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漪琦,崔惠穎,王澤旭
(黑龍江大學 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2020 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20 年末主要農村金融機構(農村信用社、農村合作銀行、農村商業銀行)人民幣貸款余額215886 億元,比年初增加25210 億元。全部金融機構人民幣消費貸款余額495668 億元,增加55994 億元。其中,個人短期消費貸款余額87774 億元,增加7177 億元;個人中長期消費貸款余額407894 億元,增加48817 億元。農村金融機構在解決“三農”發展制約瓶頸,緩解農村居民流動性約束,聯結城鄉經濟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為農村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動作用,在鄉村振興戰略中對于建設新農村、縮小城鄉發展差距有著深遠意義。但由于農村金融機構呆壞賬比重大、銀行與借款人信息不對稱等自身所特有的缺陷,極易導致機構面臨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市場風險等。因此,如何引導農村金融機構的發展方向以及建立健全完善的風險監管體系將是推動我國農村經濟發展、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關鍵所在。
1.國家政策傾斜優勢。受益于鄉村振興金融政策引導,三農得到了大發展。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需要的大量資金也離不開金融的大力支持,農村金融機構存在很多的發展機會。近年來,我國發布一系列的金融政策來鼓勵農村金融機構的發展。合理運用好金融政策,加大農村金融機構對鄉村發展的扶持力度,這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農村金融機構的完善與發展。
2.多次定向降準政策。受益于多次定向降準政策,農村金融機構準備金率已經較低,縣域農村金融機構的準備金率從2019 年5 月的8%左右到2021 年7 月份6%左右,這大大使農村金融機構可供放款的能力增強。
1.融資難。農村本身缺乏激活經濟發展的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資產積累少。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國家資本大多流入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農民自身收入較低,可支配收入少,大多沒有能力為農村金融機構進行融資。且因為農村金融機構自身發展的局限性,有較大的信用風險,抗風險能力弱,故規模較大、經營狀況較好的企業大多不愿意為其提供融資。
2.服務對象金融意識不強。農村金融機構的服務對象主要是以農村人口、農業及小微企業為主。因這類服務人群學歷普遍較低,難以接受新事物,大多屬于風險厭惡型,故他們除了存款業務外難以接受新事物,甚至不愿意去借貸、去購買理財產品,銀行獲取收入的渠道單一。故農村金融機構應加強對服務對象的相關宣傳普及工作。
3.金融工具單一。銀行等儲蓄機構僅開辦存貸款業務,而且期限單調,利率死板,無法滿足儲蓄借貸雙方對金融資產流動性、安全性、效益性的一系列需要。這不僅會讓銀行難以獲得足夠的收益滿足自身發展的需要,還不利于農村金融機構的現代化發展。應注重豐富農村金融機構的業務體系,建立健全現代農村金融體系。
1.市場潛力優勢。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和大數據的廣泛影響,無論是農村小微企業的發展還是農村城市化的進程需要都極大地促進了農村人口對農村金融機構的需求。雖然城鎮化進程加快,但農業人口比重仍然較大,并且在國家大力推動鄉村振興的發展背景下,農村金融機構的客戶眾多、市場潛力巨大。
2.農村金融機構數量增加。2021 年農村金融機構數量近4000 家,金融機構資產總額近45244 (人民幣十億元)。農村資金缺口進一步加大,農村資金需求擴大,需求刺激農村金融機構數量增加,且以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為保障,民間金融的活躍是必然趨勢,農村金融機構的發展趨勢理想。
1.互聯網技術日益普及。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互聯網技術也正不斷普及,更是提出了普惠金融的發展戰略。大多數農村都有了5G 的信號基站且普及了線下支付技術,農民金融素養在潛移默化中不斷得到提升。這也為農村金融機構的現代化發展奠定了群眾基礎,更多的人愿意接受金融也更靠近金融。
2.金融技術發展優勢明顯。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信息技術等互聯網技術的日益成熟,將會為農村金融機構的發展提供一系列的技術支持。這對降低農村金融機構的運行成本、解決金融機構信息不對稱、擴大客戶群體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基于PEST 分析法,我國農村金融機構受益于國家政策和經濟水平的提高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發展,但在日益發展的過程中,風險也越來越突出。
