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納晚 楊曙光 楊 強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湖南省紡織服裝產業經過傳統改制、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得到了較快發展。但近年來,湖南省紡織服裝產業在發展中遇到了一些瓶頸和困難,影響制約了產業高質量發展。為深入實施“三高四新”戰略,貫徹毛偉明省長“提升標準、提升質量、提升品牌”的要求,推動湖南省紡織服裝產業高質量發展,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
紡織服裝產業是湖南省的傳統產業,在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促進經濟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改革開放40多年來,湖南省紡織服裝產業經過傳統改制、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得到了較快發展。但近年來,湖南省紡織服裝產業在發展中遇到了一些瓶頸和困難,影響制約了產業高質量發展。為深入實施“三高四新”戰略,貫徹毛偉明省長“提升標準、提升質量、提升品牌”的要求,推動湖南省紡織服裝產業高質量發展,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
目前,湖南省工商注冊的紡織服裝相關企業9000余家,年總產值約2000億元,出口額近300億元,其中規模以上紡織服裝企業620家,大中型企業124家,其余大多為小微企業。2020年度規模以上紡織服裝企業營業收入979.44億元,實現利潤31.09億元、稅收15.11億元。
1.產業集聚初具規模。經過多年培育發展,湖南省形成了四大紡織服裝產業集群:長沙、寧鄉的服裝產業集群,株洲的紡織服裝產業集群,藍山的毛織針織產業集群,常德、華容的棉紡產業集群。孵化形成了蘆淞、寧鄉、常寧、炎陵、沅江、永州、醴陵、瀏陽等紡織服裝產業基地。四大產業集群總產值占據湖南省紡織服裝產業大半壁江山,為產業和區域經濟發展贏得了積極效應。
2.政策扶持初見成效。2011年以來,湖南省陸續出臺了《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快發展紡織產業的意見》《湖南省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湖南省工業企業技術改造稅收增量獎補實施細則》《湖南省工業轉型升級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政策,為湖南省紡織服裝產業增強了發展動力、激發了發展活力,為加快企業質量基礎設施、技術創新驅動、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綠色發展、加強品牌建設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促進了紡織服裝產業持續發展。
3.品牌建設初具特色。湖南省紡織服裝產業經過多年發展,培育了一批極具潛力的紡織服裝品牌,曾擁有中國馳名商標15個、湖南省著名商標76個、湖南名牌產品92個,“圣得西”“忘不了”“派意特”“奮煌輝”“丹寧定制”“鹿定制”等上榜中國服裝百強企業。除此之外,“夢潔家紡”“多喜愛家居”“富麗真金”“晚安家居”等品牌在全國床上用品中成為領跑者,醴陵職業服裝培育了“韶峰”“新姿”等行業知名品牌。
4. 發展優勢初步顯現。湖南省紡織服裝產業發展具備得天獨厚的條件,產業的春天正生機勃勃。湖南省是傳統的內陸紡織大省,在服裝產業結構調整,由沿海向中西部轉移,湖南省承接紡織產業轉移具有優越的條件,能為紡織服裝企業“拎包入住”提供更優惠的政策、更優良的服務,成為紡織服裝產業轉移的核心地帶。再則,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使得消費需求不斷追高,消費熱情持續上漲,近年來湖南省經濟文化比較活躍,人們消費意愿和能力不斷上升,紡織服裝產業迎來持續發展的黃金期。
紡織服裝產業是湖南省的傳統產業、重要的民生產業和美化生活的基礎產業。隨著改革開放步伐不斷加快,湖南省紡織服裝產業結構不斷完善,政府扶植力度不斷加強,紡織人才不斷充實,產業優勢得以發揮,湖南省紡織服裝業發展較為迅速,是湖南工業發展的一支生力軍。但近20年來,尤其是國企改革后,紡織服裝產業的發展放緩,紡織服裝的規模總量在中部6省中排第5,居全國第13位,大大落后于沿海省份,僅占江蘇省的6%,暴露出了湖南省紡織服裝產業發展中的一些問題和短板。
