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健 徐世軍 楊 裴 曾 聰
素質拓展課程提升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實踐研究
梁 健1徐世軍1,2楊 裴2曾 聰1
(1.柳州工學院體育部,廣西 柳州 545616;2.廣西科技大學體育學院,廣西 柳州 545006)
提升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是一項家庭、學校和社會多方協同,涉及多個因素的系統性工程。要與時俱進跟上快速發展的經濟社會步伐,充分整合利用教學資源,構建科學的素質拓展課程教學模式,提高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文章運用問卷調查法、數理統計法,界定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概念和范疇,從能力結構視角對廣西在校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現狀進行調查,分析能力結構存在的短板,對廣西高校素質拓展課程開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設計相應的素質拓展課程內容,通過科學教學方法的實施以培養大學生的各項能力,并對教學效果進行對比。
素質拓展課程;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教學模式
現代化信息科技社會的飛速發展,給社會帶來文明進步的同時,也普遍增加了人們的生存發展壓力。為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當代大學生的學習和就業將面臨更大的壓力和挑戰,如何培養和提高在校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以勝任將來畢業后的社會生活和工作,成為高校教育的熱門研究。拓展訓練在促進人格社會化的育人價值得到廣泛認可后,逐漸風靡歐洲,并發展到全世界。20世紀90年代,我國高校素質拓展課程從西方發達國家引進,研究興起于21世紀初,發展迅速,初步覆蓋全國各地區高校,特別是發達地區。課程研究涉及內容廣泛,主要包括素質拓展課程在高校開設的可行性、必要性研究;素質拓展課程對培養大學生的價值、功能作用,素質拓展課程的內容結構、教學方法手段、評價體系及課程的引進、開發、建設與改革創新等。文本重點關注通過素質拓展課程設計和實施,培養大學生各種能力,以適應將來社會發展需求的應用性研究。探討行之有效的素質拓展課程設計和實施的可操作模式,為培養在校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提供可行性參考。
在校大學生大部分時間在校園中度過,未能真正接觸社會,難以通過直接的工作、生活等社會實踐結果評價社會適應能力。因此,首先確定社會適應能力的范疇與結構,然后在學校的環境中,結合現實生活或模擬社會場域生存所需具備的能力,對在校大學生的能力結構進行相應的評價,界定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概念和范疇。社會適應能力是指人為了在社會更好生存而進行的心理上、生理上以及行為上的各種適應性的改變,與社會達到和諧狀態的一種執行適應能力[1]。關于社會適應能力學術界目前還沒有統一的解釋。從微觀的個體視角來看,社會適應能力主要包括個人生活自理能力、認知能力、學習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實踐能力、應對挫折能力六大部分。在校大學生從離開中學、脫離父母家人的照顧和監管進入獨立生活的大學校園環境,到大學畢業步入社會參加工作,是一個能力培養和獨立謀生的成長過程。因此,大學生活是大學生逐漸成熟并走向社會的成長關鍵期。通過培養人才服務社會是高校的基本功能,如何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的當代大學生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和建設者,關系到高校教育目標的實現和經濟社會未來的發展走向[2]。
托爾斯泰說過:“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是觀望者,一種是行動者。大多數人都想改變這個世界,但沒有想改變自己。”這為個體能快速融入當今日新月異的經濟社會提供了思路,即通過改變自己去適應社會發展和環境改變的需求,包括改變個體的主觀世界和客觀能力,以實現個體與社會環境和諧共處的目的。當代大學生畢業后是否能夠成功融入社會,與其自身所具備的社會適應能力密切相關。在競爭激烈、就業形勢嚴峻的當下社會,單憑一張好的文憑也不一定找到滿意的工作,尤其目前大多數獨生子女社會承受能力較差、生活在家庭的照顧下而缺乏自理生活能力,以自我為中心,缺少與他人溝通合作,大學畢業后難以適應社會。如何把握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結構的現狀和培養問題,受到當下社會的廣泛關注[3]。
