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來望
(西秦腔研究院 甘肅 天水 741000)
秦腔表演過程中,須生行當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當下的秦腔表演中,須生在許多劇目里都起著引領全劇發展的作用。這樣的情況下,須生的唱腔表現及舞臺表演質量,直接影響戲曲的整體呈現效果。
秦腔藝術誕生于我國農耕文化逐步走向成熟的時期,是一種兼具通俗性和大眾性的表演形式。秦腔藝術扎根于我國西北地區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之中,是三秦文化的優秀代表,表現了當地人民樸素的價值觀念,帶有黃土高原地區樸實、閃亮、真摯的民俗氣息。秦腔藝術題材廣泛,在唱腔特質上具有質樸激昂的特征,在表現形式上大氣而不失細節,真實而震撼人心。秦腔藝術的這些鮮明特質,對演員的自身素養提出了較高要求,須生演員在表演過程中,應竭力保證唱腔的蒼勁挺拔、酣暢深厚、脆中見亮。
在傳統四大類的基礎上,根據人物身份、年齡、性格、表演特點的不同,秦腔的行當又細分為多種門類和分支,主線有四生、六旦、二經、一周,俗稱“十三頭網”。秦腔須生戲是秦腔的中堅力量,具有豐富的審美價值,具有崇高、忠誠和正義的特點,包含保衛國家、為人民請愿、舍己救人、以誠相待、行善積德和消除暴力等主題內容。每種戲劇都有自己的特質和優勢,例如,越劇擅長表演才藝和美感,與之相比,西北地方戲曲在表現美感方面略顯不足,但如果讓越劇刻畫忠臣義士,表現英雄和俠義的主題,它也不是很擅長。正是因為有了這個特長,秦腔才能受到如此多觀眾的喜愛,秦腔須生應充分發揚這一傳統,將英雄故事通過須生唱腔技巧的變化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
讀與唱不間斷地相互轉化,是我國戲劇的一大特征。表演的臺詞是在生活語言的基礎上完善而成的,在上臺表演時,演員須以唱腔讓相關語言具有更強的戲劇張力。與此同時,秦腔戲劇表演中,須生在念白時應當保持沉靜流暢的表演狀態,語調須有力分明。在秦腔表演過程中,小生、須生等角色的做功都是程序化的,沒有程序化的戲劇動作做基礎,秦腔戲劇表演就難以體系化,但須生做功應當在繼承的基礎上發揚,要敢于靈活應用程式,甚至要敢于突破程式。秦腔須生在進行表演時,尤其應當注意聲與韻的配合。應當在對唱腔或字句以完整清晰的呈現后再開始演唱,這一過程應遵循“余音繞梁”的基本原則。這并非要求秦腔演員把每句、每段都演繹得動人心扉,而是應在收聲環節為觀眾留下深刻印象。聲韻結合是須生進行演唱時需注意的要點,唱念過程應與韻調準確結合,自然過渡。其要點在于,演員應精熟字音的基本發聲技巧,達到圓轉完成字音歸韻及收聲的目的。
須生唱腔首先要咬字清晰。在進行秦腔表演時,須生會有很大一段唱詞,這段唱詞對扮演者在唱功方面的能力要求很高,另一方面,因為須生貫穿了秦腔劇目的全過程,要在情節發展的不同階段以唱的方式助推人物情感爆發,為了讓觀眾能準確了解劇情發展進度,須生應當保證自身在唱詞過程中吐字清晰。從戲劇本身視角出發,由于語言具有獨特性,語言表達囊括了節奏、韻味、強調等內容,因此,須生吐字清晰有益于這些文字之外的信息的傳達,這就要求須生扮演者持續強化口齒訓練,并將文言類語言訓練作為重點。由于文言類表達形式在生活日常中缺少應用場景,同時,在單一短語中韻調相同,因此,只有在唱詞時吐字清晰,才可以讓觀眾準確理解秦腔戲劇的內容。例如,在《海瑞馴虎》這一劇目中,當唱到“當母面你聽我再進一言”這一唱詞時,須生演繹者需反復練習“當母面”“進一言”,以保證觀眾能夠聽清這一唱詞。除此之外,須生扮演者應在確保自身吐字清晰的前提下,口齒鏗鏘有力,這樣才能為觀眾帶來更好的戲劇表現,助推秦腔舞臺感染力的整體提升。
