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成華
融媒體時代下,傳統媒體內外環境發生較大的變化,新媒體平臺的誕生與發展推動了傳統媒體的數字化轉型,使用新媒體工具是提升傳統媒體生命力的重要手段。期刊工作人員需要思考融媒體環境下期刊數字化轉型方向,積極研究現有數字化轉型成果,致力于提升期刊內容品質,豐富傳播形式,體現期刊品牌特色與專業性,進一步拓展期刊受眾范圍,為期刊在融媒體環境中的長久發展助力。
1.融媒體環境下期刊的數字化轉型成果
身處融媒體環境,可以明顯發現傳統紙質刊物存在的局限性,比如單一的傳播渠道無法滿足現代社會中人們多元化的信息獲取需求,人們只能通過文字描述進行聯想,無法直接看到生動的畫面與視頻。再比如期刊的發行周期間隔時間較長,周期最短是一周,最長是一個季度;另外還有半月刊、月刊、雙月刊等不同周期的刊物。
由此可見,期刊發行速度已遠遠不及現代社會新媒體的信息傳播速度,這種周期較長的刊物無法滿足人們實時了解社會變化的需求,不能幫助人們在最短時間內了解不同領域的政策變化、社會環境變化。期刊的數字化轉型是必然的,是保證期刊長久發展的主要手段。
2010年傳統媒體已經開始出現下滑的趨勢,《財經》雜志的發行數據表明:2013年呈現停滯狀態,沒有出現增長,這在當時是前所未有的。
在2010年-2020年期間,陸續有期刊開通了新媒體平臺賬號。以《新周刊》為例,其在2013年開通微信公眾號,致力于傳播“有態度的生活”價值觀念,粉絲數量在當年達到300余萬人;在排行榜上位于微信公眾號的“全國500強”之列。
《黨史博采》在近兩年開通視頻賬號,獲得大量粉絲支持,其中“黨史博采”好看視頻賬號粉絲數量達117萬人,“黨史博采”抖音賬號粉絲數量達491.3萬人,“黨史博采”西瓜視頻賬號粉絲數量達56.9萬人,“黨史博采”頭條賬號粉絲數量達245萬人。
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融媒體環境為期刊的數字化轉型帶來了機遇,各期刊紛紛轉型,現已初步獲取成果。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建議期刊進一步推進數字化轉型,創新期刊傳播方式,提升期刊內容品質。
2.融媒體環境下期刊的數字化轉型發展趨勢
第一,數字化趨勢。
融媒體環境下,期刊內容的獲取、出版與傳播方式逐漸發生改變,全程數字化成為可能。在今后的發展中,各期刊應積極將融媒體平臺作為期刊內容的編審工具、出版工具與精準傳播工具。借助融媒體平臺,能夠更快速地獲取優質稿源,也能夠組織期刊稿件交流沙龍,培養高質量的期刊作者群;還可以利用平臺的各項功能快速檢測期刊文章的錯字、重復詞句等問題,可以及時發現稿件主題陳舊、文章結構不合理等情況。這樣能夠大大減輕審稿環節的壓力。數字化出版,可以發揮融媒體平臺無地域限制、無時間限制、檢索便捷的優勢,讀者與資源使用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靈活選擇時間查詢所需內容,獲取更好的閱讀體驗。
第二,集群化趨勢。
融媒體環境下,期刊的傳播技術、傳播方法與渠道發生較大變化,相應的期刊出版流程也發生一定改變,這也促成了期刊與網絡平臺的合作,逐漸形成了全新的運營模式。
因此,期刊的集群化發展成為可能。一方面,期刊作為內容提供方,與技術方、平臺方的合作加強,能夠逐漸形成有利于期刊數字化的傳播體系,通過提升期刊的數字化水平,規范期刊編輯流程,提升期刊內容質量,進一步提升期刊的整體傳播效能。期刊與網絡平臺運營商的交流會愈發頻繁,能夠進一步形成內容提供者、技術提供者、網絡運營方的緊密合作關系,形成完整的產業鏈,進一步促進期刊產業的集約化發展。
融媒體環境下,期刊紛紛轉型,致力于構建更多元的數字化期刊形式與內容,爭取在更短時間內搶占更多市場份額,為之后的發展奠定基礎。現階段期刊數字化轉型成果豐富,但是在實際轉型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具體體現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期刊缺乏鮮明定位。
