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玉婧
2017年至2021年,天津主辦了五屆世界智能大會,這五屆世界智能大會主題分別為:邁向大智能時代;智能時代新進展、新趨勢、新舉措;智能新時代的演進、方略與機遇;智能新時代:創新、賦能、生態;賦能新發展,智構新格局。從主題的演進可以看出,天津在智能制造與人工智能產業相關的領域取得的進展。
智能經濟是面向未來的全新經濟形態,以智能制造、智慧生活、智慧物流、智慧城市等應用領域,推動人類社會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社會治理方式智能化變革,催生引領新的經濟生產方式、交易模式等,具有數據驅動、人機協同、共創分享、多元融合的主要特征。
近年來,天津加快“人工智能+”應用場景的示范建設,推動人工智能與各行業融合發展。2020年8月,印發《天津市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行動計劃》,將把天津初步打造成為中國人工智能創新中心、人工智能產業集群新高地、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城市??萍假x能發展,智能決勝未來。對天津而言,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和思路,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找到了“定盤星”。期待渤海之濱的古老城市,因“智”生新,因“智”閃亮。
2018年,天津成立了大數據管理中心,近幾年在AI推動科技、企業、教育、文化醫療、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結構一體化發展等層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良好效應。天津在制造業和人工智能的融合過程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尤其是在裝備制造業和電子電氣制造業領域進行了更深層次的改良和升級。如綠色能源汽車、太陽能光照板、小米智能硬件和云端服務、科大訊飛智能語音和人臉識別技術、自主無人機和智能飛行、水下無人遙控潛水器等制造業方面的應用。人工智能新型制造產業也在不斷發展壯大,如海洋裝備制造業、生物醫藥制造業、航空航天制造業、零部件加工制造業等,都在不斷地嘗試著轉型和升級。
通過多年積淀,天津形成了“1+3+4”特色產業體系。其中“1”代表智能科技,“3”是指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這三大新興產業,“4”是指航空航天、高端裝備、汽車、石油石化等四大優勢產業?!?+3+4”的特色產業布局體現了天津智能經濟發展的新格局。
天津智能經濟取得不斷進展,智能科技創新研發成果頗豐。天津已經有“天河一號”超級計算機、曙光CPU、飛騰高性能CPU-FT2000芯片、麒麟操作系統、科大訊飛的語音識別技術等,在獨立、自主、安全、可控的軟硬件領域已然名列全國前茅。智能科技引領產業發展、智能賦能傳統優勢產業、產業集聚完善產業鏈條,推進新興產業迭代升級,從而帶動經濟發展。
智能科技產業已成為天津邁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天津近年來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物聯網、虛擬現實等前沿技術領域,突破了多項關鍵技術,高新技術的應用將進一步促進新舊動能轉換,優化產業結構,實現經濟轉型升級。目前,天津正在形成優勢產業聚群,發展以龍頭企業為主、中小企業為輔的產業鏈,帶動智能科技產業全面快速發展。天津已與華為、百度、科大訊飛、聯想等多家企業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投資額1400多億元,加快構筑智能科技產業新高地。
此外,天津在公共服務、城市管理、大數據、信息安全四個體系亦取得了顯著成績,基本形成了“智慧經濟”的總體框架。
5G網絡、人工智能、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被界定為新型基礎設施。天津當前經濟發展過程中,在新型基礎設施創新方面投資不足,人工智能算法發展相對薄弱,芯片的研發創新也較為乏力。研發創新投入低導致企業創新能力較弱,智能經濟的發展缺乏核心技術的加持,技術研發實力總體而言相對較弱。從企業的研發創新、企業規模、資本環境等方面來看,天津智能經濟發展水平遠落后于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城市,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水平與先進地區企業相比仍然有差距。
