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昀
(天津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天津 300387)
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是農民問題,為廣大農民謀幸福是中國共產黨的重要使命。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以來不斷實踐,農村意識形態形態工作也在不斷完善與改進。總結中國共產黨在農村所做的意識形態工作,也是對我黨百來所做的農村工作成就的總結。
(1)明確新思想(1921-1927年)
近代以來,特別是新文化運動以來,傳統的封建思想影響力逐漸減弱,新思想新文化逐漸獲得社會大眾的認可。在各種意識形態爭相登場之時,在廣大農村地區,外來思想入侵相對于城市來說影響較小,封建階級意識形態仍然占據主要地位。1921年中國共產黨一大召開,明確了黨的指導思想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開始在工農群體中宣傳馬克思主義。在這一時期,中共開始了初步探索農村意識形態的工作。一方面,他們組織優秀的青年黨員深入農村進行宣傳教育;另一方面,積極組織農民建立農會,創建政治學校。毛澤東指出:“政治宣傳的普及鄉村,全是共產黨和農民協會的功績。很簡單的一些標語、圖畫和講演,使得農民如同每個都進過一下子政治學校一樣,收效廣泛而迅速。”建立農會是建黨初期的一項重要任務,舊時代的農村,農民的受教育程度極低,因此中共創立了開辦農民講習所和補習學校的方式。農民講習所的創辦推動革命向農村地區發展,是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在農村地區宣傳黨的思想工作以及爭取意識形態陣地的一項成功經驗。
(2)開啟新陣地(1927-1937年)
1927年國民大革命失敗后,大批共產黨員被反動派屠殺,面對黨內黨外的混亂局勢,黨內出現了一些非無產階級思想,給中國共產黨帶來了重大的損失。經過一系列經驗教訓的總結,黨通過在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的方式,將意識形態工作重點建立在農村地區,在開展了富有成效的意識形態工作的同時,也認識到農民有著固有的局限性。
這個時期開展意識形態工作的主要方式有以下幾種。第一,政策方面,激發農民的階級意識。土地是農民生存之本,大規模開展土地革命,制定正確的土地政策是激發農民積極性、喚醒農民革命意識的有效舉措。第二,教育方式方面,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開辦夜校、識字班等各類學校。通過這種方式,一方面可以解決農民受教育水平低的問題,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農民的思想,加強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第三,宣傳方式方面,針對農村地區因地制宜,制作各種宣傳標語及口號,以簡單易懂的方式來引發農民的好感與共鳴。
(3)提高新覺悟(1937-1949年)
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是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在這一時期,毛澤東提出:“現在黨的農村政策,不是十年內戰時期那樣的土地革命政策,而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這一時期的農村意識形態工作除繼承前期的經驗之外,一個新的認識便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以抗日為中心,引導農民以民族利益為重,在大后方開展大生產運動,及時解決前線及后方糧食問題,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改善了農民的生活。此外,經過延安整風運動,中國共產黨內部得到有效整頓,農民階級在黨的積極動員和領導下參加各種團體和活動。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農村意識形態工作是中國共產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初步探索,這個時期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農村政治宣傳風格轉變,針對農村居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低的情況,通過通俗易懂、簡單明了的話語宣傳黨的政策、主張;二是改進宣傳形式,開辟了農村意識形態工作中新的宣傳載體,利用口號、演講會等形式來進行宣傳;三是開展理論教育及信念教育,通過開辦各級各類學校和培訓班,堅定革命勝利的信念;四是走群眾路線,開展群眾工作,解決農民群眾急需解決的事,促進向新思想轉變。通過普遍適用性的政治宣傳教育工作,實現了意識形態話語的本土化轉變,牢牢掌握了農村工作的領導權。
(1)開啟新征程(1949-1956年)
新中國成立以后,面對百廢待興的農村,中國共產黨面臨著新的歷史挑戰,就是如何將農村濃厚的封建階級思想去除,建立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問題。1949年,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中指出:“嚴重的問題是教育農民。”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的執政根基并不穩固,馬克思主義信仰并未在農村地區得到普遍接受。1950年,黨和國家在新解放區發起了一場有力的土地改革運動,占農村人口大多數的貧下中農分到了土地,擺脫了地主階級的壓迫,經濟和政治地位發生前所未有的轉變。農民對于生產的熱情大幅度提高,也為馬克思主義在農村地區的傳播奠定了良好基礎。與此同時,黨在農村地區開展了廣泛的階級斗爭工作,提高農民的階級覺悟及政治覺悟。中國共產黨提出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有目的、有計劃地改造落后的教育制度,建立以馬克思主義為重要內容的教育體系。通過創辦掃盲班、識字班等方式提升了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水平。在全國上下開展轟轟烈烈的“三反”“五反”運動,通過肅清黃賭毒等運動整治社會上的不良風氣。利用報紙、廣播等媒介對舊社會進行批判,大力宣傳新思想。經過馬克思主義教育,宣傳工作有序開展,農村意識形態認同也取得初步成果。
(2)曲折發展(1956-1978年)
新中國成立初期,黨在農村意識形態宣傳工作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三大改造”后農民的積極性得到普遍提高,但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的人民公社化運動使農村意識形態發生了一定程度的偏差,打擊了生產生活積極性,使國家和人民的生產生活造成了極大損失,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在農村出現低迷的狀態。由此可見。在農村進行意識形態工作必須遵守一定的客觀規律,確保社會穩定有序發展。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農民意識形態工作不同于上一時期,呈現出三個主要特點。第一,工作范圍由部分地區擴展到全國,農村意識形態工作呈現復雜化特征。農村工作一方面以恢復經濟、恢復生產為主,另一方面全國掃盲運動也在積極開展。而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抵制封建陋習、宣傳民族政策成為主要任務。第二,經過土地革命及“三大改造”后,在農村地區開展廣泛的集體主義與社會主義教育,農民集體主義思想及階級覺悟提高,意識形態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第三,土地改革之后,黨的基層組織逐步成立,人民內部矛盾成為主要矛盾,農村意識形態工作由階級斗爭逐漸轉為解決其思想與物質需求。