以柳州工學院素質拓展課程為研究對象,以廣西大學、廣西科技大學、柳州工學院、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在校生為社會適應能力現狀調查對象;選取柳州工學院65名素質拓展課程選修生作為社會適應能力培養效果的調查對象。
1.2.1問卷調查法
采用隨機抽樣調查法對廣西大學、廣西科技大學、柳州工學院、桂林電子科技大學的在校生進行網絡問卷調查。圍繞自我認知能力、獨立生活能力、學習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實踐能力、應對挫折能力等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六個主要構成部分,設置了20項內容進行網絡調查。發放問卷600份,回收582份,有效問卷555份,問卷回收率97.0%,有效問卷回收率95.4%。
1.2.2數理統計法
對柳州工學院65名素質拓展課程選修生進行問卷調查,一學期課程結束后再次進行問卷調查,獲得50份有效問卷。運用SPSS軟件對開課前、后學生的能力變化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
1.2.3素質拓展課程設計研究與實踐
1.2.3.1課程內容選擇與結構設計
素質拓展訓練的育人功能已經得到廣泛認同,素質拓展課程設計的初衷不僅僅為了提高某項能力,更重要的是補齊短板以形成較強的綜合能力結構,融入到旨在實現大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中。針對學生不同的能力培養要求,在每堂課的準備部分和主體部分選擇合適的內容進行有機組合,引導學生組隊循序漸進融入不同角色,按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的要求將運動負荷和難易程度進行合理搭配,結合高效的教學方法實施以實現教學目標。在一個學期有限的課程設置中,盡量能契合實際選擇即實用又易于接受的拓展項目提高或補齊學生的能力結構短板部分。
例如,針對評價最低分的學習能力部分,選擇簡單易行的“反向執行”“喊數抱團”游戲作為準備部分和破冰階段的內容,有利于同學們快速進入角色。反向執行游戲是教師發出口令,隊員按口令的反向意思執行[4],如:口令——向左轉,隊員就向右轉;口令——舉左手,隊員就舉右手。反向執行游戲不僅能鍛煉隊員的反應能力,還能培養在嘈雜環境下的專注力和判斷力,能鍛煉隊員在不利條件下培養學習的興趣,符合培養學習能力方面的“能學會不喜歡但必要的知識”和“能在嘈雜環境下正常學習”兩項學習內容。喊數抱團游戲就是大家圍成一圈,教師發出數字口令并開始倒數3秒,隊員們按所喊數字抱成一團,未按照所喊數字抱團成功者被淘汰[5]。喊數抱團游戲不僅能增強學生的注意力,發展其分析、判斷及反應能力,還有助于個體在不熟悉群體中的熱身和破冰,培養隊員的集體意識和歸屬感。在課程主體部分選擇即能夠發揮個體主觀能動性和群體智慧合力,又能進行角色輪換,涉及多種能力培養的項目。例如“雷區取水”能發揮個人和集體的創造力、想象力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有計劃有組織通過集體討論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團隊協作意識和執行力,實現“取水”的目的;通過角色互換扮演“取水者”角色,面對不同的場景和任務,培養不同環境的適應能力;實現肌體和心理負荷達到一定強度的鍛煉效果。
1.2.3.2課程的教學方法設計
教學方法是課程的核心部分,是師生之間互動的橋梁。教師將學習內容通過教學方法傳授予學生,學生通過教學方法獲得信息和知識并將學習效果反饋給教師,在師生共同參與教學實踐中教學相長,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素質拓展訓練采用四條主線上下相互聯系的網絡構架教學模式(如圖1),主要通過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獨立生活能力來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實現“成功的人”的訓練目標。
圖1 四條主線上下聯系的網絡構架教學模式
1.2.3.3課程訓練實施流程
(1)課前準備
初次面對素質拓展課程,教師引導學生做好課前準備有助于激發學習興趣,掌握新的學習模式,培養相關能力以實現教學目標。結合網絡運用新的教學模式進行線上培訓前的導入:素質拓展課程開課前,創建班級QQ群;每次課前將教學任務、注意事項和思考問題發送到QQ群,讓學生帶著思考做好課前準備,為教學做好前期鋪墊。
(2)教學實施過程研究
①破冰階段:通過破冰活動,讓參與者敞開彼此緊鎖的心扉,導入訓練主題,讓其快速進入學習預想狀態,并建立課程契約,為接下來的學習奠定基礎。
②團隊組建:將學員隨機(或按特定需求)分成若干小組,完成選隊長、起隊名、選口號、制作隊旗,設計展示隊形等任務。引導學員相互交流,協作,讓學員勇于走出原有舒適區,建立另一個舒適區。充分建立團隊信任,體會團隊合作的愉悅,從而提升團隊歸宿感、認同感。
