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偉
在新媒體環境下,傳統廣電媒體的記者面臨著越來越激烈的競爭,為了增強行業競爭優勢,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不斷強化自身對各類新聞的敏感度。只有不斷在生活中發現有價值的新聞,以創新的思維能力和極高的新聞敏感度挖掘更多的信息,才能在行業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因此,對新媒體環境下如何提升傳統廣電記者自身的新聞敏感性進行研究,對媒體記者與媒體行業發展有著巨大的實際意義。
新聞敏感性指的是記者從事新聞工作的過程中,對一些具有潛在新聞價值的社會事件及輿論觀點的敏銳的洞察力。可以說,新聞敏感性對廣電媒體記者來說既是其職業素養,也是其在工作中賴以生存的資本。美國新聞學家卡斯柏·約斯特在《新聞學原理》一書中的一段話,形象地闡述了新聞敏感對于記者的重要性。他說:“一個不善于辨別色彩的人,不能成為一個畫家;一個不懂得和諧的人,不能成為一個音樂家;一個沒有‘新聞敏感’的人,也不能成為一個新聞記者。”培養新聞觸角和新聞敏感,善于發現新聞線索,能夠在新事物還在萌芽時,就敏感地察覺到它,并預見它的去向,從而比較得心應手地寫出一篇新聞稿。具有了一定的新聞觸角和新聞敏感,就不會感到“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就會興奮地發現生活處處皆新聞了。在上班下班、吃飯、出差旅游、住宿乘車等看似沒有新聞的場合,都能發現新聞線索。新聞敏感性的培養是以廣電媒體記者自身文化知識的積累、實踐經驗的總結、對大量社會現象的觀察、社會問題的思考為基礎的。廣電媒體記者只有做到在生活中見微知著,發現其他人忽略的事物才可稱為具有敏感性的記者,才能站得高、看得遠,對自己收集到的信息進行重組整合,進行準確的判斷和客觀的編寫,才能以獨特的視角采編出有價值的新聞。
廣電媒體記者是社會信息的重要傳播者,其對新聞的敏感度決定了有多少高價值的信息能通過其被群眾了解、被社會關注,也決定著新聞事件后續的報道方向與傳播形式。由此看來,廣電媒體記者本身對新聞事件的敏感度,能夠對社會輿論起到引導作用。此外,隨著社會熱點信息傳播途徑的不斷增加,新聞記者也需要跟上時代的步伐,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專業能力,而提升這些技能也可以幫助新聞記者更好地在第一時間掌握信息,使后期的新聞傳播更加順利。總而言之,新聞記者自身新聞敏感性的增強,是媒體行業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完整構建社會信息傳播體系的需要。
新媒體時代下,傳播方式越來越多,傳播速度越來越快,這對廣電媒體記者提出了更高要求。記者需要隨時隨地發現有價值的新聞并進行快速傳播,而在這一過程中記者要想具備較強的新聞敏感性,應具備以下四種基本的判斷能力:
一是面對社會事件,記者要根據以往知識經驗判斷該事件中有沒有能夠引起大眾關注、引發輿論熱議的要素。二是記者要對某一事件中最重要的信息進行判斷與分析。三是記者要做到對新聞事件中非常態的一些要素進行重點分析。四是記者要對新媒體已經播報的新聞進行深入的挖掘和判斷,重新發現一些更有價值的隱藏信息,進行后續報道。
在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傳播的互動性增強,不再像過去那樣,受眾只能通過熱線電話與媒體進行交流。現階段,直播平臺大量涌現,受眾可以在新聞播報過程中與主播實時互動或者通過留言評論闡述自己的觀點。在這種時代背景下,記者更需要深入到新聞受眾中去,與受眾建立良好的關系,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使自己制作的新聞更接地氣。要想做到這一點,記者需要提升自己的共情能力,主動在挖掘新聞的過程中與群眾進行交流,針對某一輿論熱點話題與群眾進行討論,在這一過程中充分了解對方的心理變化。
