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曉靈,孫培養
1.安徽中醫藥大學,安徽 合肥 230012; 2.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安徽 合肥 230061
腦卒中是急性起病的腦血管疾病,具有復發率高、病死率高和致殘率高等特點,嚴重危害患者健康,影響患者日常生活質量[1]。痙攣性癱瘓是腦卒中后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若治療不及時,患者肢體的痙攣狀態會逐漸加重,會引起肌肉萎縮、關節畸形等臨床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運動功能,給家庭帶來巨大的經濟壓力[2]。筆者總結近年來中西醫治療腦卒中后痙攣性癱瘓的臨床研究,現綜述如下。
1.1 針刺療法
1.1.1 夾脊穴針刺法周星婭等[3]運用數據挖掘技術研究腦梗死后痙攣性癱瘓針刺選穴規律,將肩髃、三陰交、合谷等作為此癥治療過程中的腧穴,隨之將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和手陽明大腸經等腧穴經脈選出,上、下肢部則為腧穴所處部位,并將八脈交會穴、交會穴和五輸穴作為腧穴的特定穴種類。其取穴原則是重視夾脊穴等特定穴、局部取穴、循經取穴等。林飛燕等[4]認為,和單純康復治療、常規針刺治療相比,采用早期針刺干預中風軟癱期未遺留肢體偏癱患者的夾脊穴、督脈穴效果更理想,偏癱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與肢體運動功能會因此而顯著改善。廖明軒等[5]研究發現,采用康復訓練聯合針刺夾脊穴法治療腦卒中后痙攣性癱瘓時,能明顯緩解嚴重性痙攣,患者運動功能改善,日常活動能力提升。王春琛等[6]實驗探究中風后肢體痙攣的可能發生機制,以MCAO大鼠為實驗樣本進行分析,結果表明,樣本強啡肽、β-內啡肽(脊髓內)分泌水平會因針刺夾脊穴而有明顯改善,有效調節腦梗死后脊髓中阿片樣物質的分泌及γ氨基丁酸能神經元的活動,從而達到緩解痙攣的目的。針刺夾脊穴聯合督脈治療的臨床療效較好。孫培養等[7]納入樣本病例61例,以隨機對照法為依據,分成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30例,觀察組31例,納入患者神志清楚,兩組同時進行康復治療,但對照組加用通督調神針法(單純);觀察組加用通督調神針法(單純)和夾脊穴針刺,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肢體運動功能在夾脊穴針刺與通督調神針法聯合方案介入后明顯改善。劉峻等[8]將62例腦卒中后痙攣性癱瘓患者隨機平均劃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采用毫火針針刺夾脊穴療法,對照組采用常規針刺療法,連續治療4周,結果顯示,毫火針針刺夾脊穴療法臨床效果明顯。
1.1.2 頭針療法“頭者,精明之府”,頭針療法主要是通過刺激頭部特定區域來進行腦源性疾病治療。馬振宇等[9]將40例腦卒中痙攣性癱瘓患者隨機平均劃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組采用的治療方案是頭針治療聯合鏡像療法與常規康復治療,對照組采用的治療方式是鏡像療法聯合常規康復治療,連續治療4周,結果表明,頭皮針結合鏡像療法臨床療效較好。
1.1.3 電針療法電針療法主要通過加強對患者患肢的針刺強度提高療效。劉剛等[10]將60例神志清楚的腦卒中痙攣期患者隨機平均劃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兩組采用的治療方案分別是齊刺電針拮抗肌腧穴治療和腧穴電針針刺常規治療,連續治療4周,兩組臨床治療有效率分別是93.33%和86.67%,治療組療效較好,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盧鳳娟[11]采用康復療法聯合經筋結點電針針刺臨床治療方案治療卒中痙攣性癱瘓,該療法能有效降低患者的肌張力。蒙康龍等[12]觀察電針拮抗肌運動點聯合血府逐瘀湯治療腦卒中后痙攣性癱瘓的療效,研究顯示,此法可有效降低血漿中的D-二聚體,具有較好的療效。李琳等[13]將110例腦卒中后痙攣性癱瘓患者隨機分組治療,對照組采用康復訓練、空氣波壓力循環治療儀治療,治療組加用拮抗電針法治療,連續治療6周,結果表明,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盛國濱等[14]用電針結合溫和灸經筋結點治療卒中后痙攣性癱瘓,結果表明,此療法可有效降低患者肌張力。
