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華 劉嘯宇
摘要:嵌入性是社會網絡和社會資本理論的核心,對經典嵌入理論的梳理和比較,有助于更好地運用社會網絡和社會資本理論來分析解決社會經濟問題。波蘭尼和格蘭諾維特有關嵌入性問題的闡述堪稱經典嵌入性理論。盡管兩者在提出動機、概念界定等方面存在一定差異,但他們的研究工作均為后繼者研究經濟和社會關系問題提供了很好的研究理念和方法。
關鍵詞:嵌入性;弱連帶;社會網絡
嵌入性(embeddedness)、社會網絡和社會資本是目前經濟學、社會學、管理學等領域用來分析問題的常見概念。嵌入性是對正常經濟社會生活的一種描述,社會網絡是嵌入性的抽象,而社會資本則是社會網絡的提煉。可見,嵌入性是社會網絡和社會資本理論的核心。因此,對經典嵌入理論的詳細剖析和比較,有助于更好地運用社會網絡和社會資本理論來分析解決社會經濟問題。本文在認真閱讀已有相關文獻的基礎之上,選擇波蘭尼和格蘭諾維特的嵌入理論進行梳理和比較,以期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一、卡爾·波蘭尼的經濟嵌入社會思想
在學術界,卡爾·波蘭尼被稱為“嵌入之父”,因其在《大變革》(The Great Transformation)這本經典著作中,最早提出了“嵌入性”概念,并運用該概念來進行經濟理論分析。
(一)嵌入性概念對波蘭尼《大變革》論點的建構至關重要
《大變革》旨在探討19世紀出現市場經濟體系的原因,并對其產生的社會影響進行評估。事實上,《大變革》可被解讀為對自由主義思想的批判,尤其是對李嘉圖政治經濟學的批判。波蘭尼在《大變革》的中心理論章節中介紹了嵌入性概念,并提出了分析社會經濟關系的一般框架。他認為,在大多數社會中,市場是存在的,但在我們擁有市場之前,沒有任何經濟,甚至幾乎不受市場控制和監管。盡管“嵌入性”這個詞在《大變革》中出現的次數很少,但許多同義詞如“浸沒的”、“嵌入的”、“交織的”、 “附屬品的”、“兼容的”、“構成的一部分”等,表述了波蘭尼的嵌入性思想。所有這些不同的表達,要么是嵌入性概念的語言變體,要么是它們對一般概念有著部分不同的特定意義。也就是說,嵌入性概念是貫穿《大變革》整個作品分析方法的簡略表達方式,對波蘭尼關于英格蘭在新市場社會秩序誕生期間發生的大轉變論點的形成和建構起著關鍵作用。
(二)波蘭尼對經濟嵌入社會的闡釋
波蘭尼認為,經濟只能被理解為社會互動的“既定過程”,是由文化決定的制度安排的集合,不同的社會群體通過這些安排滿足其物質需求并確保其社會再生產。再生產不是維持現狀,因為人們認為變化不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無休止的。在《大變革》中,波蘭尼使用“過程”這一術語來表達物質要素的轉移。他認為,無論是在地點之間還是在個人之間的物質要素轉移,均構成了經濟活動的基礎。社會活動,只要它們是這個過程的一部分,就可以被稱為經濟。這一過程的任何組成部分都可被視為經濟要素。但是,如果沒有制度概念伴隨,這種對經濟過程的理解是還原論的。因此,研究經濟生活的正確程序包括考察構成經驗經濟的具體制度。
波蘭尼認為,人類經濟嵌入和糾纏于經濟和非經濟的制度中。將非經濟制度包括在內至關重要,因為宗教和政府對經濟結構和功能的重要性可能與貨幣機構或減輕勞動強度的工具和機器本身的可用性一樣。基于社會對稱性(平等社會)、中心性(專制或官僚國家的社會)和市場體系的社會組織支持,波蘭尼對互惠、分配和交換三種組織原則進行了區分。他認為,這三種組織原則代表了組織社會經濟活動的不同方式,并以不同形式嵌入不同制度中。這些原則得到現有制度模式支持并以其為基礎,進行相互調整,而嵌入性則通過這種相互調節機制來運作。具體表現為,工業革命前的非市場經濟中,主要經濟活動是嵌入到社會文化結構中的互惠和再分配,市場交換機制沒起主導作用;工業革命后的市場經濟中,效用和利益最大化行為特征普遍存在,僅由市場價格決定的經濟活動具有“去嵌入性”(disembeddedness)特征,不再受社會文化結構影響。
