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建強
(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 機電技術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9)
蘇州處于長三角經濟帶,緊靠太湖、北望長江、運河,近鄰浦東開發區,蘇州位于上海都市圈100公里之內,外商投資既看中國際魔都大上海,也同時看中長三角緊密層內的大蘇州,蘇州既能接受上海的強輻射,又能作為上海的副中心實現首連。
蘇州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第三代半導體產業和生物醫藥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轉移和引進,它的生產工藝也一起轉移,逐漸吸引了一批世界頂級企業進入,又帶來了上下游的合作伙伴,新興產業集聚效應帶動了產業鏈的轉移。蘇州優先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涵蓋了第三代半導體、人工智能、生物醫藥和信息技術等產業領域,已經基本形成產品設計制造、技術封裝、尖端設備與功能材料等產業鏈,已經成為了長三角經濟帶重要先行區和集聚區。
2020年蘇州投入的研發經費占GDP比重達3.7%,把人才戰略作為核心戰略,一是實施“破壁思維”引來人才“源頭活水”,截至2020年底蘇州人才突破310萬,包括高層次人才28萬左右,以及高技能人接近72.75萬。二是增強人才戰略核心競爭力,2015-2021年蘇州戰略性新興產業員工具有大專及以上人員增長較快,研究生已經達到4%,夯實了蘇州人才“金字塔”的塔基。三是探索人才引進與柔性使用新機制,長三角研究院(蘇州太倉市)將著力打造千億級航空產業園,蘇州吳江、浙江嘉興與上海將聯手建立示范區院士工作站,蘇州昆山市將與復旦大學實時分享上海人才的輻射、帶動和溢出。
1.產業發展初具規模。蘇州政府正在匹配系列方案,精心培育世界級戰略新興產業基地,不斷增強新興產業的技術原始創新力,力爭在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截至2020年底,裝備制造業、電子信息產業產值已經均突破一萬億,比上年提高了4個百分點,蘇州一號產業(生物醫藥產業)的產值增長率達17.9%左右。
2.企業創新能力不斷攀升。創新投入不斷增加,科研成果省內領先,截止2020年末高企數量接近一萬家,據統計高企的各項指標實現新突破,發明專利接近69件/萬人,使得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6.5%。
3.數字經濟力促轉型升級。數字經濟不僅能正向整合技術創新,也能加速經濟模式重塑,充分發揮5G試點先發優勢,從而為經濟的持續增長提供動力。實施人工智能場景應用和工業互聯網建設來不斷推動資源配置優化,達到優化傳統經濟模式和轉變現代生產模式,再輔以人工智能為引領的“5G+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從而實現效率、質量和產能的層級優化和產業升級。
近年來,蘇州戰略性新興產業總體規模不斷增大,2017年蘇州新興產業企業有2687家,實現利潤總額1155.42億元;2018年已經發展到2842家,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52.4%;2019年,新興產業有2937家,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53.6%,利潤為1143.54億元;2020年,已達到3061家,營業收入19702.90億元,產值增長11.0%,八大新興產業是蘇州經濟發展的中流砥柱。未來目標是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擴量提質,達到新舊動能接續轉換。
蘇州正在開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總體發展規劃,搭建全方位政策和制度保障機制,以實現戰略性新興產業擴量提質,著力解決蘇州戰略性新興產業地區發展不平衡。從新興產業的產值來看,2019年按地區來分,市區(工業園區、高新區、相城區、吳中區)8316.74億元、吳江區1912.67億元、常熟市1878.82億元、張家港市2155.42億元、昆山市4323.42億元、太倉市1325.72億元。從2020年新興產業投資額來分析,累計完成新興產業投資總額1330.26億元,2021年1-10月新興產業投資高達1226.76億元,累計同比增長12.2%,新興產業的投資既能拉動經濟供給,又能驅動經濟增長。
