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燕華,洪艷,余鴻艷,迪燕,黃菊
(1.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上海虹口 200437;2.浙江省淳安縣中醫院,浙江杭州 311700;3.浙江省淳安縣第一人民醫院,浙江杭州 311700;4.上海南翔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上海嘉定 201802)
發熱是指體溫異常升高,為小兒疾病常見的一種臨床癥狀,臨床上很多疾病在發展初期,只表現為發熱,隨著疾病發展才逐漸表現出其他癥狀。有的患兒發熱處理不及時,可引起抽搐、昏迷,嚴重者危及患兒生命[1]。這時候就要求臨床醫生精準判斷病情,及時作出治療方案。由于抗生素和激素的濫用,出現耐藥和藥物副作用,家長對西醫治療存在矛盾和恐懼心理。小兒推拿對各種原因引起的發熱治療效果明確,安全且無副作用。余在跟師海派兒科推拿傳承人馮燕華主任醫師時,體會到了“肺與大腸相表里”理論辨證論治的重要性,大大提高了小兒推拿的退熱效果。
現總結2則發熱醫案,并結合海派兒科推拿的理論和臨床操作特色加以分析和闡述。
1.1 醫案1張××,男,11月。初診時間:2019年3月11日。母代訴:發熱1天。體溫39.5℃,無鼻塞流涕,家屬代訴已口服美林4ml一次,納食不佳,大便1日未解,輔助檢查暫缺。查體:腹微鼓脹,舌紅苔黃膩,指紋脈絡浮顯于風關,色沉紫,脈沉滑。診斷:西醫診斷:發熱;中醫診斷:發熱(傷食發熱型)。操作方法:推拿處方如下:清胃經300次,清大腸100次,推運內八卦50次,清天河水100次,退六腑100次,順時針摩腹約5分鐘,揉天樞300次,推下七節骨100次,拿肩井20次。醫囑:操作完畢,囑助排便,節飲食,適量飲溫水。二診:2019年3月12日,其母代訴已退燒,精神好轉,今晨解大便1次,原方鞏固治療2次,癥狀逐步好轉。
1.2 醫案2王×,女,6歲。初診時間:2019年3月4日。母代訴:發熱伴鼻塞流涕3天。患兒3天前受涼出現畏寒、發熱(最高體溫40℃),于本院查血常規示WBC7.4×10^9/L,N67.2%,L25%,C-反應蛋白(CRP)9.08mg/L,診斷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美林2d(每隔6小時1次),仍反復發熱,下午、晚上體溫升高明顯,最高39℃,納食不佳,寐可,大便2日未解,小便尚可。刻下:發熱,畏寒,無汗,鼻塞,流清涕,噴嚏。查體:咽部略紅,聽診雙肺呼吸音粗,未聞及痰鳴音,腹軟無壓痛及反跳痛。舌紅苔薄白,指紋脈絡浮顯于氣關,色紅,脈浮緊。診斷:西醫診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醫診斷:發熱(外感風寒型)。操作方法:推拿處方如下:開天門,分推坎宮,揉太陽各50次,黃蜂入洞約100次,清肺經約100次,清大腸經約100次,打馬過天河,以清水為介質,邊拍打邊向皮膚吹氣約100次,退六腑約300次,推脊20次,以皮膚潮紅或者出痧為度。拿肩井20次。操作完畢,患兒微微汗出。醫囑:囑多飲溫水,少油少鹽飲食,添加蔬菜、水果等纖維含量高的食物,必要時開塞露助排便。二診:2019年3月5日,其母代訴,昨日推拿后即解大便一次,今晨再解一次,昨推拿后體溫37.7℃,今晨37.5℃,鼻塞流涕好轉,舌淡紅苔黃膩,指紋脈絡浮顯于風關,色紅,脈浮。給予上述推拿方法治療,改打馬過天河為清天河水300次。三診:2019年3月6日,患兒已無發熱,偶有流清涕,對癥鞏固治療,隨訪1周,發熱癥狀無反復。
