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默之
摘要:至2020年,我國的工業增加值已達到31.3萬億元,占我國GDP總量的30.81%,占世界發展制造業企業貢獻比重近30%,并已成為世界最大的制造業國家。我國目前達到勞動年齡的人口為8.8億,其中,就業人口占所有勞動年齡人口的比重為86%。目前,我國已成為制造業和勞動力的絕對大國。因此,對制造型企業中勞動者工時費的核算研究與發放,是人力資源模塊工作中的重要課題,且在企業薪酬核算模塊中占據重要位置。
關鍵詞:制造型;生產工時核算;工時核算模塊
對于大多數制造型企業來說,技術研發部門屬于企業的核心部門,銷售部門屬于企業的方向部門,而生產部門則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占據了舉足輕重的重要地位。生產人員的工資核算,也是人力資源模塊中的既復雜繁瑣又較為重要的工作。本文以提高制造型企業生產工時核算的科學性和高效性為出發點,通過工時核算的計算方式,提出智能化的解決路徑,以實現用科學高效的方法解決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的工時費核算問題。
一、制造型企業的工時制度
(一)制造型企業
制造型企業是指使用某種資源,如設備、工具、物料、人力、能源等,對市場需求產品進行加工制造后,將其轉化為可供個人或企業使用產品的企業。截止至2019年數據,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共有37.78萬家,其中制造業共有20.25萬家,占所有工業企業的53.61%。
(二)工時制度
我國目前的工時制度有三種,包括:標準工時制、不定時工時制、綜合計算工時制。其中,標準工時制是我國運用最廣泛的制度,也是大多數制造型企業所選用的工時制度。因該制度工作時間比較固定,對加班等超出工時的情況,有明確嚴格的要求和限制,所以為眾多企業和員工所認可。
二、生產工時的核定方法
制造型企業生產工時的核定需要從生產時間組織、工時測定方式選擇等方面進行工時統計。
(一)制造型企業生產時間組織
在制造型企業生產的過程中,需對生產工序環節的各個時間進行高效組織,對生產過程中的流程進行合理安排,減少空白作業時間,保持生產過程的連續性,提高生產效率,以使生產作業流程達到最優生產周期。
1. 生產工序的移動方式
目前生產環節的時間組織方式主要有三種,具體如下:
(1)順序移動方式。該方式是在前道工序全部完成后的基礎上,再將前道工序的產品整體批量轉移到后道工序的移動方式。
(2)平行移動方式。該是在每個工序的每個小環節加工完成后,立即將完成的產品向后轉移,各道工序進行平行作業的一種方式。
(3)平行順序移動方式。該方式的是在順序移動的前提下,將各工序流程的產品進行平行操作,它既保持了順序移動方式的特點,又盡可能滿足了平行移動的連續性。
2. 三種移動方式的比較
企業在選擇工序環節產品的移動方式時,應結合企業的實際生產情況,考慮生產周期、運輸次數、設備利用、工序時間等綜合因素。根據不同的產品工序特點,經過分析比較,選擇其中最適合企業生產環境的移動方式。生產工時移動方式對比圖如下表1。
(二)生產工時測定方法
作為制造型企業,生產工時的測定方法主要分為直接測定和間接測定。直接測定可采用秒表測時法或攝像測時法;間接測定可以采用PTS法或標準資料法。
1. 直接測定
(1)秒表測時法。
用秒表作為生產工時測定、分析工具,此種測時方法是一種簡單且原始的作業時間測定方法,也是最基本的方法??梢詫λ诠ば蚧颦h節進行直觀測定。
(2)攝像測時法。
用攝像機或有攝影功能的設備對生產工時進行錄像,并根據錄像成像,查看統計生產工時的方法。此方法較為客觀,且誤差率較小。