(1)破舊立新(1978-1991年)
1983年,中共中央印發《當前農村經濟政策的若干問題》,強調了農村思想政治工作應滲透到各項改革和生產活動中,確保各項改革及經濟建設任務順利進行。黨對農村意識形態工作要求開始從理論走向實踐。一方面,通過經濟改革、農村土地制度變革等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另一方面,以實際行動來獲得農民的認同,加強思想政治工作。農村意識形態工作走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改革開放初期的農村意識形態工作呈現幾個特點:其一,糾正了農村“左”的錯誤思想,將農村思想政治工作接入正常軌道;其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展之后,引導農民正確認識政策變化,打消對黨現行農村政策的疑慮;其三,農村基層組織的初步形成與完善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宣傳力度。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成立,為黨和國家培養了一批強大的基層干部,大大提高了農村意識形態的宣傳力度。
(2)鞏固提高(1991-2012年)
20世紀90年代,國際社會主義遭到前所未有的打擊,西方意識形態滲透重心逐漸向中國轉移。這一時期,伴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城市化的速度也呈現加速的趨勢,農村意識形態出現復雜化的傾向。在宣傳內容方面,1991印發《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決定》,提出實施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要求各地把社會主義思想教育運動作為農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內容,分兩期、三期在農村分階段、分批開展這項工作。繼續宣傳黨的基本路線,宣傳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等思想。這一時期,隨著農村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農民素質得到有效提高,通過創新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不斷重視“三農”問題,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農村意識形態認同得到進一步鞏固。
(3)創新發展(2012年至今)
隨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深入發展,互聯網、智能手機的出現促進了各種意識形態的傳播,農村意識形態出現多元化趨勢。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意識形態問題。首先,在宣傳方向上,堅持群眾路線這一根本工作方法也必須被農村意識形態工作重視。其次,農村在進行意識形態宣傳時更尊重農民的主體性,從實際出發,更重視農民的實際問題,打響精準扶貧攻堅戰,體現了重視農民的思想,凝聚力量,向著鄉村振興的目標前進。最后,新時期農民意識形態教育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協調發展,重視基層組織領導力。培養一批高水平的基層思想政治工作隊,重視意識形態教育,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開辟出農村思想文化陣地。大眾傳媒要更多面向農民,做好思想引導工作,在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中提高群眾的綜合文化素養。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隨著國家經濟穩步向前發展,農村工作呈現出新的特點。一方面,理論性加強,中國共產黨逐漸意識到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性,重視意識形態的對抗。另一方面,農村工作更重視解決農民實際問題,鄉村振興、精準扶貧的開展加強了農民對中國共產黨和政府的意識形態認同。
長期以來,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建立基層黨組織,黨的基層組織在團結農民、教育農民、保持農村穩定和促進農村改革發展方面,發揮著核心領導作用。黨的農村基層組織是黨和農民群眾密切聯系的紐帶,是新時期加強農村意識形態認同的樞紐。加強和改善黨對農村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是開展農村意識形態工作強有力的根本保證,也是在黨在百年發展進程中取得的重要經驗。只有加強和改進黨占領意識形態陣地,才能動員團結億萬農民進行農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
中國共產黨一直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將思想問題與實際問題相結合,解決農民的實際問題。從土地改革到精準扶貧、鄉村振興,解決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問題,從而滿足了人民群眾的實際利益需求,調動了人民群眾的積極性。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密切聯系群眾,是我們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在任何時期,黨的意識形態工作都必須建立在群眾路線基礎上,以人民群眾利益和需求為重點,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實現為人民服務的承諾。建黨以來,中國共產黨擅長采取“接地氣”的方式來宣傳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堅持群眾路線的工作方法,使人民群眾深刻認識到共產黨是其利益的代表者。結合不同時期的現實情況,對人民群眾進行教育。中國共產黨對社會各界的宣傳教育始終采取“說服教育”的方式,采取群眾路線的工作方法。
不斷創新農村思想政治工作是提高農村工作的重要方法。中國共產黨在農村意識形態工作宣傳中,因時因地創新工作方法,將思想政治工作宣傳簡單化和具體化。由于馬克思主義理論是一系列龐大且深奧的理論體系,在教育水平受限的廣大農村地區宣傳馬克思主義,往往需要以簡單化的形式來對馬克思主義的內容進行“再加工”。在宣傳黨和國家的政策方針時,中國共產黨一直堅持以廣大群眾聽得懂的方式來進行意識形態宣傳。要將意識形態工作具體化,在農村意識形態工作中,結合農民自身實際情況,聯系歷史,利用標語、口號,通過座談會、文藝節目等來加強農民的政治認同感。進入新時期,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農村迎來了新局面,這需要中國共產黨不斷調整意識形態工作方式,在創新中求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