此外,隨著新媒體傳播渠道的增多,傳統的廣電媒體對受眾的吸引力雖然有所下降,但其權威性仍在,受眾對廣播電視新聞的接受程度還是很高的。傳統廣電媒體記者在報道的過程中更需要充分發揮廣電新聞輿論導向的作用,確保新聞的準確性、公信力。同時,傳統廣電媒體記者在進行新聞報道的過程中,也要根據新聞內容,適當加入評論,引發受眾的共鳴。
總而言之,新媒體環境下,傳統廣電媒體記者對內容制作要做到精益求精,對每一條新聞線索進行準確分析、判斷,要研究受眾心理,報道那些更符合他們口味的新聞內容,與新聞受眾達成內心深處的共鳴,積極傳播正確價值觀。
在新媒體環境下,面對各種各樣的新聞,記者需要根據自己媒體的定位,有針對性地對新聞內容進行采編。對廣電新聞記者來說,為了保證自己的報道更具權威性,不能照搬照抄新聞通稿中的內容,僅僅做復制粘貼的動作。如今的受眾已經不再滿足于聽聽看看會議講話、領導調研活動內容。廣電媒體記者需要在新聞采編的過程中進行大膽創新,抓住某一會議領導講話的亮點,將其與百姓生活聯系起來,讓人們真正能夠通過新聞了解到這一信息對自己日常生活產生什么幫助,這也是記者新聞敏感性應用于新聞傳播的最終目的。
因此,傳統廣電媒體記者需要在新聞采編的過程中,使傳統的新聞報道不再拘泥于傳統的事實陳述的方式,要豐富新聞報道形式,更好地提升觀眾與廣電新聞節目之間的黏度。傳統廣電媒體記者要在新聞采編的過程中緊緊把握受眾的心理需求,使自己創作的新聞能夠在具備權威性的同時,為受眾提供針對性強的信息服務;還要在新聞采編的過程中,注重對一些路線方針政策的深度解讀,提升廣電新聞報道的高度,能夠讓受眾通過收聽收看新聞獲得啟發,充分發揮廣電新聞輿論引導的作用,提高廣電新聞在新媒體環境下與其他新聞傳播媒介競爭的能力。
眾所周知,時政新聞的內容大多為國家發布的最新政策、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外交活動等。因此媒體記者要擁有較強的政治敏銳度,能夠及時通過發布的政策洞察國家相關領域的戰略部署,然后對政策帶來的一系列變化進行實時報道。還可以了解人民群眾對政策的關注度和態度,了解人民群眾的訴求。新聞媒體也需要進一步推動政策在基層的落實,掌握政策落實中遇到的難點、阻點,及時反映給政府部門,助力政府進行決策。
媒體記者收集的信息內容大多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發生的事情。有些看起來雖然小,但實際隱藏著巨大的價值。媒體記者需要對這些信息進行判斷、辨別、分析,精準捕捉最有價值的信息。
記者的新聞敏感性建立在正確的價值取向基礎上。由于廣播新聞傳播具有較強的權威性,因此傳統廣電媒體記者在進行新聞的采集與編寫時需要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記者在進行新聞內容收集時,要秉持正確的價值取向,將事件的真實情況反映出來,要站在中立的角度客觀呈現事件中有價值的信息,不能因個人喜惡而歪曲事實或者斷章取義。傳統廣電媒體記者要想保證新聞的質量,在新聞采編的過程中也需要始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實反映群眾的心聲,以正確的價值觀書寫出有深度、有內涵、有力量的新聞。
記者的新聞敏感性很多時候得益于記者的求異思維,求異思維也是一種創新思維,它是對傳統觀念的革新,也是對記者自身常規思維的突破。只有在生活中保持求異思維,才能對一些固有的觀念、大家普遍認可的結論提出新的見解,而敢于對這些結論提出質疑和否定的過程,也是發現新觀念的過程。
要想使廣電新聞傳播在新媒體環境下更具競爭力,傳統廣電媒體記者首先要認識到新聞敏感性對自身工作開展的重要性。記者要對自己的角色進行準確定位,在日常工作中,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以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以職業道德來約束自己,使自己的專業素養與文化素養不斷在實踐中得到有效提升。記者只有充分認識到新聞敏感性的重要性,才能有意識地培養自身新聞敏感性。
