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西娜
電視專題片是以某一專門題材為內容拍攝的電視片,也是人們很喜歡的一種藝術形式,它具有可視性、節奏性和故事性的特點,人們能夠通過電視專題片了解事實真相、感受人性與自然情感。
電視專題片是一種獨特的電視藝術形式,從風格上劃分有紀實性專題片、寫意性專題片和寫意寫實綜合電視專題片;從內容上劃分有城市形象專題片、企業形象專題片和產品形象專題片;從文體上劃分有新聞性專題片、紀實性專題片、科普性專題片和廣告性專題片。它既不是純粹的新聞,也不是電視劇或者普通電視節目,它對時效性沒有很高的要求,但對于歷史、文化、社會價值一直有著不懈的追求。電視專題片多以紀實為主,同時也非常講究作品的藝術性,就是說既要有新聞的真實性,又要具備藝術的審美性。專題片運用現在時或過去時,對社會生活的某一領域或某一方面,給予集中的、深入的報道,內容較為專一,形式多樣,它采用多種藝術手段表現社會生活,是創作者直接闡明觀點的紀實性影片,這種紀實性、真實性以及鮮明生動的表達方式使專題片具有很大的感染力。
作為電視媒體的從業者,如果希望電視專題片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就要積極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不斷提高電視專題片的質量和感染力,吸引觀眾的注意力。而要實現這一目標,細節的把握就成為了電視專題片創作過程中非常關鍵的一環,如果在制作過程中能夠科學地把握細節,就可以讓專題片的主旨更加明確、深刻,情感氛圍更加濃厚,內涵更加豐富,最終創造出廣大觀眾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
一部好的專題片,從策劃、制作到拍攝都離不開對細節的展示與把握。首先,電視專題片創作中對細節的把握能夠傳遞真實信息,更好地吸引觀眾。專題片刻畫人物的形象、性格等是需要通過細節展示得以實現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色彩鮮明的畫面、生動感人的生活場景,會讓專題片達到表現情、蘊含理的效果,否則電視專題片會缺乏激情,通篇都是平平淡淡的說教,難以吸引觀眾的視線,達不到預期效果。要成功展現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生動感人的生活場景,就需要注重細節的把握,因為細節是表現人物、事件、社會環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單位,經典的細節展示可以起到以少勝多、以小見大的效果,并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從而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在電視專題片制作過程中,把握好細節也有助于充實人物的形象,使其更加飽滿,通過細節展示人物有血有肉的一面,讓人物更加親切真實,讓觀眾感同身受。
在電視專題片《藍焰初心》中,創作團隊通過主人公李敏來展現新時代下消防員與黨員雙重身份中的責任與擔當。片子時長15分鐘多一點,內容不多,但其中對細節的描述非常感人。開篇用一串冰冷的數字配合畫面密集呈現:9000多次皮膚和衣服的摩擦、50000多次高拉運動、800多次千米負重耐力跑、5000多次水帶拼接、20年3000多次滅火搶險救援。這種壓迫式的視覺沖擊讓受眾立刻認識了一位勇于沖鋒陷陣、樂于奉獻的優秀消防員,盡管數字是冰冷的,但它所體現的人的精神面貌是有溫度的。這里有兩個細節,一個是他工作之余長期幫助孤寡老人;一個是由于他在消防隊身兼要職很少照顧家里和孩子,女兒不理解他,說他不是個好爸爸,他非常自責。其實這些正凸顯了他作為共產黨員的大局觀,說明他舍小家為大家,以服務人民為宗旨,有著崇高的奉獻精神。作品讓觀眾短時間內受到了教育和感動,效果非常顯著。可見,把握和運用好細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另外,人物所處的環境氛圍同樣能夠讓觀眾獲得直觀的感受,讓專題片的情感得以顯現,使觀眾通過把握人物性格特點對專題片主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片中對救火現場的真實再現同樣讓人浮想聯翩,心潮起伏。觀影過程中觀眾往往聯系自己的生活經歷、生活背景等與專題片中的人物形象進行比對,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內容。電視專題片結合主題任務著重描寫細節能夠加深觀眾對人物的印象,讓專題片更具觀賞性和真實性。
