韻悠長,極富張力。奴隸制的廢除不會因為林肯總統被刺殺就倒退回去,威爾頓學校的學生們在基廷老師的引導下掙脫禁錮,追求理想的自由思想也同樣不會因他的離去而消失。電影結尾處,基廷老師臉上寫滿欣慰,他鼓勵學生打開心靈枷鎖的教誨沒有白費。這個離開的場景一點也不悲涼:基廷老師的離開,并不是對抗傳統的失敗,這恰恰昭示了突破傳統的強大力量。他創新的教育理念雖然在傳統的功利主義面前敗下陣來,被迫離開,但他崇尚自由思考,解放心靈,及時作為的思想卻已經在學生們的心里生了根發了芽,“真正有價值的教育思想壓倒了貌似強大的教育傳統”,學生們的自由精神已經覺醒,學會了傾聽和相信自己。
這個結尾非常巧妙并且令人深思。盡管基廷老師的離開是一種遺憾,但學生們不再因循守舊,開始有自己的思想,也是一種令人欣慰的結局。他們對刻板、僵化的教育制度進行了反抗,他們的未來有了更多、更美好的可能,這難道不是一個好的開始嗎?
影片《死亡詩社》的敘事結構采用的是多線程推進故事的模式,在遵循情節發展的線性時間順序的同時,又設置了多個既獨立又串聯交織的人物故事。各條線索之間,風貌不同,事件取向不同,形成了一種強烈的對比關系。情節隨著線性時間的發展而累進抬升,創造了一種多頭并進、正反沖突的敘事模式。首先,基廷老師用獨特的教學方式打開學生們心靈的枷鎖是貫穿整部影片的主線索。他用別具一格的授課方式,教導學生們要珍惜當下,精彩生活,獨立思考,傾聽自己內心的呼喊。但這種反傳統的做法挑戰了世俗的功利主義的教育理念,必然會受到當權派的打壓,這導致他最終被趕出了學校。同時,影片選取了幾個典型學生的故事,從各個方面來表現基廷老師“尋找生命的意義”的教導對學生的啟發作用和積極影響。尼爾的故事是一條重要的支線。在父親的強大威壓下,他一直老老實實遵循家長的安排,要上哈佛,做醫生。而基廷老師告訴他們要突破桎梏,自由思考,釋放天性,這喚醒了他內心最真實的渴望——不是做醫生,而是演話劇。他召集大家重組詩社,勇敢地演完了喜愛的話劇。可他脫離父輩制定的軌跡的行為是不被允許的。他被父親訓斥、禁錮并以生命為代價進行了最后的反抗。校方利用他的死來編織罪名,逼迫基廷老師離開學校。這是整部影片戲劇沖突最顯著的一條支線,尼爾追逐夢想的喜悅,面對專制父親的害怕,對基廷老師的信任與崇拜交織在一起,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力。第二條重要支線是諾克斯勇敢追求所愛慕的姑娘的故事。他在基廷老師“詩歌、美麗、浪漫、愛情,這些才是我們活著的意義”的話語激勵下,聽從內心的召喚,勇敢地給自己愛慕的姑娘打電話,給她讀自己寫的詩,請她一起看演出,真正釋放了自己內心的渴望。沒有基廷老師的啟迪,他在壓抑古板的威爾頓學校永遠不可能邁出這一步。第三條重要支線是托德擺脫優秀兄長的陰影,學會正視自己,勇敢面對生活的故事。在優秀兄長巨大的光環之下,他自卑、怯懦,毫不起眼,不被父母重視,也不被別人注意。在基廷老師鼓勵學生“喊出內心的想法”時,他終于拋掉了自卑,走出了壓抑,意識到自己也是有特色、有價值的獨立個體,大聲喊出了發自內心的詩句,自我意識從此覺醒。這三條重要支線圍繞著主線交織進行,矛盾沖突此起彼伏,推動電影故事螺旋式發展,讓觀眾的思緒一直沉浸在電影敘事當中,在個體與社會,理想與現實,天性與禁錮,前衛與傳統的激烈沖突中感受當時學生們所經歷的迷茫、痛楚、頓悟,從而對社會產生多向度、多元化思考。當然,這部電影還有不少次要線索,它們圍繞基廷老師反對守舊傳統、崇尚自由的教育理念展開,通過對比、銜接、重疊等手段,為觀眾講述了一個內涵豐富的動人故事。這種多線程推進的敘事模式讓電影主題的表現方式更豐富,更具有戲劇張力,更能吸引觀眾的注意力,更有利于升華主題。
《死亡詩社》是一部優秀的教育題材影片,它利用各種戲劇沖突和豐富的鏡頭語言批評傳統教育痼疾,讓人們對人本主義教育觀與世俗功利主義教育觀進行深入比較,從而引發人們對教育理念的反思和創新。盡管影片最后采用主人公基廷老師被逼離開這一看似教育突破失敗的結局,實際上卻用學生們站上課桌送別老師這種帶有抗爭意味的鏡頭畫面表達了充滿希望的寓意:學生心靈的覺醒就是教育的突破,小小的自由思想的萌芽以后會長成獨立思考的參天大樹。影片采用交織式多故事并進的敘事結構,從各個角度體現基廷老師啟發學生自由思考、追求理想的卓越影響力,多重矛盾沖突豐富了電影敘事,這確實是一部值得多次欣賞的經典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