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巍,林夢瑤
(哈爾濱商業大學 金融學院,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8)
普惠金融在創新需求與目標需求兩個方面上是和精準扶貧一致的。普惠金融的目標理念是希望每個有金融需求的人,特別是貧困群體和特殊群體都能得到金融服務,并且有效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最終實現金融服務供給側和需求側的動態平衡。要推進精準扶貧工作,使農民等低收入群體平等地享有我國的發展紅利,就要有效利用金融手段,著重開展金融扶貧的工作進程。而金融扶貧工作的開展需要不斷創新金融服務模式,滿足貧困群體的信貸要求,擴大金融服務的覆蓋面積,這也與普惠金融的創新要求不謀而合。
專設機構普惠金融服務模式是指大中型商業銀行以金融服務的根本要求為出發點,依據銀監會的具體實施要求細則,響應政府部門的工作號召,在大中型商業銀行總行設立普惠金融事業部。該模式是以大中型國有商業銀行所成立的專業部門為平臺,為小微企業、農民、貧困戶等普惠金融服務覆蓋的全部群體提供特色化的金融服務。通過專業性的批量操作,聚焦各群體、各地區的不同特點,提供專屬匹配的差異化金融服務,特別是提供不同形式的信貸支持,以此加強普惠金融服務實施效果。
普惠金融服務示范區建設模式是我國各地金融機構以大力推進精準扶貧、提升普惠金融發展、優化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金融服務環境為目標,積極發展普惠金融服務實踐模式,設立觸及偏遠地區最末梢的普惠金融示范區。該模式特點是以具體區域形成示范效應,主要目的是推進精準扶貧工作,完善農村金融體系建設,創新出具備可持續性的普惠金融服務模式。通過創新金融服務產品,加強金融素質教育,完善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等措施來提高農村地區的信用水平和支付環境。
貧困地區的普惠金融服務發展并非易事,一方面,貧困地區的發展程度低,相應的,當地貧困戶的受教育程度也偏低。貧困地區居民金融素養還需提升,很多居民缺乏金融意識,對普惠金融服務模式更是了解甚少,甚至不知道征信是什么意思,其征信數據更是難以尋跡,這就導致了其對于普惠金融服務的配合度不高、積極性不強、理解性較弱、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嚴重欠缺等問題。貧困地區發展普惠金融服務對于我國扶貧工作的開展具有跨時代意義,但是于金融機構自身的發展來講,投入大、進度慢、周期長。故而在貧困地區普惠金融服務模式實踐的道路上,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傳統的普惠金融服務模式大多數是針對于有豐富數據的客戶,信息來源也很單一。比如信貸方面主要以銀行信貸數據為主,根據財務報告、質押證明、資金往來流水等高財務性質的信息去判斷客戶的信貸還款能力。由于生產能力弱的貧困戶造成逾期和不良的可能性大,并且信用意識不強,用自己的名義為他人借貸或者辦理信用卡,這些不良記錄可能使農民或低收入人群在普惠金融服務中失去很多機會,產生數字排斥,導致這一部分微弱經濟體處于不利的地位。因此,這類普惠金融模式很難服務“長尾”客群,尤其是農村“長尾”客群。
在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發展普惠金融服務的進程中,營業網點覆蓋率不足是普惠金融服務模式發展所面臨的困難之一。據中國人民銀行2019 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全國市區和縣域(包括農村地區) 銀行網點總數達19.77 萬個,全國縣域(包括農村)銀行網點總數達8.70萬個,縣鄉營業網點數量明顯不足。農村地區金融專業組織較少的現象,直接導致了傳統金融機構在農村范圍內開展普惠金融服務的動力不足,縣鄉地區的普惠金融服務缺乏可得性。
