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娜,徐國梅,袁姣姣,張新榮,陸東亞,費莎妮,劉水清,劉小奇
(1.北京中醫藥大學,北京 100029;2.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北京 100029)
多囊卵巢綜合征合并痤瘡(PCOS合并痤瘡)是皮膚科常見的易診難治性疾病。痤瘡屬于中醫學的“酒刺”“肺風粉刺”“面鼓”范疇,初期表現見針頭大小的丘疹,日久轉變為紅色丘疹、膿皰,嚴重時可呈現結節、竇道及瘢痕,難以愈合。PCOS合并痤瘡多為紅腫結節及瘢痕,常發生在額頭、面頰部、下頜部。流行病學顯示高達95%的多囊卵巢綜合征患者有可能出現痤瘡[1],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現代醫學認為,PCOS合并痤瘡與雄激素分泌增多有關[2]。垂體對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GnRH)的敏感性增加,分泌黃體生成素(LH)增加,導致卵泡刺激素(FSH)合成和分泌降低,LH/FSH比值升高,使卵巢內卵泡膜細胞分泌大量雄激素,刺激皮脂腺分泌油脂增多,阻塞毛孔。西醫多用抗雄激素藥物醋酸環丙孕酮等減少卵巢雄激素生成。PCOS合并痤瘡的中醫發病機制仍未完全闡明,中醫藥防治PCOS型痤瘡具有一定優勢和效果。
徐國梅教授(以下尊稱為徐師),碩士研究生導師,臨證26年,擅長中西醫結合治療皮膚疾病,對中醫藥治療PCOS合并痤瘡、蕁麻疹、黃褐斑等多種難治性疾病有獨到見解。筆者有幸跟隨其學習,現將徐師根據女性生殖軸理論“腎-天癸-沖任-胞宮”治療PCOS合并痤瘡的臨床經驗及遣方用藥整理如下。
1.1 “腎-天癸-沖任-胞宮”的內涵 腎氣、天癸、沖任的提出,最早見于《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篇》記載:“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3]明確提出腎氣、天癸、沖任對女子生殖系統生長發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后羅元愷提出“腎-天癸-沖任-子宮軸”觀點[4]。羅元愷認為“腎為先天,沖任之本,系胞之藏,施精之所,腎氣盛,然后導致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經按期來潮。”[5]故腎之精氣盛衰與月經、妊娠有密切關系,性腺軸的成熟與衰退與天癸盛衰密切相關。
1.2 “腎-天癸-沖任-胞宮”與多囊卵巢綜合征合并痤瘡的聯系“腎-天癸-沖任-胞宮”中醫女性生殖軸學說,是中醫學防治婦女生殖健康疾病的重要理論。而多囊卵巢綜合征是青春期及育齡期女性常見的內分泌紊亂性疾病,影響著世界6%~21%的女性[6]。多囊卵巢綜合征伴隨癥狀有稀發排卵和不排卵,以及一系列痤瘡、多毛、肥胖等表現。故痤瘡的發生與卵子排出正常與否有直接關系。卵子是生殖之精,卵子發育成熟與腎精充盛有關,卵子的排出又靠腎陽的溫煦鼓動以使沖任氣血調暢。