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永鑫 吳俊芳
“押加”訓練對貴州大學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成績的影響研究
鄧永鑫 吳俊芳
(貴州大學 體育學院,貴州 貴陽 520000)
大學生體質健康關系著國家和民族的發展前途,因而探討我國大學生體質健康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文章基于實驗法探索“押加”訓練對貴州大學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成績的影響情況,結果顯示:(1)“押加”訓練對大學生身體形態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訓練后平均BMI值比訓練前提高了0.29kg/m2;(2)身體機能方面:“押加”干預后肺活量平均成績比干預前提高了118.69mL;(3)身體素質方面:押加訓練對大學生身體素質均有積極的影響,效果尤為明顯的是短跑和立定跳遠。“押加”干預后所有隊員的50米跑成績均有提高,且總體平均值訓練后比訓練前提高了0.42s;干預后每位隊員的立定跳遠成績均有明顯提高,且干預后比干預前立定跳遠平均成績提高了18cm。
運動訓練;體質健康;大學生;押加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得到大幅度的提升。然而,作為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的接班人的大學生群體[1],其體質健康連年下降的現實已引起國家領導的高度重視以及眾多國內外學者的深度關注。有部分學者認為,大學生在處理學習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的能力可能與學生所受到的學習壓力、心理狀況、生活習慣和體育鍛煉等存在較大的關系[2],因此國內外學者們積極探索促進大學生身體健康的評價體系、運動處方等策略[3-5]。為了積極促進大學生體質健康,鑒于大學生之間的體質存在差異,訓練手段和方法應尊重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并根據鍛煉者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對應的運動方案。
押加是流行于我國西藏等地的一種民間活動,又稱藏式拔河和大象拔河[6],其基本特征是人們模仿大象動作而創造并發展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目前,基于對我國少數民族文化的繼承和傳播,以及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的備戰,西部地區的眾多高校成立了押加訓練隊。文章為了探討押加活動對青少年體質健康的促進作用,以貴州大學“押加”訓練隊隊員為實驗對象,通過押加訓練,對于干預前后隊員的體測成績進行比較,探討押加訓練在促進大學生體質健康中的積極作用,從而為體能訓練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研究對象為貴州大學“押加”校隊的13名男性隊員。項目組主要采用實驗法對這些學生開展“押加”訓練前后的體質健康測試并進行數據分析比較。
1.2.1實驗法
項目組在實驗開始前組織研究對象進行干預前的體質健康測試,然后在實驗結束后再次對研究對象進行干預后的體質健康測試,并對其“押加”訓練干預前后的體測數據進行記錄并做對比分析。
(1)實驗測試指標:項目組選取《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選定的體質健康測試指標,即身體素質的50米跑、1000米跑和立定跳遠;身體機能方面的肺活量以及身體形態方面的BMI值。
(2)實驗周期:本次實驗總周期設為三個月,每周的訓練時間為周二下午、周四下午和周日下午等三個時間段并且每次訓練時長為兩個小時。
(3)實驗安排:訓練時間,每周固定選擇周二下午、周四下午和周六下午各進行一次“押加”訓練,時間120min,共開展56次訓練;訓練內容及強度,周二下午臥推、仰臥起坐、背臥、深蹬各四組訓練,每一組做十個,訓練結束后進行一組拉力帶練習;周四下午學習“押加”訓練的基本技術動作,無“押加”帶動力定型做四組每組做30s,練習一個月后換成彈力帶的動態練習,抓舉、挺舉練習各做四組每組十個;周六下午進行“押加”比賽四次(三局兩勝制),田徑場跑10圈,訓練強度為每圈1min50s。
1.2.2 數理統計法
用SPSS 22.0軟件對本次干預前后所獲得的數據進行統計處理。
1.2.3 邏輯分析法
將實驗前后的學生測試成績進行邏輯分析得出相關結論。
2.1.1實驗前后身體形態測試指標
BMI為身體質量指數,BMI=體重(kg)/身高平方(m2)。本實驗中將用“BMI”這一指標來反映身體形態水平狀況。BMI值處在18.5-24.9kg/m2之間屬于正常范圍,大于等于25kg/m2為超重,大于等于30kg/m2為肥胖,小于18.5kg/m2為偏瘦,實驗前后身體形態測試成績如表1,其中BMI肥胖等級情況在實驗前后無人偏瘦、肥胖、超重,參加“押加”訓練的隊員BMI值均在正常范圍,“押加”訓練前BMI平均值為22.53±1.32kg/m2,“押加”訓練后BMI平均值為22.24±1.73kg/m2,“押加”訓練前后BMI值變化幅度為0.29kg/m2,依此可見“押加”訓練對BMI值有積極的影響。
2.1.2實驗前后身體機能測試指標
身體機能是人體器官和組織所表現出的生命活力,肺活量是最大吸氣后所能呼出的最大氣體量,可以較好反映學生的肺容積和通氣功能。本實驗中采用“肺活量”這一測試指標來反映大學生身體機能狀況。
表1 實驗前后身體形態測試成績(n=13)
表2 實驗前后身體機能測試成績(n=13)
從表2中可以看出干預前肺活量平均成績為3995.00±508.42ml,參加“押加”訓練后隊員的肺活量平均成績為4113.69±575.44ml,訓練前后肺活量成績變化幅度為118.69ml,“押加”訓練前與“押加”訓練后平均肺活量相比差異較大,依此可見,“押加”訓練對學生的身體機能具有積極的影響。
2.2.1實驗前后下肢力量素質測試指標成績
立定跳遠能較好的反映出受試者下肢力量及身體協調能力的發展水平,同時對腰腹力量水平也有一定的反映。本研究將采用立定跳遠測試指標來反應隊員的下肢力量的水平。
