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

發展清潔能源的“好學者”,埃塞俄比亞實現非洲GDP增速第一
近段時間以來,新冠病毒新變異株“奧密克戎”正在侵襲非洲多個國家。反復多變的疫情也成為全球合作試金石之一。在“奧密克戎”正式被命名僅過去一周時間里,英國、美國、以色列、日本等醫療保障條件較好、疫苗接種率較高的國家先后向南非及周邊國家發布了旅行禁令。關鍵時候,中國宣布將再向非洲提供10億劑疫苗,讓非洲大地再次感受到來自中國的溫度。
日前,非洲知名民調機構發布最新報告,統計了世界各國在非洲的影響力,中國問鼎第一,再次反映出中國在推動非洲發展中的有力舉措,得到了非洲人民的高度認同。
提到中非合作,不得不說說非洲GDP增速第一的國家埃塞俄比亞。其經濟總量由2000年的82億美元,提升到如今的959億美元,在20年的時間里實現總量翻了11倍,這種經濟增長速度,在全世界范圍內都屬罕見。
非洲人民并不像一些人想像的那樣“求安逸”和沒有上進心。實際上,如果你翻開一本埃塞俄比亞的教科書,你會發現,埃塞俄比亞人是好學的,在下一代的課本里,收錄了非常多的中國快速發展的事例,并且清醒、敏銳地看出世界發展的變化以及趨勢。
不斷向中國學習、加強雙邊合作,是埃塞俄比亞從“籍籍無名”到實現GDP非洲增速第一的一把重要鑰匙。
Selamawit Desta Wubet(塞拉馬威特·德斯塔·烏貝特)來自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他任職于全球適應中心和氣候脆弱論壇 (CVF) 。他在接受記者采訪中表示,埃塞俄比亞同其他非洲國家一樣,面臨著嚴重的氣候變化威脅,同時缺乏技術和資金支持。但通過氣候變化南南合作項目等,有效地增強了相關援助物資和設備生產、運輸和交付的能力,讓當地相關低碳產業、低溫室氣體示范區建設和技術服務得到有效發展。
“我們擁有豐富的太陽能、水電、風能等清潔能源資源。同時,我國政府一直在通過探索式的國家可持續發展模式和氣候行動來發展經濟,同時增強氣候抵御能力。與中國學習合作,吸引私營部門參與,為可再生能源投資者提供投資機會,讓我們的經濟有了更強的韌性和可持續性。近期,中埃合作的ADAMA風電場和水電站 Gilgel Gibe III項目正在進行中。一系列可再生能源項目在埃塞俄比亞開花結果,展示了中埃兩國在攜手應對氣候變化上的堅實步伐,從中我們學習到了很多實實在在的技術。” Selamawit Desta Wubet告訴記者。
當被問及對近期發布的《中非氣候變化聯合宣言》有何感受時,Selamawit Desta Wubet表示這是非常積極的信號,也非常及時。“《宣言》不僅闡明了中非之間具體明確的合作、發展戰略和方向,也為明年在埃及舉行的COP27提供了堅實的政治基礎。中國對可再生能源技術、太陽能和風能的開發和部署無疑將進一步釋放非洲大陸的清潔能源潛力,加快各國實現能源轉型的步伐。”
埃塞俄比亞的轉型發展之路,少不了中國建設者的身影。截至2019年,中國已經援助埃塞俄比亞建成6個工業園區,形成產業集聚效應,實實在在地拉動了埃塞俄比亞經濟的持續發展。當然,中國對非洲的援助并非只局限于埃塞俄比亞,大多數的非洲大地都留下了中國援助者的腳印。
盧旺達與中國合作模式不斷創新,通過培訓學習了水電和農村電氣化方面的技能與中國合作的項目中,對哪個最印象深刻?
