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王肅
6月25日,2022中國科技智庫論壇在長沙舉辦。今年的科技智庫論壇以“科技自立自強戰略目標下我國整體科技創新能力提升——使命與責任”為主題,深入探討在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全球科技競爭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如何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以及中國科協如何緊扣智庫中國建設,服務科技經濟融合等目標。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的科技創新呈不斷增速的發展趨勢。“十三五”期間我國的研發支出增長差不多2萬億,研發投入強度從2.06%增長到2.42%,躍居世界前列。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顯示了我國的科技創新排名從2015年的第二十九位躍升至2021年的第十二位。根據知識產權組織(WIPO)發表的數據,我國2019年的PCT國際專利申請躍進全球第一,在2020年更是形成了對美國對日本的顯著優勢,充分展現了中國自主創新的巨大成就。
“科技自立自強相比于自主創新,又提出了更高要求。”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陳勁認為,要實現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強,就要做負責任的創新,依靠廣大科技工作者走科技創新的群眾路線,才是實現從自主創新到科技自立自強的關鍵。他表示,要積極支持我們國家組建高水平的國家實驗室。從世界科技發展格局來看,戰略科技力量贏得優勢的關鍵也是因為擁有高水平的國家實驗室。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創新發展研究部部長馬名杰表示,在當前復雜的國際環境下實現科技自立自強,要處理好自主創新和開放合作、科技進步和成果轉化、科技領先和保障安全以及新型舉國體制和創新生態系統等重要矛盾關系。馬明杰進一步表示,總體來說,目前我國創新體系的開放度相對來說較低,走出去面臨比較多的政策性壁壘,要立足于建立更加符合國際慣例的創新政策體系,鼓勵外資企業在華研發,建立有利于全球科技人才流入的大環境。近年來,國家越來越重視原創技術和顛覆性技術的創新,針對如何建立完善這一類型技術形成產業創新生態系統,中國技術經濟學會理事長李平表示,要注重顛覆性技術產業在創新生態階段的識別。他認為,尤其要注重顛覆性技術形成產業關鍵節點的識別,不同階段、不同節點制定差異化政策,構建基于顛覆性技術形成產業的創新生態系統的政策體系,有效支持和刺激關鍵節點的形成和過渡,助推顛覆性技術形成產業。
論壇還發布了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的智庫成果《中國科技人力資源發展研究報告(2020)》,截至2020年底,我國科技人力資源已達11234.1萬人,繼續保持科技人力資源規模世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