趙獻可《醫貫》曰:“五臟之真,惟腎為根”,腎-天癸-沖任-胞宮生殖軸的源頭在于腎的陰陽平衡調節,故腎陰腎陽的平衡為PCOS合并痤瘡發展的根本。《素問·生氣通天論篇》[7]云:“勞汗當風,寒薄為鼓,郁乃痤。汗出見濕,乃生痤痹”。張介賓曰:“勞作之時,汗孔洞開,如遇風寒則衛陽郁遏,津液凝于皮膚而生齄”,說明外邪侵襲,營血與衛氣在局部受阻,郁滯不散發為痤瘡。《靈樞·營衛生會》云:“營出于中焦,衛出于下焦。”營衛根于下焦,宣發于心肺。故肺氣虛損、腎陰陽兩虛均可影響營衛失調,發為痤瘡。
徐師認為PCOS合并痤瘡的根本原因在于腎陰陽兩虛,尤以陽虛為主,與先后天調養等因素有關。素體虛衰,陽氣不足,沖任之脈凝滯,胞宮失于溫養;或素體火旺,腎陰虧虛,沖任伏熱,郁熱為瘡;或外邪侵襲,素體正虛,肺氣虛損,營衛交匯失常,最終都會導致氣機受阻,郁滯玄府,故應整體綜合治療。
2.1 腎陰不足,沖任伏熱 徐師認為PCOS合并痤瘡乃虛熱作祟,其根本原因在于腎陰不足,沖任伏熱。腎陰虛是首要因素。腎陰也稱“元陰”“腎水”,以水氣通于腎。腎陰對各臟腑組織器官有滋養、濡潤作用[8]。腎之精氣為天癸之源[9],“天癸”為腎中精氣充盈的產物,任脈總任一身之陰,沖調十二經氣血。腎陰虧虛,天癸乏源,不能充養沖任氣血,導致陰虛陽亢,沖任伏熱,胞宮郁閉,卵子排出受阻。沖脈循行上行支:其前行者沿腹前壁挾臍上行,與足少陰經相并,散布于胸中,再向上行,經咽喉,環繞口唇[10]。任脈沿腹部正中線上行,經咽喉部,到達下唇內,左右分行,環繞口唇[11]。故沖任伏熱,虛熱上擾,直接交接于口唇周圍,郁熱成瘡。故腎陰不足型PCOS合并痤瘡多發生在下頜部、面頰部、口周。沖任伏熱證皮疹多暗紅油膩,有結節,容易遺留色素沉著,伴有煩躁易怒,胸脅悶脹,月經量多且延后,舌質暗紅,苔呈白色,脈弦細數。
2.2 腎陽乏源,沖任虛寒 徐師認為PCOS合并痤瘡尤以腎陽虛證多見,主要指命門之火不足。《難經》曰:“命門者,諸精神之所舍,元氣之所系,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12]命門火衰,脾陽失于溫煦,運化失職,開合失司,則陽不化陰[13],水濕、痰飲內停導致月經后期、不孕等。陽氣不足,胞宮失于溫養,胞宮虛寒,氤氳之氣無法啟動,使卵子閉塞于內[14]。腎陽為人體陽氣之本。《景岳全書》有言:“五臟之陽氣,非此不能發”。腎陽虛,命門火衰或過食寒涼生冷,氣血、經絡凝滯,寒從中生,導致沖任虛寒。陽熱之氣不能蒸騰氣化,導致寒結凝滯。脾腎同為經水之源。《素問·經脈別論篇》指出:“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15]五臟化生氣血津液賴脾腎先后天兩臟的互佐互助,若胞宮失卻五臟先后天之精溫養,陰寒過盛,虛陽首先浮越于表,易致面部浮紅。但面部痤瘡表現為淡紅結節,甚或連接成片,色淡暗,不易恢復,易形成瘢痕,多有形寒肢冷,小腹冷痛伴有月經后期且量少、色淡,舌薄白有齒痕,脈沉細。