雖然人工智能等高端技術已經初步形成了產業鏈,具有一定的技術基礎和企業基礎,但是還存在缺少實力強大的龍頭企業、企業規模小、集群效應不強、人工智能技術與傳統企業之間的業務需求無法有效對接等問題??傮w來看,傳統企業的整體智能化水平普遍偏低。而且高新技術產業、高端制造業以及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亦亟待與時俱進。在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場景推廣領域,硬件制造方面具備了一定優勢,配套的軟件和制造服務仍需提升。先進制造產業鏈上下游仍處于分割和零散狀態,缺乏完整的產業鏈,直接影響著天津高新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
數據是一種基礎性戰略資源,數據安全、隱私保護、數據共享等問題越來越受到公眾關注。人工智能技術在造福人類的同時,也引發了諸多安全問題,如個人信息泄露、偽造數據等事件。出現上述問題的原因一方面與大數據分布式存儲方式有關,另一方面與人工智能自主學習的特點相關。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利用自我學習的特點對已經獲得的數據進行再分析再利用,從而得到更多與用戶隱私相關的信息。如果數據提供者對數據的收集、傳輸、存儲、處理、使用過程都無法有效控制,則會造成海量敏感數據泄露。
雖然天津高等學校的畢業生資源相對而言較為豐富,但既了解行業又掌握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還能進行應用開發的復合型畢業生人才的比重不高,而且天津很多高校的畢業生在畢業后紛紛選擇到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等城市發展。相對而言,天津在吸引高端人才方面仍需開發特別有吸引力的政策措施,以便在各大城市人才爭奪戰中脫穎而出,吸引高科技人才。人才資源的相對匱乏,制約著天津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再者,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智能經濟發展相對較晚,高校的專業設置難以及時適應市場的需求,產學研協同發展的機制尚未真正建立。現有產學研合作培養模式都較為單一,基本都是高校、科研院所、企業之間自發性短期行為,缺乏頂層統籌以及長期合作機制。
智能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技術的加持和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大力發展智能經濟,應加快以人工智能、5G、云計算、工業互聯網等為代表的“新基建”發展,“新基建”有利于提高傳統基礎設施的智能化水平。“新基建”不僅代表先進的智能科技,也是支持智能經濟的基礎設施。首先,加強以算力為核心的人工智能基礎能力建設。加大基礎研究與創新力度,重視人工智能算法框架的創新與應用,推進人工智能算法庫、解決方案庫、數據集及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夯實人工智能發展的基礎。其次,充分把握“新基建”機遇,協調推進滿足企業多層級管理需求的各類數據中心、5G網絡的部署,全面提升數據收集、傳輸及應用的能力,為傳統產業全面向數字化轉型打造堅實的計算基礎,促進傳統產業智能化轉型。最后,實現“新基建”賦能各行各業的智能化轉型。要對天津相關行業企業進行自動化、智能化改造,并充分利用好人工智能技術,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加強人工智能及智能制造核心技術開發,優先開發半導體、傳感器和基礎理論軟件,掌握自主知識產權,實現研發設計“賦能”,加快發展先進制造設計,強化構建從技術創新到應用的產業價值鏈。推進智能制造關鍵技術、核心支持軟件及工業互聯網系統集成應用,深化天津目前既有高端智能制造產業,如智能儀表及控制系統、航天設備產業、汽車焊裝和智能印刷等行業優勢,改造傳統制造業。根據人工智能產業供應鏈現狀,系統推進產業鏈分工,在產業鏈的上游,企業可和相關的高新技術企業合作,將先進技術與傳統產業相結合,研究開發新的產品。在產業價值鏈的下游,廠商可以借助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挖掘新的市場需求,進而生產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個性化的商品,通過差異化生產,開拓市場打造自己的品牌。根據產業鏈各環節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引進和培育重點企業,促進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合理分工,實現企業間相互合作、協調發展。推進傳統制造業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升級,也將成為智能經濟的重要支撐。
