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顧雅楠 桑勝南 張瑋
醫用敷料是醫療機構在進行醫療工具的清潔消毒、創傷傷口的擦洗包扎、外科手術中的止血吸液等活動時所使用的材料。有數據表明,在全球范圍內,每年有近370億次傷口需要被處理。加之人口老齡化日益加劇,因老年病引發的潰瘍性皮膚傷口的治療、護理以及為治療老年病而進行的必要的手術都需要大量的醫用敷料。醫用敷料可以在皮膚受損時覆蓋傷口,代替傷口處破損的皮膚,暫時充當皮膚的臨時屏障,直至傷口處的皮膚愈合。
傳統的敷料是由棉花、軟麻布、亞麻布加工而成的紗布或其他棉織品,早在19世紀80年代就有了傳統敷料在醫療活動中應用的記錄。如今,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薄膜型敷料、水凝膠型敷料、泡沫型敷料等功能型醫用敷料紛紛問世,但由于其材料自身的種種限制性以及相對較高的生產及使用成本,棉質敷料依然是醫療機構使用最廣泛的醫用敷料之一。
棉質醫用敷料有以下優點:(1)對創面的滲出液有較好的吸收力;(2)易于生產;(3)敷料表面粗糙且有密度及孔徑適宜的孔,使皮膚保持良好的透氣性,促進上皮組織和纖維原細胞的生長;(4)便于存放;(5)成本低;(6)無毒;(7)可生物降解;(8)與肌膚接觸無刺激。但同時傳統的棉質醫用敷料也存在缺點,如:(1)對創面滲出液過強的吸收力會使得傷口部位過于干燥,不利于細胞的生存和組織的再生;(2)被傷口滲出液滲透的紗布會使細菌有機可乘,從而引起傷口感染;(3)易發生傷口粘連,導致換藥時引起出血和疼痛,對傷口造成二次傷害;(4)紗布的纖維容易脫落,會引起傷口處皮膚的異物反應,影響傷口的愈合;(5)不適用于慢性傷口。
雖然傳統棉質醫用敷料有以上所述的諸多不足,但由于其材料的無毒、無刺激、可生物降解等特性,棉質醫用敷料仍然是醫療機構中使用最廣泛的傷口敷料之一。
新型棉質醫用敷料的研發近年來受到國內外專家學者們的高度關注,本文就棉質醫用敷料的研究進展作簡要綜述,以期為我國棉質醫用敷料的研究提供理論支持并對相關產品的研發及管理體系的完善提供一定的參考。
2014年,Abbasipour等對傳統棉質醫用敷料進行了改進,將殼聚糖-Ag-Zn0涂在棉質紗布上,研發出一種納米復合材料。與傳統的棉質紗布敷料相比,該材料有以下優點:(1)在溶脹能力和抗菌性能上都有顯著提升;(2)減少了敷料對血液的吸收,避免傷口過度干燥;(3)能抑制組織在紗布內的生長,防止了換藥時對傷口造成二次傷害。
2017年,栗洪斌等用殼聚糖基載布洛芬抗菌溶液對醫用紗布進行涂層處理,制備出的殼聚糖基載布洛芬抗菌紗布對大腸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有較好的抗菌性。
2018年,程慧婧等基于Janus潤濕性理論,對醫用棉紗布的層結構進行了系統研究,制備出了具有定向吸液能力的復合紗布,該新型紗布以疏水性丙綸(PP)非織造層為接觸層,以棉紗布為吸收層,有效地解決了傳統紗布吸收滲出液后與傷口周邊組織接觸粘連以及紗布敷料滯留水分導致壓迫創傷處的皮膚組織,影響傷口愈合等問題。
2019年,吳帥等通過化學方法研制出了一種新型可溶性止血紗布,該研究表明,在制備可溶性止血紗布時,紗布的浸漬液中硝酸銀濃度和該紗布的載銀量成正比,紗布的載銀量直接關系到其抗菌率的高低,該種新型可溶性止血紗布的制備方法可以有效解決傳統可溶性止血紗布無抗感染能力的缺點,并能更好地促進創傷處皮膚的愈合。
2021年,Bonda Rama Rao等研發出了一種浸漬有SNPNPs(SNPCFs)的棉紗布,試驗證明,該種棉織物通過氮普銀配合物的表面改性而保持了其光惰性,并具有長期的抗菌活性,在局部敷于皮膚上時有利于傷口愈合。
隨著科技的發展,棉質醫用敷料的研究也不斷深入。各種新型棉質敷料的研究成果為現代醫學的進步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意識到,很多棉質醫用敷料的研究還只是停留在實驗室階段,并未投入臨床應用。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在國內外專家學者及醫務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棉質醫用敷料的研究一定會取得更多更好的成果。本文中對棉質醫用敷料研究進展的探究仍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希望能以此對棉質醫用敷料未來的研究及相關領域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