因此,傳統廣電媒體記者要在日常生活中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善于探究某一表面事件背后隱藏的真相,善于從有限的信息中挖掘無限的價值,善于提高自身創新能力,通過對新聞信息的合理編制引導正確的社會輿論、傳遞正確的價值導向,能夠拓寬廣電新聞傳播的渠道、豐富廣電新聞報道的形式、提升廣電新聞報道的質量。
社會生活中每天都會發生大量新聞事件,如果記者缺乏發現細節的能力,就會錯失有價值的信息。要在龐大的信息洪流中找到契合群眾口味、能夠引起群眾共鳴的熱點信息,就需要媒體記者善于在日常生活中站在受眾的角度看待問題,提升自己的共情能力,懂得哪些信息是受眾喜歡看的,在發現具備新聞價值的新聞事件后,對線索進行詳細分析,選好報道的切入點,更要打破傳統思維模式,透過事件表象去研究深層次內容,讓新聞報道更有深度,讓受眾能了解社會事件的真相,收獲更多有價值的信息。
第一,媒體記者要不斷學習新聞傳播專業知識,還要廣泛涉獵各類書籍,對社會學、心理學等有所了解,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進一步提升自身對新聞的敏感性。現階段,各種新技術、新理念不斷涌現,媒體記者只有掌握更多的知識,才能游刃有余地處理各類新聞事件。
第二,只有具備強大的知識體系,才能對信息作出正確的判斷,從而借助自己的知識技能,使信息順利傳播。此外,隨著越來越多新媒體的產生,受眾口味越來越挑剔,對新聞報道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媒體記者只有融會貫通地掌握各行各業的信息,對新聞信息以創新的角度展現,才能更好地吸引受眾的眼球。由此可見,媒體記者需要加強學習,不斷積累工作經驗,拓寬自身知識面,從而提高自身新聞敏感度。
媒體記者在提升新聞敏感性的過程中,不僅要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還需要緊密結合社會實踐。
第一,媒體記者要深入到群眾中,調動新聞敏感性,在探訪的過程中發現熱點信息,在實踐中靈活運用所掌握的知識和理論。
第二,廣泛的社會實踐能幫助媒體記者加深對新聞事件的感悟能力,加強對熱點信息的篩選能力,從而實現對信息與數據的合理取舍,大大提升資訊制作效率,逐步提升業務能力,提高在同行中的競爭力。
為了增強新聞敏感性,媒體記者需要不斷提升對新聞大數據的分析能力。中國社科院網絡新媒體研究室相關專家說,從微觀上講,大數據是以云計算為基礎,是信息在物理空間的運動投射到數字空間的表現。從中觀上說,大數據是一種新的生產要素,它是一種新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基礎性的力量,對于新聞傳播來說也是這樣。而從宏觀上講,實際上是認識論的一種提升。依據大數據,能夠重新定位我們看待和認識世界的一種視角。
第一,媒體記者要依托智能化信息收集手段,采集社會新聞,通過分析媒體APP中的用戶瀏覽數據,對數據進行分類歸納,預測可能會成為爆點的信息。由大數據帶來的變革將轉型中的傳媒業推向了風口浪尖,無論是傳統主流媒體還是新興媒體抑或是門戶網站,都在不斷嘗試利用大數據對新聞報道作全新的詮釋。大數據應用在新聞領域,一個最大的變化就是數據新聞的數據樣式。大數據作為一種技術的手段、科學的方法,為受眾更加接近于真實、客觀的新聞提供了很好的手段。
第二,媒體記者要選取多個角度對新聞進行報道傳播,從縱向和橫向兩個維度進行闡述。
綜上所述,新聞敏感性是新媒體環境下傳統廣電媒體記者必須具備的職業素養,敏銳的新聞嗅覺能引導記者在日常生活中發現有價值的信息,也能夠為記者提供新的新聞分析方法,拓展新聞傳播路徑的新思路。因此,傳統廣電媒體記者在日常工作中要通過實踐多鍛煉、多思考,通過互聯網平臺多學習、多交流,做到見微知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