1.1.4 運動針法運動針法又稱“動氣針法”,疏導及療效提升效果確切。黃馨云等[15]將60名非急性期腦卒中痙攣期患者隨機劃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的治療方案是康復訓練配合常規西藥與常規針刺,觀察組的治療方案是康復訓練配合常規西藥與運動針法治療,結果顯示,運動針法聯合康復訓練可改善患者的肌張力,提高其生活質量。
1.1.5 巨刺療法“邪客于經”用巨刺,可以有效治療肢體病變。劉興安等[16]將103例腦卒中恢復期遺留痙攣性癱瘓患者隨機劃分成試驗組(51例)與對照組(52例),且分別采用了巨刺療法聯合通督療痿方,常規針刺聯合通督療痿方兩種治療方案。“通督療痿方”方藥組成為:紅花、全蝎、當歸尾等。巨刺療法取穴的基本原則為右病取左、左病取右,左右交叉進行,治療8周,結果表明,通督療痿方聯合常規針刺的療效不及通督療痿方聯合巨刺療法的療效,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1.1.6 靳三針法采用靳三針法治療卒中后痙攣性癱瘓能有效減輕患者的痙攣狀態,其理想的治療效果已被部分學者的理論研究及臨床實踐證實。石新濤等[17]采用隨機對照的方法將128例腦卒中恢復期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的治療方案是靳三針法配合運動康復,觀察組的治療方案是消栓通絡顆粒聯合靳三針法配合運動康復,連續治療4周,兩組有效率分別是67.24%和84.75%,觀察組療效較好,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方穎等[18]將110例腦卒中痙攣性癱瘓患者隨機平均劃分為對照組與治療組,兩組治療方案分別是康復訓練配合溫陽活絡湯,靳三針法聯合康復訓練配合溫陽活絡湯,結果表明,對照組的臨床治療效果不及治療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1.1.7 肌肉起止點針刺法朱炳燁等[19]將78名神志清楚的腦卒中患者隨機均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兩組治療方案分別是普通針刺、特定肌肉起止點針刺療法,以患側的三陰交、委中、尺澤、極泉,雙側內關、水溝為對照組病例取穴;治療組針點為患側三角肌、肱二頭肌、半腱肌的起止點,跟腱附著點,結果表明,采用特定肌肉起止點針刺治療痙攣性癱瘓的臨床效果顯著。
1.1.8 瀉陰經補陽經刺法毫針瀉陰經補陽經療法主要是通過陽經行提插補法,陰經行提插瀉法來達到治療目的。朱普賢等[20]將83名符合納入標準的腦卒中患者隨機劃分為對照組(41名)與觀察組(42名),對照組的治療方案為口服巴氯芬片,觀察組的治療方案為瀉陰補陽針刺法配合口服巴氯芬片,連續治療4周后,觀察組的痙攣情況得到有效改善。劉嘉林等[21]選擇化痰通絡解痙湯內服聯合瀉陰補陽針刺法治療腦卒中痙攣性癱瘓患者,結果證實,此法可以明顯減輕腦卒中痙攣性癱瘓痰瘀阻絡證患者的痙攣狀態,提升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何林等[22]治療腦卒中后痙攣性癱瘓患者86名,對照組針刺五泉穴,治療組加用瀉陰補陽針刺法,治療后患者的血清轉化生長因子-β1等水平得到改善,安全性較好。