2006 年,銀監會提出放寬農村銀行業金融機構準入政策,成立并試點包括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小額貸款公司四類新型農村金融機構。這一舉措,對建立健全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潛在風險防范機制的研究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農村金融基本上形成了以正規金融機構為基礎,正規金融機構與非正規金融組織分工協作的農村金融體系。據《2020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稱2020 年主要農村金融機構(農村信用社、農村合作銀行、農村商業銀行)人民幣貸款余額為215886 億元,且人民幣貸款余額比年初增加25210 億元。農村金融機構發展環境大大改善且發展迅猛,但仍存在一定的潛在風險。
市場調研網發布的2021 年中國農村金融服務市場現狀調查與未來發展前景趨勢報告是農村金融服務業內企業、相關投資公司及政府部門準確把握農村金融服務行業發展趨勢,洞悉農村金融服務行業競爭格局,規避經營和投資風險,制定正確競爭和投資戰略決策的重要決策依據之一。主要涉農金融機構盈利水平逐年上升,涉農貸款不良率持續降低,可持續發展能力穩步提高。但農村金融機構的發展仍存在一些問題:部分農村金融機構仍存在少量不良貸款或不良貸款率過高;部分農村金融機構存在內控制度不健全、違規放貸等問題;受新冠疫情影響,銀行收益下滑明顯,中小銀行風險集中暴露。
農村金融機構已經成為支持“三農”、縣域客戶的重要金融力量,但這類金融機構普遍規模較小、防風險能力弱、管理體制尚不完善,這也為農村金融機構穩健發展帶來挑戰。村鎮銀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離開縣城則無法設立,業務深受地域限制,規模小,無法滿足三農背景下農民日益增長的多樣化的資金需求。正如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程宇所言:農村金融機構的問題根源在于“前期監管缺位,公司治理混亂,股市權益結構混亂,與地方政府關系不清”等體制機制問題。我國農村金融機構的完善發展還有很長的一段路需要走,尤其是像黑龍江省這樣擁有很多經濟并不發達的農村來說促進農村金融機構穩健發展更顯得尤為重要。
只有將農村金融機構發展的重要性宣傳的深入人心,使無論什么學歷、什么年齡的人都能夠掌握基本的金融知識,接觸到基本的金融業務,不做表面功夫,盡可能發揮農村小微企業的潛在優勢,帶動當地金融業務需求量,才能深入促進當地農村金融機構的發展。只有切實做好金融業務宣傳和金融安全的輿論宣傳,才有可能保障農村金融機構的發展,促進農村金融體系的完善。這樣不僅有利于農村金融機構的延續與發展,還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
任何金融體系的發展都不能沒有法律的監督和支撐,而農村金融機構的一系列潛在風險更是對其完善相關立法提出極大的挑戰,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對進行金融詐騙和信息販賣者進行嚴懲。這會增強人們辦理金融業務的信心,讓農村地區更多的閑置資金流向銀行,促進農村金融機構的發展。完善法律法規是農村金融機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
“三農”是農村金融機構發展的關鍵所在,農村金融機構想要得到穩健的發展,支農工作要始終堅持“立足社區、服務三農、城鄉互動、富民強國”的市場定位,切實發揮農民的力量,讓農村金融機構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因此得以長足地發展下去,切實發揮農村主力軍和聯系農民金融的紐帶作用。
目前我國已經進入了大數據時代,加強農村地區互聯網技術的基礎建設,從而能夠有效地提高金融服務的普及率和精準率;向農村引入金融服務的相關設備,并做好相關設備的維修工作;打造數字普惠金融的反饋機制,廣泛聽取群眾的意見建議,精準服務,讓農村地區也能享受金融大數據的福利。
中小銀行應普遍認識到健全符合其特點的公司治理結構和風險內控體系的重要性,解決中小銀行普遍存在的“內部人控制問題”和一定程度存在的“外部人控制問題”,從根源推進中小銀行改革。
本文以農村金融機構為研究對象,結合當今我國已全面脫貧的時代背景,運用PEST 分析法對農村金融機構發展現狀進行研究分析,并指出農村金融機構發展的潛在風險,給予一定的具有指導性的實質性建議。在我國,農業是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農村是經濟發展的主要突破口,農民是經濟發展的主力軍。“三農”是農村金融的天職,也是目前影響我國經濟發展的根本問題之一。農村金融機構的發展對推動建立健全我國金融體系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要切實推動完善農村金融機構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