其次,電視專題片創作中對細節的把握能夠提升節目質量,使觀眾產生情感上的共鳴。相對于其他的電視片來說,電視專題片的畫面內容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時間中營造出具有無限想象的空間,是電視專題片創作中需要認真研究的問題。在專題片《國家監察》的第三集“聚焦脫貧”制作中,創作團隊親赴事發地,回顧曾經影響極大的安徽阜陽“刷白墻”事件,通過還原現場、聆聽百姓聲音,真實地再現了當時的場景,使觀眾“身臨其境”,看著片中村里臨街的民宅,為應付上級檢查被粉刷一新,有的只刷了一半,上面白下面灰、正面白背面灰,露著一張張古怪的“陰陽臉”……觀眾感同身受,真真切切感受到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極大危害。實踐證明,細節的把握與描寫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和畫面中打造出震撼人心的故事。另外,觀眾的欣賞水平在不斷提高,對粗制濫造的作品有著自己的評判,而且對名目繁多的影視作品有著不同的選擇。這就給專題片的創作團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為此,專題片的創作團隊一定要有憂患意識,對作品一定要把好質量關,細致入微地做好各項前期準備工作,制作中重視全程的細節把握,最終使作品完美呈現。這樣觀眾才可能去喜歡欣賞電視專題片,潛移默化地融入,產生情感上的共情。創作團隊也能不辱使命,成功完成目標任務。
最后,深入把握專題片主題精神。在展現感情時,創作者希望觀眾能夠在相關氛圍中與自己產生心靈上的溝通,使觀眾通過觀影深刻感受節目的主題,了解主題的深遠意義。主題的展現是離不開細節描寫的,空洞的口號很難擁有震撼的說服力。觀眾只有通過細節內容的真實再現才能更好地把握節目主題,感受主題精神,從而獲得思想上的啟迪。以中央紀委國家監委宣傳部聯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攝制、反映紀檢監察體制改革成效的五集紀實專題片《國家監察》為例,這部“反腐大片”就是通過對貴州省原副省長王曉光、云南省委原書記秦光榮等多名“老虎”的案件細節的展示來詮釋主題的。案件真實,細節展現更凸顯了案件的重大。它不僅突出表現了中央從嚴治黨的堅定意志和堅強決心,也從制度、監督、脫貧、民生、紀檢監察隊伍建設等方面展現了國家監察體制改革的堅定步伐。節目播出后影響巨大,全網高度關注,熱議不斷。“看完專題片深切感受到監察體制改革有利于黨和國家對反腐敗斗爭的運籌帷幄,統一指揮?!薄皩Ω瘮》肿佣?,面對監督無空白無死角、反腐敗永遠在路上的態勢,早日主動投案才是唯一正途?!薄氨O察體制改革給所有公權力戴上‘緊箍’,保障公權力永遠為人民謀幸福……”網友們熱情的跟帖不言自明,創作者的初衷和廣大觀眾的內心產生了共鳴,同時,主題思想被賦予了更加深遠的意義。
1.音樂的運用技巧
音樂是構成電視專題片不可或缺的元素,尤其在人物專題片中,音樂更是表現人物感情、烘托環境氣氛以及推動劇情發展的最重要的藝術手段。事實上不只是專題片,音樂在各種影視作品中都起到深化主題、推進劇情、激發聯想、渲染背景氣氛、抒發人物內心情感的重要作用。在專題片中,音樂與畫面會組合成不同的音畫關系。如果運用得當,音樂可以在專題片中創造一個全新的情感維度。無論是帶來緊張感的快節奏的音樂,還是帶來舒緩感的柔和的音樂,恰到好處的音樂都將向受眾傳達正確的情緒。
①從情感基調出發選擇音樂
在選擇音樂時需要從專題片的情感基調出發,通過合適的音樂與相關內容結合,用貼切的音樂營造出情感氛圍,改變單一講述的枯燥感。比如一些時政類電視專題片就可以選用鏗鏘有力、氣勢恢宏的音樂,讓觀眾從中感受到中國人民勵精圖治的偉大精神。在大型文獻電視專題片《我們走在大路上》中,當毛澤東莊嚴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背景音樂同時響起,這段音樂熱烈而激昂、莊重而雄渾,非常有代入感,能使觀眾群情振奮,氣氛空前高漲。人們會聯想到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并學習他們身上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與精神。而對文化類專題片,就可以選擇比較舒緩的音樂,或是增加一些擬聲類的音樂,讓觀眾有身臨其境之感。比如電視專題片《重慶魂,夜》開篇配以舒緩的鋼琴曲,展現重慶夜晚的美景和百姓的休閑生活,令人流連忘返。