1.1.9 經筋結點法“經筋結點”主要以問診以及觸診的方法確定,“結節”是其主要特征,經筋病灶點主要包含腧穴及其臨近腧穴的陽性反應點,其治療原則主要源于《靈樞·刺節真邪》中“令之不通,視而瀉之,此所謂解結也”[23]。代飛等[24]研究60例卒中后痙攣性癱瘓樣本病例,對照組采用通督調神的治療方案,觀察組治療方案加用經筋結點放血治療,治療4周后,觀察組的痙攣狀態改善更為明顯,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任倜等[25]將75例腦卒中痙攣性癱瘓患者隨機分為常規針刺組、恢刺常規穴位組、恢刺經筋結點組,治療后各組有效率為60.71%、80.00%、88.00%,結果表明,恢刺經筋結點組療效最好,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1.1.10 特殊針具刺法臨床治療實踐中現普遍采用特殊針具刺法。李喆等[26]將90例納入研究的腦卒中樣本病例隨機劃分成對照組(44例)和觀察組(46例),兩組樣本病例運用的治療方案分別是常規康復訓練、圓利針透刺法配合常規康復訓練。治療4周后,結果表明,對照組樣本病例臨床治療有效率不及觀察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劉初容等[27]采用患側股直肌、腓腸肌觸發點毫火針治療30例腦卒中后痙攣性癱瘓患者,研究結果顯示,觸發點毫火針治療能有效緩解患者的肌張力,改善其步態,提高運動能力。洪慧毓等[28]將78名卒中后痙攣性癱瘓患者隨機劃分成對照組與治療組,對照組予以毫針針刺治療,治療組采用肌筋膜觸發點小針刀松解治療,在患側上、下肢尋找肌筋膜觸發點。治療1個月后,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樣本病例臨床治療有效率分別是66.7%和91.4%,治療組療效較好,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崔莎莎等[29]采用穴位埋線法刺激肌肉關鍵點治療43例腦卒中后痙攣性癱瘓患者,其余42例采用普通針刺法,治療4周后,結果表明,兩種治療方法均可改善患者痙攣程度,穴位埋線法效果更為顯著。付愛慧等[30]將30例患者隨機分為火針點刺結合體針治療組和單純體針治療組,14天后觀察療效,兩組有效率分別為60%和40%,火針點刺結合體針法能有效降低患者肌張力。此外,臨床研究表明,浮針療法及溫針灸均可有效改善卒中后痙攣性癱瘓患者的肌肉痙攣狀態,促進患肢肢體功能恢復[31-32]。
1.2 灸法吳杰等[1]用隨機對照法將80例意識清楚的腦卒中患者均分為對照組與治療組,對照組的針刺主穴為至陽、腰陽關、大椎、風府、百會等,治療組的治療方案是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熱敏灸療法,確定懸鐘、陰陵泉、三陽絡、外關、天井、肩髃周圍熱敏點為針刺部位,治療一直持續到熱敏情況消失。連續治療8周,結果表明,腦卒中患者肢體痙攣情況在采用熱敏灸聯合通督調神針法方案后有明顯緩解,患者生活質量提升效果顯著,但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情況在治療4周后及8周后的改善效果均不理想。余昕等[33]將符合納入標準的76例患者隨機分為健康空白組、FES康復踏車組、井穴麥粒灸組以及井穴麥粒灸聯合FES康復踏車組,每組19例,井穴麥粒灸組穴位選患側手足末端井穴,治療2周,結果表明,采用康復踏車聯合井穴麥粒灸方案治療卒中后痙攣性癱瘓效果顯著,患者痙攣等級顯著下降,生存與生活質量明顯好轉。孫萍萍等[34]治療腦卒中上肢痙攣性癱瘓時,治療組的治療方案為隔藥灸經筋結點法聯合針刺,對照組的治療方案為傳統針刺,結果表明,隔藥灸經筋結點法聯合針刺方案可以顯著改善患者痙攣狀況,臨床療效確切。任聰穎[35]用熱敏灸結合通督調神針法治療82例符合納入標準的腦卒中后痙攣性癱瘓患者,對照組予常規治療,觀察組加用熱敏灸結合通督調神針法,結果顯示,治療組能有效緩解患肢的痙攣程度,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1.3 推拿療法李秀梅[36]將90例腦卒中痙攣性癱瘓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均予以常規治療,對照組45例配合針刺治療,取穴為昆侖、懸鐘、足三里、陽陵泉、糾內翻、伏兔、髀關、血海、氣海、關元等,治療組45例予針刺結合舒經理筋推拿法,重點操作足厥陰肝經之經筋與足少陰腎經之經筋循行路線。治療1個月,結果表明,針刺結合舒經理筋推拿法療效優于單純針刺法。詹小井等[37]在康復訓練的基礎上采取針灸推拿療法治療中風后痙攣性癱瘓患者54例,臨床效果顯著,患者生活能力提高。
