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音 林楠 李彤 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
新時期背景下,我國民營企業要想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搶占發展先機,離不開專業會計人才的支持和幫助。會計工作的有效開展可以為企業運營和發展提供各種信息,并通過專業的手段來保證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實性,為企業領導者做出決策提供各種數據信息。由此可知,會計在市場經濟中的地位非常高,在這一條件下,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師應當意識到高職會計教學的重要性,將教學側重點放置到對學生職業精神的培養上,使得學生能夠盡可能地避免在工作中出現基礎性錯誤。
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育教學工作開展的主要目的是培養能夠推動社會發展的專業技能人才,而高職院校的會計專業學生主要是通過在校期間的學習掌握相應的技術。經過一段時間的會計專業知識學習,學生可以從中掌握關于會計的知識。
通過調查分析可以得知,許多人會在各種原因的影響下認為高職院校培養出的人才水平較低,無法與本科生、研究生相比。實際上,這種觀念是非常錯誤的,高職教育是結合我國當前國情發展的,雖然高學歷的學生比高職院校畢業的學生更加優秀,但是培養一個高水平的會計專業人才需要大量的時間和資源,這也無法解決我國市場所面臨的人才資源短缺問題。現階段,我國正處于高速發展的新階段,高職教育教學也受到了國家方面的支持。因此,應當立足于實際情況,辯證地看待會計專業教學。
高職會計專業職業精神培養意識相對比較弱,導致一些會計專業學生進入到會計崗位之后無法承擔重要的責任,而且容易犯錯誤。當前會計專業職業精神培養已經成為一種共識,高職學校應當引起重視,并結合我國相關指導方針、法律規范與文件等制定科學合理的培養計劃和方案。高職院校的會計理論研究力度越來越大,為我國會計職業精神教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到目前為止,會計職業精神教育的研究得到了迅速發展,解決會計職業精神教育問題也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重視。從近年來出版的會計專業書籍等來看,會計專業人員整體素質的問題已經備受重視,這與當前會計行業的現狀存在直接的關系。隨著行業內會計專業職業精神意識的增強,會計專業職業精神培養的案例也越來越豐富,為高職院校提供了更好的經驗,能夠推動高職院校會計專業職業精神培養課程體系的設計與優化。整體來看,高職院校擁有良好的環境和條件,能夠在短時間內取得良好的會計專業職業精神培養效果。
高職院校作為重要的人才培養和輸送基地,需要承擔起重要的教育責任,充分結合具體專業的具體要求構建針對性的人才培養計劃。會計專業作為高職院校重要的組成部分,能夠為社會培養具有會計專業知識的人才。然而為了確保高職院校的會計專業人才擁有更多的就業機會,并能夠在職業與崗位上獲得更好的發展空間,則需要確保學校培養的會計專業人才具備職業精神,能夠嚴格遵守行業規范、法律法規等。但是從當前部分高職院校的會計專業職業精神培養情況來看,具有明顯消極的一面,比如學校僅僅強調學生會計專業知識以及技能的水平,沒有將職業精神滲透到日常的教學中。很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沒有將自己未來的職業選擇與職業精神聯系起來。現如今會計行業存在很多缺乏責任感、同情心、法律意識的人,這些人對于會計行業、企業、社會等都會產生非常負面的影響。一些會計人員在利益的誘惑下做假賬,并不會因此而良心不安,也不懼怕法律的制裁。
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學生年齡比較小,需要接受職業精神培養,才能夠確保他們不誤入歧途。然而大部分的高職院校在設計會計專業課程時沒有給職業精神培養留出足夠的空間,沿用的仍然是傳統的教學模式,職業精神的培養力度較弱。具體來看,高職院校的課程設置、教育形式、教育方法等都尚未落實職業精神培養。課程設置上強調會計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的教學,專業課程內容較多,占去了學生大部分的學習時間,教師完成教學內容與教學任務時也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沒有針對學生進行職業精神培養的機會。而教育形式上,單向模式的教學形式導致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充分尊重,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不足,無法讓學生在課堂上耳濡目染職業精神,自然無法在進入社會從事會計行業時具備專業的職業精神。教學方法上則呈現出傳統的特點,整體上具有落后性,學生對于會計職業精神的興趣不高,教師又沒有及時加以引導,最終自然無法保障會計專業學生的職業精神達到預期培養目標。
