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芝
(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所 黑龍江省延安精神研究會,哈爾濱 150028)
“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這是《圣經·創世紀》中上帝對猶太人的指示,這似乎一開始就注定了猶太人流浪的歷史命運。但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這一民族多災多難、屢受打擊,卻能夠生生不息,頑強存活,在人類歷史文明演進中持續發展,創造出其經濟發展的神話,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其堅韌的性格、頑強的生命力、心中永恒不變的信念讓人驚嘆!這種獨特的民族精神為猶太民族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原始的動力與根基。
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上,猶太民族是一個非常獨特的民族。在兩河流域文明發展的高潮時期,猶太人突然“闖入”上古中東的文化歷史,這個民族的突然出現,只是人類歷史發展文明史上的一個偶然事件,在中東這塊土地上,多個民族來來往往,匆匆出現,匆匆消逝,一個新民族的出現并沒有在當時的歷史中掀起多大波瀾,尤其是在猶太人進入中東時期的前兩千年,古巴比倫、古埃及、新巴比倫、波斯等帝國爭霸不斷,而在各民族爭霸的過程當中,人少力薄的猶太民族從來沒有在中東的歷史上占有過一席之地。
在公元前1006年,大衛成為整個以色列的國王,是大衛王把互相交惡的猶太族部落整合成一個團結的民族,是大衛王給了猶太民族歷史的連貫性與方向性。大衛死后,他最小的兒子所羅門繼位,如果說大衛王是以武力平定天下的活,所羅門國王則是以文治安邦定國。在公元前930年,猶太人的王國分崩離析,形成兩個敵對的國家,一個是以耶路撒冷為中心的猶大王國,一個是以示劍為中心的以色列王國。這兩個在政治上敵對的國家持續對立了兩個多世紀,但是他們來源于同一祖先,使用同一語言,又擁有同一民族的文化傳統,這使政治上的分裂起不到任何作用。公元前722年,北部的以色列王國被亞述人征服,首都也被搗毀。從公元前596年到公元前587年,南部的猶大王國也持續被新巴比倫進犯,并最終于公元前586年滅國,許許多多的猶太人被巴比倫人從巴勒斯坦驅逐出來。而在公元前586年,“第一圣殿”被巴比倫人徹底摧毀,猶太人進入了第一次大流散時期。但是,巴比倫帝國就像它的突然崛起一樣也突然衰落,很快就被一個新的帝國——波斯帝國取代,后起的波斯帝國表現出了與巴比倫的不同之處,對被巴比倫驅逐的猶太人施以恩惠,允許他們返回耶路撒冷。猶太民族的這種安定也僅僅持續了五個世紀,在公元70年,其再次被羅馬帝國征服,“第二圣殿”也被摧毀,只剩下圣殿唯一的一道院墻,史稱“哭墻”。自此,在被羅馬帝國征服后,猶太民族就開始了1800多年的大流散。
所以,如果從公元前597年算起,猶太人流浪了2600多年。在最初流浪的時候,他們與一個猶太人的國家共存,而在隨后2000多年的流浪當中,猶太人沒有自己的國家,沒有自己的政府,沒有自己的土地,他們在世界的任何一個地方都是客人,沒有自己的家園,他們無地可耕,一無所有的猶太人不能夠從事手工業,只能夠從事商業。而且在公元1世紀中葉以后的1500多年當中,猶太人一直扮演著孤獨的流浪者角色,猶太人沒有最起碼的棲身之所,旅居在世界各地,但是他們作為共同文化主體中的個體,都是猶太民族的一部分,每一個猶太人都是猶太文化的具體承載者,使得這一特殊的族群雖屢遭迫害,卻從來沒有放棄自己的身份認同,在2000多年的流離失所中,他們仍能夠保持民族性,并且無論身處于哪一種困境之中,都始終積極參與商業經濟活動,發展獨特的經濟文化,并成為世界經濟文明史當中獨特的璀璨的一枝,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歷史的奇跡。