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人:崔光野 吳雨桐
2022年3月1日,由中國商業經濟學會消費研究院、流通三十人專家委員會(G30)主辦,阿里研究院消費研究中心、北京商業經濟學會、北京國際商貿中心研究基地、北京財貿職業學院“中國服務”智庫協辦,以“城鄉互動的流通體系建設”為主題的中國商業經濟學會商品流通論壇(第17次)在京舉辦。出席本次論壇的專家有中國商業經濟學會名譽會長黃海、中國商業聯合會副會長傅龍成、中華供銷合作總社研究室副主任陳安寧、北京商業經濟學會會長王成榮、中商商業研究中心主任姚力鳴、北京京商流通研究院院長賴陽、阿里研究院新消費研究中心主任呂志彬、華北盒馬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欣宇、全國X會員店營運總經理母盛陽、阿里巴巴集團央企合作部合作業務總監高樂奇、中國商業經濟學會會長馬龍龍。會議由中國商業經濟學會消費研究院院長劉普合主持。研討會上12位專家就城鄉互動的流通體系建設問題進行了深入討論和分析。
1、歷史上的城鄉流通業是分隔的。國合商業、國有商業管城市,供銷社管農村。二者在組織體系上就是分開的,雖然都是公有制商業,但是他們是兩個不同的系統,商品和商業模式不一樣。
2、我國經濟發展中,商品慢慢出現過剩情況,開拓市場成為大問題。帝國主義國家靠武力開拓市場,歷史上那些賣國條約都有一條開放通商口岸的條約,就是通過武力打開市場。但是我們作為社會主義國家,不能靠武力解決問題,如何開拓市場現在是大問題。
3、城鄉兩個市場不平衡問題非常嚴重,農產品上行的問題一直沒有解決。
4、另一個較為嚴重的問題是物流,兩個市場物流都特別差,特別是“最前一公里”問題和“最后一公里”問題,以及進城問題都沒解決,全部卡在物流上。冷鏈運輸問題更為嚴重,大量農產品損耗都是這個原因。
5、到底應由誰來建立城鄉互動的流通體系也是一個問題。原本希望鼓勵大企業去做,但均未做成功,而真正做成的反而都是一些區域性企業。
6、我國當前商業環境和商業模式變化十分明顯,最典型的是數字經濟已經滲透到商業各個領域,這在之前是根本沒有的。現如今智能經濟、智能化平臺、平臺經濟均已發展起來。
7、如何能夠多方籌措資金,解決基層的冷鏈倉儲物流問題,也是當今城鄉流通體系建設這一問題的研究重點。
8、關于農產品流通城鄉互動,最大問題是怎么做到農產品進城,怎么避免賣難買貴,怎樣降低流通成本,怎樣提高效率。
9、現如今道路通了,渠道就通了,信息也比過去通暢多了。發展是向好的。但是總體來講,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仍然沒有完全很好地解決。
10、如今城鄉沒有產生真正的互動,最根本的一個問題是怎么能把流通跟鄉村振興結合起來。鄉村不振興,光從流通層面談,光從怎么能收農產品、怎么下鄉,這是不行且不夠的。
11、過去考慮城鄉活動流通體系,都是怎么把貨賣到農村去,解決農民買貨放心、便利、價格合理的問題。2022年一號文件名為《關于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 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意見》,按一號文件指導思想,我們應通過互動流通體系來解決鄉村振興問題。
12、鄉鎮的綜合服務站叫多站合一,中央提出的多站合一,指的是不同性質的服務多站合一。此外,能否把同一性質、不同公司在鄉鎮級也合并起來,實現多維度多站合一。一些電商平臺可與鄉鎮企業合作,到鄉下面就再細分那么多,不利于提供商品服務和供給效率。
13、一點多能指的鄉村收購點、配送點等不再分開,由一點或一站綜合提供。針對這個問題,最近也提出了推進縣鄉村物流共同配送。
14、應該引導城鎮企業到產地發展農產品加工和食品制造,利用自身強大的管理體系和銷售網絡,切實促進農產品生產流通發展,同時解決當地就業問題。
15、考慮城鄉流通體系互動,更多地需要站在農村角度來考慮,因為農村市場、農民收入,跟城市有很大差異,城市鄉村兩個市場是失衡的。
16、目前,我國扶貧產品現狀:質量過關,種類較多,但價格普遍偏高。
17、解決扶貧產品高價問題還是得靠市場化,并且建立相應基礎設施。國家需要建一些電子商務基礎設施,不能讓企業自己去攤成本。