教師作為培養學生職業精神的重要責任主體,自身應當具有職業精神,如此才能夠樹立起正面的榜樣形象,讓學生對職業精神產生興趣。以融合職業精神培養為導向的高職會計專業課程體系創新研究必須要從加強教師職業精神建設做起,從而加強學生職業精神的引導與探索效果。教師需要在學校的安排下接受職業精神培訓,并在日常教學中有意識地強化自我職業精神。教師需要具備專業的教學水平,這是具備職業精神的一個重要條件。教師應當積極主動地完善專業知識,提高專業教學技能,并且重視社會實踐活動,積極地參與獲得實踐經驗,從而更好地建構會計專業教學計劃和教學方案,確保學生在課堂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教師具備專業的知識能夠為社會提供相應的服務,教師需要具備這樣的意識,從而積累豐富的職業經驗,在課堂上與學生分享、討論,讓學生在課堂上就接觸到會計行業的相關知識,確保學生能夠看到職業精神對于自我發展、社會發展、國家發展的重要意義。會計專業職業教師的職業精神需要不斷提升,學校需要制定清晰的培訓方案,確保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能夠正確引導學生認識會計職業精神,以及應當承擔的責任。
當教師的職業精神建設目的達成之后,教師才能夠積極地引導學生探索職業精神,并完成高職會計專業課程體系的創新,為會計專業教學工作及其職業精神培養工作打好基礎。無論是高職院校還是其他院校,現有的專業課程體系本身存在一定的問題。會計行業本身變化非常快,會計專業的課程體系自然需要始終適應市場的變化、社會的變化,以及相關法律法規的變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要增強學生對職業精神的認識之外,還需要引導學生主動地掌握企業財務、審計、稅務等向知識,拓展學生的學習范圍,使得學生掌握全面的會計知識,能夠迅速判斷并解決相關會計問題。
高職院校的辦學條件、辦學資源相較于其他類型的學校而言不具有優勢。然而會計專業課程體系的創新研究受到了教學設施、教學傳統、教學方法等因素的影響,當這些條件尚未達到基本要求和標準時,學生的職業精神培養目標自然無法實現。會計專業職業精神教育一直停留在單向的教學模式,極大地影響了學生對知識的吸收和學習熱情。高職院校在融合職業精神為導向的高職會計專業課程體系創新研究中應當堅持采用案例分析的教育方法,重視職業精神標準和要求的落實,提高學生對職業精神培養計劃的接受水平,使得學生能夠與教師建立起更和諧的關系,促使職業精神培養能夠順利開展。會計專業教師需要認識到會計實踐活動對學生的積極作用,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學習職業精神,并認識到職業精神的重要性。邀請專業會計學者、專家到學校來講學或會計專業知識在實際操作中的具體應用,并結合自己的工作經驗,分析會計行業的現狀、實際情況、常見問題和未來的發展趨勢,他們有會計實務經驗,能培養學生實際操作。采用這種方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地感受、體會、學習國內會計職業精神的具體情況,讓學生認識到會計職業精神的重要性,進而讓學生獨立形成會計職業精神。
隨著我國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會計人員要想在工作中取得優勢,不僅需要專業的知識和技能,也需要具備一定的創新精神、人文精神,并通過不斷的學習成為擁有良好職業精神的高素質人才。為此,高職院校應當根據我國社會對會計人才的要求,確定新的教學目標,構建完善的會計教學體系。
在會計專業課程教學中,高職會計專業教師要有效地整合課內外教學活動,以做好會計專業精神的培養工作。在課堂教學中,除了一些重要的基礎課程之外,還應當另外開設會計文化課程,以加強高職會計專業學生行為文化、精神文化的學習。例如:在會計文化課程教學中,應當要求學生嚴格遵守規章制度,并做好記賬、審查、核算等工作,保證在工作過程中不被外界利益影響。通過會計文化宣傳工作的開展,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理念,使得學生能夠更好地約束自我行為,提高學生職業素養。在課外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注重其開展的多樣化和層次化,來實現對學生職業精神的培養。例如:教師要組織學生進行晨讀、晚練,以強化學生的紀律意識,使得學生意識遵守規定、誠實守信的重要性。學校方面,應當邀請會計專業的專家來學校授課或是組織講座,介紹一些成功的經驗,以提高高職學生對該職業的認可度。同時,學校也可以組織一些以會計職業精神培養為主題的演講比賽,加深學生對這一概念的理解,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實現對學生會計職業精神的培養。
