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映雪
(廣州番禺職業(yè)技術學院 廣東 廣州 511483)
促進中國文化“走出去”,有助于讓世界了解中國、提升中國文化的影響力。戲劇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其翻譯和傳播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組成部分。潮劇是歷史悠久的地方戲劇之一,享有“南國奇葩”的美譽,2006 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2020 年10 月,習總書記到廣東潮汕地區(qū)調研時,強調要對潮劇進行有效傳承和傳播,增強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文化自信”。以戲劇藝術加強“一帶一路”國家的文化交流,既能促進國家間的情感相連、文化相融,也有助于傳承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因此,在“一帶一路”文化交流背景下,以潮劇《情斷昆吾劍》在新加坡的譯介為例,探討潮劇“走出去”譯介模式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潮劇起源于潮汕,廣泛流傳于廣東東部、福建南部、雷州半島和海南島,并且枝蔓海外,在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qū)開花結果,后來伴隨著海外潮人的足跡,遠播到澳洲、美洲、歐洲一些國家,成為連接海外潮人的文化紐帶。潮汕地處南海之濱,潮汕人從唐宋開始就漂洋過海謀生。清代期間,汕頭被列為對外通商口岸后,潮汕人與海外商人之間的貿易往來頻繁,越來越多的潮汕人移居海外。身處異國他鄉(xiāng)的潮汕人在逢年過節(jié)祭祖、酬神時,一些宗親或者豪門大戶就會聘請潮劇戲班表演助興,這些演出活動為早期的潮劇海外傳播奠定基礎。
潮劇的海外傳播歷程大概可分為四個時期。一是海外潮劇移植期。泰國是潮劇海外演出最早、最興盛的國家。據(jù)資料記載,潮劇在泰國的傳播開始于1767年。當時的國內潮劇戲班在汕頭乘坐“紅頭船”直達泰國曼谷。在泰國演出后,有的戲班選擇在泰國落地生根,并發(fā)展為當?shù)芈殬I(yè)潮劇戲班,隨后向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開拓演出市場,逐漸形成了以曼谷為中心的潮劇海外基地。二是海外潮劇黃金期。20 世紀二十到四十年代,潮汕地區(qū)經(jīng)濟蕭條。戲班的成員為了生計逃到東南亞國家謀生,促成當?shù)爻霈F(xiàn)潮劇戲班驟增的現(xiàn)象。也因當時國內潮劇影片《蘇六娘》《火燒臨江樓》《鬧開封》等相繼在新加坡等地發(fā)行放映,對當?shù)爻眲〗绠a(chǎn)生了巨大影響,引起當?shù)爻眲F模仿學習和改革創(chuàng)新,使得潮劇出現(xiàn)了新面貌,迎來海外傳播黃金期。三是海外潮劇低谷期。隨后由于政治原因,國內潮劇戲班中斷了國外演出交流。二戰(zhàn)后,東南亞等地社會動蕩不安,人民處境困難,無心欣賞戲曲。也因為新一代的潮汕人不愿把子女送去當“戲仔”,導致戲班招人困難,從而使得潮劇海外傳播出現(xiàn)低谷期。四是海外潮劇復蘇期。70 年代印支戰(zhàn)爭爆發(fā)后,居住在東南亞等地的潮汕人向歐洲、美洲、澳洲移民,促進了潮劇從東南亞向歐美等國家傳播。80 年代,中國實行了改革開放,潮劇團的中外演出、交流機會越來越多,潮劇在海外的傳播逐漸恢復生機,迎來了嶄新的發(fā)展局面。據(jù)廣東潮劇院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廣東潮劇院自建院以來已經(jīng)組團110 多次赴東南亞、大洋洲、歐美等國家以及港澳臺地區(qū)進行演出交流,交流人次達6000 多,演出1300 多場次。1993 年至今,汕頭已舉辦五屆“國際潮劇節(jié)”,來自海內外的潮劇團相聚汕頭進行潮劇演出交流。
