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楊麗芳 顏宇東 攝影/白潔 通訊員/易濤
115歲的衡陽市第八中學(下稱“八中”)美得鮮活。
黌門古樸典雅,亭閣相映成趣,小橋流水柳相依,夏荷蓬勃魚追逐,隨處可見的古樹小草相得益彰。
黌門下,“做有情懷的教育,辦有故事的學校”十四個字,隨著進出欄桿起落,開合有度。來來往往的人第一眼就會注意到它。
情懷與故事,源于八中百年的歷史,以及校長文思源深耕教育30多年的智慧。
故事凝結情懷,匯成文化。文思源時常思索:我們要留下什么樣的故事?
“校園里的故事應是正能量的,有溫度的,感人的。”文思源如此詮釋,“一個學生離開校園后,仍會時時津津樂道校園里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這樣的學校就是有故事的學校,這樣的教育就是成功的教育。”

衡陽市第八中學校長文思源
許是語文教師出身的緣故,文思源的一舉一動,有儒雅之風。
文思源說,校長應是一個鮮活的、有故事的人。這個“人”無需完美,但要奮進。身教比言傳來得更有力量,校長的言行舉止會被師生看在眼里,記在心里。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師生們被潛移默化地影響著。
文思源喜歡上課。在八中,他時常登上思政課的講臺。講大國擔當時,他胸懷天下;講百年初心時,他是飽經風霜而本色依舊的中國共產黨員;講長征路時,他高擎信仰火炬;講新時代青年時,他是眼里有光的“拿云少年”……
關愛,是細微處的故事。
發現課堂效率不高,文思源就搬著凳子到教室去聽課,當場提出意見與建議,并設立推門聽課制度,打造“少講、多思、精練、互動”的高效課堂模式;發現教師忙于教學,晚餐草草了事,他就提議學校在晚餐時段供應工作餐;發現新來的教師沒有周轉住房,他立刻向上級部門打報告,請求建設校內教師周轉宿舍;八中學生生日當天,都會收到精致的卡片,憑卡,他們當天可以在食堂免單……
每周五是校長談心日,文思源會主動找一批學生談心、談學習、談理想。他也會找老師談教學、談教育、談人生。
學生王益銘,進入八中時,不滿12歲。文思源關注他,常與他拉家常,談家國天下。2020年高考,王益銘考了690分。這個分數選清華大學的熱門專業綽綽有余,王益銘卻毅然選擇基礎學科。“為國家基礎科研做貢獻才是我的夢想。”王益銘說。
美好的故事正慢慢發生。
初到八中,前一個月里,文思源每天穿梭于校園。教室、食堂、學生寢室、圖書館,留下了他密密的腳步。
少年奔放,下課回寢,“指點江山”是常事。一千多人的宿舍樓,常常喧嘩不已。文思源便與管理團隊及班主任組成巡寢隊,每晚巡寢。他甚至搬來被褥,住在學校督促學生就寢。
有時,文思源會站在寢室門口,讓學生聊一會兒天。他再咳嗽一聲,推門進去囑咐學生休息。見校長來了,學生變得靦腆起來,紛紛噤聲。不到一個月,學生宿舍恢復了久違的安靜。
今年端午節,恰在高考前夕,文思源挨個教室給學生送粽子,祝學子端午安康。到高三年級的教室時,他信心滿滿地對學生說:“包‘粽’!高‘粽’!”發粽間隙,學生們拿起筆記本和紀念T恤,請文思源簽名。寫下的是祝福,更是俯下身陪伴學生的初心。
今年的高考數學題目偏難,許多學生考完情緒不高。晚上,文思源走到考生中間,拍拍他們的肩膀。落下的是手心,傳遞出的是信心。
陪伴與堅守,是八中的教師文化。
課堂上,你會看見四十多歲的張軍老師,腿上打著厚厚的石膏,雙手撐椅,貼著講臺,挺著身子授課;辦公室里,語文教師凌均武伏在桌上,不是在改作業,就是在給學生答疑;年級組長賀熙德,三年如一日,每天早早地在教學樓前等著學生到來,目送學生安寢,無一日間斷……
校園里的平凡故事,無形而有力量。
“說得少,做得多”是特級教師李自生對文思源的評價。
李自生清楚記得文思源第一次參加高三月考分析會的情景。老師們完成講評、布置好工作、說清管理要求后,靜待文思源的“指示”。沒有想象中的長篇大論,一分鐘不到,他的清晰的“指示”就作完了。會后,老師們感慨:文校長為人實在。
后來,文思源參與了每次的高三月考分析會,依舊言簡意賅。發言簡短,源于他對教學與管理的理解,以及他相信并尊重每位教師的專業。
文思源給教師們布置任務:每年寫一寫自己的教育故事。文思源仔細閱讀老師們的故事,并把它們推送到朋友圈,讓更多的人看見。如今,八中故事集匯聚了無數教師的美好故事。
教師的故事里,總離不開學生的成長。
在八中,學生可以在模擬聯合國的會場上肆意表達,在辯論會上碰撞思維,在作文比賽上激揚文字,在校園歌手大賽上大展歌喉,在體育場上揮灑汗水……
于是,有了美術“小白”吳敏學高中學畫,拿到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入場券”;有了怯懦的顏開樂在合唱比賽中發現自我,變得自信開朗;有了趙振興、趙振中、趙振華三胞胎齊齊考入北京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大學,距離“振興中華”的理想更近一步……
此時,六公里外的回雁峰依舊巍峨矗立,兩公里處的湘江持續奔涌向前,八中仍坐落在城區郊野,徐徐生長,述說著自己的故事,安靜且熱烈。文思源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