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穎
(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合肥 230601)
消費行為在促進我國經濟增長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公民消費能力的提高,部分消費者產生了許多不合理的消費現象,奢侈性消費、攀比性消費、浪費性消費和炫耀性消費十分普遍,不利于良好社會關系的養成。法國學者讓·鮑德里亞(Jean Baudrillard)在《消費社會》一書中提出了消費社會的概念。他指出消費社會是一個被物質所包圍的社會,消費成為生活的中心,人們的欲望不斷被激發,通過消費物品的“符號”價值來表達自己的身份地位,從而獲得社會認可。在消費社會中,消費不僅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也會改變人們的世界觀、價值觀和身份觀。根據消費社會的特征來看,部分學者指出我國社會已經呈現出一些消費社會的特點,整個社會被豐盛的物質所包圍,物品高度商品化,部分人人崇拜商品并瘋狂購買,一些商家不斷刺激著人們無法得到滿足的消費欲望,一些人的物品被丟棄不是因為損壞,而是因為過時。鑒于此,引導人們在消費社會中理性消費、重新認識消費、承擔起作為消費者及公民需履行的義務是非常重要的,消費者需在滿足自身消費需求的基礎上,認識到自身應承擔的社會責任、政治責任及法律義務,這對個人價值觀的塑造、幸福感的提升及整個社會的良性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消費者公民”一詞在外文期刊中比較常見,英文為“the citizen-consumer”,用來解釋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在消費的過程中承擔起公民義務的現象。消費者公民的出現與新自由主義的意識形態有很大的聯系。資本主義社會一直將自由視為其基本原則之一,西方社會在20世紀70年代陷入“停滯性通貨膨脹,凱恩斯主義失靈,古典自由主義以新的面貌——新自由主義,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成為西方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主流,其觀念對社會的方方面面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新自由主義倡導個人自由,只有個人擁有自由選擇的權力,社會才能進步,應尊重個人在市場當中的自由選擇。這一理念在消費領域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消費者在自由購物的過程中充分地享受著自由的感覺,這一點在公民們中是普遍產生共鳴的。但是,由于新自由主義強調完全自由的競爭、自由的消費,倡導個人主義,通過消費表達自我個性,滿足個人欲望,產生了“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惡性循環,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壞。
隨著環境保護意識的覺醒,一些公民會在消費的時候考慮生態環境,不再以個人需求為絕對的中心。董玲將消費主義劃分為三種類型,其中她所提到的政治消費主義是指消費者從私人生活的領域轉向公共領域,以消費者公民的身份參與政治事務,表達個人立場與價值取向。政治消費主義的內涵與消費者公民相近,消費者公民這一混合概念是“消費主義”和“公民身份”兩種意識形態的結合。消費者背后體現著消費主義的意識形態,以個人的利益為價值取向,強調體面的消費,強調消費是為了滿足個人需求、渴求物質享受與消遣。公民一詞背后內含著公民身份的意識形態,以集體的利益為價值取向,強調公民的社會責任,個人在滿足自身利益的同時應該兼顧著社會、社會中其他成員及生態環境的利益。總而言之,消費者公民是指消費者具有公民意識,在消費的過程中不僅滿足了個人的需求,追求了個人利益,也能夠體現出個人對社會、對他人和對環境的關照與責任。
在我國,消費者權利由國家法律直接保障,當消費者遇到消費糾紛的時候可以尋求法律途徑解決,但是對消費者所應承擔的義務并不像對消費者權利那樣重視。消費者在消費的過程(選擇產品—使用—后期處置)中是有負外部性的,會對自身以外的部分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對于消費的負外部性,消費者(公民)理應承擔起應該承擔的義務。王寧指出消費具有外部性,不僅會滿足個人需要,也會對個人或家庭以外的他人和環境造成好或者壞的影響,可以通過教育和制度內外兩個層面來促成消費者形成公民意識,減少消費的負外部性。我們日常的消費行為既會考慮到自身的經濟實力,又會受社會文化所影響,也就是在消費過程中“能不能”的經濟考量和“該不該”的文化考量兩種理念的統一,隨著社會的轉型升級,居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是否愿意消費”取代“能否消費得起”成了消費者主要考慮的問題,因此,引導責任性的消費理念就有了更多的必要。我們需要提倡的是理性與德性并重的消費理念,拒絕過度消費,不浪費社會公共資源;摒棄炫耀性消費,不追求奢靡攀比;不過分注重物質消費,也要追求提高智力性、發展性的消費。每個公民都應該肩負起自身的社會責任,踐行利己(理性)利他(德性)并重的消費行為。
1.追求綠色低碳,進行適度消費
當前,中國人口已經增長至十四億,巨大的人口規模所產生的消費能力對中國的資源和環境都有著極大的挑戰。在此背景之下,探索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理性消費模式對中國,乃至世界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在資源稀有與環境危機的壓力下,中國需要探索可持續的消費模式,借鑒其他國家的消費理念,推動消費文明化,鼓勵消費但注重節約,避免浪費。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節儉的美德,《左傳·桓公二年》中就提到過“夫德,儉而有度”。適度節儉的消費是有德性的,是一種美德。到了現代社會,先進的工業生產成就了物質的極大豐富,在很大程度上沖擊了傳統的價值觀,因此現代人們需要重新審視社會中的消費價值觀,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遵守適度消費的原則。適度消費最重要的是如何把握“度”,“度”本身就包含了唯物辯證法的內涵。從國家層面而言,適度消費意味著既要提倡消費,依靠消費來擴大內需、促進經濟發展,從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要提倡節儉的美德,不能崇尚奢靡之風。從個人的層面而言,適度消費把滿足生活的基本需要作為標準,意味著消費者不能只追求個人的物質享受,忽視精神追求和對自己日后更有益的發展型消費,不能只追求自我的消費而占用社會中他人的資源和后代人也該享有的資源。適度消費是當下社會環境所需要的消費模式,也能提升個人的幸福感,避免陷入瘋狂消費的漩渦,因此需要引導公民消費,提倡適度消費,避免浪費。
