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艷萍
(河南牧業經濟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2020年鄭州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003億元,連續三年超過1萬億元,同比增長3%,高于全國平均增速水平,在九個國家中心城市中排在第四位。其中,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實現156.9億元、4759.5億元、7086.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0.9、4.5、1.7個百分點。三次產業結構為1.3:39.7:59,服務業占GDP比重持續增加,產業升級發展明顯。2020年鄭州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1%,高于全國同期平均水平,在九個國家中心城市中位列第二名。鄭州市2020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增長3.2%,利潤總額增長5.1%,產銷率達到99.7%。疫情影響之下,鄭州市經濟發展表現出較強的韌性。
2020年全年,鄭州市共實現地方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259.2億元,同比增長3.0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5076.3億元,同比下降4.7個百分點;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252元,同比增長3.7個百分點。疫情防控對消費造成一定影響,但隨著疫情防控常態化和各類企業穩步復工復產,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續增長,消費市場潛力持續增加。
國際性的交通綜合樞紐建設是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中承擔的國家發展重要戰略使命。鄭州位于我國中原中部腹地,具有突出的區位交通要素優勢。鄭州市的全國航空樞紐建設成效持續提升,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給航空貨運和客運發展帶來的巨大沖擊,但鄭州機場貨運吞吐量卻實現了逆勢上漲,全年貨郵吞吐量超過63萬噸,貨運規模在全國240個機場中排名同比上升一位,首次進入全國六強。2020年全年共實現旅客吞吐量超過2150.6萬人次,在我國內地機場中位列第11名。同時,兩項指標均在中部地區機場中處于第一位。鄭州—盧森堡“空中絲綢之路”建設持續推進。鄭州機場集團不僅實現了疫情期間國際貨運航線不停、不斷,還新引進9家貨運航空公司,開通18條國際貨運新航線,新增21個貨客運通航城市。陸運樞紐建設趨于完善。2019年,鄭萬、鄭阜高鐵河南段順利按期開通運營。2020年底鄭濟高鐵按期開通,以鄭州為核心的“米”字型高速鐵路網基本成型。2020年中歐班列(鄭州)全年累計開行1126班,全年累計運送貨值超過42.77億美元,累計運送貨重超過71.49萬噸。自2013年中歐班列(鄭州)正式開行以來,共常態化開行3886班次,累計運送貨值達到160.67億美元,累計運送貨重達到210.28萬噸。總體而言,在市場化運營程度、可持續發展能力、綜合整體運營方面在全國共63家開行中歐班列運營的城市中居于前列。
鄭州以構建“城市大腦”為抓手,打造創新城市數智治理體系,持續轉變政府職能、深化簡政放權、創新監管方式、優化政務服務水平。“一網通辦、一次辦成”成效突出。通過“一件事”改革,打通分部門審批壁壘,優化政府協同服務水平。打造“鄭好辦”APP手機端“掌上辦”、鄭州政務服務網PC端“網上辦”、實體大廳端“一窗辦”、綜合自助一體機端街道社區“就近辦”的“四端協同”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2020年,鄭州在全國首次實現商事登記“一站式”聯辦,首推“套餐式”自由選辦。通過創新的”1+X”模式,實現惠企措施制度化,將企業運營涉及的6項業務(工商設立登記、銀行開戶、公安印章刻制、稅務登記、醫保和社保開戶)辦理流程精簡為“一套材料申報、一張表單申請、一個窗口受理、一個流程辦理、一次信息采集”,辦事材料減少了76%,辦事環節壓縮了80%,辦事時間節省了80%,跑動減少了80%。鄭州實現政務服務高度便利化,數字化政務服務環境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最新數據顯示,鄭州市常住人口達到1260.05萬,城鎮化率78.4%。鄭州市常住人口總量增速較快,與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相比,鄭州市常住人口數量增加394.7萬人,局全國城市第五位,在九個國家中心城市中排名第四位。人口規模持續增長,鄭州市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并且不斷吸納外來人口。鄭州市在承接人口轉移過程中,注重對人才的吸引。2015年以來,鄭州市不斷完善發展以“智匯鄭州”為主體的人才引育工程,構建了“1+N”的全方位人才政策體系,從高質量產業發展、高水平平臺建設、高標準生活條件等方面全方位入手,為人才提供高質量的就業機會、高水平的發展平臺和高標準的生活保障。2019年,“智匯鄭州”人才引育工程成功入選“全國人才工作最佳案例”。鄭州吸引外來人口數量、培養的大學在校生規模、城市發展年輕指數等方面都在全國居于前列。
2020年初開始,新冠疫情蔓延波及全球各國,全球整體經貿發展遭受到重創。鄭州市精準施策、積極作為,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扎實推進經濟復工復產,堅持對外開放高質量發展,依托陸、空絲綢之路優勢,外貿總量逆勢上漲。2020年,鄭州市直接進出口總額達到4946.4億元,同比增長19.7%,進口總額1997.6億元,出口2948.8億元,分別實現同比增長37.6%、10%。2020年鄭州市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總額46.6億美元,同比增長5.7%。中國(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發展勢頭強勁,2020年全年跨境電子貿易走貨量實現7865.5萬包,同比增長47%,貨值總額154.8%,同比增長70.5%。
