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娟,王慶高,龍杰,李鳳球,劉倩,謝集花
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廣西 南寧 530023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簡稱冠心病)是由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使管腔狹窄、痙攣或阻塞而導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壞死引發的心臟疾病。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stent implantation,PCI)是目前治療冠心病的主要方式之一,臨床通過球囊擴張及支架植入將狹窄甚至閉塞的冠狀動脈重新開啟以恢復心肌供血,具有創傷小,風險低及經濟適用等優點,已廣泛運用于臨床。但因血管再通,重新恢復的血流可能導致已受損的心肌細胞出現再灌注損傷,使受損的心肌范圍進一步擴大,引起心肌重塑甚至導致心力衰竭等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發生,影響患者的術后生活質量。因此,積極有效的對PCI術后患者進行心臟康復治療尤為重要。有文獻報道,安全合理的傳統運動療法能夠有效減輕冠心病PCI術后患者的心肌重塑[1-2],促進微小血管的新生及冠狀動脈側支循環的建立,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高患者術后的生活質量及降低病死率,對術后患者心臟康復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筆者通過對傳統運動療法在PIC術后患者心臟康復中的作用進行相關論述,以期為臨床心臟康復提供中醫理論指導。
八段錦是我國傳統運動功法之一,首見于《夷堅乙志》,《夷堅乙志·八段錦》曰:“嘗以夜半時起坐,噓吸按摩,行所謂八段錦者?!睆哪壳把芯坑涊d中其可分為南北派,其中運功時動作柔和,綿綿不絕且多采用站立動作為南派,亦稱為立勢八段錦,動作剛強有力,舉動如風多以馬步為姿運功者為北派,亦稱坐勢八段錦。無論南北派系,其功法特點均為柔和緩慢,圓活連貫,松緊結合,動靜相兼,神與形合,氣寓其中。八段錦功法通過激發人體精氣神進而充實、引導氣血的運行,激活五臟六腑及經絡的活力,同時能夠鍛煉機體肌肉群及軀體柔韌性,對機體內外進行整體調節。研究顯示,八段錦能夠有效的提高冠心病患者的心肺功能。石曉明等[3]通過對心功能不全的患者進行為期12周的心臟康復訓練,發現兩組患者每搏輸出量、左心室射血分數、心臟指數及峰值運動等級、峰值心率、峰值代謝當量、峰值氧脈搏均較康復前有明顯提高,且八段錦組左心室射血分數、心臟指數、峰值代謝當量、峰值心率、峰值氧脈搏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提示八段錦能夠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并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此外,張曉璇等[4]在經皮冠狀動脈腔內血管成形術(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 后I期心臟康復患者治療的研究中同樣發現,與對照組相比,八段錦在心臟康復訓練中更能有效降低PTCA患者的心率、心肌耗氧量、血清氨基末端 B 型鈉尿肽原的表達水平,并且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的運動耐力和生活質量,同時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率。因此,八段錦作為心臟康復的干預措施對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心臟功能及提高生活質量具有積極作用。
太極一詞最早見于《上系》,是融合的儒、道、易等多種學理的一門學科,太極拳是依據“易經”的陰陽學術、中醫的經絡學說和道家的導引吐納法則綜合創造出的一門中國傳統醫學的運動功法。其功法特點以陰陽平和,自然流暢,內與外和,形與神和為特點,鍛煉時形、神、意須相配合,具有調理氣血、疏通經絡、鍛煉筋骨、暢達情志等功效,對疾病的治療康復具有明顯功效。崔冬雪[5]研究發現,太極拳對提高心肌的收縮力,改善心臟的供血以及調節肺部的呼吸功能具有積極作用。劉靜等[6]對急性心肌梗死且行經皮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的患者在基礎治療的基礎上進行為期12周的太極拳運動療法的干預,觀察患者術后12周的生活質量簡明調查表 (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 、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評分、心理一致感量表評分及6分鐘步行試驗(6 minutes walking distance,6MWD)值和左心室射血分數,結果顯示,太極拳對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改善PCI術后患者的機體功能及心理狀態具有積極作用。同樣,在一項針對老年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研究中,研究者發現,在心功能為Ⅱ~Ⅲ級(參照標準為紐約心臟病學會分級)的老年患者,經過太極拳鍛煉后試驗組患者的明尼蘇達心力衰竭生活質量評分值、醛固酮(aldosterone,ALD)的表達水平及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6MWD、左心室射血分數值增加,且心功能具有較好改善[7]。此外,于濤等[8]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進行太極拳運動的時長研究,結果表明,太極拳運動時長60 min比30 min的心臟康復改善更為顯著,運動耐量獲益更大,但因其未能更進一步研究在多長時間范圍內的運動其效果能夠達到最強,因此,需進行更深入研究[8]。
