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華 ,趙桂燕 ,蘇 偉 ,張秋玲
(1.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 黑龍江 大慶 163319; 2.福建技術師范學院, 福建 福州 350300)
2018 年開啟本科教育新時代,2019 年打好全面振興本科教育攻堅戰。研究性教學1.0 時代,國內外研究型大學教學在理論與實踐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應用型大學研究性教學稍顯滯后,伴隨著高等教育進入新時代,“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研究性教學進入2.0 時代,由國內外相關研究來看,“互聯網+” 對于教育的變革是翻天覆地的,但部分研究僅是探討新技術的先進性,并沒有形成系統的,切實可行的教學解決方案,技術應該更多的著眼于實踐,而有關研究性教學與“互聯網+”如何深入融合并沒有深入的研究。而“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研究性教學的改革正是超前識變、積極應變、主動求變的積極舉措,具備高等教育改革新時代的特點。
首先,“互聯網+”與研究性教學深入融合能夠促進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互聯網+” 具有典型時代性,“互聯網+”與高等教育的深入融合,能夠促進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而如何切入融合點至關重要,包括現代信息技術在內的教育技術能夠促進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相互融合。“互聯網+” 與研究性教學的相互融合正是此契合點,有一定理論意義。其次,“互聯網+”研究性教學的改革能夠為實現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提供一定的理論支撐與指導。研究性教學要求學生的主動探究性,以大學生發展需要為核心。能夠為學習型社會增加內生動力,“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能夠促使研究性教學更全面優化發展,為實現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提供理論支撐與指導。
第一,有利于提升從事研究性教學的教師專業能力。“互聯網+”背景下,教師的現代信息技術能力直接決定著教育教學與現代信息技術融合水平,因此針對研究型教師技術與教育水平的提升至關重要。在教學改革中的實踐,有利于指導教師適應以創造性為主旨的研究性教學的要求,而研究性教學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有利于教師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的提升。
第二,經管類課程應用性強,實施研究性教學可操作性強。經管類課程知識,應用性強,并且能夠緊跟時代特點,如經濟學課程,能夠針對中國當代經濟特點,“以問題”為研究為載體,學習中國故事,了解中國國情,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因此,經管類課程具備實踐性、應用性強的特點,課程本身符合以“問題”為研究載體,可操作性強。
第三,研究性教學的實踐有利于梳理與解決研究性教學問題。研究性教學2.0 時代的到來,“互聯網+”研究性教學仍然在實踐探索階段,在探索過程中,通過研究性教學的實踐,有利于梳理和解決研究性教學問題。研究性教學系統設計能夠明確研究性教學模式、研究性教學思路、教學設計的關鍵點、研究性教學方法、教學效果和討論、教學反思等問題。
第四,研究性教學模式的推廣的體現了重視學生參與、重視應用、重視思維方法的學習。伴隨“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學生在更加開放的空間內獲取大量的資源,從課前準備和設計,到課中的探討研究,到課后的反思提升,將課前、課中、課后有機統一起來。通過學生全程參與,進而促進學生創新能力及解決問題能力水平的提升。而經管類課程思想、案例能夠緊跟時代發展,在新時代,要求學生重視應用及思維方法的學習,訓練學生面對新問題的應變能力。
因此,“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以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經管類課程為研究對象,通過對研究性教學改革進行系統研究以及具體落實到實踐操作層面,能夠有效地促進“互聯網+”與高等教育深入融針對研合,進一步創造高等院校在新時代背景下彎道超車的可能性,縮小與名校間的差距,推動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