18、建設城鄉互動的流通體系,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一個非常緊迫的任務。大家經常說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但流通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從理論上講,流通是國民經濟循環的關鍵一環。城鄉流通,最大的時代背景就是新發展格局,應該在這個大背景下去考察流通問題。
19、我們要有能力在極端情況下保證經濟基本正常運行和社會總體穩定,要實現這個目標就必須暢通國內大循環,充分挖掘內需潛力,把我國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發揮好,以此對沖和消解外部沖擊。而這其中的關鍵一環就是建設高效順暢城鄉互動的流通體系。
20、建設城鄉互動的流通體系,我們的優勢如下:第一是消費總量持續擴大,表明無論在城市還是在農村流通領域投資空間大,應用場景廣,在任何一個細分領域都可能形成規模經濟。第二是居民收入穩步增長,收入水平的提升必然會引致消費結構的升級,消費體驗的升級,這種消費業態的創新。第三是流通設施加快改善,現在農村通路通郵通網的比例越來越高,東中部地區基本實現了行政村全覆蓋,流通成本的降低,流通運輸的擴大,流通效率的提高,必然會改變和重塑流通的組織理論、行為模式和產業形態。
21、建設城鄉互動的流通體系,目前我們也存在一定短板:城鄉市場的分割,商品、要素、服務在城鄉之間流動還不順暢,同樣品牌的商品在城鄉市場上的質量標準也存在較大差異。物流基礎設施、社會信用環境、金融服務系統在城鄉之間差異非常大,還有商貿流通組織發育程度、消費便利化、安全度、體驗感,在城鄉之間的差距也較為明顯。
22、中央制定政策一定要著眼于從根本上解決鄉村振興的動力系統,這個問題是一個重要的出發點,從表面解決問題是不行的。現在我們出臺了很多措施,但是真正落實的情況怎么樣,這是十分令人擔憂的。
23、今天談流通問題,實際最根本的一個問題就是農村如何有一個長效化的發展動力。農村收入提高了,我們解決了幾千年來中國貧困問題,但是農村收入的來源是什么,實際上不是靠農業本身發展起來的。農民收入主要是靠農民外出打工的收入得來的。
24、從流通角度來講,農村工業品下行問題,現在已經不是大問題了。我們過去成熟的渠道,再加上現在新的渠道,尤其是電商平臺,連草原快遞都能過去了,基本上這個問題已經解決了。但現在夏季的商品怎么確保新鮮程度是一個問題。此外,產品質量,尤其是食品安全問題,現在城市里強調這么厲害,農村的整個大市場食品安全怎么保障,這是國家應該重視的事情。
25、呼吁應該加大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一是冷鏈的基礎設施建設,二是信息化和數字化的基礎設施建設。這一部分應納入整個國家振興農村的戰略當中。例如火車冷鏈問題,火車基本上沒有現代化的冷鏈,都是機械的降溫,這種冷鏈措施是沒有保證的。設施建設問題,需要納入國家整體規劃。
26、城鄉兩個市場互動這個問題非常符合一號文件鄉村發展里面的三項任務。第一個是農副產品加工,第二個是鄉村休閑旅游,第三個是鄉村電商。實際上農村市場互動,現在主要的問題在農村,農村市場基礎設施已經發展到一定程度,但現在存在互動不夠、沒有高效的互動機制的問題。首先,城市居民收入跟農村居民收入差距仍較大,兩個市場規模也不太一樣。其次,基礎設施還存在問題,我們現在看到的情況與農村客觀實際情況仍存差距。最大的問題是產業組織,農村的流通產業組織跟城市的流通產業組織具有很大差距,難以匹配。不匹配就無法形成高效的互動機制。最后,目前需求都是從城市出發來搞工業品下鄉、來搞農產品進城,沒有從農村的實際情況出發反向考慮。
27、對于農產品流通,不應當過多由大規模組織化去解決,而是應該由中小微的一系列企業對接,由無數個中小微主體在平臺上的高效率匹配來解決。即便平臺有一系列的服務成本,仍然比原有的渠道成本效率要高,而且損耗率低,這是一個大趨勢,要解決城鄉互動問題,必須是從戰略上考慮平臺建設問題。
28、標準化實際上是現在農業的一個根本瓶頸。規范化也是企業主體需要重視的機制問題。
29、農產品和市場對接的批發交易主體也是當前需要解決的問題。發展城市的農產品流通園區制,而不是批發市場,因為批發市場作為主體,它本身有盈利的趨向,它不能夠鼓勵先進的新型農產品流通模式、新型物流企業、新型方式去發展,而應當在城市更多的發展農產品流通的園區模式。