從上述《新周刊》《黨史博采》等期刊轉型成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傳統期刊的轉型方法就是與融媒體平臺合作、與數據庫合作。這樣合作的方法確實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期刊知名度,擴大期刊在融媒體環境下的發展空間,但是容易出現“見文不見刊”的情況。單純以內容數字化為目的,與融媒體平臺合作,但是并沒有開通屬于自己的平臺。讀者只需要在互聯網中搜索關鍵詞、文章主題,就可以閱讀到期刊的內容,而對刊物的編輯風格、定位都不甚了解。
長此以往,大量期刊在數字化轉型中逐漸喪失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導致期刊自身定位模糊、風格不鮮明,不利于期刊的長遠發展。
第二,融媒體平臺內容更新時效性較低。
在數字化轉型中,各家期刊采取的方式不同,有的選擇開通小紅書、公眾號等賬號,有的選擇自建網站,還有的由于受自身條件限制選擇與某平臺合作。在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部分期刊存在內容更新不及時、內容同質化的情況。這是由于在數字化轉型后,自建網站、數字平臺發布一篇文章往往需要經歷較多的環節,經過多層審核,等發布后熱點的最佳時效已過,從而降低了期刊時效性。也有的期刊會關注互聯網中的社會熱點,但是為了搶時效,沒有深入發掘內涵,或者沒有持續跟蹤熱點事件的最新發展情況,這就導致期刊發表出來的內容比較粗淺,存在同質化的問題。在融媒體環境中,用戶搜索某一關鍵詞,就會出現多篇題目雷同、觀點相似的期刊文章。這也暴露出數字化轉型后部分期刊內容質量較低的問題。
第三,運營模式不夠新。
部分期刊在完成數字化轉型之后,沒有認識到數字化轉型前后期刊運營上的差異,將傳統運營模式套用在新的期刊管理工作中。舉例分析,大量期刊開通微博、微信公眾號,但是并不活躍。這是由于其沒有認識到融媒體環境下內容制作與傳統媒體時代內容制作的差異,只是將內容發布到新媒體平臺上,沒有進行科學的運營與管理,沒有及時將這些內容有針對性地推送給有需要的受眾群體,從而造成點擊量較低、傳播范圍狹窄,削弱了期刊的數字化轉型效果。
1.加強期刊與數據庫的合作,豐富期刊數字化資源
融媒體環境下想推進期刊數字化轉型,建議積極對接數據庫,加強期刊與數據庫的合作,充分利用融媒體數據庫資源優勢,豐富期刊內容。一些傳統期刊在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逐漸探索出“刊網融合”的模式,利用第三方技術服務商提供的數據庫,深入發掘數據庫中的可用資源,實現期刊數字化出版。如今比較有名的數據庫平臺有:中國知網、萬方平臺、維普平臺、龍源期刊網等。為了更好地利用數據庫中的資源,建議明確期刊出版方向與基調,進行“定向合作”。
這種合作能夠大大節省讀者查詢信息的時間,讓讀者能夠根據自己的喜好、需求進行定向搜索,比如:某兒童期刊主攻“兒童教育”,其可以與數據庫平臺達成合作,設定期刊標簽,這樣讀者搜索“兒童教育”后就能夠直接獲取大量該期刊的內容。
2.對接融媒體平臺,強化受眾閱讀體驗
融媒體環境下想推進期刊數字化轉型,建議積極對接融媒體平臺,豐富期刊內容的呈現形式,引入更多的視頻、音頻與圖片,設計更豐富多樣的主題,進一步強化讀者閱讀體驗,增強讀者對期刊的認同感與忠實度。
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6月末,我國移動網民的數量已經達到8.54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61.2%,其中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99.1%。到2019年年底,微信月活躍用戶達到了11億人次。可以看出:利用手機獲取信息,已經成為人們了解外部世界的主要方式。
以《攝影世界雜志》為例,其打造官網的移動版,人們可以利用手機瀏覽官網內容,直觀的視頻能夠讓人們更全面地了解攝影專業知識,生動的圖片能夠豐富人們的感官體驗,音頻內容則能夠增強人們對不同事件的了解程度,更便于其獲取信息。