1. 產業鏈條有待完善。紡織服裝的原料、紡紗、織布、印染、纖維制品等產業鏈條不完整,出現“兩頭大、中間小”的失衡結構。一是棉花苧麻產量逐年萎縮。棉花由2014年的135.5千公頃、總產量19.5萬噸,下降到2020年的59.5千公頃、總產量7.4萬噸;苧麻由全國第一種麻大省下降到如今無麻可收的狀態。二是織布印染企業短缺。全省紡紗企業近30家,纖維制品企業9000家,而織布印染企業僅2家,織布印染既不能保銷上游的紗線,又不能滿足下游的面料需求。三是纖維制品輔料企業斷線。湖南省沒有拉鏈、紐扣、縫線、膠襯、制式徽章等輔料生產企業,這些輔料需要外省供應保障,增加了紡紗和纖維制品企業生產成本,影響了產業的持續快速發展。
2. 檢測能力有待提升。湖南省規模企業檢驗實驗室能力不足,小微企業沒有檢測能力,省市場監管部門的纖檢機構不承擔委托檢驗,事業單位改革后,岳陽、常德、益陽的專業纖檢機構技術人員流失嚴重,其他市州沒有專業纖維及纖維制品檢驗機構,檢測能力不足。近年來高性能、多功能、輕量化、柔性化紡織服裝得到了迅速發展,各類紡織服裝標準制定滯后,檢測能力難以跟上產業發展步伐。
3.產品質量有待提高。2020年,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對重點工業產品開展了監督抽查,紡織服裝類產品抽查596批次,不合格118批次,其中紡織品抽查306批次,不合格80批次;服裝抽查290批次,不合格38批次。不合格產品集中在毛巾、學生服、針織服、羽絨服等,問題集中在纖維含量、脫毛率、pH值、可分解芳香胺染料、游離甲醛等方面。分析這些問題的原因:一是檢測把關不嚴。一些生產企業為降低成本,只憑原料供應商提供的檢驗報告組織生產,生產產品后用供應商的檢測數據標注,從原料入廠到產品出廠沒有質量控制和檢驗。二是工藝水平不高,質量基礎設施和生產工藝比較落后,產品質量不夠穩定。如pH值不合格是原料在酸性條件下進行染整,沒有對產品進行充分中和。三是違規使用助劑,如對皮毛原料處理采用了甲醛含量超標的助劑等。
4.監測體系有待健全。一是監測存在盲區。當前,在湖南省范圍內,除省纖檢院外,只有岳陽、常德、益陽三市設立了專業纖檢機構,全省紡織服裝產品的質量監測難以全覆蓋。二是機制不夠健全。全國纖檢機構改革還在進行中,監測機制不健全、職能定位不清晰、工作目標不明確,監測工作有待加強規范。三是信息不夠暢通。纖檢機構、工信部門、企業的信息交流不及時,同系統不同屬地管理機構信息不對稱,難以實現資源共享。四是基層監管薄弱。省市縣三級市場監管部門對紡織服裝的監管比較薄弱,如對監督抽樣的流程不夠熟悉、方法不夠熟練、標準不夠熟知。在監督抽查和執法中,還需依靠市場監管部門纖檢機構給予技術等方面的指導和支持。
5.政策扶持有待加強。湖南省“十四五”發展規劃,紡織服裝產業沒有列入打造“三個高地”中的先進制造業高地和科技創新高地戰略,紡織服裝產業政策扶持上不能滿足快速高質量發展要求。近10年來,沿海地區和河北、河南、江西、湖北等紡織服裝產業迅速發展,政府在優化投資環境、加大財政投入、加強信貸等方面給予了大力政策支持,助推了紡織服裝產業快速發展。湖南省紡織服裝由原來的傳統優勢產業漸漸落后,發展任重道遠,更需要政府加大扶持力度,需要配套政策強力驅動。
6.科技創新有待突破。近年來,湖南省紡織服裝產業標準的話語權不夠,科研的主導權欠缺,突破性的技術不多。原因如下:一是專業人才匱乏。湖南省紡織服裝高級專業人才少,行業領軍人才更是鳳毛麟角,科研技術攻關能力比較弱,標準制修訂水平不夠強,除“夢潔家紡”“東信集團”“東駿紡織”“忘不了”“圣得西”等為數不多的紡織服裝企業能夠在國內市場占據一席之地,其他企業基本是跟跑型企業。二是資金投入不夠。湖南省紡織服裝產業大多屬于小微企業,無力投入科研經費;規模以上企業因資金鏈緊張和發展再生產等原因,投入科研經費捉襟見肘,難以支持產業科研技術突破性發展。三是創新能力不夠。受人才、資金和產業規模等制約,湖南省紡織服裝產業對關鍵技術攻關、發展瓶頸突破等能力不夠強,如重點圍繞纖維新材料、紡織綠色制造、先進紡織制品、紡織智能制造等領域開展研究不夠,有分量成果不多,轉化為生產力的更少。
7.品牌建設有待發力。湖南是紡織服裝大省,雖涌現出了“東駿紡織”“夢潔家紡”等“名聲在外”的品牌,但總體來看還是太少。近年來,湖南的紡織服裝企業逐漸意識到自主品牌的重要性,都開始著手培育自主品牌,但在發展過程中,這些品牌往往定位偏低,影響了知名度與美譽度,導致了地方品牌較多,全國范圍內叫得響的很少,能在其他省份大型商場設置獨立專柜的品牌更是寥寥無幾,難以進入全國消費者視線。