高職稱教師參與研究性教學比例非常低。尤其針對線上課程涉及課程知識碎片化整理、以及篩選網絡各類資源,前期需要花費大量時間精力。原因可能是年輕人易于接受新事物,尤其現代教學手段操作應用學習非常快,職稱較高的人年齡偏大,事務過多,可能開展積極性不高。
在研究性教學的班級選定上,大多數班級的人數規模均在50 以上,由于課時數限制,人數過多影響授課效果。并且研究性課程教學已覆蓋四個年級學生,由于大一、大二學年專業課剛剛開始涉及,專業基礎一般,對于研究性課程教學初次接觸,準備效果一般;大四學生考公務員、找工作事宜繁多,雖然有了一定的專業課基礎能力,但是課前準備較低年級的學生依然存在不足、以及態度不認真等問題;相對來講大三學生有了一定的專業基礎能力,并且態度比較認真,授課效果比較理想。
部分課題研究比較復雜,學生可能比較難懂,在匯報小組任務時存在內容重點不突出,深度不夠等問題。同時學生個性與興趣點存在差異,個別學生性格開朗,樂于回答問題,參與談論的學生,他們的學習積極性非常高,而對部分同學的作用適得其反。
在研究性課程評價機制上,重視結果評價,忽視過程評價。并且部分評價不能進行及時反饋,學生不能有效反思,研究效果有時不理想。學生互評定量評價有時不客觀,打感情分,而定性評價有時流于形式,沒有認真對待,而且互評由于課上時間限制并沒有反饋給學生,學生不了解自己的問題,同時存在搭便車現象,打擊其他學生的積極性。
高級職稱教師雖然年齡可能偏大,但是經驗豐富,常年得授課經驗促使各自形成特色的教學方法,通過高級職稱與中低級職稱團隊合作,發揮兩類人群的額雙重優勢,利用高級職稱豐富的授課經驗,利用中低級職稱年齡優勢以及掌握技術能力,進一步鼓勵各級別教師大膽進行研究性教學改革,深入進行研究性教學探討,總結方法,提煉經驗。
下一輪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前,首先確定要實施的研究性教學課程,安排教學計劃前除了考慮課程性質外還應考慮是否是研究性課程,研究性課程實施班級的數量從大一下開始、大二、大三各學期,這五個學期應逐漸增加,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而大四上學期應該減少研究性課程的開展。但安排人才培養方案時,要注意的一點,由于研究性學習學生需要花費時間精力去準備,一個班級一學期不宜開展過多的研究性課程。
在研究性教學內容上,不是所有的內容都適合學生講授。選題應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商討確定,這樣既能把握教學方向,又能使學生對課題有研究熱情。同時,教師對難度較大課題,在線上平臺利用課前準備相關碎片知識,提前滲透相關知識,或者提供資料來源。授課效果取決于授課內容學生是否有興趣、學生特征、授課班級,因此不是所有的內容都適合學生研究性教學,授課教師有必要對內容進行甄別,盡量選取學生感興趣又比較簡單易懂的相關內容。授課教師課前有必要對學生進行重點指導,必要時課前演練,查擺問題。
在研究性教學評價機制的確定上,還應不斷完善。評價應主體多元化包括教師評價、學生評價、學生自評,評價內容不僅包括結果評價,還應有準備階段和過程階段的評價。為了能夠實現評價結果當堂課及時反饋給學生,可以充分利用線上平臺如超星平臺評價資源,設計教師評價、學生互評、學生自評各明細打分項目,讓小組同學第一時間了解自身存在的問題。除此之外,利用線上平臺可以實施匿名評價能夠有效解決學生打分不客觀的現象。
由此可見,在知識經濟時代,需將高等學校的發展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在現有經濟下行壓力以及結構調整、質量提升的新常態階段,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迫在眉睫。首先,“互聯網+”研究性教學是提高教師職業素質與學生學習能力的有效手段,是提升高等教育質量的理性和現實選擇,是符合高等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其次,研究性教學課程的順利的實施有助于把學生培養成為有效的溝通者,自我改進的學習者,實際問題的解決者,善于合作的工作者;而且幫助教師在學生的啟迪和激勵下,成為有效的組織者、系統設計者、學習促進者、批判反思者和研究者。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教師隊伍水平,建立學生培養與教師職業成長互相促進的良性循環機制,推進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內涵式教學改革。最后,研究性教學2.0 時代的到來,契合“互聯網+”的時代特點,經管類研究性教學的順利推進能夠為高校經管類課程研究性教學改革提供指引,通過進一步的模仿創新學習,在其他學科亦有更大的推廣應用價值,高校教師與學生積極把握時代特點,通過自主能動性學習,為實現高校“互聯網+”發展長期目標貢獻力量,為普通院校實現彎道超車,縮小與名校差距而不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