近年來,數字技術的興起使普惠金融服務有了新的視角,各金融機構順應時代潮流,不斷進行數字化改革。金融機構運用大數據、云計算、智能服務等數字技術,收集“長尾”客戶數據,把其稀薄信息轉化成硬信息,成功計算出“長尾”客戶的信用狀況,并將業務模式簡單化、服務流程線上化,創新了數字技術賦能普惠金融服務模式。該模式極大程度降低了金融機構的服務成本和風控成本,借助科技的優勢,突破傳統普惠金融的現實難點。數字技術的興起為普惠金融服務的深入發展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這種模式創新可以將客戶數據觸角延伸到普惠金融的每個末梢,實現真正的普惠金融。
數字技術應用于金融征信服務,可以將數據邊界大幅拓展,財務信息不再是唯一的信用能力評估標準,新的征信方式把以往難以判定征信水平的客戶重新接納至信用體系中,并且解決了信用缺失客戶的數據不完善的難題,推動了信用衡量的多維度和全面性。在如此巨大的信息量面前,大數據技術可以實時、高頻的采集用戶數據,時效性極強。數字技術應用于金融定價服務,可以將強大的信息資源結合于云計算技術,強化數據計算和數據分析能力。云計算技術將其分布式的信息挖掘能力變成集中化分析,實現數據資源的靈活分配,信息存儲更加安全,程序運營更加可靠。
數字技術的應用為傳統金融機構,以及當前新興科技企業的未來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及經驗借鑒。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人們逐漸降低了對傳統金融機構線下網點的需求性,人們通過使用電子產品就可以隨時、隨地了解金融信息、傳遞金融需求、獲取金融服務。農村地區用戶也無需到達地理位置相對較遠的線下網點獲取服務,僅通過手機等設備就可以滿足農產品生產和日常經營中的資金需要。并且,數字技術的推進使得金融服務產品更加多樣化,適用性更強。數字技術的應用是未來發展的新方向,各企業應該緊跟時代的潮流、技術的革新,為普惠金融服務的發展添磚加瓦。
普惠金融服務模式的創新實踐要克服貧困戶金融思想認識薄弱問題,加強金融服務教育,利用電子設備向貧困戶宣傳金融服務的重要性,使貧困戶在思想上接受互聯網金融服務的形式,接受電子支付方式。實現貧困戶金融素質的培養,首先要以基層為開端進行數字金融的宣傳,比如:村委會等部門可以協助開展教育工作,提升貧困戶對數字金融的容納程度。其次,傳統銀行和新興互聯網金融機構應建立溝通協作,傳統金融機構可以共享其在農村基層方面的資源,互聯網金融機構可以共享其在智能技術方面的服務,合力發展我國普惠金融服務模式的缺失領域,為完善我國普惠金融服務體系添磚加瓦。
對于推進貧困地區網絡覆蓋問題,政府方面可以加大財政支持和補貼力度,以支持這些地區的網絡建設,擴大網絡覆蓋面。此外,政府部門也要監督農村和偏遠地區互聯網的增速降費,鼓勵各大網絡運營商為農村客戶等弱勢群體提供一定的補貼服務,降低弱勢群體使用互聯網的成本。互聯網金融機構要利用好互聯網渠道,在推進過程中要立足于農戶的實際需求,開發真正惠農的信貸產品,滿足農戶實際信貸需要。并且,要擴大移動支付、網絡支付等新型支付方式的覆蓋面以及應用場景。在電商平臺興盛時期,要繼續推進農村服務網點和電商平臺的協同合作,以此推動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
我國目前存在不同的信用系統,但是各個系統之間沒有互動連接。普惠金融模式需要做的是不斷探索垂直領域細分場景,積極創造合作連接,為農戶創造出更精準的金融服務,獲取海量、多態、金融屬性更高的大數據。政府部門所擁有的龐大數據庫是任何信用系統都不足以趕超的,因此,政府部門不僅要加大政府數據庫的開放力度,還要支持多方機構合力構建我國的征信體系,努力將所有資源充分吸收利用,拓寬數據來源、類型、數量,充分發揮還未被利用的、潛藏的數據的效用,使市場中的信息效用發揮最大的價值。構建完善的信用系統能夠為普惠金融服務模式提供多角度、全方面的信息數據,使金融機構可以更了解貧困戶的信息,貧困戶也更了解金融機構的服務模式,增加普惠金融服務可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