2.3 肺氣虛損,營衛失調 徐師認為營衛之氣根于下焦,生于中焦,宣發輸布于上焦。PCOS合并痤瘡屬于下焦腎陰陽失衡,導致營衛運行失調,發為面部痤瘡。《景岳全書·婦人規》云:“肺主氣,氣調則營血臟腑無所不治。”[16]肺主皮毛,故發于面部的痤瘡多與肺氣失調有關。肺主宣發肅降,向上宣發,腎主納氣,肺腎同調上下之氣,營行于內,衛行于外。《靈樞·邪客》云:“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內注五臟六腑。”[17]《靈樞·本臟》曰:“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合者也。”故肺腎上下聯合營衛內外,共同協調人體平衡[18]。《素問·調經論篇》曰:“腠理閉塞,玄府不通,衛氣不得泄越。”[19]多囊卵巢綜合征患者素體腎陰陽虛損,影響肺氣開闔功能,導致營衛之氣內外相貫功能失調,故玄府啟閉失常,搏結于肌膚而致痤瘡。加之營衛失調,外感風熱之邪,正氣虛損,營血虛衰,衛外之氣不足以固攝,郁結成瘡。肺氣虛損則痤瘡多以丘疹為主,發于面頰部較多,或有癢痛,伴有月經周期不規律,先后不定期,月經量少,舌紅,脈虛數。
3.1 滋補腎陰,清沖任虛熱 多囊卵巢綜合征合并痤瘡腎陰不足、沖任虛熱證,以下頜部丘疹暗紅,黃色膿頭反復出現為特征,不易破潰消退,經前加重,心煩氣躁,舌紅,少苔,脈弦細。故治以滋補腎陰,清沖任虛熱,方用左歸丸加減。并配以理氣醒脾之藥。因左歸丸以陰柔滋潤之品為主,久服易滯脾礙胃,故需加入理氣醒脾之藥,防止進補妨運之弊。方中熟地黃重用,滋腎益精,以填補真陰;山藥補脾養胃,補腎澀精,使營血生化有源;山萸肉補益肝腎,澀精斂汗;枸杞子甘平質潤,補腎生精;龜甲膠、鹿角膠為血肉有情之品,填補精髓,龜甲膠偏于補陰,鹿角膠偏于補陽。因卵子是一種陰性物質,屬于陰精,經血亦屬陰,需要營養物質和陽氣的滋養。陰生則陽長,陽生則陰長,陰陽互根而互相協調兩藥合用可達到育陰以涵陽的目的。菟絲子、牛膝益肝腎,補虛。全方共奏滋陰補腎、填精益髓、清沖任虛熱之功[20],使腎陰得養,陽氣得以溫煦,精血有源可化,氣血循行通暢。若面部痤瘡炎性紅疹、膿皰嚴重,酌加知母、黃柏、牡丹皮等滋陰降火之藥。研究證明,知母、黃柏等藥能減輕陰虛造成的陽亢現象[21]。脘痞食少者,酌加陳皮、砂仁理氣醒脾。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左歸丸具有類激素樣作用,可促進生殖,改善內分泌環境,提高免疫力[22]。
3.2 溫補腎陽,暖沖任之寒 PCOS合并痤瘡腎陽乏源、沖任虛寒證,以皮疹硬結成片,表面凹凸不平,色素沉著彌散為特征,面額黯斑,小腹冷而空墜,四肢不溫,舌淡黯,脈沉細。故治以溫補腎陽,暖沖任之寒,方用二仙湯加減。張景岳言:“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于陽中求陰,則陰得陽生而泉源不竭。”[23]偏于腎陽虛者,不可一味補陽,需要在溫腎壯陽藥物的基礎上加入滋養腎陰的藥物。二仙湯為陰陽同調之方,方中仙茅、淫羊藿補腎壯陽,祛風除濕;巴戟天溫腎陽,補腎精;黃柏、知母瀉腎虛火,滋補腎陰;當歸溫潤養血,調理沖任。該方寒熱并用,以溫陽為主,且該方配伍少量瀉火藥防止溫補太過傷陰,又少許寒涼反襯全方溫熱之性,體現對立統一規律[24]。若皮疹伴有小結節,酌加川芎、丹參、生山楂以行氣化滯;若皮脂溢出較多,酌加澤瀉、決明子、薏苡仁利濕瀉濁。現代藥理研究證實菟絲子、巴戟天等有類性激素及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能改善內分泌功能;二仙湯能提高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的表達水平,從而調節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的受抑狀態,以治療腎陽虛[25]。