對于學生而言,其學習最終是為了更好地參與到工作過程中,但是,許多高職院校在教學中過于注重理論知識的講解,沒有結合實際情況組織實踐活動,導致學生實際操作能力較差。為此,高職院校應當結合當地的會計師事務所來組織實訓活動,以滿足學生的需求,使得學生在實際的訓練過程中深化對職業精神的理解,激發學生會計專業知識學習的主動性。
高職院校方面與校外企業進行合作,共同建立校外頂崗實習基礎,并共同制定學生管理方法,以從客觀多角度來記錄學生的實訓操作情況、職業精神和行為表現。根據所選擇的企業,學校也可以將企業的內部文化、職業素養等方面的優秀品質納入頂崗實習中,以加強學生對職業精神概念和意義的理解。
從教師的角度進行分析,學校應當鼓勵教師到企業進行實操鍛煉,以使得教師可以準確地把握會計崗位所需要的各種職業精神,以優化課堂教學工作,更好地實現對學生職業精神的培養。
高職院校應當從實際情況出發,增強會計教學的科學性。在實踐中加強學生會計職業技能培養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在會計教學中,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確定具體的崗位,以此為基礎做好教學計劃與教學方案的設置,充分全面地融入職業精神培養的內容,讓教學活動更加貼合當前會計行業的實際情況。根據會計工作崗位的實際需求,找到理論與實踐之間存在的聯系,以鍛煉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在會計專業理論知識教學活動開始之前,教師要意識到職業精神教育工作開展重要性。高職院校的教師整合教學活動時需要充分尊重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堅持以會計基礎作為教學的前提,確保學生掌握基本的會計技能,使得學生對會計職業產生信心,并逐步對會計行業、會計崗位產生認同感。有了這樣的條件之后,教師則可以通過具體的教學活動讓學生體驗會計行業對于嚴謹認真負責等職業精神的重視。
高職院校近年來的競爭意識增強,高職院校的辦學實力也明顯增加,為教學活動的整合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在此基礎之上進行職業精神評價模式的創新設計具有可行性。高職院校設置的會計專業評價標準、評價模式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僅僅強調學生對理論知識、會計技能的考核,忽視了學生職業精神的評價,使得學生在畢業之后具備的能力無法滿足會計行業的要求,無法在會計崗位上發光發熱。為此,應當增加學生職業精神評價的內容,可以吸收先進的、科學的經驗,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加以重視,提高職業精神評價的全面性。
高職院校會計教師要進一步創新評價方式,高職院校會計專業職業精神評價是結合會計職業精神的基本原則,客觀評價會計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并將學生職業精神的形成情況納入教學體系中,看他們是否得到認可。在日常教學環節,教師要認真記錄學生學習情況,觀察學生在學習中表現出的學習態度、行為習慣等。考核評價的主體可以是任課教師、學生、同學等,從不同角度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可以充分保證評價的公平性、客觀性,進而為會計職業精神培養工作的開展奠定基礎。在期末考試成績上,會計專業學生應建立職業精神評價檔案,每個評價結構都將記入個人檔案,有效促進學生正確會計職業精神的形成。
在高職會計專業教學中,職業精神的培養是教學活動的基礎,雖然當前高職會計職業精神培養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今后高職教師應當將職業精神的培養與會計課程教學活動進行整合,將其融入課內教學課外活動之中,以落實對學生職業精神的培養。學校方面應當聯系校外企業,打造校外實訓基礎,并構建完整的考核評價體系,以在保證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的同時,為學生未來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