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論閩南語效攝二等韻的三個本字

2022-11-12 05:26:20吳瑞文
閩臺文化研究 2022年2期
關鍵詞:語義

吳瑞文

(臺灣“中研院”語言學研究所,臺灣臺北)

本文探討現代閩南語中三個常見口語詞的本字。本文基本的研究取徑,是立基于現代閩南語的實際口語情況,透過音韻上所呈現的嚴整規則對應比較,說明閩南語口語詞的歷史來歷以及在漢語書面文獻上的漢字(方塊字)寫法。

就漢語而言,探求本字這項研究工作相當程度可以理解為追尋口語詞在漢語文獻上的語源(etymology)。從歷史來看,漢語具有相當悠久而連續的書面文獻傳統,至于現代漢語及方言則或因時代渺遠,或因地理阻隔,以致產生音字脫節的現象。在欠缺規范的情況下,口語常用詞音字脫節的情況實屬常見。遇到這種情況,若想建立某個口語詞匯與書面文獻的關系,追溯它在歷史發展上的變化從而找到相對正確的漢字來書寫,就必須從事本字考證的研究。

關于漢語方言本字考證的方法,須以嚴格審慎的程序來進行,依照目前學界多年以來累積的成果,本字考證的方法可以歸納為“覓字”“尋音”“探義”三項[1]。分別簡介如下[2]:

第一,“覓字法”是建立在已知的語音規則對應上,在辭書典籍上去考求本字。從共通語(早期共通語或現代共通語)的角度來看,覓字法所得多半是罕用字,但在方言中則可能是常用字。這個方法可以增加我們對于典籍上個別文字的認識。

第二,“尋音法”建立在語音對應規則本身的考求上,也就是透過發掘未知的語音規則對應,為若干不明本字的語詞找出一套可以同時解釋它們讀音的演變規律。因此,這個方法在考定本字的同時,其本身也可以擴充我們對某個方言內部歷史音變的認識。

阿 明 PREP 阿 英 做 伙 去 看 電 影

以上覓字、尋音、探義三種方法,分別以字形、字音、字義為未知項,運用時或者各有偏重。然而整體來說,乃是就形、音、義三個向度進行交叉比對,以求全面且系統地建立漢語方言口語詞與漢語歷史文獻之間的關系。本文關于本字的考證,主要便仰賴這三個方法。

方言本字考證就是方言語源考證,也就是為某個現代漢語方言的口語詞找到一個漢語書面文獻上的同源詞(cognate)。探討同源詞的這項研究工作,它的本質屬于歷史語言學的研究范疇。因此從事本字研究,所采取的研究方法就是歷史語言學中的比較方法(comparative method)。現代漢語方言中的本字,在認定時往往存在不同意見,倘若能在漢語書面文獻中為某個寫法找到相同或平行之用例,便是建立了口語詞和書面文獻之間的聯系,書寫上的爭議便可望得到解決。此外,漢語方言間的橫向比較也有助于確認某些語義上業已發生變化的本字。

以上所說是漢語文獻的表現。在現代閩南語中,“巢”的語義變遷是從其原始語義“禽鳥的住所”,進一步擴大而成為“圈養禽獸牲畜的地方”,這個變化在語義上相當合理而且自然。相較于“廚”,若以“巢”為本字,語音上的音韻對應相當嚴整,同時也不需要假設迂回的語義變化。

以《切韻》框架而言,閩語有豐富的時間層次疊置,也累積了不少具體成果。根據我們(吳瑞文2018)的研究,閩南語肴韻的音韻層次,至少存在三個明顯的語言層,具體如下[3]:

表1:閩南語肴韻的三個語言層

效攝二等肴韻的三個層次中:層次I為白話層的-a韻母,同源詞例包括“飽炒膠敲巧孝”;層次II為白話層的-iau,同源詞例包括“貓抄爪攪巧姣”;層次III則是文讀層,韻母為-au,同源詞例包括“茅抄巢交教孝”。

可以留意到,閩南語效攝二等肴韻的層次II具有-i-介音,也就是-iau。有了上述的基礎,本文將通過這個可靠的音韻規則對應,擴大范圍,挖掘出現代閩南語中其他同屬這一時間層次的三個本字。

一、名詞tiau2(圈養家禽牲畜的地方)的本字

現代閩南語方言中用來指“圈養家禽牲畜的地方”的語詞讀音為tiau2,例如:kue1tiau2(養雞的地方)、gu2tiau2(養牛的地方)、t?1tiau2(養豬的地方)。關于現代閩南語tiau2這個語詞,一般俗寫作“椆”,從典籍音義而言,實非本字。周長楫(1998)和董忠司(2001)都指出tiau2的本字是“牢”[4]。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以下簡稱《說文》)謂:“牢,閑,養牛馬圈也。從牛,冬省。取其四周帀也”[5]。“牢”于古籍中用為養牛馬的地方相當明確。但從古今音韻對應來看,“牢”反切為魯刀切,為效攝一等來母豪韻平聲字。次濁聲母讀陽平固然屬于規則對應,然而中古來母今讀為l-在閩南語中不容易找到其他同源詞證據,豪韻讀為帶有齊齒介音的-iau也屬于孤例。總而言之,以“牢”為閩南語tiau2的本字有待斟酌。