2. 間接測定
(1)PTS法。PTS法又被稱為既定時間標準設定法。它是將生產整體流程分解成若干個小工序,將每個小工序的基本動作分類統計,再對這些基本動作進行測時,在完成測時后,制作成基本動作的標準時間數據庫。
(2)標準資料法。該方法是指對由已經獲得測定分析值的數據進行整理,形成有關基本數據庫,將該數據應用于同類作業的計時上,并經統計后獲得標準時間的方法。
三、生產工時的計算方法
在對工時總額定價的時候,一般企業會根據生產工時單價,計算出生產工時總額,工時工資為生產人員工資總額的一部分。
(一)生產人員工資
生產人員工時的工資計算方法有多種,如計件工資制、計時工資制、計件計時工資制等。工資的設定一般為:固定工資、浮動工資(包括工時工資)、獎金、津貼等的總和。
(二)生產工時工資的計算公式
根據工時單價定價法,現主要對工時工資進行計算列示,具體公式(1)。
生產工時總額=工時單價×生產實際工時(1)
因此生產實際工時的確定和工時單價的確定就成為本文需要探討的問題。
四、生產工時單價的確定
根據勞動供給曲線和要素需求曲線,找到勞動市場供給曲線和均衡工資的關聯性,從人力資源戰略角度出發,提出工時單價計算公式。
(一)勞動供給曲線
根據勞動供給曲線,x軸16-H代表勞動可支配時間,y軸代表勞動的工資。按照每天睡眠8小時計算,企業員工在一天中可自由支配的時間就為16個小時,其最大勞動供給量就為16個小時。假定每天為8小時工作制,減去所有已支配時間的剩余部分就為8小時,則稱為“閑暇”。具體如圖1勞動供給曲線。
根據圖1顯示,x軸為H-H0,y軸為w0,當勞動價格為w0,可支配時間為16-H0時,得到a點;當勞動價格為w1,可支配時間為16-H1時,得到b點;當勞動價格為w2,可支配時間為16-H2時,得到c點。
勞動供給曲線是一個弧狀的曲線,會根據員工工資的增加或減少,勞動時間供給的增加或減少,而進行變動。當員工工資由低點增加時,勞動時間也會增加,閑暇減少,曲線向右上方傾斜。但當工資上漲到一定程度時,工資增加吸引力不足,勞動時間減少,曲線向左上方彎曲。如圖1顯示,當員工工資從w0上漲到w1時,處于a點的勞動供給時間將達到最大。如果工資繼續上漲,直到達到 w2,勞動力供應將會減少,達到c點。
(二)要素需求曲線
假定完全競爭下的要素市場匯總包含n個同行企業。其中,每個同行的要素需求曲線為:d1,d2,……dn,整個行業的要素需求曲線D,可以當作是該行業的要素需求相加之和,即:
D=■dm
根據要素需求曲線公式,假定x軸為要素數量,y軸為勞動要素價格,當勞動要素價格為w0時,該行業的要素需求量為L0,則為曲線中的N點位置,具體如下圖2。
(三)均衡工資的決定
每一種行業或勞動都有不同的價格均衡點,將要素需求曲線和勞動供給曲線相結合,即可得到決定均衡工資水平點E。具體如圖3顯示。
根據圖3顯示,要素需求曲線D和勞動供給曲線S的交點為均衡點。均衡點決定了均衡企業工資為W0,均衡發展勞動力資源數量為L0。因此,均衡工資水平是由這兩個曲線所決定的,且是會隨著這兩條曲線的變化發生變化。
(四)工時單價的計算公式
為了分配合理工作時間,將生產效能達到最大化,制定科學合理的工時計算方法尤為重要。根據要素需求曲線D和勞動供給曲線S的交點,即均衡點E,確定均衡工資和均衡數量,推算出市場均衡工資。當企業的工資薪酬高于市場均衡工資時,將會使企業在市場競爭中保持競爭力;當企業工資薪酬低于市場均衡工資時,將會產生人員流失或產品競爭力不足的風險。
假定企業按照高于市場均衡工資的10%進行招聘,則工時單價計算公式為:
工時單價=均衡工資×10%÷總工時? ?(2)
五、生產實際工時的確定
根據選定的工序組織時間和測定方法,制定工時測定流程。并對標準工時與實際工時的差額寬放時間進行設定,提出標準工時計算公式,最終對實際生產工時計算方式進行列示。