盧旺達環境管理局副局長Faustin MUNYAZIKWIYE(福斯汀·穆尼亞齊克·威耶)在接受采訪時這樣回答:印象最深的是中方贊助的一個培訓。
“事實上,過去我們很少有機會派員出國交流培訓,因為費用昂貴。那次有幸得到了中方的贊助,培訓由盧旺達能源集團、中國商務部還有杭州市相關部門合作舉辦。大約有3周左右的時間,來自盧旺達能源集團的至少25名工程師參加了以水電技術為重點的培訓。這對他們而言是一次千載難逢的學習之旅。他們學習了之前沒接觸過的水電和農村電氣化方面的技能。那次的培訓是中盧可再生能源合作的成功案例之一,所以我印象很深。”
與一些非洲國家一樣,盧旺達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越來越頻繁。溫度的變化、降水的分布和變化、以及突襲的自然災害時常對盧旺達的農業發展產生負面影響。在盧旺達的農村地區,很多農民以種植茶葉和咖啡為生計,但這些都高度依賴氣候。很多農民既怕氣候變化影響作物收成,又怕種多了造成產品滯銷。這兩年,盧旺達產的咖啡豆因為疫情面臨著滯銷的難題。
盧旺達最近一次被中國網友關注是前不久的帶貨事件。前不久,盧旺達駐華大使詹姆斯·基莫尼奧為了幫助家鄉農民解決難題,做客直播間,結果效果驚人,僅用一秒貨品全部售空。基莫尼奧算得上是一名經驗豐富的老“網紅”了,僅在2020年,他進中國電商直播間多達5次,親自亮相為盧旺達的特產帶貨。
僅在一個直播間,盧旺達產品的銷售額就增長了近40%,滯銷咖啡豆一售而空。盧旺達大使回憶說,“我都還沒有組織好語言,突然發現咖啡豆就已經售罄了,這種感覺很奇妙。”
中國慷慨相助讓盧旺達人民解決了不少生計難題,但他們生存環境面臨的威脅仍未得到解決。

Faustin MUNYAZIKWIYE 告訴記者,“盧旺達的極端降雨量正在增加。雨季變得越來越短,降雨越來越強烈,尤其是在北部和西部省份。自1970年以來,盧旺達的氣溫升高了1.4℃,高于全球平均水平。預計到2030年代,從1970年開始,氣溫將升高2.0℃。僅在2018年,與氣候相關的災害就使盧旺達財產、農作物、牲畜和其他損失超過兩億美元。我們非常感謝中國的援助,但目前我們還需要來自發達國家的關鍵性氣候融資,這將進一步提升我們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這需要非洲多國和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共同努力。”
未來:把握中非合作新契機
疫情期間,中國醫療隊白大褂上印著的五星紅旗,成為加納醫護人員和患者倍感信任的“中國紅”。在加納,中國—加納友好醫院的建成記錄著中國人民在非洲援建的日日夜夜。在加納,越來越多項目有著中國建設者的身影。
加納環境保護局氣候變化副主任Emmanuel Tachie-Obeng(伊曼紐爾·塔奇-奧本)告訴記者,“今年8月發布的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報告表明,非洲目前是最‘暖’的大陸,我想非洲氣候危機的緊迫性已經不言而喻了。近期,《中非應對氣候變化合作宣言》的發布,無疑是一個契機。我們希望能借此加強與中國的合作與交流,逐漸建立起一套適應氣候變化的農業和糧食安全系統。同時,在加納,氣候變化對道路、水壩、配電線路、家庭和住區等基礎設施產生潛在影響。所以我們也期待通過中國的幫助,建設具有氣候適應能力的基礎設施,使之在建設城鎮或社區過程中增強對氣候事件和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方面發揮關鍵作用。”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非洲是發展中國家最集中的大陸。期待把握新契機、與中方攜手應對氣候危機的非洲國家遠不止埃塞俄比亞、盧旺達和加納。在記者的采訪中,對于中國援助“實績”的肯定始終貫穿在非洲國家代表的言語中。
在很多非洲人眼中,中國援助非洲等國家,始終秉承著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戰略,很多時候都會為其提供相關技術,從根本上解決非洲人民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難題。中非剛出爐的宣言只是中非數十年來廣泛合作的縮影。“中國紅”必將溫暖更多的非洲大地,中國溫度必將長存于深厚的友誼中。
(文章來源中國環境網,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