考慮到以“牢”為本字所需面對的音韻對應上的困難,杜佳倫(2021)則進一步擴大范圍,從閩東語和閩南語的比較著眼來探求本字[6]。透過閩語兩種方言的對應,指出tiau2的本字是應當是直誅切的“廚”,為遇攝三等澄母虞韻平聲字。就讀音而言,中古虞韻字在現代閩南語中韻母讀為-iau者雖然不多,但有可靠的例證,如:柱thiau6和數siau5。中古澄母字讀t-、聲調讀為陽平也均符合閩南語的規則對應。至于“廚”字的語義變化則有所說明。許慎《說文》:廚,庖屋也,本義為廚房[7]。杜佳倫(2021)相當詳細地論證了“廚”由庖屋(廚房)演變為“圈養家禽牲畜的地方”的發展歷程:烹煮食物的場所衍生為指稱貯存食材的櫥架,再連結到南方飼養禽畜的特殊圈欄樣式[8]。

整體看來,典籍上“牢”的語義相符但音韻規則對應不合,與tiau2屬于同義詞(synonym)而非本字(同源詞)。“廚”的音韻規則對應相合但語義演變較為迂回,為可能的本字選項。本節從語音對應與語義變遷兩方面,指出另一個可能的同源詞選項:“巢”。

“巢”,《廣韻》鉏交切,效攝二等崇母肴韻平聲字[9]。從閩南語音韻對應來看,肴韻韻母讀為-iau屬于規則對應,同源詞例見上節。聲母崇母屬于中古莊系全濁聲母,全濁平聲在今閩南語讀陽平也屬于規則對應。至于莊系聲母讀t-,在閩南語中也是規則對應,同源詞詞例包括:滓(阻史切)tai3、窗(楚江切)tha?1、釵thue1(楚佳切)、鋤(士魚切)ti2、事(鉏吏切)tai6。歸納起來,鉏交切的“巢”在閩南語中讀為tiau2,韻母、聲調與聲母完全符合閩南語內部既有的音韻規則對應。

至于語義,根據許慎《說文》[10]:

巢,鳥在木上曰巢,在穴曰窠。從木,象形。

水電站監控系統終端,綜合大量用戶的實際需求,參照國內外的先進技術標準開發研制的。設計上采用模塊化結構進行設計拼接,包括獨立完善的多功能電能表計量模塊;獨立的采用ARM芯片控制的GPRS/CDMA通信模塊;獨立的采用ARM技術的功能處理模塊,確保計量處理的可靠性和數據功能處理的靈活性,具有完整的多功能電能表的功能。

段玉裁注“鳥在木上曰巢,在穴曰窠”謂:穴部曰:穴中曰窠,樹上曰巢。巢之言高也,窠之言空也。在穴之鳥,如鴝鵒之屬,今江蘇語言通名禽獸所此曰窠。段玉裁注“從木,象形”謂:象其架高之形。

由此可知,“巢”本義乃是指禽鳥在樹木上所構筑的居所。《詩經·國風·召南》:“維鵲有巢,維鳩居之”,正是“巢”的本義。從典籍上所說禽鳥居所的“巢”這一基礎語義出發,現代閩南語以原先專指禽鳥的“巢”,用來泛指“圈養家禽牲畜的地方”,這類歷史變遷乃是所謂的語義擴大(semantic widening)。王力(1980)指出,詞義的擴大就是概念外延的擴大[11]。換言之,一個語詞語義擴大的機制,是使其固有內涵減少從而擴大應用的范圍。這類語義擴大的語詞在漢語語義演變中相當常見,具體例證包括:江(原專指長江)、河(原專指黃河)、臉(原專指臉頰)等。

段玉裁注也相當有意思,值得仔細審讀。首先在語義上,段注指出江蘇語言通名禽獸所此為從穴之“窠”,也是語義擴大的一個例證。另外,段注提到巢之言高也,又以“巢”為象其(鳥巢)架高之形。由此可知,“巢”在原始語義內涵中就包含了“高”這一義項。由于“巢”原有的語義內涵,它在古代典籍中就已經用來指人類所居住而且位置較高的住所[12]。例如:

阿 明 PREP 阿 英 平 懸

趙岐注:埤下者于樹上為巢,猶鳥之巢也。

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曾巢。(《禮記·禮運》)鄭玄注:寒則累土,暑則聚薪柴居其上。

《孟子》的文字指出,當洪水泛濫的時候,居住在地勢卑下之處的人民必須取法鳥禽,在樹上筑屋以躲避水患及蛇虺。《禮記·禮運》的文字說明五帝之前,先民的住所若在冬天是居住于窟穴,夏天則居住在由薪柴相疊架高的巢屋。由此可見,在以上典籍的上下文語境中,“巢”的語義已經由禽鳥所居引申到人類所居。

人力資源的演進中,具體的參見圖2,由此可以發現,人力資源和管理咨詢、信息管理、數據庫、系統開發等主要內容是一體化構建的。

本文所要論證的三個本字,衡諸中古《切韻》架構,都屬于效攝二等(肴巧效)韻字。基于方便,文中都以平聲肴韻來概括同韻而不同聲調的上和去。本文例字與例句的標音均采國際音標,聲調以數字標注調類,對應關系為:陰平-1、陽平-2、陰上-3、陽上-4、陰去-5、陽去-6、陰入-7、陽入-8。