30、國際上農協是一個大的渠道,我國應當借鑒好國外農協的功能,包括農產品的集散功能、農資農具下鄉功能,以及金融功能。
31、應發揮平臺經濟和電子商務的優勢,將電商帶進農村,實現城鄉互動,來解決城鄉流通問題。
32、城鄉流通體系建設與互動,應將重點著眼于現代流通基礎設施上。目前,我國產業組織完全不對等的問題嚴重。城市是大企業主導,而農村產業組織是完全分散的。應通過平臺整合,在經營模式上或者經營行為上,成為一個有組織的體系化的運行,促使農村和城市對接。
33、平臺的兩個關鍵作用:提高可視化程度,提高規模化水平。
34、發展訂單農業需要一定的農業發展水平以及一定的農業人口,農民的收入也要和城市差不多,此外,整個社會的商業體系建立起來以后才能有效。
35、平臺的建設,沒有平臺經濟的介入是不行的,沒有資本的介入根本就沒辦法實施,但是資本介入后問題就變得更加復雜。從極端來講,這實際上是整個流通制度的建設矛盾問題。
36、我國東部地區的創業者迭代速度非常快,能夠快速地反映市場,迅速占領了電商價值鏈,借助互聯網完成了科學產業聚集以及市場放大這兩件事。
37、案例一:曹縣當地的商業配套不符合其消費能力,其連帶性消費相對較少。從產業能力增強的角度來講,當地整體收入的提升還要依靠當地本身產業的帶動;產業方面,地方政府能力需要加強,政府對培育和引領區域服務業發展這方面欠缺抓手。
38、人才和公共服務以及醫療教育等方面的瓶頸是制約曹縣發展的主要障礙,尤其是專業人才缺失問題較為普遍。
39、案例二:在流通消費領域,盒馬一直在做電商平臺類服務,積極打造農村電商產品,以及在當地建設流通和服務的配套體系。
40、盒馬在峪口鎮以30畝地為實驗,通過種植數字化實現增產增效,產品在盒馬進行試點銷售,打通了從田間地頭到數字化設備,再到銷售全面進入數字化。這個就是未來可以呈現的“訂單農業”模式。
41、農批市場的模式對于一線二線城市存在弊端。新發地疫情后,最開始出現疫情封鎖時,很多直接從新發地進貨的超市、夫妻店、小型連鎖企業,無法進貨、出現斷貨。然而,由于盒馬是直采直銷的模式,雖然有著大面積訂單模式,但并不受新發地疫情影響。如今流通市場、流通領域越來越關注直采與基地的建設與發展。
42、我國小農經濟的特點使得農戶手上的田是有限的,無法集群化生產同樣的東西。供銷社多半是當地知名的龍頭企業,或是當地國企或政府參股的企業,對當地農民情況更為了解,所以它能收上來的產品質量、數量是可控的。
43、農產品流通問題實際上是一個產業組織問題,產業組織包括產業組織的規模,還有產業組織的形式。
44、2022年的中央一號文件特別強調,支持供銷合作社開展縣域流通網絡建設提升行動,建設縣域集采集配中心。供銷社準備做到以下幾點:第一,搭建全國供銷合作社農產品的銷售平臺,推動全系統各類農產品市場主體有效對接,構建跨區域跨層級高效流通的農產品流通網絡。第二,大力發展冷鏈物流,在農產品的主產區、消費集中地、重要集散地,布局建設一批農產品冷鏈中心和產地的冷鏈物流設施。第三,推動產銷銜接,組織供銷社系統、農批市場、連鎖超市、電商平臺加強與農產品生產基地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對接,開展采集配直供直銷,建立比較長期穩定的產銷對接關系。第四,抓好農產品批發市場的改造升級。第五,要做好電商平臺銷售工作,主要是832平臺,爭取質量過關,價格控制在合理水平。
45、農村市場的重要性,短期內在黨的領導下是沒問題的,但是長期來做優化調整,要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和要求來做。全黨全民脫貧的路子,應該走向更加運用市場化經濟的辦法來做。
46、用黨費購買扶貧地區的農產品是一個好路子,但長期來看不可持續。脫貧以后繼續做到政策不脫鉤、扶持不減弱是行得通的,但是十年八年以后會發生變化,長期來講必須把市場經營的路子改進。
47、供銷社怎么在城鄉互動當中繼續發揮主渠道或主體作用,這是一個大課題。現在中央重視供銷社,應充分發揮供銷社在城鄉互動當中主渠道作用。供銷社的基礎聲譽,包括它的渠道恢復起來可能比重新建構還是要容易一些,所以將來需要聯合一些現代化的大公司,進行基礎相結合,在城鄉互動中發揮作用。現在需要做的是先將體制梳理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