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威辛,竇志強,丁麗麗
1.定西市人民醫院,甘肅 定西 743000; 2.定西市安定區西鞏驛鎮中心衛生院,甘肅 定西 743000
半夏瀉心湯出自《傷寒論》,主要用于治療胃腸道疾病[1]、睡眠障礙[2]、口瘡[3]、慢性腎病[4]、過敏性紫癜[5]、糖尿病[6]等。中醫異病同治的基礎是病機相同,半夏瀉心湯證的核心病機是脾胃虛弱,上熱下寒。腸道菌群參與胃腸道的運動、代謝活動,與人體健康密切相關,筆者從腸道菌群角度論半夏瀉心湯證治如下。
腸道菌群是構成腸道微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數量龐大,主要存在于結腸中。腸道菌群個體差異性極大,胎兒在子宮體內時腸道是無菌的,在出生后腸道菌群逐漸定值,并隨著年齡、飲食、環境等因素動態變化。有益菌能合成消化酶、維生素、免疫分子、神經遞質等,具有消化、吸收、代謝、營養、免疫、調節等多種功能,分布于腸壁的菌膜是保護腸道黏膜免受損傷的重要生物膜,可防止微生物透過腸壁進入血液循環。有益菌通過抑制有害菌的過度繁殖來維持腸道微生態系統的穩定。腸道菌群紊亂主要指有益菌數量減少,有害菌及其毒素增加,腸壁通透性增加,引起慢性炎癥反應。腸道菌群紊亂通過影響腸神經系統、內分泌細胞、免疫細胞引起疾病發生或加重疾病進展[7]。
《傷寒論》原文中,半夏瀉心湯主治但滿不痛的心下痞。馮世綸等[8]認為,其適用于半表半里陰證,即厥陰病,與主少陽病半表半里陽證的小柴胡湯相對應。年莉等[9]認為,其病機是濕熱內蘊腸胃,中氣略不足。總之,其病機關鍵是脾胃斡旋功能失常,中焦痞塞不通,上下不能交泰。
半夏瀉心湯證由虛、寒、熱等證組成。虛主要指脾胃運化水濕的能力減弱。人體以脾胃之陽腐熟水谷,氣屬陽,脾氣虛,則脾陽不足,寒從內生,形成中焦虛寒證。從現代研究角度而言,線粒體是細胞的動力工廠,線粒體損傷被認為是引起中醫脾虛證的原因之一[10]。腸道菌群可通過短鏈脂肪酸、一氧化氮等代謝產物影響腸道細胞線粒體相關的能量代謝過程,調控線粒體[11]。腸道菌群紊亂,線粒體能量代謝障礙,則細胞缺乏能量,功能受損,表現為脾氣虛。另外,腸道菌群紊亂,有益菌減少,影響腸道消化、吸收、代謝功能,導致脾胃虛弱。因此,腸道菌群紊亂是形成半夏瀉心湯證虛寒證的重要原因。
熱證是半夏瀉心湯證最明顯證候,火性炎上,可表現為失眠、焦慮、口腔潰瘍。徐杰軍[12]發現,慢性胃腸道疾病患者睡眠障礙發生率為90%。周玲等[13]認為,焦慮是慢性胃炎患者常見伴隨癥狀。傅理琦等[14]發現,胃脘痞脹患者經半夏瀉心湯治療后,胃脘痞脹和睡眠障礙均改善。現代研究發現,腸道和腦之間存在雙向循環,腸道菌群參與其中,形成菌-腸-腦軸,腸道菌群紊亂導致失眠、焦慮的機理與腸道菌群紊亂產生的神經遞質有關[15]。何志興等[16]發現,口腔潰瘍患者腸道菌群不同于健康人。陳小艷等[17]發現,復發性口腔潰瘍患者腸道內雙歧桿菌的豐度降低。因此,半夏瀉心湯證熱證的形成機制為腸道菌群紊亂,致有害菌及其毒素增加,誘發神經內分泌紊亂。
半夏瀉心湯具有調節腸道菌群紊亂的作用。鄧天好等[18]建立脾虛便秘小鼠模型,模型組腸道出現炎癥反應,腸道菌群失調,經半夏瀉心湯灌胃治療后好轉。王晶等[19]研究發現,半夏瀉心湯能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腸道菌群的多樣性,改善菌群豐度;徐萌等[20]研究發現,半夏瀉心湯通過調控腸桿菌,減輕內毒素來治療糖尿病大鼠胃輕癱的癥狀。
半夏瀉心湯由甘味、辛味、苦味藥物組成,分別針對其病機的虛、寒、熱。半夏瀉心湯證癥狀為但滿不痛,舌尖紅苔白,舌胖大邊緣齒痕或舌中裂紋。舌尖紅提示上焦有郁熱,紅的范圍和程度提示熱的程度,可據此調整黃連、黃芩用量;苔白厚或膩顯示了中焦寒濕郁結的程度,用生姜、半夏溫化寒濕;舌體胖大邊緣齒痕或舌中部裂紋為脾胃虛弱之象,用人參、大棗、甘草補益。現代研究發現,不同藥性中藥在調節腸道菌群紊亂方面具有不同優勢。補益類中藥含有較多苷元、糖類及維生素,有助于有益菌的生長[21-22]。辛味中藥能溫陽散寒,楊崢等[23]用醋酸灌胃建立寒濕大鼠模型,給予干姜、大棗提取物灌胃,促進了有益菌群的生長,改善了大鼠腸道菌群失調。苦寒類中藥清熱降火,有抗菌消炎作用,黃連提取物能抑制腸桿菌、腸球菌類病原菌的生長[24],黃芩提取物對常見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和沙門氏菌等致病菌具有抑制作用[25],黃芩苷能調節高脂飲食引起的腸道菌群紊亂,降低炎癥指標水平[26-27]。
除此之外,半夏瀉心湯還有調節胃腸運動、保護胃腸道黏膜、抗幽門螺桿菌、抗胃腸道腫瘤、改善胰島素抵抗、調節神經遞質等作用[28-29]。
綜上,凡是符合脾胃虛弱、上熱下寒證的疾病均可應用半夏瀉心湯治療,腸道菌群紊亂是半夏瀉心湯證形成的重要原因,半夏瀉心湯可通過調節腸道菌群紊亂治療此類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