二、功能詞kiau1(介詞與連詞)的本字

現代閩南語中有一個功能詞(function word,或稱虛詞)kiau1,它主要的語法功能包括:(1)作為介詞(preposition,PREP),引介一個與主要謂語發生關聯的名詞組;(2)作為連詞(conjunction,CONJ),連接兩個對等的名詞組。董同龢(1959)的閩南語晉江方言(泉州)中也收錄了kiau1這個語法成分,用作名詞連接詞和引介協同行為者的介詞[13]。例如:

(1)si6tua6kiau1te6li2e0t?1ke3tio6ho2a?1

序 大 [和] 第 二 (的) 都 嫁 著 好 翁

老大和第二的都嫁了好丈夫。

(2)i1 tsiu6tau?8tau?8si?6kha?1si?6pha?6lai2kiau1in1a?1uan1ke1

伊 就 篤 篤 想 空 想 縫 來 [和] 因 翁 怨 家

他就時常想盡辦法來跟他丈夫吵架。

以上例(1)是名詞連接詞,(2)是引介協同行為者的介詞。在董同龢收錄的語料中看不出kiau1是否還有其他介詞的用法。另外,李如龍(2001)的晉江方言材料中,也記錄到若干與kiau1有關的詞條,摘錄如下[14]:

胡煒霞(1975-),女,山西臨汾人,山西師范大學歷史與旅游文化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旅游地理與旅游規劃方面的研究。

(3)i1kiau1li3ho3(伊邀你好,他同你好)

(4)li3kiau1i1se?7(你邀伊說,你同他說)

其他條件相同,在每100 mL復原奶中分別添加黃精浸提液0.3%,0.4%,0.5%,0.6%,0.7%,按照1.3.1的工藝流程制作黃精酸奶,考查不同黃精浸提液添加量對黃精酸奶品質的影響,確定黃精浸提液的最佳添加量。

(3)是指他跟你兩人感情好,(4)是指你跟他說,都是引介協同行為者的介詞。可以留意到,李如龍將kiau1寫為“邀”。我們的看法與他不同,下文將予申說。

根據我們的考察,目前臺灣新竹地區尚有不少人閩南語口語中仍使用kiau1這個語法成分。底下我們就以新竹閩南語為例,觀察其中kiau1的語法功能。首先來看kiau1充當介詞的例子:

僧無可,生卒年不詳,河北道幽州范陽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賈島從弟,素有詩名。作有《奉和段著作山居呈諸同志三首次本韻》。段著作為段成式,據此知段成式作有《山居呈諸同志三首》詩,今佚。《金石萃編》卷一○八《寂照和尚碑》,“宣德郎、守秘書省著作郎、充集賢殿修撰、上柱國段成式纂”,“少華山樹谷僧無可書”。清畢沅《關中金石記》卷四:“《安國寂照和尚碑》,開成五年正月立,段成式撰文,僧無可正書。”張延峰《咸陽安國寺探賾》[1]載:“題款后刻1行44字,文為‘開成六年歲次辛酉正月葵酉朔六日戊酉門人圓進……等同建’。落款開成六年實為會昌元年(公元841年)。”如此知僧無可與段成式在開成六年①前后有交游。

(5)hit7ki?6tai6tsi5li3tio?8kiau i1tsham1si??2

通過畢業實習,大學生可以真正體會本專業的內涵和挑戰,加深他們對行業的認識及對今后的工作的選擇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研究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治療效果等數據均應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實行統計與分析,計量資料采取均數方式表達,例如(3.2±1.1),數據之間的檢驗應用P值實現,P<0.05代表數據差異明顯,具備統計學意義。

許 件 事 志 汝 著 PREP 伊 參 詳

那件事情你得跟他商量。

從表1可以看出,處理3的煙株各生育期比其他處理的煙株有所提前,表現在還苗較快,較早進入團棵期,旺長時期生長旺盛,腳葉成熟較早,采烤結束時間也相應提前,使整個生育期縮短。原因可能是煉苗使根的發育更好,有利于煙株早生快發、適時落黃。而處理1煙株生長較慢,大田生育期最長,處理2次之,處理3最短,總體表現為在一定范圍內煉苗的強度越大,生育區越短。

(6)a1bi?2kiau1a1i?1uan1ke1

阿 明 PREP 阿 英 怨 家

阿明跟阿英吵架。

(7)a1bi?2kiau1a1i?1ka?6khuan3

阿 明 PREP 阿 英 共 款

阿明跟阿英一起去看電影。

(8)a1bi?2kiau1a1i?1p?2kuan2

當堯之時,水逆行,泛濫于中國。蛇龍居之,民無所定。下者為巢,上者為營窟。(《孟子·滕文公下》)

EPU代表經濟政策不確定性程度。美國西北大學、斯坦福大學和哈佛大學的Baker、Bloom和Davis 3位學者采用文本分析等方法對世界主要經濟體的經濟政策不確定性程度進行了衡量,編制了世界主要區域、國家和地區的經濟政策不確定性指數 (Economic Policy Uncertainty,EPU指數)。本文以該指數月度數據為基礎,借鑒Gulen和Ion[13]的思路,使用每年12個月的幾何平均數衡量各國和地區經濟政策不確定性程度,具體計算方法是:

阿明和阿英一樣高。

(9)a1bi?2kiau1a1i?1ts?5hue3khi5khu?5tian6i?3

對于小學生而言,其的好奇心理是非常重的,但是由于學習能力、認知水平有限,其在開展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很難長時間地保持專注力,以對最終的學習效果產生了相應的影響。而在小組合作這一模式下,就可以使這一現狀得到改善,增強其學習形式的新穎性、豐富性,保障其自主、積極地投入其中,將該模式的價值、效用展現出來。