③情景模擬:通過精心的項目設計、情景設計,在教師的全程監控下,從個人挑戰再到團隊熔煉,實現角色的成功扮演。深度體會成員間的溝通協作對于打造高績效團隊的重要性,深刻理解每一名隊員全力以赴的付出是團隊獲得勝利的重要因素,將每一次有意義的體驗轉變為有價值的理論指導。
④分享回顧:項目挑戰結束后,立即組織學員圍坐在一起,教師運用分享引導技術,以提問引導的方式對學員進行引導。帶領他們回顧剛才發生的事,共同回憶挑戰中記憶猶新的細節,共享團隊項目挑戰中的感悟。
⑤總結提煉:填寫“訓練促動學習卡”把挑戰的感悟遷移至現實的學習與生活中,梳理出一套適合自己的工作方法論,為接下來的課程訓練積累經驗、奠定基礎。
⑥行為改變:通過訓練體驗提高認知水平,總結上次的經驗改正缺點錯誤,繼續發揚自身優點,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從而提高團隊工作效率,思想上樹立“成功者”形象,并以“成功者”思維方式引導行為,形成良好的成功模式固化,遷移到其他類型能力的學習,最終實現提高學員社會適應能力的訓練目標。
每堂課的課后進行學習分享,在QQ群發布一個3-5分鐘的課堂學習或學習要點的短視頻進行經驗總結分享。結合下節課的學習主題,在下一次訓練前,組織一次線上分享會,教師用回顧法、提問法等互動方式,帶領學生一起,再次回憶上次訓練所學到的理論知識,減少信息遺忘,讓知識在每個個體中得到固化。
隨機抽取廣西大學、廣西科技大學、柳州工學院、桂林電子科技大學等四所大學的在校生555名進行網絡問卷調查,其中男生317名,占57.12%;女生238名,占42.88%,如圖1。將社會適應能力的六大組成部分結合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列舉出20項相關對應的大學生現實生活內容和能力表現,分5個等級進行評價,如表2所示。對分值較低的能力項和人數占比較低的調查內容項目進行重點關注,并設計相應的素質拓展項目進行針對性訓練以提高學生相應能力。
圖2 廣西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調查
調查顯示(圖2),在6部分結構中,廣西在校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評價的分值都不高,尤其最低的學習能力為62.8分,其次獨立生活能力為68.8分,在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結構中形成明顯短板。
表1 廣西高校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現狀調查(n=555)
由表1可見:學習能力方面,僅3.06%的學生能在嘈雜的環境下正常學習;僅5.41%的學生能很好利用課余時間學習;5.95%的學生制定了學習目標和計劃。獨立生活方面,正常作息不符合以上的占比為8.83%+0.9%=9.73%;消費方面僅11.17%的學生能羅列詳細的日常消費清單,不清楚自己消費情況的占18.01%;經常鍛煉身體不符合以上的占21.26%。這三項比例較大,說明在校大學生部分生活作息無規律,沒有掌握獨立消費的能力,缺乏鍛煉,這種不自律的行為是導致獨立生活能力差的主要原因。在自我認知能力方面,僅9.19%的學生對自己未來有清晰的目標定位。引導當代大學生培養健全人格,提升學習能力、獨立生活能力和自我認知能力,補齊能力發展的短板以有效應對各種環境的突變與挑戰,適應社會生活尤為重要,也是素質拓展課程內容設置的現實依據。
2.3.1開課前后社會適應能力對比分析
據表2所示,具體調查內容的非常符合部分,方差分析P=0.0069,實驗前、后能力結構產生顯著性變化,各項內容試驗后的百分比明顯增加。不符合部分P<0.01以及非常不符合部分的P<0.01,均為顯著性差異,各項試驗后的百分比減少明顯,甚至減少至0。符合與一般符合項均為P>0.05,沒有顯示出差異性。
表2 社會適應能力提升實驗數據對比(%)
在學習能力四部分具體調查內容的非常符合項中,試驗前的百分比之和為26.31%,試驗后的百分比之和為124%,平均值由6.5775%上升到31%,試驗后各項百分比數值、百分比之和數值以及均值都大幅度上升,P<0.01,試驗前后具有顯著性差異。與同一調查內容相比之下,不符合與非常不符合的4部分中,實驗前較試驗后的各項百分比數值、百分比之和數值以及均值都大幅度減少;符合與一般符合項部分變化不明顯。
表3 學習能力具體調查內容方差分析
2.3.2教學效果分析
由表2可見,非常符合的比例增加明顯,不符合減少明顯,而非常不符合的比例減少到幾乎多項為0,中間段符合以及一般符合變化不大。由此得出結論,能力產生階梯式遞進,能力結構整體提升。即素質拓展課程訓練促使非常不符合、不符合部分學生的能力提升至一般符合、符合部分,能力指標提升的關鍵在于非常符合部分的學生占比大幅提高,尤其是學習能力提高更明顯。這里所謂的學習能力不僅是學習知識文化,還包括獲得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它是感知、認知、自控力、理解、記憶、操作等諸多能力的綜合體現[6]。以提高學習能力為出發點,設計素質拓展課程針對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采用四條主線上下相互聯系的網絡構架教學模式實施教學,不僅提高了學習能力的針對性教學目標,還顯著提高了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結構。
