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俊東
(河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洛陽 471023)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全會認為,總結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是在建黨百年歷史條件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需要。習近平總書記也強調:“要抓好青年黨史學習,著力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讀史可以知古,知古可以鑒今。新時代的大學生不應該忘記歷史,尤其要加強黨史學習,學會從黨的百年奮斗歷史中汲取力量。將黨史學習路徑加以創新,拓寬黨史學習渠道,創新黨史學習方式,有助于大學生多角度、趣味性地學習黨史,增強其理想信念。
學好黨史,不僅僅在于內容題材的創新,或依賴于講師的言傳身教,新時代的黨史學習方式完全可以被賦予更多的青春熱情,用青年人最喜愛的方式來進行黨史學習教育。
學生黨史宣講團有別于以往的各種黨史宣講團模式。以往的宣講團,或為講師團,或以領導干部為主導、以講師為主體的模式,這樣的模式雖然在內容、形式上并無問題,但內容千篇一律,宣講方式枯燥乏味,導致宣講效果一般。大學生往往對這種具有“年齡代溝”的宣講模式不感興趣,參加黨史學習的積極性也有所降低。
學生黨史宣講團,其最大的創新之處在于組織結構的創新。宣講團除一位以黨史研究為專業方向的講師擔任審核人之外,其余一切成員,無論是團長、副團長還是宣講員全都由學生組成。宣講團以馬克思主義學院的研究生為主導,以其他學院的學生為主體,涵蓋高校幾乎全部院系的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生。
在組織職能上,講師作為審核人,只負責審查宣講團成員所演講的題材是否合乎歷史,所宣揚的價值觀是否正確,政治站位是否正確,除此之外不再擔負管理職責,全權交由學生管理。宣講團團長、副團長由馬克思主義學院的研究生擔任,團長負責與各院系學生會聯系宣講活動事宜,并依次確定宣講團前往各院系宣講的時間、地點、宣講人。宣講團與各院系學生會共同負責,聯合辦好各場黨史宣講會。
學生宣講團是以馬克思主義學院的研究生為主導,以各院系不同階段學生為主體的學生組織。宣講團中的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成員,除準備自身的演講題材外,還需在團長、副團長的安排下,與其他院系宣講團成員進行“結對幫扶”。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充分發揮本專業優勢,幫助其他院系成員確定興趣方向、查找資料,對其宣講內容進行專業指導。這是對宣講團模式的組織結構創新,既大大增加了宣講團成員的學習和宣講積極性,也使得宣講素材、內容、形式全面年輕化、趣味化,促進了黨史宣講團擺脫“年齡代溝”,全面走進大學生群體。
宣講團成員在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的指導下,根據學生成員的自我喜好,自由選擇黨史中符合自己興趣的內容作為宣講題材,自行查閱資料、制作PPT,自行決定宣講內容。
自由選擇宣講題材的方式極大地提高了學生成員的積極性。他們根據各自所長、專業特性和自我喜好,自發行動、自由選擇,有利于學生成員自發地去深入了解相關領域的黨史題材。
自由選擇宣講題材還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發揮來自不同院系學生成員的專業特性,最大限度地將黨史教育與自身專業領域有機結合。例如:來自歷史系民族史研究方向的學生成員,選擇了紅軍長征過程中經過西南各省時與當地少數民族互幫互助的情誼作為宣講題材;來自經濟系的學生成員選擇了南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與中國共產黨的故事作為宣講題材;來自外語系的學生成員選擇了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Edgar Snow)在延安的故事;等等。