波蘭尼明確提出,盡管市場是19世紀之前的一種制度,但它在前資本主義形成中的作用是高度次要和偶然的。市場只是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受社會權威控制和監管的制度環境的一個附屬特征。在社會中,互惠和再分配是確保生產和再分配秩序的主要組織原則,經濟被嵌入到社會、政治、宗教和道德生活的總體結構中,因為這些社會中的人類動機被認為是高度多樣性的。在互惠和再分配的社會中,個人偏好主要指向維持社會聯系。經濟不能從一些基本的驅動動機來理解,將經濟狹隘等同于理性的、利己的、優化行為的領域是一種扭曲。這種扭曲只在《大變革》中記載的19世紀短暫而不幸的實驗中得到近似體現,即使在當時也不完美。經濟生活是與生產相結合的,需要所有人類賴以生存的制度安排。經濟中抽象的概括,往往會模糊和過度簡化復雜的實際情況。
由此可見,社會是波蘭尼分析經濟問題的起點。在他看來,經濟只能被理解為一個在結構上與所有其他領域相關的領域,經濟不能與它所“嵌入”的社會其他領域分開分析。
(三)波蘭尼嵌入性概念的實質
波蘭尼的“嵌入性”概念其實可被理解為三組聯系的組合。第一,宏觀層面上,經濟和非經濟制度(或社會的一部分)之間的聯系;第二,社會關系層面上,行動者和制度之間的聯系;第三,前兩組聯系的二級系統聯系(即宏觀-微觀聯系)。波蘭尼使用嵌入性概念,對經濟社會聯系的系統或制度、行動者及其行為的社會和文化融合進行了分析。其“嵌入性”范疇既關注社會各部分之間的關系,也關注社會融合的社會政治和社會文化形式。在分析工廠系統和工人階級出現的環境時,他直接使用了嵌入性所指的范疇。他認為,工人的社會狀況取決于他的“社會環境、鄰居、在社區中的地位、手藝”等,即他與自然和人的關系是他存在的基礎。
波蘭尼的“嵌入性”概念包含了社會和經濟系統融合的分析目標。同時,對于現代社會的一個中心領域來說,也是微觀-宏觀聯系的一種解決辦法,指出了通過將經濟進程嵌入社會政治和社會文化機構而將社會和系統整合進程聯系起來的具體方式。
(四)對波蘭尼嵌入性思想的評價
波蘭尼對嵌入性的理解主要體現在片面經濟活動之間的關系和社會關系網絡對個人的影響上,其初衷并不是為了開辟新的研究領域。相反,他將其視為批評市場交易原則泛化現象的工具。而且,他在《大變革》中并沒有對該理論給出明確定義,其“去嵌入性”提法尤其受到質疑。這導致了后來學者們對他觀點的爭論。反對者認為,從理論前提看,波蘭尼的嵌入理論將經濟視為一種非社會存在,因此市場、市場交換和市場經濟只是去嵌入概念;從現象研究角度看,他的理論是對商業化和市場社會的道德批判,而不是真正將市場嵌入社會的制度分析;從方法論角度看,他的嵌入性只是作為理論觀點,而不是探索經濟生活的方法論標準。因此,該理論充滿矛盾和邏輯張力,不能提供與古典經濟學不同的新理論目標。對波蘭尼作品的標準批評說,他的理論浪漫化了前市場經濟,他的作品被道德化的反市場心態所玷污。其實,這些批評低估了波蘭尼的分析貢獻,并過分強調了圍繞他的工作的道德和政治爭議。
二、格蘭諾維特的嵌入性理論
在《經濟行動和社會結構:嵌入性的問題》(1985年)一文中,通過對低度社會化和過度社會化觀點的批判,格蘭諾維特再次關注了嵌入性問題,從而使波蘭尼的嵌入性思想得到進一步發展。格蘭諾維特享有“嵌入性復興之父”之稱,其關于嵌入性的文章以高度概括地斷言經濟現象發生在社會結構中并由社會網絡形塑而聞名。
(一)格蘭諾維特的嵌入性概念
在格蘭諾維特看來,嵌入性是指停留在社交網絡上,然后隨時間推移創建、更新和擴展網絡關系的趨勢(Granovetter,1985)。在其解釋中,格蘭諾維特澄清了嵌入性和普遍關系的區別,認為嵌入性應包括環境前提、條件前提、行動方式和結果四個方面的內容。環境前提是群體的存在和群體成員之間的有效聯系;條件前提是群體成員之間一定的慣例和穩定的關系;行動方式是通過位置性發揮作用的;結果是群體成員的策略選擇和行為傾向的變化。