3.3 清補肺氣,調和營衛 PCOS合并痤瘡肺氣虛損、營衛失調證,皮疹多發于額、頰、鼻旁等處,色紅或有膿皰,舌紅苔黃,脈虛數。故治以清補肺氣,調和營衛,方用桂枝湯加減。方中桂枝赤色通心,溫能扶陽散寒,甘能益氣生血,辛能解散風寒,發心液而為汗[26];芍藥味苦酸微寒,益陰斂血,內合營氣,能透邪發汗而止汗;大棗泄營氣,佐助芍藥行陰;芍藥、甘草酸甘化陰,調和營血;生姜佐助桂枝通行陽氣。縱觀全方,為調和營衛第一方。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桂枝湯具有解熱、抗炎、抗菌、鎮痛、抗過敏、抗病毒、調節免疫等作用[27]。由于PCOS合并痤瘡易解難消,故臨床治療時多配合皮內針治療開通玄府,使皮部產生微弱而較長時間的刺激,促進經絡氣血有序運行,營行脈中,衛行脈外,陰陽和,從而利于痤瘡恢復。于璐璐[28]基于“陽明主面”理論采用撳針治療痤瘡,結果顯示撳針治療效果明顯優于毫針治療。同時采用中藥熏蒸皮膚表面,通過皮膚熱量和藥物的聯合作用,可使局部皮膚溫度升高,毛孔張開,加速血液循環,有利于消除炎癥。此外,中藥熏洗可溫陽抑陰,促陽化氣,使玄府調和通利,改善面部微循環,使面部結節得消,膿頭得散,痤瘡得解。
4.1 病案1 患者,女,25歲,在校大學生。初診:2020年8月8日。主訴:下頜部散在斑丘疹1年。現病史:患者1年前下頜部出現散在皮疹,輕度瘙癢,于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就診,診斷為“痤瘡”,口服多種藥物治療,未見明顯好轉,遂至徐師門診就診。現癥見:患者面部痤瘡明顯,主要集中在下頜部,顆粒狀,有結節,稍紅腫,見膿頭,皮膚油膩粗糙,毛孔粗大,膚色暗黃,月經前面部皮疹明顯加重,月經后皮疹減輕,平時月經規律,最近1年月經周期延后,周期35~40 d,經期7 d,量少。末次月經2020年7月15日,量少,色暗,否認性生活史。舌暗紅,苔薄白,脈弦細。性激素(2020-04-08):睪酮(T)0.99 ng/mL,孕酮(P)0.60ng/mL,雌二醇(E2)65pg/mL,黃體生成素(LH)8.00U/L,促卵泡生成素(FSH)5.5 U/L。B超顯示:內膜0.4 cm,雙側卵巢多囊樣改變。西醫診斷:多囊卵巢綜合征[Stein-Leventhal綜合征]。中醫診斷:(1)月經后期;(2)痤瘡。中醫辨證:腎陰不足,沖任伏熱。治法:滋補腎陰,清沖任虛熱。方藥:左歸丸合桂枝湯加減。處方:熟地黃30 g,山藥10 g,枸杞10 g,山萸肉10 g,川牛膝10 g,菟絲子10 g,補骨脂10 g,炒梔子10 g,當歸10 g,續斷10 g,桑寄生10 g,桂枝9 g,白芍9 g,甘草6 g,生姜3 g,益母草15 g,赤芍15 g。14劑,1劑/d。水煎服,早晚溫服。同時予丘疹周圍皮內針圍刺,24 h之后去除。連續治療5次。