出于同院系學生的熟悉程度考慮,宣講團團長應盡量將相關院系成員的黨史宣講會,安排到所屬學院舉辦,讓學生成員在本院系師生面前大顯身手。一方面,在熟悉的面孔前宣講能夠降低宣講者的緊張程度,使其發揮得更為良好,宣講者與聽眾的互動也更為自然;另一方面,相同專業出身、相關黨史題材的選擇也更能引起聽眾的共鳴,獲得良好的宣講效果。
在當今的新媒體時代,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日益便利化。新媒體短視頻成為許多人,尤其是高校大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因此,除了黨史教學的常規資源,如多媒體教室、PPT、紅色影片等,宣講成員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充分利用當下短視頻的熱點性、交互性、多元性的特征,將新媒體短視頻充分運用到自身黨史宣講形式中,與黨史宣講有機結合。將短視頻融入當前的宣講形式,可以極好地契合當代大學生的接受喜好,獲得更加良好的宣講效果。
同時,自由選擇宣講素材切實激發了宣講成員的積極性。宣講成員為了更生動地展現自選素材的內容,會自發上網學習初級視頻剪輯、圖片處理、音頻處理等新媒體技能。從大量繁復冗長的紅色經典中截取自己宣講所需的精華內容作為素材,以此為基礎自制短視頻。充分運用短視頻短小精練、易于制作、受眾面廣、交互性強的特點,配合講解內容,在有限的宣講時間內,使聽眾得到最生動的黨史宣講體驗,增強黨史學習的即時氛圍。
此外,將短視頻形式與傳統的演講稿或PPT 形式相比,具有更加省時、更加直觀的優點。在以往的黨史學習中,在涉及一些對地理位置的解釋依賴性較強的內容中,宣講者往往或簡單帶過,或長篇大論。前者難以反映真實歷史,后者容易讓聽眾不明就里,使得宣講效果大為下降。例如,長征中的“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等內容,光靠言語講解或單調的圖片,很難表現出“紅軍不怕遠征難”到底“難”在哪里。若播放整個紀錄片等資料,則時間過于冗長,且影視資料受存儲空間占用大、版權限制等影響,會給宣講帶來障礙。
短視頻本身具有占用空間小、受版權約束小的優點,且市面上存在的剪輯軟件,大大降低了視頻剪輯取材的難度,為宣講成員合理、合適地選擇所需視頻材料提供了軟件基礎。同時,從紅色經典影視、紀錄片中截取自己所需的幾十秒或幾分鐘的視頻,如紅軍長征路線動態地圖等,便可使得難以描述的內容變得直觀易懂。
將短視頻運用與學生黨史宣講形式相結合,通過視覺化、即時化的影像演繹使百年黨史的重要人物、重要會議、重大事件、重大戰役形象生動地躍然屏上,增加了宣講的直觀性、趣味性。學生宣講成員合理、靈活地使用新媒體短視頻手段,將其與黨史內容有機結合起來,真正做到了“老故事,新講法”。事后證明這類方式也頗受學生歡迎。
學生宣講團在組織架構、宣講內容、宣講形式上的創新使得新模式下的宣講團很受學生歡迎,無論是宣講者還是聽眾,大學生的參與率都得到了顯著提高。但是在宣講過程中,也存在著許多問題。
自由選擇宣講題材雖然極大地激發了宣講成員的積極性,促使其精心準備宣講內容,同時也提高了大學生參與黨史學習的熱情。但部分宣講成員在選材時會出現將角度偏、非主流的小事件作為宣講題材的情況,棄黨在革命、建設、改革中的主流重大歷史事件于不顧,一味追求新奇和趣味,存在“顧小不顧大”的問題。
學生對黨史有熱情,對黨史的方方面面感興趣本來是好事,自由選擇宣講題材也有利于學生全方位、多角度地學習黨史。但一味強調“片面”而不顧“全局”,不以黨在革命、建設、改革中的主流重大歷史事件為黨史學習主線,是不利于大學生正確黨史觀的培養和形成的,是不可取的。
首先,要加強宣講團成員的集中培訓,通過已發生的宣講案例對宣講團成員進行教育,使他們引以為戒。同時,加強宣講成員對黨史主流重大歷史內容的學習力度,引導宣講成員以黨在革命、建設、改革為歷史主線進行自由選擇。
其次,針對“顧小不顧大”的問題,應實行“大小分流,專題專攻”的模式。為確保主流黨史題材宣講到位,貫徹落實黨史學習的意義,宣講團團長要對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宣講成員進行任務派分,專人負責、專題專攻,保障宣講中的主流內容占主體地位,自選題材內容占次要地位。