其次,須生唱腔的情感表達要清晰準確。在秦腔舞臺上,須生進行唱腔表演同樣是在進行角色情感表達,精確的角色情感表達能夠吸引觀眾的注意力,進而以戲劇情節為載體,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不斷強化觀眾的觀演體會。故而,須生唱腔應重視情感的準確表達。在進行秦腔表演時,當婉約的青衣扮角同豪放的花臉扮角發生沖突時,須生需在兩者間銜接,使情節發展更加合理。在這一過程中,須生角色的情感及情緒需有相契合的變動,這需要須生更為精確地通過唱腔來傳遞情感。對須生扮演者來說,表演秦腔戲曲時需保持動作、唱腔、人物心理間的一致。因此,在戲劇表演的全過程中,須生扮演者都應以情感對唱腔進行支配。藉由適時調整唱腔語氣,及時應用嫻熟的唱法等方式,更好展現角色情感。
須生唱腔也要行腔運腔合理化。秦腔有六類板式,包括慢板、帶板、墊板、二六板、二導板,在有固定板式的前提下,須生應當以唱腔的變化對人物的不同特征進行凸顯,如心性特征、行為特征等。故而,須生扮演者在處理唱念臺詞時,應當合理行腔運腔。表演者對行腔運腔尺度的把控水平,極大程度上影響角色情緒的傳達效果。對須生扮演者來說,只有有效掌握行腔運腔的基本特點,才能更加突出角色特點,更好將角色情緒傳遞給觀眾。如若須生表演者對行腔運腔把握不足,則即便其唱腔可以達成吐字清晰的標準,也仍然會缺失韻味,難以帶給觀眾藝術享受。
首先是念白表演。在進行秦腔表演時,念白的展現形式主要是口述。作為我國戲劇演繹過程中一類特殊的言語表現方式,須生需在念白時以富有韻味的形式讓白話內容呈現出來。通常來說,秦腔戲劇表演中,念白具有十分廣闊的應用范圍。借助念白,可以更好呈現人物內在。但由于在秦腔表演時,念白篇幅一般較短,因此,可以認為念白是唱腔開展前的銜接段。比較來說,秦腔戲劇演出過程中,須生的念白具有鮮明特征,能夠展現出沉穩流暢、中韻短促、尾韻悠長的特點來。
其次是做功表演。在進行秦腔戲劇演出時,須生具有程式化的做功特質。但須生演繹者應當逐步跳出“四功五法”的表演套路,靈活運用相關表演技巧,以戲劇情節的發展方向及鮮明的人物表里為依托,靈活應用相關程式。為使秦腔戲劇演繹得更為流暢,須生表演者應當做到基本功扎實,對捋髯、提袍、甩袖、亮靴底等程式均能熟練完成。秦腔是一門戲曲藝術,同樣也是一門動作藝術。對須生扮演者來說,進行秦腔表演時應當在嫻熟應用傳統表演技巧的基礎上,繼承、借鑒、融合其他藝術要素,靈活擴展自身表演范疇,促進秦腔藝術效果持續提升。
演戲也即將劇中人物真實呈現在觀眾面前,演員應當以人物的身份、心性、境遇為依托,對程式進行合理應用。例如在《清風亭》一劇中,張元秀本是個以賣草鞋、豆腐為生的普通人,即便拄著拐棍,但他身心狀態都很好,拐棍只是起裝飾作用。這時,他走路的樣子很穩健。但隨著劇情演進,他的獨子與生母共同離開,因為過度憂思,張元秀走路時不復當初的樣子,腰背更彎,腿也仿佛不堪重負,身體微微搖晃,這時,為讓觀眾確切感知到張元秀內心的凄苦,秦腔演員應結合角色實際情況,對表演形式進行適當創新。
為更好完成劇目呈現,塑造有血肉的人物形象,演員應當精準把握劇作文學中作者設定的各種人物特征,然后再開展人物形象的再創造工作。這要求須生扮演者把握好所演繹角色的個性、人物突出特征、故事歷史背景等內容。戲劇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包括思想、歷史、哲學、美學等學科,在廣大農村地區,中國老百姓普遍通過觀看戲劇獲得歷史知識和行為準則,戲劇藝術家也應該有思想家、歷史學家、哲學家和美學家的感受,秦腔須生藝術家們應重視表現西北戲劇的歷史特色,弘揚陽剛之美,在舞臺上樹起越來越鮮明的角色形象。