3.對接數字化產業,以品牌形象彰顯期刊特色
融媒體環境下推進期刊數字化轉型,建議期刊要融入數字化產業鏈,主動成為融媒體數字化產業鏈中的“一環”,同時加強品牌塑造與宣傳,發揮品牌效應,吸引更多期刊受眾。
以《攝影世界》為例,在轉型的過程中,《攝影世界》同步開通微信公眾號、西瓜視頻號,在各個平臺上加強對《攝影世界》品牌的推廣。隨著品牌推廣的深入,更多的人知道了《攝影世界》這個為攝影愛好者與專業人士服務的期刊,能夠直接感受其風格特色。
4.依托學者研究者,搭建深度內容生產平臺
融媒體環境下推進期刊數字化轉型,建議加強對期刊內容的把控,如提高期刊文章質量、配圖質量,增強數據資料真實性,深入開發內容資源,真正做到“以質量取勝”。融媒體環境下,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大幅度縮短,以往不可能實現的跨區域交流、跨區域合作,當下通過網絡都可以實現。建議期刊依托融媒體優勢,明確期刊主題與風格特色,邀請相關研究人員、學者與作者等,搭建深度內容生產平臺。可以建立交流群,將熱點話題發到群中,引發群內人員熱烈討論,鼓勵各方人員表達自己的見解、踴躍向期刊投稿。期刊編采人員可以針對這個熱點話題,組織稿件,做出與眾不同的、質量高、意義深的內容,提升數字化轉型之后的期刊內容品質。
5.塑造數字化期刊品牌
融媒體環境下推進期刊數字化轉型,建議要積極主動適應轉型之后的全新環境,創新經營管理理念,創新契合融媒體環境的經營模式。現階段的主要問題是:普遍沒有建立數字化期刊品牌的意識。
因此,建議期刊立足當下的數字化轉型趨勢,分析自己存在的不足,比如:期刊內容質量較高、擁有一定規模的讀者群,但是缺乏融媒體的運營經驗。因此,期刊要充分利用第三方平臺優勢,在現有內容優勢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資源共享、內容推廣運營等。要主動了解讀者市場,了解融媒體環境下讀者的閱讀習慣、內容需求等,構建與讀者、客戶近距離接觸的服務鏈,將內容第一時間推送給目標群體,提高轉型時效性。還需要加強對期刊品牌的塑造,在推廣的同時強調本期刊的名稱、定位、風格、辦刊宗旨等,做到同時推廣內容與期刊品牌,讓更多的讀者對期刊形成較強認同感,從而提升期刊內容數字化轉型的綜合效益。
6.立足受眾多元閱讀需求,拓展內容覆蓋范圍
融媒體環境下推進期刊數字化轉型,建議立足不同受眾的多元化需求,構建期刊數字化傳播矩陣,拓展內容覆蓋范圍。
以河北省某社科類期刊轉型為例,為了進一步整合數字化資源與融媒體渠道,其進行一次采集、多次生產、多元發布。圍繞某主題廣泛獲取數據信息,對大量信息進行歸納與分類,根據不同平臺的內容定位和受眾需求進行多次加工生產,形成多篇不同的期刊內容,同時發布于不同的媒體平臺上,實現多媒體平臺的交互與融合,凸顯媒體融合優勢。
綜上所述,融媒體環境下的期刊數字化轉型,是期刊在現代社會中長久發展的必經之路。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媒體融合勢不可當,給期刊的發展帶來深遠影響。2021年5月,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印發《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其中特別指出要從推動數字化轉型和推進融合發展平臺建設兩方面加快融合發展。在此背景下,學術期刊在堅守傳統的“質量為本”“內容為王”宗旨基礎上,要主動順應媒體融合潮流,抓住發展機遇,積極轉型升級,更好地傳播科技和文化。
通過數字化轉型,進一步拓寬期刊的傳播路徑,開拓更多的期刊內容傳播渠道,迎合受眾的信息搜索習慣、閱讀習慣。在今后的數字化轉型路上,要將重點放在知識服務、科技服務領域,積極打通期刊與新媒體平臺的對接通道,創新不同媒體平臺的內容輸出方式,深耕融媒體環境下的期刊品牌,為人們提供高品質、內容豐富的期刊內容,豐富受眾的閱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