在猶太民族創造歷史文化體系的過程當中,其民族旺盛的生命力,自強不息、積極進取的精神,頑強的民族凝聚力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1)幾千年來,猶太人遭受了無盡的苦難,但同時也練就了堅忍不拔的性格、絕地求生的精神,猶太民族在經歷苦難時,頑強地承受著、忍耐著,但不是一味地忍下去,他們懷抱希望,等待著機會,尋找改變人生的突破口。自猶太人離開巴勒斯坦,變成沒有祖國的民族而流散到亞洲、歐洲及其他一些地方后,不同時代、不同原因的對猶太人的歧視和迫害,使他們的生活充滿痛苦和屈辱,幾乎遭到滅族之災。但流浪的命運、艱難的環境,都沒能夠阻止這一族群人才輩出,而所有這一切都源于民族的自強不息和積極進取精神。猶太人具有積極進取的精神,他們在任何場合、任何環境、任何時間都保持著積極樂觀進取的精神,而且他們敢于面對現實,踐行務實,不僅具有戰勝有形迫害的能力,還具有很強的適應環境的能力,并適機借力發展。
在猶太人看來,任何事情都不能一步登天,可以借力發展,一切是都可以借的,你可以借資金、借技術,也可以借人才,一切需要用的東西都可以借,這個世界早就準備好了你所需要的一切資源,你所要做的就是把它們整合起來,并用智慧讓它們有系統地運作。在商戰中,猶太人重視合作,認為聯合與合作才是繁榮穩定之道,合作不僅可以揚長避短,共同承擔風險,而且可以增大雙方的力量。找到一個合適的合作伙伴是成功的一半,猶太人喜歡選擇合適的合作伙伴,他們愿意和知識淵博、精明能干且很合適自己的人合作,而不是選擇最強的合作伙伴。
(2)在經營理念上,猶太人的經濟觀念和市場意識與其宗教淵源天然結合,猶太人的金錢意識帶有深厚的宗教因素,它已經積存在猶太人的內在心理結構之中。猶太人只要有機會就一定會賺錢,這不單是經濟的原因,也是宗教的目的,所以這種有著宗教追求目的的賺錢,比單純的發財目的更為持久,更為深沉。
猶太人自認為是契約之民,在猶太人的觀念當中,契約是人神之間的約定——《圣經》即是神與以色列人的契約,神圣不可破壞。所以,猶太人重信守約,并且契約一旦訂立,即使自己吃虧也絕不違約。在猶太人看來,世界上的萬事萬物不斷發生變化,但契約的精神永恒不變。
猶太人一直流浪在世界各地,寄居于他國的領土之上,在20世紀中葉之前,他們從來沒有自己的國家和政府,他們靠著契約精神在這個世界安身立命:通過與上帝的契約,他們尋找到了精神與心靈的寄居地;靠著契約精神,永遠處于流浪中的猶太人在現實生活中得以生存。他們的契約規定了現實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其中最主要的是規定了商業規則。在現實生活中,如果哪個猶太人違背了契約精神,將會被逐出教門,而且在猶太人內部也會相互通報,從此這個猶太人在生意場上將無立錐之地,以后任何人都不再同此人做生意。
(3)猶太民族崇尚智力,勤奮好學。在猶太人看來,教育與宗教一樣是神圣的,他們認為知識就是財富,由此他們不僅把教育作為傳承猶太民族文化的活水之源,而且認為教育是維持和傳承其民族性的根本。備受猶太人尊崇的猶太拉比約哈南·本·撒該(Yochanan Ben Zakkai)說:“學校在,猶太民族就在?!?/p>
眾所周知,千年流浪寄居的猶太人,居無定所,沒有土地,大多從事商業,但是在他們看來,沒有知識的商人就不是真正的商人。一般來說,猶太商人大都知識淵博,頭腦靈敏,因為在猶太人看來,只有有了知識才能夠有金錢,知識與金錢成正比,有著豐富的知識,廣泛的閱歷,這是一個商人必備的基本素質。
在1948年以色列建國之前,猶太復國主義就特別重視教育,把教育作為復國的一個手段,所以在復國之前的1919年,猶太人與阿拉伯人激戰正酣,耶路撒冷大學卻在炮火紛飛中開工動土,并在1925年落成使用,教育一直被認為是民族的希望所在,以色列的歷屆領導人都把教育與科技的發展作為立國的根本。
馬克思就曾經說過,求知能改變一個人乃至整個人類的命運,沒有人是貧窮的,除非他沒有接受過教育,所以教育上的投資就是經濟上的投資,以色列建國之后投資在教育上的經費在世界上都是非常罕見的,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以色列在教育上的投資占國民生產總值的8%,而在1979—1980年更是高達8.8%,可以說是教育維系了猶太民族的精神紐帶,是教育傳承了猶太文化與猶太文明,是教育鑄造了以色列經濟上的神話。