(一)工時測定流程
首先企業需根據生產情況,選擇合適的工序流程時間組織方式。在確定組織方式后,和各部門獲取需確定生產工時的相關數據,再對各生產工藝流程動作進行分解,選擇測時方法。通過測時,對異常數據,進行研究分析,如有必要需重新進行測時,以確定測試結果。確定測試工時后,加上放寬時間,確定最終標準工時。
(二)標準工時與實際工時關系
通過測定出來的作業時間,加上寬放時間,我們可得出標準工時的計算方式。其中寬放時間主要包括政策寬放、疲勞寬放、生理寬放和延遲寬放等。具體核算公式如下:
寬放時間=疲勞寬放+生理寬放+延遲寬放+政策寬放(3)
通常情況下實際工時會高于測定工時,高出部分的差額主要為非直接生產工作產生的消耗時間,就是寬放時間。
(三)生產工時的計算方式
在生產作業中,所以生產實際工時為標準時間和非標準時間的相加之和。其中,標準工時是在標準工作環境中操作一個過程所需的工時。非標準工時是在標準進行工作生活環境下可避免的人為延遲。具體公式如下:
生產實際工時=標準時間+非標準時間? (4)
其中:標準時間=作業時間+寬放時間? (5)
非標準時間=可避免的延遲? ? ?(6)
六、智能化工時核算模塊實施路徑
為了保證企業工時信息的準確性、及時性和有效性,減少因人為錯漏對所有環節造成的不良影響,加入人工智能化管理系統,將生產工時數據,及時和關聯模塊進行對接,以實現科學高效的生產工時集成信息網絡。實施路徑如下:
(一)工時管理系統的設定
在企業原有智能化系統的基礎上,新增工時管理系統模塊,并將初始數據進行錄入,形成工時管理和工時工資的有效連接。
(二)具體實施步驟
1. 系統模塊建立
首先需建立生產工時模塊,將企業現有生產線、生產工序及工位進行分類統計,工位人員進行定崗定編,確定生產環節需要時間和人員數量,進行匯總核算,將生產工時系統模塊建立。
2. 初始數據錄入
運用一定的測時方法,確定各個生產環節的工序、工位所需的作業時間,并將其上傳至生產工時系統模塊中。
3. 生產工時監測
將企業所有生產線、生產工序、生產工位納入工時監測范圍,根據核定的標準工時進行工時監測。如有超時情況,將發起超時預警。
4. 超時預警
對生產過程中,作業時間超過標準工時的環節或流程,設置超時預警并反饋至相關部門,如生產部和人力資源部。
5. 反饋機制
生產工時異常由生產部對超時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如非員工原因導致的生產延期超時,由生產部提出報告和解決方案;如因員工個人原因導致的生產超時,將反饋至人力資源部,納入當月對生產部的工時績效考核中。
6. 生成工時數據
根據上述流程,最終計算出生產工時總額,并和員工工時工資相關聯,生成生產工時總額。
七、結語
本文從生產工序移動方式、生產工時測算、生產工時單價確定和生產工時系統模塊建立四個方面,對制造型企業工時總額的核算提供了解決思路和實施路徑。希望能為存在相同問題的企業提供一定幫助,也為我國從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結構性轉型的過程中帶來積極能量。
參考文獻:
[1]梁栩凌,楊翠芬.人力資源管理導論[M].北京:中國市場出版社,2014:146-150.
[2]楊毅宏.人力資源管理全案[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4:497-511.
[3]李天明.YFPO公司汽車零部件項目時間管理研究[D].成都:電子科技大學,2020.
(作者單位:鎮江飛馳汽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