當父母接收到孩子想了解自己身體的信號時,不可以因此打罵和羞辱孩子。父親或母親與孩子自然地一起洗澡,或者滿足孩子看父母洗澡或上洗手間的欲望,坦然地回答孩子對身體提出的各種問題,這是讓孩子了解成人身體的最自然的方式。一般來說,父母需要兩個月左右坦然的表現來幫助孩子度過這個階段。

第三,“探義法”則是以語義為未知項,由于某些字歷經特殊的語義、語法演變,或由于特殊的構詞而有特別的語義和用法。這個方法特別適用于字形常用、規則明確而語義發生變化的情況,尤其是語義內涵的轉移以及語法化(grammaticalization)演變。

阿明跟阿英一樣。

(10) hit7ki?6tai6tsi5gua3kiau1i1k??1tshi?1tsh?5a1

許 件 事 志 我 PREP 伊 講 清 楚 矣

那件事我向他說清楚了。

在以上例句中,(5)“參詳”和(6)“怨家”在語義上都屬于對稱性動詞,這類動詞的特點在于動作本身要求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參與者。此時第二個名詞就以介詞kiau1來引介。(7)“共款”的意思是一樣、相同。這個謂語本身也需要至少兩個名詞成分,某甲與某乙相同,則某乙當然就與某甲相同。(8)屬于比較句中的平比句,也是以介詞kiau1來引介所比較的名詞組。(9)的謂語“看電影”是述賓結構,kiau1所引介的是伴同成分。(10)的謂語“講清楚”是述補結構,kiau1引介的是告知的對象,也就是標的(Goal)。

用作連詞的例子如下:

(11) a1bi?2kiau1a1i?1l??3si6tai2uan2la?2

阿 明 CONJ 阿 英 攏 是 臺 灣 儂

阿明和阿英都是臺灣人。

(12) ?1e0kiau1a?2e0gua3l??3ka?7i5

在受訪者學歷方面,大學本科人數最多共有86人,占總體的71.1%,其次是大專學歷的受訪者有19人,占總體的17.5%,高中和中專學歷的受訪者有5人,研究生學歷的受訪者有10人和初中學歷的受訪者有1人,分別占總體的8.3%和0.8%。

烏 其 CONJ 紅 其 我 攏 合 意

黑的和紅的我都喜歡。

以上(11)連接的是兩個有生命的名詞組,(12)則連接兩個無生命的名詞組。同時可以留意到,由kiau1所連接的兩個名詞成分,在例句(1)(11)和(12)中彼此可以互換,互換后整個句子的語義沒有不同。相對地,例句(2)到(10)中,kiau1前后的兩個名詞組若是互換,語義就產生顯著的差異。由此可知,kiau1在新竹及泉州系的閩南語中,確實存在引介協同行為者的介詞以及并列連詞這兩種用法。

至于泉州晉江方言及臺灣新竹閩南語kiau1的本字,李如龍認為是古堯切的“邀”(效攝開口三等見母宵韻平聲字);從釋義來看,“邀”字不見于《說文解字》。《廣韻》謂“邀,遮也”,意思是遮阻、攔阻[15]。從遮阻義出發,不容易說明“邀”在閩南語中語法化為介詞與連詞的演變機制。

于現代閩南語kiau1這個語法成分,連金發(2015)把它寫為“交”[16],我們認為乃是正確的本字,底下我們從音義兩方面略加補充。“交”,古肴切,效攝開口二等見母肴韻平聲字。肴韻韻母讀-iau、見母聲母讀k-、平聲讀為陰平,在閩南語完全合乎規則對應。

從語義來看“交”,《說文解字》:“交,交脛也。從大,象交形”。“交”的字形乃是取象于人的雙腿交叉。段玉裁注謂:“交脛謂之交,引申之爲凡交之偁。……。凡兩者相合曰交,皆此義之引申叚借耳”。[17]由人的雙腿交叉這個具體意義引申,凡是物體交錯乃至于人相交結都可以稱為“交”。例如:

虎韔鏤膺,交韔二弓。(《詩經·秦風·小戎》)

δ13C值取決于動物不同植物來源營養物質中的碳穩定同位素,如C3(如干草、小麥、大豆等)植物和C4植物(如玉米、甘蔗等)。植物的δ13C值與光合作用方式相關,C3植物δ13C值變化范圍為-23‰至-35‰之間,C4植物分布范圍則為-9‰至-19‰之間[14]。有機奶粉主要以有機奶組成,出自有機牧場,有機牧場幾乎完全由C3植物組成,而非有機奶粉主要以普通奶為原料,來自圈養的養殖場,飼料多以C4植物為主,因此,這就是有機奶粉比非有機奶粉δ13C值偏負的原因。

毛亨傳:韔,弓室也……交韔,交二弓于韔中也。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論語·學而》)

“交韔二弓”指兩張弓交錯置于弓囊(韔)中。“與朋友交”指與朋友之間的結交。“交”可以指兩物相交錯,進一步又引申為聚合義。《廣雅·釋詁》:交,合也。具體的文獻證據如下[18]:

攬大薄之芳茞兮,搴長洲之宿莽。惜吾不及古人兮,吾誰與玩此芳草?