2.摒棄炫耀性消費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中國的消費結構正在慢慢轉型,郭景萍概括出我國消費文化流變與生活方式變遷的五個特點,其中有一點便是物化消費文化向符號消費文化的流變,生活方式象征化并趨于品位。一部分消費者更傾向于消費有品位的商品,借高檔商品的價值來表達自身價值,并且這種炫耀性消費呈現越來越年輕化的特征。王春曉和朱虹通過大樣本調研發現,受中國社會急劇轉型的影響,部分消費者因為地位焦慮會傾向物質主義,從而會通過炫耀性消費的手段來緩解焦慮,他們消費奢侈商品不是為了其中的使用價值,而是為了該商品所代表的符號在整個符號系統當中的意義。此外,還有部分消費者為了奢侈產品的消費常常入不敷出,透支消費,影響到正常生活,前段時間在網絡興起的“名媛風”更是被廣大網友嘲笑。在整個社會中,如果追求奢侈品消費蔚然成風,推崇通過炫耀性消費構建身份地位,那么這樣不良的消費風氣會使人們極端追求物質享受與消遣,忽視精神建設,墮入享樂主義、奢靡之風的泥潭,不利于良好人格和美好社會的建設。
隨著世界各地消費者的不斷維權,許多國家都有專門保護消費者的法律,在我國目前的法律詞條當中就能檢索到“消費者權利”一詞。然而,與“消費者權力”對應的“消費者義務”卻在目前社會中較少被提及。目前,在保護生態環境方面,更多的義務是由生產者及經營者來承擔,對消費者大多是倡導性的鼓勵與呼吁。因此,一部分消費者(公民)認為保護環境的義務是一種道德層面的義務,沒有上升到法律層面的規范。事實上,“節約是法律義務”早已是法律的明文規定,消費者的環保義務不再只是個人素質的層面的義務,而是法律義務的一部分。但是,根據我國現行法律,違反環境保護的法律義務并不一定要承擔法律責任,很多還是屬于道德責任。隨著社會的進步,國家開始對于消費者處置消費品一環節設置了更多強制性的義務,以垃圾分類為例,上海市出臺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2019)第二十四條規定,未按照規定進行垃圾分類的主體由城管執法部門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會處以罰款。需要承擔法律責任。這意味著消費者的環境法律義務是強制性的法律義務,而不再是非強制性的法律義務了。部分消費者(公民)需要改變以往的錯誤認知,整個國家的生態文明建設單靠政府是無法實現的,需要消費者(公民)在消費的選擇、使用及處置環節,在滿足自我需求的基礎上,能夠將保護生態環境作為重要的一點,謹記保護環境不只是社會義務,也是公民法律義務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憲法中規定公民的基本義務之一就是要維護祖國的安全、榮譽和利益。在政治生活中,消費者同樣也是公民,因此需要理性消費,維護祖國的榮譽與利益。事實上,消費已經成為一個社會抗爭的途徑,每個消費者都可以通過行使購買或抵制某些商品的經濟權利來表達對企業行為的支持或反對。消費者通過拒絕購買某些企業的商品,來表達對這些企業品牌的某些惡意行徑的不滿,而這種拒絕購買行為會對這些企業帶來很大的影響,甚至會形成遭抵制企業的店鋪幾乎無人問津的局面。這說明群體性消費行為的影響如此巨大,大到可以影響一個企業的存亡,進而甚至可以影響到整個國民經濟。公民的消費行為與社會、與國家是密不可分的,如今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就是綜合國力的競爭,消費行為直接影響著經濟效益,并進一步影響著國家的綜合國力。消費行為看似只涉及個人的選擇,但是群體性消費行為的影響不容小覷,公民通過支持性或抵制性消費行為表達態度立場,這是公民參與政治生活的一種方式。因此,在個人與社會、國家與國家緊密聯系的今天,消費者應具有國家榮譽感,履行公民基本義務,理性選擇消費產品,認識到個人消費選擇對社會、對國家的重要意義,注重消費德行,支持綠色消費,承擔起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關注消費選擇對社會公平、持續發展的意義。社會是由國家內所有公民構成的,美好社會需要每個社會成員的努力,消費者的數量是盈千累萬的,發揮消費者的主體作用至關重要,消費者若能在消費自由的基礎上履行消費者的義務,通過消費來促進經濟的發展、社會的公平及環境的保護,對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而言意義重大。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依靠投資、出口與消費三駕馬車拉動經濟持續前進,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消費結構也在不斷改善,發展型與享受型消費占比不斷提高,但是不理性的消費方式也出現在了部分消費者的消費行為中。部分消費者追求奢侈品消費帶來的社會地位,進一步產生了不好的示范效應,并且過度消費引起的浪費對資源和生態環境也造成了很大的壓力。這種消費風氣對個人和社會都有著不良的影響。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對法治、公平及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提高,因此需要倡導新的消費模式,既鼓勵消費,發揮內需對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又要引導消費者履行公民義務,承擔公民責任。消費者應在自身經濟允許的范圍內消費,注重消費德性,支持綠色消費,承擔起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關注消費選擇對社會公平、持續發展具有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