湖南省紡織服裝產業經過多年的沉淀,迎來了厚積薄發的發展黃金期。推動湖南省紡織服裝產業高質量發展,要在以下幾個方面攻堅破難乘勢而上。
推動湖南省紡織服裝產業高質量發展,必須在不斷加強質量管理,大力拓展市場領域,努力打造潛力品牌,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等方面持續下功夫、求突破,出實招、見實效。
1. 加強質量管理,提升核心競爭力。運用“兩頭防雜,中間治亂”的思路,整合生產要素,優化質量管理,建立全鏈條、全過程的質量管控模式,提升產品質量。一是嚴把原料關。選用優質原料供應商,如選用“新疆長絨棉”“抗菌性面料”等品質好、安全性高的原材料,從源頭保障產品質量。二是嚴控質量關。建立原料溯源臺賬制度,有條件的籌建檢驗檢測實驗室,加強技術和管理培訓,提高自檢和管理能力,嚴格產品出廠檢驗制度,嚴把產品質量關。
2.拓展銷售模式,打通銷售快車道。在新發展格局和疫情持續影響下,紡織服裝企業在加強傳統線下銷售時,要積極利用新媒體拓展銷售渠道,如運用“抖音”“ 快手”“ 小紅書”等新電商、新零售渠道與消費者快速對接,打破傳統銷售的時空限制、信息壁壘、成本運營等困境,迅速拓展市場新領域,打通產品銷售快車道。
3.打造特色品牌,搶占競爭制高點。品牌是市場競爭的核心力,只有特色品牌才能贏得市場主動權。企業要加快新技術、新工藝、設計成果的轉化和運用,打造特色品牌、知名品牌、潛力品牌。開發個性化定制和創新示范服務,不斷提升產品和服務的附加值。同時要積極宣傳造勢,舉辦各類會展、時裝周、設計大賽等活動,拓展品牌交流展示渠道,傳遞“湘品”美譽,為“湘牌”發聲發力。
4.創新內生動力,加快發展新速度。當前,紡織服裝產業數字化、信息化已成新趨勢新潮流,新科技是引領產業發展的新引擎,要突出提升四個“能力”。一是提升智能制造能力。加快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加強網絡基礎建設,實施數字化改造。打造智能化生產、倉儲、物流綜合體,持續優化生產流程,實現紡織服裝的生產配發智能化、物流調度規模化、資源配置精細化。二是提升綠色制造能力。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項目建設,積極穩妥推進落后產能、過剩產能騰退與升級改造。開展清潔生產、節能減排行動,鼓勵棉紡、化纖、印染等行業實施能效領跑者引領行動,打造綠色低碳環保型企業。三是提升再生循環發展能力。加快構建紡織品服裝資源循環利用體系,促進廢舊纖維再利用企業集聚化、園區化、區域協同布局,開展廢舊紡織品綜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設。加強定向回收、梯級利用和規范化處理,加快紡織服裝循環產業發展。四是提升自主研發能力。加大科研創新投入,加強專業人才培養,強化差別化、功能化、綠色化新型纖維材料研發,突破一批“卡脖子”技術難題,加快成果轉化。
良好的營商環境才能促進市場經濟健康發展,政府要做市場經濟的服務者、守護者,主動為市場經濟護航助力,積極為企業分憂解難,營造公平的營商環境,促進湖南省紡織服裝產業高質量發展。
1.突出政策賦能。 加大政策扶持。一是加大財政投入。加大對紡織服裝產業質量提升專項服務資金投入,進一步在紡織產業園區建設、節能減排、污水處理、品牌孕育、智能制造、科研創新等方面投入“真金白銀”幫扶企業。二是減免企業稅收。持續加大減稅降費力度,減少企業經營成本,進一步為企業生產經營減負降壓。三是降低融資門檻。加強銀企合作,做到高效、低成本借貸,促進紡織服裝企業融資和資金良性循環。四是完善產業鏈條。圍繞從紡紗、織造、染整到產品的產業鏈條開展針對性招商引資,進一步補鏈、強鏈、延鏈,形成產業齊全、上下游協同發展的產業鏈條。五是推動產業聚集。進一步推動紡織服裝產業園區建設,通過優化區域規劃、產業布局,培育龍頭企業,扶植中小企業,做大做強新產業集群,增強產業集群的規模和競爭力。六是調整學生服價格。調整學生服政府指導價,探索放開有購買意向的農村學校學生服市場,釋放學生服企業生產活力,增強質量主體責任,促進學生服向高質量、多功能性發展。七是釋放人才活力。湖南省紡織服裝“高精專”人才緊缺,要堅持外引內培聚集人才,同時給予政策傾斜,放寬紡織服裝行業高級職稱評定條件,推進人才隊伍成長壯大。
2. 突出種植賦能。鼓勵棉花、苧麻種植,加快棉花、苧麻結構調整。一是加大土地流轉力度,形成規模化種植。二是做好棉花目標價格補貼工作,重點對棉農、棉花經營主體開展基礎設施建設、科技創新推廣、農業社會化服務等方面進行扶持,保障棉農和棉企利益。三是鼓勵麻農種植苧麻,政府以價格補貼形式提升麻農收益,調動麻農種植積極性。