②選擇合適的時間插入音樂
電視專題片不是從頭到尾都需要音樂,應選擇合適的時間插入音樂,只有精準地把握音樂插入的時間,恰到好處地融入相關音樂,才能讓專題片展現出良好的效果。需要依據電視專題片內容確定音樂所占時長,相同音樂的使用時間不能太長,可以疊加不同音樂,通過不同層次的音樂給觀眾帶來聽覺上的享受,讓觀眾將自己代入其中,拉近與電視場景之間的距離。如果專題片的時間比較短,可以穿插使用不同音樂,轉換觀眾心情。比如《榜樣》系列專題片中,在刻畫山村教師支月英形象時,以舒緩的音樂進行導入,展現出好媽媽、好教師的形象。在講述支月英36年堅守教師崗位的原因時,選擇有吟唱特點的音樂,仿佛是對她的付出進行歌頌。激昂的音樂與支月英輕描淡寫似的回答形成強烈反差,將人物特點形象地展示出來。
③選擇音樂要因地制宜
制作社會生活類的電視專題片時,選擇音樂要因地制宜,挑選符合當地生活實際、老百姓耳熟能詳的音樂作品,使觀眾感覺既新穎又親切。描述少數民族的生活場景時,可以使用該少數民族特有的音樂,使觀眾視覺和聽覺獲得統一,這樣不僅準確展現了主題,也能夠引起觀影者的共鳴。
2.解說詞方面的細節把握
①具有獨特的語言魅力
解說詞要適當,以獨特的語言魅力幫助觀眾理解專題片主題。抑揚頓挫的解說詞會讓觀眾產生情感上的碰撞與共鳴,吸引觀眾繼續觀看專題片。在專題片《我們走在大路上》開篇中,解說詞的導入堪稱經典。一名女播音員對現場進行解說,她的聲音辨識度非常高,一聽就是當時的錄音,非常有時代感,使觀眾仿佛感覺時光倒流,完全置身其中。隨后一名男播音員開始進行解說,把觀眾拉回到現實。創作者這種對解說詞細節的把握比較好,使觀眾在兩個時間和兩個空間的變換中感受時代的變化,領會專題片主旨的深遠意義。
②確保邏輯合理
解說詞要有一定的邏輯性,自然順暢。解說詞要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與電視畫面相契合。比如畫面從烈日炎炎的夏季轉到金黃滿地的秋季,解說詞也要與之相符。
③確保內容客觀真實
要注意解說詞的客觀、真實,不能盲目夸大事實,避免電視專題片的真實性受到影響。為此,在解說詞創作過程中,要對專題片內容進行分析研究,從而保證解說詞內容的準確性,讓解說詞更加可信。比如專題片《一面之緣》開篇介紹了面條產生的歷史,并搭配詳細的解說,很多資料來源于博物館,專題片創作者用嚴謹的語言展示了面條的發展過程。
④善于設置懸念
一些設置懸念的解說詞會讓專題片更具神秘性,提高專題片的吸引力,觀眾跟隨專題片的情節發展進行猜測,產生繼續觀看的欲望。
3.鏡頭畫面的細節把握
在電視專題片中,鏡頭畫面也是重要的內容。鏡頭畫面能夠更加直觀地展示專題片的內容,實現情感上的升華。
第一,鏡頭畫面要有一定的生活性、真實感,攝影師要選擇生活化的、接地氣的場景將專題片的主題展示出來,這樣不僅能讓專題片更加貼近百姓生活,提高收視率,也能讓觀眾產生更強烈的共鳴。比如在《舌尖上的中國——重慶小面》專題片中,觀眾跟隨著主持人到重慶穿街走巷尋找重慶小面,看著當地百姓人來人往,同時攝影師拍攝了制作重慶小面的全過程,通過第一人稱的講述,使觀眾仿佛親臨現場和主持人一起品嘗重慶小面,感受其美味。不僅詳細介紹了當地的飲食文化,也彰顯了中國美食的無窮魅力。
第二,鏡頭畫面應是多樣化的,通過一些獨具特色的畫面,避免觀眾出現審美上的疲憊感。對此,可以學習借鑒一些優秀電視專題片的制作方法,了解其在鏡頭細節處理上的技巧,并通過自己的創新優化,形成特色,提高專題片畫面的美感和藝術性。
總而言之,在電視專題片創作中,對細節的良好把握能夠很好地深化主題內容和渲染情感,從而提高電視專題片的創作質量與傳播效果。因此,只有深刻認識到電視專題片創作中細節把握的重要意義,并做好對音樂、解說詞以及畫面的細節把握,才能讓專題片更具藝術性和感染力,不斷滿足受眾日益提高的觀看要求。作為電視專題片的創作者,有必要加強學習,積極創新,緊扣時代脈絡,賦予專題片更鮮活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