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昊天,黎佳幸,黃 蘭,劉景洋
(1.廣西中醫藥大學,南寧 530001;2.廣西中醫藥大學附屬瑞康醫院,廣西 南寧 530011)
多囊卵巢綜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是以卵泡發育障礙為主要特征的生殖內分泌及代謝功能異常的疾病[1],其常伴有高雄激素血癥相關的臨床表現、不孕、長期無排卵、卵巢多囊樣改變,常伴有胰島素抵抗和肥胖。有調查顯示,育齡婦女中的發病率約為5%~10%[2]。西醫常采用枸櫞酸氯米芬、促性腺激素、經陰道未成熟卵泡穿刺抽吸、腹腔鏡下卵巢打孔術等治療手段。但單純西醫治療可能會出現卵巢過度刺激綜合征、抑制子宮內膜生長、多胎妊娠等副作用[3]。近年來,關于電針治療PCOS的研究報道表明電針療效確切且具有優勢,同時較少出現不良反應,因此值得推廣并作進一步研究。現將電針及其復合療法治療PCOS 的療效機制及臨床研究作如下綜述。
1.1 對PCOS 大鼠內分泌代謝的影響 孟延兵等[4]研究提示電針結合二甲雙胍可能是通過抑制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以增強胰島素敏感性實現間接抑制雄激素的合成,最終改善PCOS 患者的胰島素抵抗。匡洪影等[5]研究認為電針可通過調節脂肪組織代謝因子改善大鼠體內的血清激素水平及脂肪代謝,且發現大鼠不同部位的脂肪組織代謝因子對電針刺激的反應性存在差異,瘦素在腸系膜脂肪的表達顯著升高,脂聯素在腹部脂肪的表達顯著下降,Nr4a2、Nr4a3 在子宮旁脂肪的表達顯著升高。張俊新等[6]發現電針聯合中藥人工周期療法是通過減少胰島MAPK/ERK 傳導通路的ERK1、p-ERK1 及p-ERK2的表達,從而減弱MAPK/ERK 通路異常強化,最終改善PCOS 胰島素抵抗。李威等[7]指出電針治療PCOS 大鼠后血清激素水平及全身血清脂代謝的改善與大鼠卵巢局部GLUT1、GLUT4mRNA 的表達和蛋白水平升高有關。
1.2 對PCOS 大鼠卵巢局部環境及卵泡發育的影響
鄭艷華等[8]研究提示電針可降調大鼠卵巢組織Bax mRNA 及蛋白表達和降低Bax/Bcl-2 比值,改善卵巢局部微環境,排卵周期得以恢復。徐鴿等[9]觀察電針治療多囊卵巢綜合征大鼠的療效,發現“關元”穴對PCOS 大鼠卵巢卵泡計數、典型的血清學病理改變、高促黃體素改變具有明顯優勢。尹萍等[10]發現電針關元、中極和雙側三陰交治療PCOS大鼠后除有效改善血清睪酮(T)、空腹胰島素(FINS)、計算胰島素敏感指數(ISI)外,還可觀察到卵泡囊性變小,顆粒細胞層增加。余小喬[11]等對PCOS大鼠行電針療法,經治療后大鼠血清T、促黃體生成素(LH)水平及LH/FSH均較模型組明顯降低,并認為提高血小板反應蛋白-1(TSP-1)的表達可調節血管抑制因子、減少卵巢組織中血管新生,改善微循環以提高PCOS的療效。
1.3 電針對PCOS 大鼠子宮內膜的影響 姜朵生等[12-13]擬用電針、補腎活血方結合克羅米芬可提高大 鼠 子 宮 內 膜 上ER、PR、HOXA10、Integrinavb3mRNA 的蛋白表達有利于子宮內膜發育成熟,改善子宮內膜容受性。賴毛華等[14]研究發現電針具有降低PCOS 大鼠胰島素抵抗指數(HOMA-IR)水平,從而進一步大鼠胰島素敏感性,提高大鼠子宮內膜 胰 島 素 受 體 底 物1(IRS1)、IRS2 基 因(IRS2 mRNA)表達的作用。在另一研究[15]中運用電針中脘,關元,天樞穴,并聯合克羅米芬可促進大鼠子宮內膜組織胰島素受體(INSR)及IRS1 蛋白表達水平的增高,進而提高PCOS大鼠著床率。