表演應注重刻畫人物的內心,瀟灑穩重、堅定溫柔、樸實深沉。同時要善于吸收其他戲劇的表演技巧,如京劇的胡須動作、昆曲的腳部動作等。秦腔須生應在繼承唱腔吟誦韻味技巧的基礎上,大膽借鑒京劇花蓮唱腔的共鳴特點,運用科學的發聲方法,探索秦腔唱法的新途徑。比如說,《紅燈記》是現代秦腔發展史上的里程碑,它打破了當時流行的用陜西方言唱京劇的模式,堅持采用秦腔唱法。這部戲在20 世紀70 年代一出現就很受歡迎,在戲劇界引起了轟動,是秦腔融合京劇的成功范例。它繼承了秦腔的傳統技藝,吸收了京劇的套路,為秦腔學生的武術技能創造了一條新的表現途徑,是我國跨地區文化融合的優秀典范,對于擴大文化傳播范圍具有重要示范意義。
又比如,在《趙氏孤兒》這一戲劇中,《救孤》這一場,為保全趙氏遺孤,公孫杵臼和程嬰定下計策,決定一人舍棄兒子,一人舍棄生命。這時,程嬰用力抱住公孫杵臼痛哭流涕,公孫杵臼卻并未顧及自己將怎樣死去,而是叮囑程嬰應當忍受屈辱,擔負起撫養趙氏遺孤長大成人的重任。這場表演中,秦腔演員應以強烈的情緒來引發觀眾共鳴,否則演出效果將大打折扣。這要求演員具備深厚的演藝技巧和豐富的表演經驗。而《死節》這一場中,在演繹戲劇的前半程時,演員應表現得從容鎮定、心態平靜,兩人間的對唱對白應自如流暢,兩人的對罵應真實深刻。而在屠岸賈用劍劈砍孤兒,公孫杵臼急迫地掙扎、用盡全部力氣掙脫束縛時,演員應以程式而不失真切的甩髯口、打水袖,嘶吼出一聲聲嘶力竭的“孤兒呀——”,這一聲音應呈現得痛徹心扉,然后,以程式化動作搓步撲出,再以甩髯口的跪步行及左右,由快而慢,不顧一切朝屠岸賈撲去,最終被屠岸賈一劍刺死。這場戲中,情節的巔峰在公孫杵臼身上呈現出來,在這一過程中,唱詞和動作表演兩相結合,將公孫杵臼的激憤情緒凸顯得淋漓盡致,在表演中,只有演員良好地將情緒動作與情節發展節點相結合,才能引發觀眾的強烈共鳴,呈現良好的戲劇效果。
秦腔演員的戲劇演繹過程是演、唱相互結合的過程,秦腔演員只有不斷豐富自身的表達方式,才能更好完成情感的傳遞,為觀眾帶來獨特的戲劇體驗。如若三者間有矛盾存在,這時,應當對唱腔進行適當修改,以讓戲劇整體效果盡可能完備。在具有豐富情感的唱段中,情感與動作是相互統一的關系,也是相互成就的關系。秦腔須生可以在所有面部動作上都進行巨大的改革和創新,包括化妝品、胡子和衣服,精益求精,這樣不僅可以發展秦腔表演藝術,還可以創造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這樣才能受到廣大群眾的贊賞。以精湛的演技、昂揚的歌聲、流暢的表演技巧、清晰的語言與動態,展現對人物心理、傳統技藝和現代戲劇技巧的準確把握。在表演方面,秦腔演員應該注重刻畫人物的內心,自然而穩重、堅定而溫柔、樸素而深沉,聲音要洪亮而清晰,線條要圓潤而流暢。在表演過程中,秦腔戲劇演員應當對動、靜進行合理調度,靜是為了更好地沉淀氛圍,以使動時的爆發更有引起觀眾共鳴的張力。同時,適度的靜也有助于觀眾平靜情緒,理清戲劇情節思路,有益于戲劇表現的整體一致性。須生演員尤其應當注重讓自己的角色表演不溫不燥、動靜適宜,同時,要圍繞情節發展進行角色呈現,忌諱脫離劇情加強舞臺氣氛。這要求演員著眼于角色本身,對自身演技進行細致打磨,從而實現演員舞臺呈現效果的逐步提升和職業生涯的持續進步。
秦腔作為我國傳統戲曲藝術的瑰寶之一,有著獨特魅力,在其中,須生角色引領著秦腔戲劇情節的逐步推進,須生的表演質量直接關系秦腔戲劇的整體呈現效果。為此,須生表演者應把握好唱腔與表演的統一,著眼于戲劇人物身心的變化,對既有程式做出創新,同時,應注重聲韻結合、動靜結合,更好的發揮須生這一行當在秦腔戲劇中的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