根據《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報告》中的測度數據,九個國家中心城市的建設指數情況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北京、上海、廣州處于最高層次,重慶、成都、西安處于第二層次,鄭州、天津、武漢處于第三層次。國家中心城市內部發展不均衡現象突出,鄭州處于第三層次,與其他頭部國家中心城市存在較大的發展差距,也側面反映了鄭州所處的中原城市群與沿海和核心區域的發展差距較大。在六大功能層建設指數上,鄭州市的綜合服務功能、區域樞紐功能、對外開放功能、人文聚集功能排名第七,科技創新功能中排名第八,在綠色宜居功能中排名第四。鄭州市創新要素資源投入相對不足,創新輸出成果較少,由于疫情的影響,區域交通樞紐功能發揮也受到影響,作為承擔國家發展戰略和引領區域經濟發展的國家中心城市,鄭州仍需要利用各項國家政策和資源疊加優勢,繼續加強相關功能建設。
2020年鄭州市綜合成長性指數為0.3409,在九個國家中心城市中排名第四位,居于前列,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雖然各項基礎比較薄弱,但城市發展勢頭較強。功能性指數中科技創新、對外開放、綠色宜居、綜合服務功能正增長,而區域樞紐、人文聚集功能增速呈下降趨勢。鄭州市公共服務功能持續提升,2020年全市城市軌道交通運營歷程增加25%,年機場貨物吞吐量和郵電業務量在疫情影響中逆勢上揚,各增長22.41%、30.40%,外貿依存度增長15.6%,實際利用外資額增長5.70%,發明專利授權量增加46.80%。鄭州市城市功能持續提升,但疫情給交通樞紐發展和對外交流造成一定負面影響。
區域整體協同可持續發展是實現國家發展戰略的關鍵,國家中心城市作為引領帶動區域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關鍵核心增長極,在引領推動區域全面協調發展上,承擔著重要的國家發展戰略使命。鄭州市要緊密對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新要求,抓住新機遇,高質量推進以鄭州為核心的大都市區建設,構建“一核、四軸、三帶、多點”空間格局,圍繞鄭州,建設涵蓋洛陽、焦作、濟源、開封、新鄉、平頂山、漯河、許昌八個地級市的一小時通勤圈。
持續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轉型升級建設,建設高質量發展區域核心增長極。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加快新舊動能轉換,以科技創新驅動發展,以數字化引領發展,提升汽車及裝備制造業、電子信息產業等戰略產業的支撐力。鄭州應持續推動高端裝備、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大數據產業、人工智能、電子信息等高端產業發展,吸引企業生產價值鏈中的技術密集環節、高附加值環節向鄭州轉移聚集,同時要推動食品、鋁制品、專業市場等附加值不高、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原城市群其他城市轉移,打造以鄭州為核心增長極的區域協同高質量發展聯合體,推動區域經濟社會全面協同發展。
按照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南時提出的發展要求,積極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建設,建設內陸開放高地。依托鄭州大都市圈區位交通優勢,實現陸上、海上、空中、網上絲綢之路“四路協同”,打造海陸空綜合性立體化國際運輸大通道,建設國際交通樞紐和現代流通體系。
提升金融業對外開放合作力度。積極爭取國家政策支持,放寬銀行業的外資市場準入程度支持外資進入信托、金融租賃、汽車金融等廣泛的銀行金融領域。推動更高層次、高質量金融市場開放,拓展自由貿易賬戶功能及使用范圍。加快推進服務業對外開放,放寬外商設立投資性公司條件,鼓勵外資參與鄭州現代服務業發展提速增質行動,推進鄭州在電信方面、文化方面、互聯網和教育方面等現代服務領域的持續有序開放。以建設鄭州—盧森堡“空中絲綢之路”為引領,做大做強航空物流、跨境貿易、商務會展等產業,引進高端制造、現代服務業龍頭企業,推動產業鏈上下游拓展,發展壯大樞紐經濟。鼓勵提升外資在鄭州先進制造業擴優拓新行動中的參與度,重點在智能制造、高端制造、綠色制造等更先進的制造業領域吸引更多的外商直接投資。
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已進入以高質量提升為關鍵的新發展階段,全面打造科技創新生態整體系統,對于提升國家中心城市綜合競爭力具有重要的意義。科技創新生態系統是實現政府層面、市場層面、產業層面、企業層面、金融層面、體制層面、機制層面、人才層面等多種創新要素緊密聯合,并且各要素協同良性互動、融合全面發展的一種創新狀態。首先要通過政府層面提升對創新創業活動的規劃,提升科技創新相關政策支持精度,打通科技創新政策與財政、金融、稅收、社保、人事等制度的銜接。其次要加大科技創新研發投入,持續打造鼓勵創新和包容創新的生態環境。
構建充滿活力的科技創新生態系統,建立健全科技創新激勵和評價機制,縮短新設備、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等市場準入審批的環節和周期。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轉化制度,明確科技創新最終成果的歸屬、價值評估和產權交易的法律法規基礎,保證知識產權成果的市場化功能和創新人的權利。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建立落實誠信社會、誠信政務和誠信公民,構建現代化誠信體系。提升對知識產權侵權行為的執法和懲罰力度。重點培育和繁榮良好的創新創業文化氛圍,全面營造既鼓勵創業,又寬容失敗的積極氛圍,激發經濟發展的活力。
綠色宜居是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發展的基礎性要求,鄭州市應緊密依托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新要求,全面開展“十四五”期間生態環境保護相關總體規劃和生態環境整體政策研究,做好大運河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實現鄭州大都市區環境聯防聯治,提升生態環境發展基礎。加快編制鄭州環境保護“三線一單”(環境質量底線、生態保護紅線、資源利用上線、生態環境準入清單),提升綠色發展質量水平。增強環境監測能力,動態掌握生態環境現狀和發展趨勢,提升保護水平和靈活性。提升環保專項資金投入,切實保證中央及省級各類別環保專項資金落實到位,爭取實施生態環境保護、污染防治攻堅工程項目。打造生態宜居國家中心城市,實現經濟綠色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