1.4 中藥療法
1.4.1 中藥內服徐桂珍等[38]將106例痰瘀阻絡證腦卒中痙攣性癱瘓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采取康復及中醫推拿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化痰通絡解痙湯治療,結果表明,觀察組的臨床有效率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并且觀察組患者的血清氨基酸類神經遞質水平得到有效改善。賴彥娜等[39]觀察通脈解痙湯聯合針刺、推拿療法治療中風后痙攣性癱瘓的臨床療效,結果表明,通脈解痙湯聯合針刺、推拿可有效擴大患者的關節活動范圍,緩解患者的痙攣狀態,提高日常生活質量。陳琳等[40]研究大秦艽湯聯合早期康復治療腦卒中后痙攣性癱瘓患者的臨床療效,發現患者的痙攣狀態顯著改善,運動能力有所提升。此外,張丹丹等[41]應用血府逐瘀湯加減治療腦卒中后痙攣性癱瘓,結果表明,此療法可有效促進患者神經功能恢復。補陽還五湯聯合針刺治療卒中痙攣癱瘓,充分發揮了中藥的優勢,可有效降低患者的炎癥指標,顯著提高臨床療效[42]。
1.4.2 中藥熏洗中藥熏蒸屬于中醫外治法,可以使藥效更好地滲透到患側肢體,達到治療目的。邢麗君[43]按照隨機對照的方法將164例腦卒中痙攣期患者分為兩組,每組各82例,兩組均予以康復理療,試驗組聯合中藥熏洗治療,結果表明,康復理療聯合中藥熏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促進患者的預后康復。廖若夷等[44]觀察中藥熏洗對卒中后痙攣性癱瘓的療效,發現患者的肌張力較治療前改善。
1.5 其他療法王鳳德等[45]采用隨機對照的方法將60例腦卒中痙攣期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30例予常規康復訓練療法,治療組30例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予壯醫經筋療法治療,包括壯醫毫針點刺消結、壯醫拔罐散結三聯療法、壯醫經筋推拿手法解結等,治療30天,結果表明,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P<0.01),且患者的肌張力顯著降低。周凌云等[46]采用隨機對照法將60例腦卒中痙攣性癱瘓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采用祛瘀生新針法,選取雙側的足三里、三陰交、陰陵泉、曲池、合谷、血海、豐隆、太沖、太溪、太白等穴位,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刺絡藥物罐療法,取患側的臂臑、肩髃、手三里、尺澤、曲池等穴位,治療4周,結果表明,祛瘀生新針法聯合刺絡藥物罐療法臨床療效顯著。王國書等[47]以顱骨解剖結構為基礎,針刺符合納入標準的腦卒中痙攣性癱瘓患者病灶側人字縫、矢狀縫、顳縫、冠狀縫等,治療2個療程,患者肢體功能得到明顯改善。
2.1 A型肉毒毒素治療可反復使用的解痙、鎮痛藥物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 neurotoxin type A,BoNT/A)本質上屬于某種細菌外毒素(嗜神經性),現已普遍用于神經系統疾病治療實踐。以BoNT抗原差異為基礎,我們通常能將其劃分為以下八個抗原型,即A、B、C1、C2、D、E、F、G等。BoNT中A型(BoNT/A)毒力最強、性質穩定且作用時間長,易于制備,在臨床和實驗研究中被廣泛應用。GHASEMI M等[48]對肉毒毒素治療卒中后肢體痙攣的文獻進行分析,BoNT/A的有效性與安全性就此得到證實,但對其改善肢體功能的作用持保留態度。值得注意的是,治療痙攣狀態的主要方法是牽拉肌肉,保持肌肉長時間處于伸展狀態[49]。肉毒毒素作為輔助治療可以幫助肌肉松弛,提高康復治療(牽拉或打夾板) 的有效性,但不可作為單一的治療方法。DE PAUW J等[50]研究表明,BoNT/A結合拉伸、放松等多模式物理治療可短期改善頸肌肌張力障礙患者的疼痛和功能障礙。