解萹薄與雜菜兮,備以為交佩。(《楚辭·九章·思美人》)

王逸注:交,合也。言己解折萹蓄,雜以香菜,合而佩之。

以上這段文字,是指屈原將原有的萹薄和雜菜解折,而以所摘取的芳茞宿莽等芳草彼此相搭配并用于佩戴。由此可知,東漢開始典籍中便以“合”來訓解“交”,可見“交”和“合”兩字語義相通,均為聚合義動詞。現代臺灣及泉州閩南語中,“交”kiau1常見作為介詞和連詞,但不容易找到實詞(動詞)的用法。擴大范圍去檢索其他閩南語的語料,我們發現廣東雷州方言還保有“交”kiau1作為實詞的用法。根據張振興、蔡葉青(1998)[19]:

【交凝】kiau1k?4①指幾件事情互相矛盾、糾纏在一起:事都是~在里,偌這么久乃才無回話 ②指事情做不下去:但只一件事無講得條直~倒,媒儂媒人就無做得成

【交合】kiau1kap7①結交(朋友):耶儂這人太孤獨,總無~個儂連一個朋友都沒結交上 ②交往:伊儂為人心事好,識何非常好~│哈儂惡□[bu?6]死那個人可惡極了,識何惡~非常難以交往

屬于閩南語瓊文片的雷州閩南語有“交凝”[20],意思是指幾件事情彼此交錯聚合,引申指事情難以進行。“交合”一詞指結交朋友或與人往來,用法上為不及物動詞(好kiau1kap7)。由此可知,雷州閩南語kiau1kap7一詞是同義并列復合詞,保留“交”的交往義。

雷州閩南語保留“交”kiau1不及物動詞“聚合義”的實詞用法。這個實際語言現象對于了解臺灣及泉州閩南語用作功能成分的“交”kiau1的語法化有相當大的啟發。根據我們(吳瑞文2017)既有的觀察,從語法化的起點(實詞)來看,閩南語介詞與連詞的語法化演變可以區分為兩條不同的途徑[21]:

盡管在閩南語中A、B兩類最終都會語法化為連詞,但由于原先實詞語義不同,演變到介詞階段則會存在若干差異。具體來說,就是所引介名詞成分的語義角色并不相同。從上文所描寫現代閩南語kiau1的諸多用法來看,kiau1在閩南語中只用來引介協同行為者及標的,而從不用于引介受損者、受益者及受事成分這類非協同行為者。何以會有上述的現象?我們推測這是由于“交”作為實詞的核心語義屬于聚合義動詞,因此其語法化演變走的便是B途徑,也就是先語法化為引介協同行為者的介詞,之后才發展為并列連詞。

歸納起來,在臺灣和泉州閩南語中,由于“交”kiau1的實詞義(聚合義)已經式微,僅留下介詞及連詞等功能詞的用法,在尋覓本字時不免令人遲疑。透過現代閩南語方言的比較,我們發現雷州閩南語仍有實詞義“交凝”kiau1k?4和“交合”kiau1kap7,因而得以證明在早期閩南語中,“交”kiau1無疑地是聚合義動詞。同時,我們可以以實詞為起點,建立“交”kiau1的語法化鏈條。

三、動詞kan5 kiau6(以粗言惡語詈罵)的本字

現代閩南語中“以粗鄙或兇惡的言語詈罵他人”的語詞為雙音節詞kan5kiau6或三音節詞tsho?7kan5kiau6。從用法來看,閩南語的tsho?7、kan5、kiau6都可以單獨使用,而后兩者可以形成雙音節詞kan5kiau6。本節將焦點放在雙音節詞kan5kiau6。kan5kiau6的漢字或寫作“奸撟”“干撟”“干譙”。從音韻規則及語義內涵兩方面來看,目前既有的漢字寫法都頗有可商之處。底下分別列出《廣韻》中的反切及釋義。[22]:

由此可知:

第一,以kan5而言:“奸”的聲母和韻母符合閩南語今音的規則對應,但平聲在閩南語今讀陰去不符合規則;語義上“私也”或“詐也”也與用粗言惡語詈罵看不出關聯。“干”的聲母、韻母與聲調完全符合閩南語的規則對應,但樹木的莖干與“強也”也看不出它們跟詈罵的語義關聯。

第二,以kiau6而言:“撟”的聲母和韻母符合閩南語今音的規則對應,但平聲在閩南語今讀陽去不符合規則;語義上“舉手”與詈罵沒有關聯。“譙”有昨焦、才笑兩切。在語義上,昨焦切釋義為國名或姓,與詈罵無關,可以不論。至于“譙”的才笑切,釋義為“責也”,語義上和詈罵大致相當,似乎可以是本字。然而就反切而言,才笑切的“譙”在今閩南語讀音當為tsiau6或tshiau6而不該讀為kiau6。換言之,“譙”在語義上說得通,但就音韻對應而言,中古從母而今閩南語讀為舌根音聲母k-,則委實難以解釋。

歸結起來,不論是以閩南語kan5之本字為“奸”或“干”,或以kiau6之本字為“撟”或“譙”,事實上都存在音韻不相對應或語義不夠切近這類問題。因此閩南語kan5kiau6一詞應當另覓本字。