智能制造與綠色制造的融合,是制造業的未來發展方向與趨勢。綠色制造強調能源效率和低排放,自動化、機械化、數字智能化、節能環保化、綠色循環化;智能制造通過智能化提高生產線識別產品變化水準和產品質量監測精準度,控制產品廢棄率,節約資源與能源消耗,實現資源最優合理配置。天津為全國首批低碳試點城市,可促成整體性和系統性地將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技術與低碳、節能和環保產業結合,如在綠色制造中所需的新材料新工藝中,以智能制造支持,鼓勵數字化和人工智能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在先進制造業、新興產業制造體系中的應用;利用系統識別和量化產品設計、測算原材料消耗與廢棄物關聯度以及制造業對于資源環境的影響,創新研發智能檢測系統和智能報警系統。最終形成智能+綠色,在數據化、集成化、智能化、精益化和綠色化層面形成競爭優勢,帶動先進制造業發展。
智能制造產業和智能經濟發展均具有技術創新行為和知識與資本密集型的特點,尤其在初期發展階段,需要資金與時間成本,有些企業尤其是一些中小企業,由于缺乏穩定的投資,可能造成研發半途而廢或者實施中資金鏈斷裂等問題,因此政府需要在投融資方面,以銀行信貸、基金、債券、風險投資等多層次資本市場方式,激發投融資活躍度,建立完善的營商體系,對于優質企業,商業銀行可采取適當擴大抵押范圍方式給予支持;對于傾向于人工智能基礎技術研究和產品開發的投融資,給予鼓勵、優惠措施和服務保障,引導金融資源和吸引各種融資方進入基礎技術、共性技術的智能科技研發。同時注重智能制造產業內企業的并購與整合趨勢和機會,與銀行、信貸公司和保險公司等合作,既可以為規模大的項目融資,又可分散風險。
支持與天津智能制造和先進制造匹配的生產性服務業在研發、工藝設計、技術標準制定、系統服務、教育與推廣營銷等方面,形成競爭優勢,促進旨在推廣新技術、新工藝和新項目的科技中介機構的發展,為智能產業和先進制造業研發提供技術和科技支持,鼓勵制造與服務相融合的服務型制造新業態,利用大數據和現代信息技術,通過物聯網應用,開展產品應用實時監測,向下游產業鏈延伸,做好制造售后服務;根據反饋數據,實行定制化制造,向產業鏈上游發展,通過整合上下游產業鏈,形成良好的“互聯網+生產性服務業”的服務型先進制造業研發設計循環體系,通過智能制造與現代服務業在產業鏈上的互動銜接與深度耦合,促進智慧經濟的發展。
實施“人工智能+”應用示范工程或基地,涵蓋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智能金融和智慧治理等多重項目,持續跟進2019年6月引進的恩智浦半導體公司人工智能應用示范基地項目、科大訊飛人工智能示范區項目和西青區人工智能產業園區進展,從政策到營商環境和人為關懷等層面予以支持,推進企業高效進行智能產品研發、生產和推廣人工智能應用基地。利用濱海新區智能制造產業園的集聚效應,為先進制造業研發及融合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與技術支持,打造智能制造、半導體、集成電路與大數據產業等融合的產業集群區域,推動天津智能制造與先進制造業發展處于引領態勢。
在資源共享層面,鼓勵行會、商會、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和企業共同對接,建設智能化、柔性化和自動化的服務平臺,形成立體化、多層次、多渠道、跨行業聯盟體,在維護知識產權的條件下,加快數據開放共享步伐,促進聯合創新和技術成果轉化,促進智能經濟發展。
智能經濟時代,為應對新的安全威脅,必須加緊研發新的技術,提升大數據環境下對數據的保護水平,以防數據泄露帶來的風險。從研發設計、算法操作、監控升級等技術源頭加強風險防控,明晰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技術安全評估標準,加強對數據保護和信息網絡安全的影響研究,將區塊鏈技術應用于保障智能經濟數據安全中,鼓勵企業、科研機構、高校共同合作,研究開發數據傳輸安全技術、安全存儲計算技術、數據安全共享區塊鏈技術、密文計算技術、數據安全銷毀技術、數據安全管理技術等前沿數據安全保護技術。同時建立研發人員的約束機制,保證設計研究開發的有益性,建立法律和商業倫理培訓機制,從源頭加強人工智能和“互聯網+”的倫理道德意識。
一是積極引進各類高端人才以及研發隊伍,通過領軍人才帶領拉動整個行業的發展。運用人才政策引進高端技術人員,完善為留學歸來的人才提供創新創業服務機制。要從物質、精神方面加大人才吸引力度,對高端技術人才、創新創業人才的待遇要向國內先進地區看齊,引進人才的同時要留住人才,形成人才高地。二是培育優秀的研發人員隊伍。在南開大學、天津大學等高校帶動下,有關高校成立人工智能學院,重視學科和專業建設,培養出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專業理論基礎雄厚、實踐應用能力強、人文素養高的創新創業人才。通過人才引進與高校教育相結合方式,培育壯大高新技術研發人員隊伍。三是要加強企業、高校與科研機構的合作與交流,設立重點產業項目,促進技術攻關。支持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三方對接,整合高校及科研機構資源,合作建設實驗室,共享各自掌握的資源,充分發揮各方的優勢,加大研發力度,推動關鍵技術突破,使應用型研究的方向性更明確,更能夠滿足智能經濟發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