相比于下肢痙攣,BoNT/A對上肢痙攣的治療效果更加明顯[51]。肌肉接頭部位(運動神經末梢神經)在BoNT/A影響下會有神經遞質阻斷(暫時性),可以抑制釋放突觸前膜乙酰膽堿,造成肌肉麻痹,隨著注射時間的延長,運動終板處功能和神經末梢發芽重新連接,逐步恢復肌肉活動與神經傳導[52],所以必須重新進行BoNT/A注射。應以肌張力評定結果決定是否需要注射BoNT/A,BoNT/A注射在Ash-worth肌張力≥2級條件下可以應用[53]。相關研究表明,采用BoNT/A治療腦卒中后上肢痙攣時臨床療效較好,而且這種療法具有較高的安全性,肌肉緊張狀態、肢體運動功能、生存與生活質量在BoNT/A+康復訓練聯合方案運用下可以明顯好轉[54-55]。
2.2 手術療法由于外科手術風險較大,患者及其及親屬的認可度低,故臨床研究較少。王鳳鹿等[56]予符合納入標準的35例卒中后下肢痙攣性癱瘓患者行腰骶部功能性選擇性脊神經后根部分切斷術,結合術后康復訓練,患者的肌力增加,肌張力降低,療效相對理想。吳鶴鳴等[57]經錐體后路健側頸7神經移位術治療1例卒中后上肢痙攣性癱瘓患者,術后患者整體功能較前改善,術后2個月隨訪表明,此手術方法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可行性,但具體療效還需要更多的臨床研究。林艷等[58]亦運用健側頸7神經移位術治療8例卒中后痙攣性癱瘓患者,效果良好。
2.3 康復療法腦卒中后痙攣性癱瘓患者治療過程中,無論采用何種藥物、針刺療法,均同步使用康復療法,否則其效果將會受到明顯影響。之所以如此,主要是由于患者患側肌痙攣會因康復療法而顯著改善,肌張力下降,肌力提升,生存與生活質量提升效果明顯。劉兆平等[59]將60例符合納入標準的腦卒中痙攣性癱瘓患者按隨機對照的方法分為對照組、沖擊療法組、沖擊療法聯合牽伸訓練組,每組20例,連續治療4周,通過康復評定,結果表明,牽伸訓練聯合沖擊療法(基于綜合康復)能將患側肌張力降低,對患側肌痙攣形成有效控制,有助于預防肌肉萎縮,改善運動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張麗等[60]以80例卒中后上肢痙攣性癱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平均分為對照驗與觀察組,兩組治療方案分別是物理治療、物理治療聯合重復經顱刺激。1周治療3次,共治療10次,治療結束后,對照組分值超過觀察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目前,國內腦卒中后痙攣性癱瘓患者臨床治療實踐中已很少單純采用西醫療法,臨床多以西醫治療作為痙攣性癱瘓患者的常規治療,在此基礎上采取中醫針刺治療等。郝名軍等[61]將80例符合納入標準的腦卒中痙攣性癱瘓患者隨機平均分成對照組與觀察組,兩組的治療方案分別是單唾液酸神經節苷脂片治療和單唾液酸神經節苷脂片聯合針刺治療,取患肢陰側三陰交穴、內關穴,陽側手三里穴、手五里穴、外關穴、曲池穴、足三里穴、丘墟穴,連續治療4周,兩組臨床有效率分別為67.50%和87.50%,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潘喻珍等[62]采用隨機對照法將40例卒中后遺留上肢痙攣性癱瘓患者分成對照組(18例)和治療組(22例),兩組采用的臨床治療方案分別是巴氯芬、常規針刺聯合應象刺血,雙側絕骨、后溪等八穴為針刺取穴。治療1個月,治療組所有樣本病例的痙攣情況顯著好轉,明顯超過對照組,效果良好。
近年來,有關腦卒中后痙攣性癱瘓的研究越來越深入,治療方法多樣。目前,中醫治療主要以針刺為主,其他療法為輔,并且不僅僅局限于普通針刺治療。中醫治療痙攣性癱瘓臨床療效顯著,較之西醫不良反應小,得到了眾多醫者及患者的認可;西醫治療腦卒中后痙攣性癱瘓的研究較少,西藥主要用于基礎治療,而且外科手術由于風險較高,患者認可度低,故臨床研究較少。
中西醫治療都存在研究樣本量少、試驗患者來源單一、研究過程中干擾因素過多等問題。但是中西醫治療腦卒中后痙攣性癱瘓的研究前景廣闊,聯合療法可以達到更好的療效。今后,應擴大樣本量,控制干擾因素,制定科學統一的研究方案,明確中醫治療腦卒中后痙攣性癱瘓的療效機制,為中醫治療此病提供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