首先討論現代閩南語kan5kiau6第二個音節的本字。kiau6的本字我們認為是“詨”。“詨”在《廣韻》中載錄三個反切:古肴切、呼教切和胡教切,韻母都是效攝二等肴韻,聲調分別為平聲和去聲,聲母分別為見母(古)、曉母(呼)和匣母(胡)。從閩南語的反映來看,kiau6符合“詨”的胡教切讀法。肴韻字讀-iau是閩南語韻母的規則對應之一,匣母字讀k-在閩南語中也是具系統性的規則對應,同時由于聲母屬于中古濁母,聲調便反映為陽調。匣母讀k-而聲調屬陽調的例證如:行ki?2、咸kiam2、厚kau6、下ke6。“詨”在今閩南語讀為kiau6,完全合乎音韻規則。

在語義上,“詨”在《廣韻》中的釋義包括:夸語也(古肴切)、大噑(呼教切)、詨叫(胡教切)[23]。在漢語典籍中,“詨”主要見于《山海經》,例如:

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山海經·北山經》)

“其鳴自詨”意思是指鳥名(精衛)的由來,是根據這種鳥牠自己的叫聲,“詨”在此是呼叫義動詞。宋代所編《類篇·卷四》“呼”字下謂:“吳人謂叫呼爲詨”[24],顯示這個詞在宋代之前主要是吳地居民專用,性質上是六朝以來南方吳人所操江東方言的口語詞。

參酌《廣韻》諸多釋義,可知去聲一讀的“詨”,有呼叫、叫喚、揚聲大叫等實際呼喊義動詞用法。至于古肴切的“詨”,意思是夸語,指的是言說內容的夸大,語義較為抽象,且屬名詞用法。從釋義與反切來看,“詨”字聲調上的差異,反映了詞性上(動詞與名詞)的差異,也就是“以音別義”。去聲動詞義有曉母、匣母的清濁兩讀,閩南語的kiau6繼承了匣母去聲胡教切一讀,語義上則從呼叫義轉變為責罵義。至于表示名詞的平聲讀法在現代閩南語中沒有發現。雷州閩南語中也有kiau6,意思是吵嚷。我們認為雷州閩南語表示吵嚷的動詞kiau6的本字也是“詨”。結合早期文獻與現代方言看來,我們推測閩南語“詨”kiau6的語義變遷歷程是由“叫喚義”發展出“吵嚷義”,最后產生“詈罵義”。

現在回頭來看kan5kiau6第一個音節kan5的本字問題。或許有人以為這個音節就是閩南語中表示“性交”的動詞kan5,并歷經使用上的轉變或引申。從語義上來說,表示粗言惡語詈罵的kan5kiau6跟表示性交的動詞相差甚遠。此外還有一個可能存在的誤解應當澄清。這個誤解是:閩南語以性交動詞作為詈罵語,并且使用相同的語詞來指稱“以粗言惡語詈罵”這一行為。事實上在語言分析中,用來指稱某個語言行為的語詞(能指),往往不必然與實際說話的內容(所指)能夠直接等同起來。歸結起來,kan5kiau6一詞是能指,指稱以粗言惡語詈罵他人;至于實際口語中使用性交動詞為詈罵語(如閩南語用kan5、客家語用tiau3、普通話用cào)則為所指,兩者此疆爾界,互不相蒙。有了以上的認識,我們認為kan5kiau6的kan5與表示性交的動詞kan5不存在語義上的關聯,兩者在閩南語中同音純屬偶然。

閩南語kan5kiau6的意思是“以粗語的語詞或兇惡的言語詈罵他人”,本質上是帶有特殊語義內涵的言說動詞。我們認為第一個音節kan5的本字是“諫”。“諫”,古晏切,山攝二等見母刪韻去聲字。從閩南語的音韻對當來看,見母去聲今讀舌根塞音k-,聲調屬陰去,韻母讀為-an(同韻母字有:班pan1、慢man6、顏gan2、雁gan6),屬于嚴整的規則對應。

再就語義來看,《說文解字》:“諫,証也”;鄭玄《周禮》注謂“諫者,以禮義正之”;《廣雅·釋詁》:“諫,正也”;《廣韻》:“諫,諫諍,直言以悟人也”。歸納起來,“諫”的意思是:透過直接而不假修飾的言語來使人醒悟,進而導正其行為。在典籍中的用例如下:

夏,公如齊觀社,非禮也,曹劌諫曰:不可。(《左傳·莊公二十三年》)

臧孫達其有后于魯乎,君違,不忘諫之以德。(《左傳·桓公二年》)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論語·里仁》)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后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論語·子張》)

為人臣之禮:不顯諫。三諫而不聽,則逃之。子之事親也:三諫而不聽,則號泣而隨之。(《禮記·曲禮下》)

在先秦以至兩漢的典籍中,“諫”的用法沒有例外地都用于“下對上”的尊卑關系:在政治體制中指下位的人臣向上位的君王提出勸諫;在親屬關系中則是指卑親屬(子女)向尊親屬(父母)提出規勸。臣下向君王提出諫言,若無法被君王接受,輕則貶官,重則喪身。例如:

黃初四年,尚書令陳羣、仆射司馬宣王并舉(鮑)勛為宮正,宮正即御史中丞也。(魏文)帝不得已而用之,百寮嚴憚,罔不肅然。六年秋,帝欲征吳,群臣大議,勛面諫曰:“王師屢征而未有所克者,蓋以吳、蜀唇齒相依,憑阻山水,有難拔之勢故也。往年龍舟飄蕩,隔在南岸,圣躬蹈危,臣下破膽。此時宗廟幾至傾覆,為百世之戒。今又勞兵襲遠,日費千金,中國虛耗,令黠虜玩威,臣竊以為不可。”帝益忿之,左遷勛為治書執法。(《三國志·魏書十二·鮑勛傳》)

以上這則故事中的鮑勛對魏文帝曹丕征吳的計劃當面提出諫諍,但由于與曹丕的主觀意愿不同,因此觸怒曹丕而遭受貶官的待遇。“諫”在先秦兩漢的典籍中,使用的語境都含有尊卑關系,也就是“下對上”。值得留意的是到了魏晉之后,言說動詞“諫”已經可以用于平輩。例如:

(曹袞)又令世子曰:……事兄以敬,恤弟以慈;兄弟有不良之行,當造膝諫之。諫之不從,流涕喻之;喻之不改,乃白其母。(《三國志·魏書二十·中山恭王袞傳》)

引文以“諫”用在規勸兄弟。更進一步,“諫”語義上成為單純的勸諫,在親屬關系的語境中也可以“上對下”。例如:

寧(甘寧)廚下兒曾有過,走投呂蒙。蒙恐寧殺之,故不即還。后寧赍禮禮蒙母,臨當與升堂,乃出廚下兒還寧。寧許蒙不殺。斯須還船,縛置桑樹,自挽弓射殺之……蒙大怒,擊鼓會兵,欲就船攻寧……蒙母徒跣出諫蒙曰:“至尊待汝如骨肉,屬汝以大事,何有以私怒而欲攻殺甘寧?寧死之日,縱至尊不問,汝是為臣下非法。”蒙素至孝,聞母言即豁然意釋。(《三國志·吳書十·甘寧傳》)

引文中呂蒙因為細故要殺甘寧,呂蒙的母親對此進行規勸,也用“諫”字。由此可知,“諫”已經由先秦兩漢原本的“下對上的勸諫”演變為不具備社會階層關系的“規勸”。

由此可知,“諫”是一個言說動詞。我們可以想象以下的情境:某甲為了導正某乙的行為,透過言語向某乙進行規勸。倘若某乙主觀上不愿接受這個勸告,則某甲所規勸的內容乃至于規勸這個行為本身,就含有對某乙行為的批評。換句話說,“某甲勸諫某乙”這一事件,由于認知角度的差異以及被勸諫者本身的主觀意向,會使得“諫”本身帶有批評甚至責罵這類負面涵義,甚至引來被勸諫者的不悅。這也就是“諫”由“勸諫”引申為“責罵”的語義基礎。

四、結語

本文從覓字、尋音及探義這三個面向,考證現代閩南語三個口語常用詞的本字。這三個口語詞分別是:

1.tiau2(圈養家禽牲畜的地方)本字為鉏交切的“巢”。

2.kiau1(引介協同行為者的介詞與對等連接詞)本字為古肴切的“交”。

3.kiau6(以粗言惡語詈罵的動詞)本字為胡教切的“詨”。

論證上述三個本字最基礎且最重要的關鍵,在于認識到閩南語的效攝二等肴韻疊積了三個不同時代的音韻層次,它們分別是:層次I的-a、層次II的-iau及層次III的-au。本文考訂的三個本字都屬于層次II 的-iau。由音韻規則去發掘同源詞,再由同源詞確認音韻規則,乃是尋音法的重要功效。

述本字的語義變遷提出合理的解釋。在實詞方面,“巢”tiau2由禽鳥所居,經由語義擴大而得以泛指圈養家禽牲畜的地方。“詨”則由叫喚義,經由吵嚷義而演變為詈罵義。在功能詞方面,“交”kiau1由原本實詞的聚合義動詞,先語法化為引介協同行為者的介詞,最終成為名詞組的對等連接詞。關于語義變遷及語法化途徑的認識,主要仰賴探義法及漢語語法史及方言語法史的研究經驗。

經過本文三個肴韻本字的考證,擴充了閩南語效攝二等讀為-iau 韻母的同源詞數量,這個音韻層次毫無疑問地得以確立。再者,透過“吳人謂叫呼為詨”這一文獻上的訊息,我們推測閩南語中肴韻這類二等字帶有-i-介音,在時代上屬于六朝以來吳地居民中的口語,也就是當時的江東方言。從漢語音韻史的發展來看,閩南語肴韻的-i-介音是上古時期二等*-r-介音弱化的結果,這是上古*-r-介音在六朝江東方言所留下的痕跡。

本文認為閩南語中以“粗言惡語詈罵”的kan5kiau6一詞,本字當作“諫詨”,并附帶證明kan5本字為山攝開口二等刪韻去聲古晏切的“諫”。“諫”的本義為言說義動詞,從原本“直言以悟人”的勸諫義引申為對他人的詈罵。從層次的觀點來看,“諫”讀為kan5屬于山攝開口二等的文讀音。由此可知,閩南語“諫詨”kan5kiau6一詞系由來自不同時間層次的言說義動詞所構成。

注釋:

[1]梅祖麟:《方言本字研究的兩種方法》,《吳語和閩語的比較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12頁。楊秀芳:《方言本字研究的探義法》,Alain Peyraube and Chaofen Sun eds.《Linguistic Essays in Honor of Mei Tsu-Lin:Studies on Chinese Historical Syntax and Morphology》,Paris: Ecole des Hautes Etudes en Sciences Sociales,Centre de RecherchesLinguistiques sur l’Asie Orientale,1999,299~326。