“大小分流”的另一個意義還在于“大題大講,小題小講”。“大題大講”是指作為黨史重大歷史事件部分,由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成員專題專攻。宣講可以安排在大教室內,每次宣講同時向兩個及以上學院發出邀請,宣講時長在兩節課時間以內,宣講內容固定。“小題小講”是指其他成員利用自選題材更加靈活地宣講。一次只邀請一個學院參加,每次宣講時長控制在30 分鐘以內;宣講可以安排在小教室內,也可以通過線上會議軟件進行宣講;宣講內容不固定,由宣講人自選題材決定。
“獵奇心理”是在大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現象,宣講成員也不例外。部分成員所選的題材內容來源不夠嚴謹,甚至存在道聽途說的現象。所選題材本身并無問題,但為了提高聽眾熱情,宣講成員喜歡在內容中加入一些趣聞逸事,而這些趣聞逸事的來源,有的并不出自正規文獻,而是民間故事,甚至是道聽途說。而負責審核的講師往往來不及系統地細看其內容,只審核總體框架和主要內容,往往容易使得這些道聽途說的趣聞逸事成為審核過程中的“漏網之魚”。
些許的趣聞逸事,可以起到潤色宣講內容的作用,對于提高宣講效果有一定的幫助。但部分宣講成員在宣講時往往過分擴大了“潤色”的作用,談及正史時一筆帶過,談及趣聞逸事時卻滔滔不絕,使得宣講內容主次顛倒,降低了宣講的教育效果,這是不可取的。
首先,要加強宣講團成員中的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成員“結對幫扶”責任。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要加強自身理論素養,以專業帶非專業,將幫扶責任落到實處,共同學習、共同研究、共同進步,幫助其他宣講成員提高黨史學習素養。
其次,要強化審核力量。實踐證明,一名講師進行宣講題材的審核,在宣講團成立初期是可行的,既能夠保證宣講內容的正規性,也能充分激發宣講成員的積極性。但隨著學生的熱情被不斷激發,學生宣講團的不斷壯大,一名審核老師的審核力量就顯得單薄,亟待擴充,以保證所有宣講成員的所講題材都能經過充分審核。
高校黨史學生宣講團的具體實踐過程總體來說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自由選擇題材和“老故事,新講法”頗受大學生的歡迎。有別于平日教科書式的黨史課程,自選題材講法更像是“故事會”,學生們沉浸于先烈英雄事跡的同時,深感革命、建設年代之艱辛,不少學生積極與宣講者互動,在黨史宣講會的交流討論中獲得了對百年黨史的深刻感悟,同時也使宣講團在實踐中積累了寶貴經驗。
組織結構學生主體化創新有利于宣講成員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激發宣講團的組織活力。馬克思主義學院成員對其他院系成員的結對幫扶也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宣講團專業性的問題,有助于解決高校學生黨史學習過于被動的問題,消除“年齡代溝”,促進宣講團全面融入學生群體。
自由選擇宣講題材有利于激發宣講成員的主觀能動性,提升高校大學生的黨史學習熱情。常規的黨史教育通常具有主流性、固定性、綱領性、順序性等特征,以此為指導開展的黨史教育形式往往容易出現照本宣科的問題,降低學生的黨史學習積極性。學生宣講團自由選材的方法則不同:一方面,其激發了宣講成員自行學習黨史的積極性,解決了黨史教育中“照本宣科”的問題;另一方面,其激發了學生參與黨史學習和互動的熱情,增強了黨史教育的效果。
新媒體短視頻的形式與黨史宣講形式相結合:一方面,有利于解決黨史教育中過于抽象部分內容的表現形式問題,使抽象內容直觀化;另一方面,貼合當代大學生的興趣點,能夠激發大學生黨史學習的興趣。
學生宣講團作為一個來自大學生群體,經過主動學習后又施教于大學生群體的學生組織,其在交流傳播方面的優勢明顯。但因為專業性欠缺、能力不足等特點,使其只能作為高校黨史學習教育主流形式的輔助角色而存在,不能成為高校黨史教育的主流形式,更不能忽視馬克思主義理論工程學科課程的基礎性作用。
學生宣講團要努力克服專業性不強、忽視主流性內容等缺點,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努力加強自身的黨史學習水平,注重政治導向,加強政治素養,為高校學生弘揚時代主旋律。同時,思政教師作為宣講團的監督者、審核者,要根據實際擴大監督和審核的力量,把好審核關,在堅持自由選擇題材的基礎之上,做到宣講內容主流性、創新性、特色性的有機結合,讓學生宣講團成為高校黨史教育主流形式的有益良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