3. 突出協會賦能。推動成立省紡織服裝行業協會和紡織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發揮橋梁紐帶作用,規范生產經營行為,加強行業自律,改變行業無序競爭狀態。支持行業協會制定行業規則、行業標準、行業規劃,充分發揮行業協會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積極作用。
4. 突出監管賦能。加大監管力度,一是加大監督抽查力度。嚴格按照“雙隨機、一公開”的原則,科學制定抽查計劃,加大對人民群眾集中反映的紡織服裝產品問題抽查力度,及時公布抽查結果,發揮安全告示、風險警示、消費提示的作用。二是深入開展質量執法。嚴厲打擊違規違法生產行為,加大處罰案件信息透明度,增強輿論震懾力。三是創新監管方式。落實產品質量主體責任,化解質量安全風險,開展質量體檢、風險監測、智慧監管等產品質量創新監管方式。
5. 突出品牌賦能。目前,“中國名牌”“湖南名牌”“馳名商標”“著名商標”評價工作已經取消,市場監管部門應積極開展“產品質量監督抽查合格企業”等質量評價活動,引領企業質量發展。不斷完善省長、市長質量獎評選機制, 完善評價標準,把質量獎打造成培育國優省優名牌的引擎。培育發展產業集群和知名品牌示范區,打造培育紡織服裝行業單項冠軍、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具有競爭力的優勢品牌企業。
隨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紡織服裝產業需要不斷加入新的元素,賦予新的“靈魂和內核”。要紡出希望,織出明天,需要完善質量監測體系建設,發揮好政府部門的服務作用。
1. 建立健全標準體系。大力推進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團體標準和企業標準的制修訂,整合精簡強制性標準,優化完善推薦性標準,培育發展團體標準,提升標準化水平。纖檢機構、科研院校、行業協會、生產企業因地制宜研發地方標準、行業標準、團體標準,政府要引領和獎勵標準制定。鼓勵企業參與標準研發,增強行業話語權,助推企業持續高質量發展。
2. 加大質量監測力度。一是完善質量監測體系。制定纖維、絮用纖維制品、紡織品、服裝、勞動衛生用品等纖維及纖維制品監測規范,形成質量監測長效機制。建立健全校服、絮用纖維制品、面料生產企業質量檔案和企業質量誠信體系,為市場監管部門實施點面監管提供技術支撐。二是形成聯動監管格局。市場監管、工信、教育、衛生、民政等部門在紡織服裝領域加強聯合,形成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堅持從嚴監管,對質量問題嚴重的生產企業實行“零容忍”,嚴肅查處,一票否決。三是強化監測結果運用。建立監測結果信息發布機制,監測結果成為質量導向權威,讓監測優質企業成為市場質量風向標,并將質量監測結果作為市場監管部門約談、問責、督促企業落實主體責任的依據,激活優勝劣汰規則,促進以質量謀發展的社會共建態勢。
3.努力提升服務能力。加強業務培訓和技術指導。一是提高基層監管機構能力水平。湖南省市場監管部門改革后,市縣兩級紡織服裝產品監管人員業務能力有待加強,需要加強業務學習和培訓,做到會管善監管,懂法會執法,提高基層監管和執法水平。二是提高纖檢機構檢測能力。檢測機構要完善檢驗條件,以服務民生為目標,提升學生服、嬰幼兒服裝、絮用纖維制品、床上用品、防護口罩等民生關注的重點產品檢驗能力,提高新型纖維、新型面料和功能性面料的檢測能力。三是加大紡織服裝標準宣貫力度。市場監管部門纖檢機構要積極開展紡織服裝標準宣貫活動,為社會和企業答疑釋惑,全面提高貫徹標準的能力水平。四是增強科研創新能力。大力推進產、學、檢、研合作,搭建纖檢機構同高校、企業合作的長效機制,加強基礎性、安全性、新型環保材料等領域的科研學術研究,把科研成果轉化為企業生產力。幫助企業建設實驗室、培訓人員,提供技術比對服務,幫助指導企業完善質控體系。
4. 開展質量幫扶活動。市場監管部門及其纖檢機構利用技術、設備優勢,積極開展“湖南為群眾辦實事”系列活動,通過開展“技術幫扶”“巡回問診”“免費檢驗”“陽光纖檢”等活動,幫助企業提升技術提升標準,促進企業加強質量管理,提升質量管理水平。建設檢驗報告電子查詢平臺,方便企業快速查詢質量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