[2]以下關于覓字、尋音、探義三種方式的說明,根據楊秀芳:《方言本字研究的觀念與方法》,《漢學研究》2000年18特刊“臺灣語言學的創造力”專號,第111~146頁。

[3]吳瑞文:《論效攝洪音字在原始閩語中的層次及其演變》,《語言研究集刊》(羅杰瑞先生紀念文稿專輯)2018年第21輯,第343~379頁。

[4]周長楫:《廈門方言詞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年。董忠司總編纂:《臺灣閩南語辭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5](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出版事業公司,1974年。

[6][8][12][17]杜佳倫:《閩南、閩東“飼養禽畜之圈欄”語詞探源》,收錄于陳淑娟、江敏華主編《三十而立——臺灣語文,學會三十周年慶祝論文集》,臺北:臺灣語文學會,2021年,第347~360頁。

[7](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出版事業公司,1974年。

[9](宋)陳彭年等重修,林尹校訂:《新校正切宋本廣韻》,臺北:黎明文化出版事業公司,1976年。

[10](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出版事業公司,1974年。

[11]王力:《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13]董同龢:《四個閩南方言》,《史語所集刊》1959年第30本下冊,第729~1042頁。

[14]李如龍:《福建縣市方言志12種》,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

[15][22][23](宋)陳彭年等重修,林尹校訂:《新校正切宋本廣韻》,臺北:黎明文化出版事業公司,1976年。

[16]Lien,Chinfa(連金發):《The condition and change of 共vis-à-vis 合in Southern Min with a sidelight on intra-dialectal variation》,《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43.1A,2015,1~33。

[18](清)王念孫撰:《廣雅疏證》(附索引),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19]李榮主編、張振興、蔡葉青編纂:《雷州方言詞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年。

[20]從雷州話的音韻對應來看,我們認為第二個音節k?4的本字或當作“下”而非“凝”。

[21]吳瑞文:《論金門閩南語介詞ta2的語法功能及相關問題》,《清華中文學報》2017年第18期,第275~340頁。

[24](宋)司馬光編:《類篇》,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猜你喜歡
語義
為什么字看久了就不認識了
語言與語義
“社會”一詞的語義流動與新陳代謝
“上”與“下”語義的不對稱性及其認知闡釋
現代語文(2016年21期)2016-05-25 13:13:44
“吃+NP”的語義生成機制研究
長江學術(2016年4期)2016-03-11 15:11:31
“V+了+NP1+NP2”中V的語義指向簡談
認知范疇模糊與語義模糊
“V+X+算+X”構式的語義功能及語義網絡——兼及與“V+X+是+X”構式的轉換
語言與翻譯(2014年2期)2014-07-12 15:49:25
“熊孩子”語義新探
語文知識(2014年2期)2014-02-28 21:59:18
“深+N季”組配的認知語義分析
當代修辭學(2011年6期)2011-01-29 02:49:50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草视频精品| 亚洲一级色| 婷婷亚洲最大| 国产丝袜啪啪| 亚洲乱码视频| 中文字幕人妻无码系列第三区| 亚洲另类国产欧美一区二区| 青青草原国产一区二区| 午夜福利视频一区| 精品国产电影久久九九| 免费在线a视频| 国产色婷婷| 国产女人在线|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不卡的视频| 亚洲无码免费黄色网址| 日韩123欧美字幕| 97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99热最新网址| 亚洲制服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视频猛进猛出| 91探花在线观看国产最新|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国产一区| 四虎成人精品在永久免费| 91人妻日韩人妻无码专区精品| 国产人前露出系列视频| 日韩毛片免费视频| 久久亚洲国产视频|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精品| 中文字幕乱妇无码AV在线|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88| 日韩欧美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性精品|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人妻电影| 国产91小视频| 五月天综合婷婷| 国产无人区一区二区三区| 自慰高潮喷白浆在线观看| 免费女人18毛片a级毛片视频| 国产在线第二页| 亚洲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女同一区三区五区| 天堂网亚洲综合在线| 亚洲精品无码AV电影在线播放| 国产91导航| v天堂中文在线| 九九久久99精品| 色婷婷综合激情视频免费看| 国产精品v欧美| 狠狠色成人综合首页| 无码高潮喷水在线观看| 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AAA| 亚洲日本中文综合在线| 国产午夜福利亚洲第一|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网址| 亚洲 欧美 中文 AⅤ在线视频| 亚洲综合日韩精品|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在| 看av免费毛片手机播放| 国产91无码福利在线| 亚洲欧洲日韩久久狠狠爱| 综合网天天| 国产精女同一区二区三区久| 男人天堂亚洲天堂|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在线看不卡| 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电影蜜臀| AV老司机AV天堂| 国产视频一二三区| 99青青青精品视频在线| 日韩精品视频久久| 成人福利在线视频| 欧美精品xx|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免费| 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精品一區二區久久久久久久網站| 亚洲成AV人手机在线观看网站| 久久综合伊人77777| 老司机久久99久久精品播放| 国产熟睡乱子伦视频网站| 尤物特级无码毛片免费| 欧美一级高清片欧美国产欧美| 日韩二区三区无| 国产精品微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