(二)格蘭諾維特的嵌入性理論框架
在其論文和專著中,格蘭諾維特采用先解構后建構方法,對主流經濟學中的低度社會化和社會學中的過度社會化觀點進行了批判。他認為,社會化不足和過度都是個人行為的原子化。在低度社會化社會中,個人行為原子化是狹隘功利地追求自身利益的結果;在過度社會化社會中,個人的行為模式已經內化,持續的社會關系對行為只有外圍影響。而且,過度社會化觀點忽視了個人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低度社會化觀點則過分強調了個體理性選擇的能力。這兩種傾向均忽視了一個事實,即行動者的戰略決策和行動是相對于行動者與社會現實、社會網絡之間的互動而言的事實。
格蘭諾維特堅持認為,經濟活動根植于社會結構中。他假設,嵌入社會結構的個人不僅以經濟目的為目標,而且以社交、認可、地位和權力為目標。行動者不會像原子一樣在社會環境之外行動或決定,也不會盲目地堅持由他們碰巧占據的社會類別的特定交集為他們寫的劇本。相反,他們有目的的行動嘗試被嵌入到具體的、正在進行的社會關系系統中。經濟生活是社會關系的結果,而不是制度安排或廣義道德的結果。經濟行為嵌入在社會網絡或社會結構中,同時受到社會關系或網絡結構的約束和促進。經濟行為緊密嵌入到人際關系網絡中,社交網絡產生信任,信任嵌入在社交網絡中。同時,經濟行為嵌入在社交網絡的信任結構中。因此,信任在經濟生活中非常重要。他認為,嵌入性可分為關系型和結構型兩種類型。在這兩種嵌入性的共同作用下,經濟主體之間產生了互信和互動,限制了機會主義行為,保證了交易暢通無阻。由此可見,其嵌入理論框架可簡單歸納為:嵌入主體是個人或企業的經濟行為;嵌入對象是社會關系;嵌入方式是信任、文化和聲譽等行動機制。
格蘭諾維特對嵌入性問題的闡述也是他解釋經濟現象的一種因果分析方法。
他認為,經濟行為嵌入在社會網絡中,社會網絡提供交易各方所需的信任和合作,社會關系可以克服市場中的不確定性和機會主義。因此,各方可以直接在市場上進行交易,而不必在等級制公司內進行。企業內部的經濟行為深深植根于社會網絡中,個人的行為并不總是追求經濟效率目標。等級制企業不能節省交易成本,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會增加交易成本。即使是復雜交易,在市場中也經常可發現高水平秩序,在公司內部也可發現相應高水平無序。
(三)格蘭諾維特的理論貢獻及不足
格蘭諾維特認為,嵌入性應作為一個動態過程來研究,應注重研究的情境,不應只停留在嵌入程度上。因為嵌入性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嵌入類型,而不僅是嵌入程度的變化。這是他對嵌入性理論的創造性貢獻。除此之外,他的理論貢獻還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復活了源自波蘭尼的嵌入性概念,并將其重新解釋,確立了嵌入性理論基礎;二是建立了經濟社會學分析的基本假定,即處于社會網絡之中的自利行動者;三是提出了把網絡分析作為經濟社會學研究的主要方法。
格蘭諾維特嵌入性理論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它的嵌入性概念強調信任而不是信息,暗示經濟交流總是發生在彼此了解或彼此并不完全陌生的人之間。而信任應該建立在交易雙方長期接觸或溝通基礎之上,意味著強關系優勢。這與他關于弱關系優勢的假設相背離。其次,盡管他試圖從社會網絡視角對人類經濟行為嵌入社會關系進行解釋,但沒有對經濟行為如何具體嵌入社會網絡或社會結構,以及前者如何受到后者的約束和促進等問題給出令人滿意的答案。也就是說,他只提出了嵌入性問題,而更詳細的工作是由像林南、伯特等社會網絡分析師和社會資本理論家完成的。最后,基于對威廉姆森解釋的批判,格蘭諾維特聲稱他在嵌入性論證中采用的因果分析水平是近似的,不能用來回答關于現代社會性質或經濟和政治變化來源的大規模問題。他的主張目的只是讓人們意識到嵌入性因果分析的重要性。