潮劇譯介研究有利于擴大潮劇海外受眾面,促進潮劇的海外傳播。在中國知網(wǎng)上,以“潮劇”為主題,再以“翻譯”“英譯”和“譯介”為主題分別在結果中檢索,截至2021 年7 月,共得5 篇相關研究文獻,僅占潮劇研究文獻總量的0.4%。在極有限的潮劇研究文獻中,學者們認為:可學習效仿昆曲、黃梅戲等翻譯策略,堅持潮劇文本原真性和完整性原則,保持韻律,在做好潮劇的保護和傳承的基礎上,通過翻譯促進潮劇的海外傳播。但由于潮劇是極具潮汕地方文化特色的戲曲,存在語言和文化差異,導致潮劇翻譯困難,韻律翻譯就是難點之一。翁漪柔(2018)認為:在英譯潮劇《陳三五娘》和詩歌時,譯者應在保證“意似”的基礎上,選擇性遵循“三和”原則,翻譯出潮劇的“音美”。新加坡學者李玉云(2019)基于可演出性視角,對潮劇《情斷昆吾劍》進行唱詞英譯,助力該劇在新加坡維多利亞劇院成功賣座上演,促進了潮劇在新加坡有效傳播。
回顧潮劇海外傳播歷程及譯介研究現(xiàn)狀,不難發(fā)現(xiàn),潮劇的海外傳播存在“重介輕譯”的現(xiàn)象。“重介”是指潮劇的海外傳播主要以劇團演出、訪問交流為主,而互聯(lián)網(wǎng)或其他新媒體傳播形式則很少見,可見潮劇海外傳播渠道單一。“輕譯”是指潮劇優(yōu)秀劇目眾多,但是至今并沒有發(fā)現(xiàn)潮劇外文翻譯劇本。在廣東潮劇院官網(wǎng)或其他網(wǎng)絡上都無法搜索到潮劇外文劇本,關于潮劇的外文簡介也較為缺乏。這些不利因素使得潮劇的海外傳播之路漫長而艱辛,因此,加強潮劇譯介模式研究是促進潮劇“走出去”的根本。
譯介學認為翻譯的本質是傳播,通過翻譯將戲劇文化推向世界并非單純的文本翻譯,而是戲劇譯介。“譯”即是翻譯,“介”強調傳播。戲劇譯介要考慮翻譯文本是否貼近受眾的語言特點、意識形態(tài),更要考慮文本傳播的有效性。拉斯韋爾認為傳播由“傳播主體”“傳播內容”“傳播途徑”“傳播受眾”和“傳播效果”五大基本要素構成,既“5W”模式。潮劇“走出去”既是翻譯行為,也是跨文化傳播行為。將“5W”模式應用到戲劇譯介,戲劇譯介模式則是由“譯介主體”“譯介內容”“譯介途徑”“譯介受眾”“譯介效果”五大基本要素構成。基于譯介主體、內容、途徑、受眾和效果,探討潮劇“走出去”的譯介模式,有助于促進潮劇的海外傳播。
Pvais(翻譯家、戲劇家)認為:戲劇翻譯是一種超越戲劇文本的語言轉換,其翻譯應基于舞臺表演的層面上進行。戲劇文本所蘊含的意義必須通過演員的表演才能得以完整呈現(xiàn),但是觀眾對演員表演的解讀又具有即時性,而且劇本中的詞、表演動作等在不同文化中有不同意義。因此,戲劇文本翻譯要比單純的文本翻譯復雜得多。譯者在翻譯過程中要求同存異,務必使譯本貼近受眾的意識形態(tài)。只有這樣,戲劇翻譯文本才有可能被受眾接受,并逐漸產(chǎn)生一定的文化影響。那么,潮劇“走出去”的譯介主體應該是誰?黃友義認為,“中譯外絕對不能個人譯,一定要有中外合作”。如果譯者是中國潮劇學者,但對受眾的“意識形態(tài)”把握不準,譯文語言表達也不夠貼切,這就需要外國學者在文化上、語言上給予幫助。如果譯者是外國漢學家,就需要中國潮劇學者助其理解戲劇文本中的傳統(tǒng)文化。因此,潮劇的譯介主體模式應是中國潮劇學者與國外漢學家合譯的模式。
譯介內容選擇是翻譯文本能否得到有效傳播的關鍵因素之一。劇本內容和主題思想如果貼近受眾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就會取得良好的譯介效果,反之,則達不到預期譯介效果。因此,潮劇“走出去”,首先要從內容、價值觀、情感等方面引起國外受眾的共鳴。2019 年新編潮劇《情斷昆吾劍》(以下稱“該劇”)在新加坡成功賣座上演三場并獲得當?shù)赜^眾及媒體的一致好評,筆者認為主要原因之一是劇本內容的改編與創(chuàng)新。編劇黃劍豐先生撇開固有的戲曲理念,把原本更流行于影視舞臺的武俠故事通過戲劇手法來呈現(xiàn),而且梁羽生的武俠小說在新加坡有良好的群眾基礎。根據(jù)現(xiàn)場觀眾問卷調查可知,48%以上的觀眾都是因為喜歡劇本內容而喜歡該劇。因此,潮劇“走出去”,譯介內容不僅要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還要貼近國外受眾的意識形態(tài)。