蘇州八大新興產業的工業總產值超2000億元的分別是新材料5141.47億元,占新興產業總值的26.5%,高端裝備制造4436.32億元,占新興產業總值的22.87%;產業總值比上年的增長率超過10%以上的分別是生物技術和新醫藥17.7%,軟件和集成電路只占137家。營業收入增長最快的分別是軟件和集成電路15.4%,生物技術和新醫藥9.2%,利潤貢獻較高的仍然是高端裝備制造376億元,當前從新興產業集聚分析,戰略性新興產業主要集聚在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新型平板顯示三大產業,2020年產值超過2000億元,從地區集聚來分析,蘇州工業園區和昆山市實力最強。
一是提高基礎研發投入?;A研發是自主創新性的重要源泉,蘇州在未來五年及更長的時間內實現跨越式發展,必將依賴于今天的基礎研發和原始創新研究成果,誰能掌握原始和源頭創新技術,誰就能依賴于原始創新孕育出的新興的產業鏈和創新鏈。所以提高蘇州的基礎研究投入比例,能極大地激發研發人員的內生動力,提高R&D經費(研發經費占GDP)的結構比例,需要政府與企業雙管齊下。
二是建立科學的原始、源頭創新評價體系。在立項評價考核與評價上,突出原始創新項目指標考核,特別需要激勵具有原始、源頭創新的研究項目落地,大力鼓勵具有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思路項目立項,促使科技創新與研發人員進行自由探索,并為之創造良好的原始、源頭創新環境,并且能接受與允許原始、源頭創新失敗。
一是加強聚焦集成芯片、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生物醫藥新興產業原始創新攻關,著力布局“卡脖子”技術攻關,積極應對西方的高科技打壓,強化集成芯片、新一代信息技術源頭創新和核心技術突破。
二是打破核心技術研發的瓶頸。通過研發機制與體制創新,逐步探索一條符合市場規律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協同機制,來進一步補齊技術創新的短板,及時搶抓技術創新的先機,把政府宏觀調控與市場經濟制度創新相互融合,協同研發“卡脖子”技術難題,以及攻克關鍵零部件制造瓶頸。
一是創新設計成果轉化體系。在應用示范進程中,從孵化器、基金、路演和第三方服務等方面,使得應用企業、教科研機構和投融資部門協調與配合,在政策供給的體制機制上實現優化,在成果轉化、市場應用上打通自主創新的“最先一公里”,集中多方力量和優勢,構建產業、教學、研發、應用和金融的五位一體的高效運行系統。
二是創建激勵創新的成果轉化體系。實施政府引導與市場主導互為一體化,構建需求與供給相互聯動的創新模式,積極推進創新技術成果產業化進程,借助于平臺既能幫助科技成果尋找至最佳落地企業,又能激發企業的最新成果需求,也能統籌協調最新成果的融資渠道,實施發現、篩選、撮合和轉化的四位一體協同創新成果轉化創新模式。通過產學研聯合創新及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等,重點篩選與支持具有自主創新和知識產權的發展前景項目。
充分發揮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的機遇,加強沿線國家的合作平臺建設,實施全方位、多領域的政府合作,加快推進特色產業園區合作,積極引導蘇州本土龍頭企業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創辦合作園區,創建“一帶一路”新興產業合作新機制,起到產業改革試點和示范引領作用。深度融入國際新興產業發展網絡,通過相關行業協會和商會開展協調聯絡,充分利用國際技術交流與平臺,引導本土龍頭企業對接新興產業國際間的共建與合作,推進本土龍頭企業成立國際研發中心,構建政府、企業與科研機構的國際化新興產業網絡。主動參與國際化的新興產業分工,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生物醫藥和智能芯片等重點領域,針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分類施策,推動新興產業的資源優化,積極聚焦全球產業鏈的高端,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全球核心競爭力的本土龍頭企業跨國公司。
蘇州戰略性新興產業需創建以基礎研究為源頭,以技術攻關為中心,以示范應用為核心,以成果產業化為抓手的原始和源頭創新生態鏈。同時,需加快核心零部件原始研發能力,提升關鍵技術自主創新與攻關,提升產業國際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