三、波蘭尼與格蘭諾維特嵌入理論的差異
(一)關于嵌入性的表述存在差異
盡管格拉諾維特推廣了嵌入性概念,并在當代經濟社會學實踐背景下給出了嵌入性這個術語的具體形式,但是他引用該術語的方式與波蘭尼最初的表述有些不一致。他借用了波蘭尼中世紀作品中的嵌入性概念,但顛覆了該術語的原始含義。格蘭諾維特使用這一概念,不是從多個交叉維度來研究具體的制度,而是從分析上孤立社會生活的一個單一方面,作為經濟社會學的恰當領域。因此,格蘭諾維特使用嵌入性概念來指持續的社會關系網絡,這些網絡作為一個錯綜復雜的交叉聯系的格子,僅從其結構方面進行分析。
(二)兩人的提議動機截然不同
波蘭尼提出嵌入性,主要是為了提醒學術界關注社會與經濟制度的關系,不要夸大經濟制度的原則。因為社會制度有自己的原則,這些原則通過嵌入性對經濟學產生影響。然而,格蘭諾維特的研究始于對求職行為的研究,且研究表明人際網絡在求職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作用。由此,從個人到企業,從社會網絡到企業網絡,一系列關于嵌入性的研究得到了延伸。與此同時,研究嵌入的一個重要工具——社會網絡理論也應運而生。因此,波蘭尼的理論是為了應對社會學和新古典經濟學的擴張而提出的,并停留在理論層面。這是一種意識形態的挑釁,但又難以操控。相對而言,格蘭諾維特的嵌入性結構內涵更豐富,可操作性更強,使嵌入性得到了重生。
(三)概念界定上存在的差異
這兩種理論的關鍵詞分別是“制度”和“社會網絡”。在波蘭尼看來,經濟活動是一個制度化的過程。而格蘭諾維特認為,這一社會過程應該被視為人際互動,并在研究組織理論時強調人際互動產生的信任是組織從事交易的基礎,也是決定交易成本的重要因素。波蘭尼的整體理論提供了一個顛覆性的視角,批評將經濟學等同于理性、利己主義、效用最大化或市場本身的觀點嚴重扭曲了經濟學和市場的本質特征。而格蘭諾維特將社會結構明確定義為人際網絡,并將研究置于一個更高的高度。
四、結語
嵌入性是一個在不同分析層面上處理經濟與社會關系的有用概念,有助于分析經濟和制度之間不斷變化的關系,以及這些制度與日常生活的相互滲透。嵌入性也是將經濟社會系統、宏觀和微觀結合起來進行分析的一種科學哲學研究理念。從哲學角度看,嵌入性是一把雙刃劍,其優勢體現在網絡資源的有效配置、創新效應的傳遞和放大、有利于交易的信用資本創造等方面。主要缺點反映在過度嵌入,反過來導致“封閉”和“路徑依賴”,阻礙新的創新。因此,嵌入性其實是一種通過關系網絡要素對行動者及其績效施加影響的狀態。在一定情況下,嵌入應該有其適當程度和正確形式。上述兩位學者的主要貢獻是提醒研究者注意這一普遍但被忽視的現象,并為未來的研究提供研究方法和工具。
參考文獻:
[1]Karl Polanyi.The Great Transformation.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igins of Our Time[M].Boston:Beacon Press,2001.
[2]Granovetter M S.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84(19):481-510.
*基金項目:湖南省社科基金一般項目“醫療嵌入型社區醫養結合項目運行效果評估”(項目編號:19YBA316)。
(作者單位:李時華,湘潭大學商學院;劉嘯宇,中國人民銀行益陽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