猶太人在執著于對上帝的宗教信仰進行追求的時候,并沒有忽視實踐,特別是學習的重要意義,并沒有因為對宗教的熱衷而荒廢了勞作,相反,他們把學習實踐看作精神的一種表現,把勤奮看作取悅上帝的一種美德,對于知識具有宗教般的虔誠,并把這種虔誠的求知精神內化為猶太商人孜孜不倦、探索求實的商業精神和銳意進取的創新意識。
猶太人的奇跡表明,殘殺決不能毀滅一個民族,而教育卻可使一個民族奇葩怒放。他們沒有家園,居無定所,沒有生存和發展的權利的保障,他們所到之處,唯一的支撐就是自己頭腦中的知識,靠知識創造財富,從而用財富、金錢為自己爭得一條生路,一方生存發展的空間,在猶太人看來,如果有知識就會有希望,就會有財富,對教育的極端重視,就是這個民族流浪千年仍能生生不息的原因所在。
(4)作為一個長期沒有自己的祖國、寄人籬下的民族,猶太人非常重視自己內部的團結和凝聚力。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許多猶太人在歐洲一些國家遭受納粹的種族滅絕的殺戮,而同時代的中華民族卻給遭受迫害的猶太人提供了避難所。
眾所周知,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是勤奮勇敢而且極具包容性的民族,曾經在二戰時期收留過大量的猶太人。比如,20世紀二三十年代,就有25 000多名猶太人生活在哈爾濱,他們一部分人隨著中東鐵路的修建從俄羅斯來到哈爾濱,更多的人是躲避戰亂和迫害來到哈爾濱。不但哈爾濱,上海、天津等地都生活著來自世界各地的猶太人,雖然他們來自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的人博學多才,有的人目不識丁,甚至缺少最基本的宗教知識,但是這些來自不同地區,有著不同教育背景的猶太人卻能夠很快地融合在一起,適應新的環境。他們的社區實行自治運行,或者可以說是一個小型的、強調人性和猶太價值觀的有社會意識的小國。他們雖然寄居在別的國家,但是卻生活在自己的民族聚集區,有自己的組織機構和文化道德,比如那些生活在哈爾濱的猶太人,他們知道無論年老或者是疾病,都會得到猶太社區組織的關照和保護。
1932年夏天,松花江洪水泛濫,哈爾濱遭受百年不遇的洪災,街道都被洪水淹沒,但在猶太社區組織的幫助下,沒有一個猶太人因此而喪生。所以,雖然猶太人分散在世界各地,但是在每一個他們生活的區域都會有自己的宗教、學校、醫院、養老院等社會機構,并以此來傳承自己的民族文化,培育猶太民族精神?!案舳純鹊莫q太人自然把眼光轉向了自己的同胞,他們同甘共苦、風雨同舟,其結果是猶太人形成了一種相互間的責任和互助之感。這種感情又進一步深化了他們的猶太意識和忠誠感,并成為其群體得以維系和生存的重要因素?!豹q太人在旅居地都會有自己的隔都與猶太社區,這種具有著完備組織架構的猶太社區,有助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并使得他們的文化得以傳承,使他們的民族生活方式得以繼續。猶太社區的社團組織,亦能夠具體體現猶太民族性的思想,所以說完備的猶太社區組織不僅為持續流浪中的猶太民族提供了現實的寄居之地,也為他們的民族精神與民族意識提供了文化的家園。
猶太人在對他們的宗教律法的苦心鉆研中找到了一種新的社會接合劑,并且在流浪中發展經商和其他城市營業方面的特殊技能來代替這些沒有土地的流浪者已不再能經營的農業,而在身受被連根拔起所致的災難性的經濟惡果之后活下來了。猶太人在從事商業經濟活動時相互之間緊密結合,形成了猶太人特有的精神依托,這種精神寄托不僅使歷經戰亂與迫害的猶太人獲得了宗教的認同感與使命感,也使他們在屈辱的屢遭迫害的環境當中能夠持續生存,使千年漂泊的猶太人獲得了持續的民族凝聚力,是維持其民族性的一個精神源泉。猶太民族在人口數量上不占優勢,力量也弱小,但是猶太人憑借著宗教意識、契約精神維持著彼此的信任,憑借著合作共贏、借力打力而整合資源,憑借著崇智重教為經濟奇跡提供活水之源,從而在人類經濟發展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