2.1 單純電針 有研究顯示[16],腹型肥胖PCOS 患者經腹部盤刺法并接電針治療后,患者體質量指數(BMI)明顯下降,卵巢體積明顯縮小,FINS、空腹血糖(FBG)、(LH)、T明顯下降。虞莉青等[17]認為電針可能通過調節糾正人體部分血脂異常以改善IR,進而調整PCOS 的內分泌紊亂。顧穎等[18]研究發現電針能有效糾正PCOS 胰島素抵抗患者糖脂代謝紊亂,且體質指數(BMI)及腰臀比(WHR)較對照組改善明顯。姚敏等[19]發現電針療法治療肥胖型PCOS患者在減輕體質量及調節內分泌代謝方面與二甲雙胍相比優勢相當,且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評分較對照組明顯改善。楊丹紅等[20]觀察以針刺調周為法選穴針刺并接電針治療后觀察PCOS 患者BMI,結果顯該療法對BMI 的降低作用明顯優于達因-35組,療效可靠。曹于等[21]以董氏奇穴為主針刺后連接電針機進行治療,經治療后PCOS患者卵巢縮小程度明顯優于單獨服用達英-35組。金春蘭等[22]研究顯示電針不僅可以調節PCOS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及體脂代謝,而且在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和精神病性9 個因子的改善優于達因-35 組,提示該療法在身心同調方面優勢明顯。
2.2 電針結合西醫 對于二甲雙胍不敏感伴腹型肥胖PCOS 患者,李娟[23]研究顯示針刺聯合阿卡波糖較單獨服用阿卡波糖更能有效恢復糖脂代謝水平,并促進排卵周期的恢復。虞莉青等[24]以“補腎益精、調理沖任”為則電針聯合克羅米芬進行治療,發現該療法可提高PCOS 患者排卵率、子宮內膜A 型率,增加子宮內膜厚度。朱琰等[25]予PCOS 所致不孕癥患者電針,并輔以枸櫞酸氯米芬片及注射用絨促性素進,治療后排卵率和妊娠率均明顯高于單純西藥組。鐘金妍等[26]對電針結合口服氯米芬及Diane-35 對PCOS患者的療效進行觀察,研究結果提示患者優勢卵泡、卵泡個數、卵巢體積的顯效率及妊娠率均明顯優于單用西藥組。
2.3 電針結合中藥 姚國晉等[27]觀察發現電針聯合右歸丸加減治療腎虛型PCOS 的療效較單獨予右歸丸組,并且發現低頻電針聯合右歸丸在改善LH、LH/FSH 方面優于高頻電針,而高頻電針在降低患者肥胖指數及改善高雄激素血癥方面優于低頻電針,為臨床電針頻率選取提供依據。彭艷麗等[28]研究發現,相比枸櫞酸氯米芬,補腎活血湯聯合電針更有利于促進腎虛血瘀型患者排卵和妊娠,并降低早期流產的風險。袁淑芬[29]予電針及中藥方劑治療腎虛血瘀型PCOS 患者,研究結果顯示電針中藥結合組的排卵率和妊娠率高于中藥組西藥組,同時流產率明顯低于其他兩組。電針與中藥方劑的結合療法以補腎活血、化瘀通經為法,不僅可以提高PCOS 患者的妊娠率,還有利于降低妊娠風險。