部分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差是個人、家庭和社會環境多因素造成的。從個體客觀條件上看,在校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堪憂已經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身體是革命的本錢”的意義在快速發展的經濟社會更應該得到重視,強健的體魄和健康的心理是獨立生活的基礎。從社會適應能力結構角度來看,學習能力較弱是造成社會適應能力差的主要原因。從高校實際生活調查內容上看,大學生積極鍛煉身體、加強日常生活自律、提高學習能力,補齊能力結構的短板是提升社會適應能力的關鍵。
以提高學習能力為中心設計素質拓展課程,將拓展項目合理組合搭配進行訓練,重在培養在各種環境干擾下能提高專注力,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以提高自覺學習的能力,一通百通,從而為培養全面發展的能力結構奠定學習的思維方式基礎,形成一定的教學訓練模式應用于其他類型能力的培養。素質拓展課程是一門具有靈活性、系統性的多功能體育課程,其教學內容設計可以根據培養的目標進行多教學元素組合,各教學元素發揮針對性的培養功能,并合成多功能教學系統,才能實現育人的效果。
素質拓展課程訓練可通過大幅提高大學生的專項能力來提升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結構[7],但仍有相當部分的學生能力提升不明顯,因此素質拓展訓練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藥,要根據培養內容準確定位訓練目標,結合科學的教學方法對實現培養目標至關重要。一項課程能有針對性地提升大學生的部分社會適應能力,但要全面系統提升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需要設置多項課程,或者在一項課程中設置多項有針對性的教學內容,彌補單項課程內容的教育涉及面上的不足。因此,創新是素質拓展課程的靈魂,包括內容創新,組合搭配的結構模式創新,教學方法手段創新。
[1]王明.拓展訓練引入高中體育課堂的可行性研究[D].湖北大學,2012.
[2]周明星.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6.
[3]魏環宇.農村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及其培養研究[D].東北林業大學,2017.
[4]張延祥,劉紅.拓展訓練:提高學生素質的新途徑[J].教育教學論壇,2012(21):20-21.
[5]山美特,喊數抱團游戲規則介紹[EB/OL].http://www.my-summit.com/tzxm/662.html.河北理財網.孩子存在這些煩惱?兒童學習能力測評幫您解決[EB/OL].https://www.sohu.com/a/152744366_212220.
[6]姜玲玲.公辦與民辦醫學高職專科院校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比較研究[D].山東大學,2014.
Practical Research on Improving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Adaptability by Quality Development Course
LIANG Jian, etal.
(Li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Liuzhou545616, Guangxi, China)
(1)2021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項目《素質拓展訓練提升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實踐研究》(2021KY1702);(2)2019廣西科技大學鹿山學院“體育美育勞動教育”項目《素質拓展課程設計提升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研究》(2019JGZX015)。
梁健(1983—),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素質拓展訓練。
徐世軍(1972—),碩士,副研究員,研究方向:民族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