表3 實驗前后立定跳遠測試成績(n=13)
如表3所示:“押加”干預前全部隊員立定跳遠的平均成績為249±18.3cm,“押加”干預后平均成績上升為267±18cm,干預后比干預前平均成績提高了18cm左右。除了總體成績的對比外,還對每位隊員干預前后立定跳遠的成績進行對比發現,全部隊員的立定跳遠成績均有提高。依此可見,“押加”訓練對下肢力量的提高具有非常明顯的效果。探尋其原因有“押加”訓練過程中人體肌肉會發生有規律的舒張和收縮,從而提高血液流動速度,如此一來將更多營養物質和能量供給人體的下肢、腰腹部和上肢部位做功,同時“押加”訓練有助于提高神經系統對肌纖維的募集能力,從而動員更多肌纖維參與做功使下肢爆發力顯著提高。
2.2.2實驗前后速度素質測試指標成績
50米跑能夠很好的反映移動速度和反應速度的能力,本實驗采用50米跑測試指標來反映大學生速度素質狀況。
表4顯示:從總體成績來看“押加”訓練后的平均成績6.78±0.53s比“押加”訓練前的平均成績7.20±0.27s提高了0.42s;從每位隊員的成績來看,“押加”干預后所有隊員的50米跑成績均有提高,依此可見“押加”訓練對速度素質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探究其原因有神經系統對肌纖維的募集能力提高的同時肌肉的彈性和伸展性也得到提高,對于各種信號刺激接收效率也隨之增長,押加訓練對人體腰部、腹部等處肌肉均需充分調動進而使隊員核心更穩定下肢更協調,訓練過程中肌肉的放松能力顯著提高,磷酸原供能系統得到進一步增強從而有利于能量合成來釋放供能使爆發力得以提高。
表4 實驗前后50米跑測試成績(n=13)
2.2.3實驗前后柔韌素質測試指標成績
采用坐位體前屈指標來反映人體柔韌素質,進而通過坐位體前屈的成績來判斷實驗前后的柔韌素質水平。
表5 實驗前后坐位體前屈測試成績(n=13)
表5顯示:從總體成績來看,“押加”訓練后的坐位體前屈的平均成績18.18±5.46cm比“押加”訓練前的平均成績15.70±6.14cm提高了2.48cm;從隊員單個成績來看,除了一位隊員通過押加干預后柔韌素質有所下降外,其它的隊員均有提高。依此可見,“押加”訓練對柔韌素質成績的提高有積極的影響作用。“押加”訓練也能有效放松關節,增加關節內潤滑液的含量,從而使韌帶和肌肉伸展性和彈性得以提高。
2.2.4實驗前后耐力素質測試指標成績
采用1000米跑指標來反映學生耐力素質水平的高低,實驗前后1000米跑測試成績統計信息見表6。從表6信息可知參加“押加”訓練后的1000米跑平均成績3.38±0.11min比訓練前的平均成績3.42±0.11min上升0.04min。依此可見“押加”訓練對大學生耐力素質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表6 實驗前后1000米跑成績(n=13)
押加是流行于我國西藏等地的一種民間活動,又稱藏式拔河和大象拔河等,其基本特征是人們模仿大象動作而創造并發展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押加運動作為一項獨具民族特色的傳統體育運動,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應用不僅能夠促進高校學生身心健康的全面發展,而且也為我國民族傳統體育、傳統文化的弘揚及推廣帶來了新的契機。“押加 ”運動對頭、頸、脊椎、腰背及四肢都有一定的健身意義。通過實驗發現“押加”訓練對大學生的身體形態、身體機能和身體素質方面均有顯著的促進作用,長期堅持此項活動可以使學生身體機能得到改善,肺活量增大,可以使下肢力量增強,速度素質上升,柔韌素質和耐力也得到明顯改善。因此積極推廣該運動對發展少數民族體育運動和促進大學生體質健康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1]尹小儉,杜建強,季瀏,等.中國大學生體質健康變化趨勢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2(9): 79-83.
[2]高丹.大學生體質健康及體育活動現狀調查研究[J].大連大學學報,2014,35(6):104-107.
[3]崔巴特爾,胡曉彥,崔磊.大學生體質健康評價體系與運動處方的研究開發[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7):927-929.
[4]符凡.大學生體質健康影響因素及健康促進方法分析[J].質量與市場,2020(18):82-84.
[5]許輝.大學生體質健康管理常見問題及改進對策[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1(3):105-106.
[6]馮其明.藏族押加研究評析新西部[J]. 2018(24):40-41.
A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Escort Training on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Quality Test of Guizhou Province
DENG Yongxin, etal.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520000, Guizhou, China)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我國南方喀斯特地區大健康產業的布局機制研究》(71663011);2021年度貴州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貴州省大學生體質測試和數據上報的監測現狀與評價體系研究》(2021B172);2021貴州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課題《大學生體質健康促進路徑研究——以貴州大學為例》(GDYB2021004)。
鄧永鑫(1998—),碩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體質健康等。
吳俊芳(1977—),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體育經濟與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