2.4 電針結合生活方式干預 生活方式可影響PCOS患者的病情變化,合理的生活方式有利于患者的病情恢復,還對遠期健康有積極的影響[30-31]。張浩琳等[32]研究顯示以行氣調血調神法電針治療,并結合生活方式干預能改善PCOS 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考慮該療法可與升高血清β-內啡肽水平有關。沈凌宇[33]予腹部肥胖型PCOS 患者通調帶脈針刺后接電針治療,并要求患者每周至少進行3 次有氧運動,每次40 分鐘以上,控制飲食熱量,觀察發現該方案可明顯降低患者FINS、HOMA-IR、腰圍(WC)。
2.5 電針綜合療法 周凌云等[34]以補腎調沖、健脾化濕、疏肝理氣為法選穴,運用電針中藥相結合進行治療,并指導患者自灸,治療后BMI、WHR 明顯降低。賀曉霞等[35]認為來曲唑+左右歸丸+電針方案能優勢互補,可改善子宮內膜的容受性,達到治療PCOS 不孕癥的目的。頓晶晶等[36]通過電針周期療法及中藥周期療法,并予口服來曲唑綜合治療可調控雄激素受體通路,以實現PCOS 排卵障礙性不孕患者的性激素水平,改善子宮內膜,增加排卵周期數,提高其妊娠率。針對來曲唑誘導排卵的PCOS 不孕患者,尹燕等[37]運用電針聯合調經祛痰方并結合口服達英-35進行治療,可在不減弱卵巢儲備功能的基礎上降低血清抗苗勒氏管激素(AMH),實現排卵率及妊娠率的提高。楊娟等[38]針對痰濕型PCOS,在口服來曲唑基礎上予患者電針和中藥治療后,患者miR-29明顯降低,考慮該綜合療法可降低miR-29 的表達以改善PCOS 胰島素抵抗。林秋平等[39]研究認為口服西藥基礎上予電針及中藥配合的人工周期療法可改善PCOS 患者的胰島素抵抗,并考慮其與調節血清網膜素-1水平有關。
綜上可知,電針療法可通過降低炎癥因子水平、脂肪組織代謝因子以改善胰島素抵抗,其機制可能與抑制MAPK/ERK 通路表達,提高卵巢局部GLUT1、GLUT4mRNA 的蛋白以及降低子宮內膜組織IRS1、IRS2 mRNA 表達相關。電針療法能促進卵泡的正常發育及排卵的出現,同時可通過降低卵巢血管化,糾正顆粒細胞凋亡異常以改善卵巢局部環境,促進卵泡的正常發育及排卵的出現。電針療法有助于提高子宮內膜容受性,提高受孕機率。
目前關于PCOS的研究主要采用2003年歐洲人類生殖和胚胎與美國生殖醫學學會(ESHRE/ASRM)鹿特丹專家會議推薦的PCOS 診斷標準。PCOS中醫病機主要以腎、脾虛為基礎,兼有痰濕、血瘀與肝郁[40]。電針及其結合療法主要以補腎、健脾、疏肝為治療原則進行治療,有利于卵泡的正常發育,促進排卵,提高妊娠幾率,調節患者的不良情緒,療效值得肯定,安全性較高,值得推廣運用。但實驗設計仍有以下方面需要完善:①PCOS的中醫辨證分型不明確,部分研究缺乏辨證施治,因此需要制定統一的診療規范,發揮中醫辨證論治的優勢。②目前關于PCOS 的電針療法與中醫體質相關性的報道較少,且缺少以單純針刺作隨機對照試驗的研究。③電針遠期療效的觀察不充分,因此應制定遠期療效方案觀察電針的遠期療效,對受試者作遠期的隨訪與追蹤。③電針刺激參數的選擇主要以患者自覺舒適為宜。雖然這種設計有利于操作安全,提高患者依從性,但不利于觀察電針參數與療效間的關系。今后研究應觀察并記錄受試者的電針刺激參數,同時在確保患者安全的前提下觀察電針治療PCOS 的量效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