通過翻譯促進潮劇“走出去”除了考慮譯介主體和譯介內容外,還要考慮譯介途徑。譯介途徑是指受眾接受文本信息的途徑,例如:報紙、書籍、電視、網(wǎng)絡等。新媒體時代,互聯(lián)網(wǎng)和手機媒體為潮劇海外傳播帶來了新機遇。為了使國外受眾認識、了解和喜歡潮劇,除了繼續(xù)發(fā)揮傳統(tǒng)媒介優(yōu)勢外,要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和手機媒介大力宣傳潮劇。還要與國外潮劇社、高校聯(lián)合舉辦潮劇演出、交流研討會,擴大潮劇在國外的影響力,特別是對年輕人的影響。廣東普寧籍作家黃劍豐先生10年前就已經(jīng)完成了潮劇《情斷昆吾劍》的創(chuàng)作,但是10 年來無人問津。直至2017 年新加坡南華潮劇社負責人卓林茂先生到潮汕進行交流時才發(fā)現(xiàn)該劇,并邀請新加坡李玉云女士對該劇唱詞進行英譯。該劇于2019 年3 月在新加坡首次上演3 場之后,在新加坡引起了廣泛關注,有效促進了潮劇在國外的傳播。因此,促進潮劇“走出去”要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和手機媒介的傳播優(yōu)勢,同時也要重視與國外潮劇社、高校的多方合作,拓展潮劇譯介途徑。
受眾是文本信息的“解碼者”,也是傳播效果的“反饋者”。潮劇要“走出去”,應該明確受眾定位,選擇符合受眾需求的劇本內容。在翻譯之前,譯者必須要明確為誰翻譯、選擇哪種翻譯策略。潮劇是用潮汕語演唱的地方戲曲,既具有中國傳統(tǒng)戲劇特點,更具有潮汕地方文化特色。80、90、00 的年輕一代將是潮劇的主要受眾,這一代人對潮劇文化理解不深。翻譯時如果過度強調潮劇文本的原汁原味,將不利于受眾認識和理解潮劇。而且潮劇譯介面對的是對中國戲劇文化有一定興趣的普通受眾,并非充分了解中國文化的少數(shù)漢學家。所以,翻譯潮劇文本時,應在兼顧韻律、可表演性的基礎,采用歸化翻譯策略,為受眾提供易于接受的譯本。
例如《情斷昆吾劍》中的唱詞:
陳雪梅(唱):他他他,一助朱明圈天下,功遂遁入賀蘭山,賣主求榮、良心散盡、惡毒心腸,他的名字叫云舞陽。
譯 文:He helped Emperor Zhu Ming to rally the country.He retreaded into the Helan Mountain after he succeeded.He betrayed his master for glory,he is devoid of conscience,he is a very evil person.His name is Yun Wuyang.
“賣主求榮”“良心散盡”“惡毒心腸”三個詞語都帶有貶義色彩,用于形容人為了私利出賣朋友、壞事做盡、心狠手辣。三個詞語的重疊使用把陳雪梅對丈夫的討厭、憎恨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但英語注重形合,強調句子結構的銜接和連貫,因此,李玉云女士采用歸化策略,把這三個詞語譯成三個簡單句,不但與中文唱詞的并列結構相呼應,也使譯文符合國外受眾的語言表達方式。
因此,潮劇翻譯應基于可表演性,采取歸化為主、異化為輔的翻譯策略,幫助受眾認識、了解和接受潮劇,逐漸擴大潮劇國外受眾范圍。
譯介效果是檢驗傳播活動成功與否的重要指標。譯介效果是指受眾對文本信息的接收,只有文本信息被受眾接收并對其產(chǎn)生影響時,傳播才有效果和價值。所以,受眾的反饋是檢驗譯介效果的最直接、最有效依據(jù)。潮劇“走出去”應重視受眾對傳播效果的反饋和及時調整譯介策略。在譯本傳播的過程中,首先可以通過量化方法監(jiān)測譯本銷量、版數(shù)等,也可通過問卷調查、訪談等方式了解受眾對譯介主體和內容的評價。再根據(jù)反饋信息評估譯介效果,明確之前設定的譯介模式與受眾實際需求之間的差距,及時調整、優(yōu)化譯介模式,提高譯介效果。
潮劇譯介研究正處于嘗試階段,中國戲劇文化在國外處于弱勢地位,因此,潮劇“走出去”譯介模式首先要考慮國外受眾的語言、文化需求,以助潮劇文化逐漸被國外受眾接受并對其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隨著中國國際地位不斷提高,中國文化“軟實力”不斷增強,潮劇“走出去”譯介研究不斷深入,潮劇“走出去”譯介模式將會在不斷實踐中得到調整和改善。
注釋:
①數(shù)據(jù)來源:筆者于2020 年11 月前往廣東潮劇院調研交流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