2.1 病因病機 根據其感邪之不同和體質的因素,發熱可分為外感、內傷兩個方面。外感常因六淫之邪及疫病之氣所引起,發病較急,屬實證;內傷發熱多為乳食積滯、氣血虛弱致臟腑功能失調而成,起病較緩,屬虛證為多。醫案一為乳食內傷而致肺胃實熱,引起發熱;醫案二為衛外之陽被郁而致發熱。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表衛不固,寒溫不能自調,臟腑功能不全,易為外邪侵襲。而肺主一身之表,開竅于鼻,外合皮毛,風寒之邪自皮毛及口鼻侵入,客于肺衛,肺氣宣發肅降功能失常,故出現畏寒、發熱、鼻塞流涕等肺系病證。指紋脈絡浮顯于風關,為肺衛表證,邪之淺,則指紋色紅,脈浮緊;邪之深,則指紋色沉紫,脈沉滑。
2.2 “肺與大腸相表里”理論 以上兩則病案,發熱同時都存在大便不暢,小兒問診時注重二便情況,尤其是大便,《嬰童百問·大便不通》言:“小兒大便秘,乃是肺家有熱在里,流入大腸,以致秘結不通,乃實熱也……。”肺與大腸相表里,肺氣肅降有助于大腸之傳導下行,反之大腸傳導下行亦有助于肺氣之肅降。在運用小兒推拿退熱的同時注重排便源于“肺與大腸相表里”的理論指導,此最早出自于《黃帝內經·靈樞·本輸》:“肺合大腸,大腸者,傳導之府。”五臟六腑在生理上,肺與大腸有密切的聯系。肺主宣發,通調水道,通調津液到大腸,使大腸潤而不燥,以利傳導糟粕。腸道傳導正常,腑氣通暢,有助于肺宣降功能的發揮。
肺與大腸在經絡上也相互關聯,《靈樞·經脈》中記載的“肺手太陰之脈,起于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大腸手陽明之脈……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一直是“肺合大腸”理論的重要依據[2]。肺與大腸以經脈相互絡屬構成表里關系,一臟一腑,一陰一陽,表里相對,肺氣不宣則大腸傳導糟粕不利,故而出現發熱時的腸熱腑實大便不通。
2.3 海派兒科推拿解析 祖國醫學認為發熱發生的機制,是機體“陰陽”失去平衡,陽盛則熱。又因小兒具有“陽常不足,陰常有余”的生理特點,一旦發熱,很容易傳變,出現高熱,甚至引發肝風致驚厥,而損傷神經系統。小兒推拿治療發熱早有記載,療效確切,《幼科推拿秘書》“天河:天河穴在膀膊中……取涼退熱,并治淋疴昏睡。”“打馬過天河……此法退涼去熱”[3],均說明小兒推拿通過清天河水、退六腑產生寒涼效應,產生明顯退熱作用。
海派兒科推拿,既保留傳統推拿之精髓,保持原有小兒推拿之特征,又體現上海的海納百川、融匯百家、兼收并蓄、揚長補短等人文精神和學術風格,不斷消化舊識,不墨守,不泥古,不斷創新,與時俱進。對上述兩例發熱病案,無論外感風邪、內傷食積,根據其大便不通的臨床特點,辨證時表里同治,標本兼顧。開天門、分推坎宮、揉太陽疏風解表。肺與大腸相表里,用清肺經、清大腸上宣肺氣,下通腑氣。配以黃蜂入洞、拿肩井,發汗解毒,祛風散寒。醫案一認為該患兒的治療當從消食導滯入手,“急則治其標”,先退其熱。清天河水、退六腑以宣肺清熱;清胃經、推運內八卦,以消食導滯;清大腸、摩腹、揉天樞、推下七節骨,以利糟粕的排出,從而助肺臟恢復宣發肅降的功能。
綜上所述,小兒推拿退熱的療效取決于正確辨證,掌握病因病機,方可事半功倍。在小兒推拿退熱的療效機制研究中,有表明通過腸道菌群產生治療效應,契合中醫肺與大腸“異病同治”、“表里相關”的理論論述[4]。未來研究中,中醫傳統理論需要更多的現代研究機制加以證實,從而更好地服務并推廣于臨床,將海派兒科推拿傳承與發揚好,進一步創新,為兒童的健康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