五禽戲是由我國古代醫學家華佗根據五種動物(虎、鹿、熊、猿、鳥)的動作和神態進行編創的一種中醫保健運動氣功,且后世醫家在不同時期及環境下對五禽戲的動作進行了一定調整進而流傳至今。五禽戲功法中蘊含著中醫的陰陽、藏象、五行、氣血精津液及經絡等學說[9-12]。練習此功法時須注意動靜結合、陰陽互補、內外相合,使“形、神、意、氣”四位一體從而達到天人合一,形神兼養、內外兼顧,增強體質等作用。五禽戲除能夠有效鍛煉體魄外,對心、腦、肺等疾病的康復治療同樣具有一定的療效,其作用機理可能與心五行屬火,五行過極則可導致機體功能紊亂相關。文獻研究發現,五禽戲對滋陰降火具有明顯功效,虎戲、鹿戲滋養肺腎,鳥戲、熊戲調氣血、瀉心火,而猿戲則可起到養肝之效。劉琳[13]研究發現,五禽戲能夠有效提高老年心臟康復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數和心排出量,減小患者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對心功能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此外,現代醫學研究表明,五禽戲能夠有效調節血脂代謝水平,減少氧化損傷,增強老年人血抗氧化酶的活性[14-17]。血液中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含量的降低、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升高可減少血液流動的阻力,進而對心臟康復具有積極作用。
易筋經是一門包含中醫、養生、陰陽五行等眾多學說的運動功法,練習此功法時動作應舒展,伸筋拔骨,剛柔相濟,動作柔和流暢,呼吸自然,不喘不滯,注意意隨形走,以形導氣進而達到心平氣和、天人相應的自然狀態。研究表明,易筋經能夠有效促進患者血液循環,改善人體代謝水平,提高免疫力,并且能夠激活心肌細胞的代謝,改善心臟功能結構[18-20]。徐朦婷等[21]對90例受試者進行臨床分組并進行為期12周不同運動方式的干預,發現運動康復對提高患者的心肺功能具有較好作用,在常規康復運動治療中加用易筋經功能鍛煉能夠有效改善受試者生活質量及其心理狀態。當處于練習時,肌肉處于大量耗氧狀態,為避免組織缺氧,機體通過調節呼吸系統及微循環系統,使肌毛細血管開放增加供需血氧量,改善心臟的前后負荷,進而達到提高心臟功能的作用[22]。有研究表明,易筋經能夠有效提高患者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及容積,增加每搏輸出量,提高射血分數[23],并且對冠心病PCI術后患者的心臟康復具有積極作用[24]。
六字訣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一種運動功法,通過噓、呵、呼、呬、吹、嘻6個字的不同發音口型、唇齒喉舌的用力不同,配合簡單的導引動作,牽動臟腑經絡氣血的運行。功法運行之時需注意采用順腹式呼吸,先呼后吸,呼氣時讀字,同時連帶著做縮肛運動。六字訣蘊涵著陰陽五行之理,即五行的相生相克,通過運功吐字,達到調控氣血經絡、維持人體穩態的目的。心絞痛是冠心病患者常見的主要臨床癥狀,研究發現,六字訣能夠有效減少冠心病患者心絞痛發作的次數及疼痛程度,并且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25-26]。鄭亮等[27]通過研究發現,對NYHA心功能分級為Ⅱ~Ⅲ級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進行每天30~40 min為期3個月的六字訣功法鍛煉,能夠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6MWT值,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但對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數和B型尿鈉肽水平無明顯影響。然而,鄢曉楓[28]研究發現,六字訣聯合八段錦功法鍛煉能夠有效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B型尿鈉肽水平。
隨著心血管疾病的持續高發,PCI術后的心臟康復已成為醫學研究者著重研究的方向,而心臟康復的核心在于運動。研究表明,適當運動能夠有效促進心肌毛細血管增生,改善心臟微循環,抑制血管平滑肌細胞的增殖,維持心臟正常的結構和功能[29-30]。八段錦、太極拳、五禽戲、易筋經及六字訣等中國傳統運動功法屬于中低強度有氧運動,功法動作柔和舒緩,動靜相兼,鍛煉時“形、神、意、氣”四位一體。通過有氧運動激發人體精氣神進而充實、引導氣血的運行、激活五臟六腑及經絡的活力,同時能夠鍛煉機體肌肉群及軀體的柔韌性,對機體進行整體調節。傳統運動功法具有調理氣血、疏通經絡、鍛煉筋骨、暢達情志、改善人體代謝水平、提高免疫力等功效,能有效改善人體的運動功能、心理狀態及生活質量,改善冠心病患者心肌細胞的功能,減少血管收縮,降低血管受損程度,改善微循環及心臟的前后負荷,進而達到提高心肺功能的作用,對冠心病患者心臟康復有較好療效[31-33]。
綜上,中國傳統運動療法在冠心病患者PCI術后的康復中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提高生活質量及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但不同功法,其強度、動作難度、作用機制和靶點、患者接受程度均存在不同。因此,在PCI術后的康復應因人而異,制定運動計劃,選擇適宜的運動療法。目前,對于傳統運動功法在心臟康復療效方面的具體機制和關鍵靶點仍鮮少研究,今后需要進行更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