2診:2020年8月22日。患者面部痤瘡結節稍有變小,有新發丘疹,色紅,納可,眠可,二便調。效不更方,原方加女貞子10 g,墨旱蓮10 g,蒲公英10 g。14劑,煎服法同前。
3診:2020年9月5日。患者面部結節明顯變小,周圍痘印明顯,色素沉著。納眠可,繼服上方14劑,煎服法同前。
4診:2020年9月20日。患者面部痤瘡結節消退明顯,斑疹明顯,上方減梔子、續斷、桑寄生,加雞血藤30 g,生薏苡仁30 g,木香30 g,陳皮30 g,14劑,煎服法同前。金銀花30 g,菊花30 g,馬齒莧30 g,白蒺藜30 g,外用熏蒸。囑患者用保溫杯泡水加熱,日常熏蒸面部皮膚。
5診:2020年10月4日。患者面部結節散在,色素沉著明顯減輕。性激素六項(2020-10-04):LH 3.53 U/L,FSH 4.75 U/L,E2285 pg/mL,T 0.40 ng/mL,繼服上方14劑,煎服法同前。
6診:2020年10月18日。患者下頜部結節明顯好轉,色素沉著消退明顯,原方去續斷、桑寄生、雞血藤、生薏苡仁,加連翹10 g,白芷10 g。繼服14劑,煎服法同前。后隨訪患者痤瘡基本消退,未見復發。
按語:患者為在校大學生,學習期間思慮較多,暗耗陰血,導致肝腎精血虧虛,不能濡養胞宮,沖任失調。患者三七正當時,腎氣本應平均,但日久耗傷陰血嚴重,月經和排卵時間均異常,面部痤瘡主要集中在下頜部,有結節紅腫出現,故予左歸丸合桂枝湯加減,調和腎之陰陽,兼顧皮表營衛之氣。方中重用熟地黃滋腎益陰;山萸肉養肝滋腎,澀精斂汗;山藥、枸杞子補脾益腎,養肝明目;菟絲子、牛膝益肝腎,強腰膝;補骨脂溫腎助陽;桑寄生、續斷補肝腎,強腰膝;當歸溫潤養血,調理沖任;炒梔子入肺經,清虛熱;益母草活血調經。桂枝湯中桂枝辛散外邪、溫陽扶衛,芍藥酸甘斂陰,生姜辛散表里之邪,以解肌表營衛。兩方相合,共奏內補腎中陰陽,外養營衛之肌之功。同時予以皮內針刺激皮部,促進皮膚表面血液循環,加速恢復。2診時患者痤瘡稍有變化,有新發丘疹,色紅,此時湯藥調整,加二至丸補益肝腎、滋陰養血,蒲公英消腫散結。3診效不更方,觀察變化。4診中痤瘡消退明顯,加雞血藤活血通絡,生薏苡仁、木香、陳皮理氣疏肝散結。外用熱氣熏蒸方法,內外同調,有利于色素沉著緩解。5診效不更方。6診時去雞血藤、續斷等活血補腎之藥,酌加連翹、白芷散結消腫藥治療。連續治療3個月收效明顯。
4.2 病案2 患者,女,31歲,工作人員。初診:2020年11月1日。主訴:下頜部毛囊炎樣皮損2年,加重1個月。現病史:患者2年前換工作后面頰部、下頜部散在丘疹反復發作,于北京中醫醫院就診,診斷為“痤瘡”,予丹參酮膠囊及中藥湯劑治療后,未見明顯好轉,后未予積極治療,1個月前下頜部硬結狀丘疹增多,心情低落,遂于徐師門診就診,予性激素六項和腹部B超檢查,診斷為“多囊卵巢綜合征合并痤瘡”。現癥見:下頜部毛囊炎樣皮損明顯,心情抑郁,疲勞乏力,心慌胸悶氣短,畏寒肢冷,經前乳房脹痛、腰酸,經期緩解,自訴近1個月性冷淡。納可,入睡困難,大便一日一行,成形,質黏,小便調,月經量少,色深,有血塊,痛經。5年前工作壓力較大,月經量逐漸減少。性激素(2020-11-01):T 1.2 ng/mL,P 1.34 ng/mL,E223 pg/mL,LH 9 U/L,FSH 3.3 U/L。B超顯示:內膜0.5 cm,雙側卵巢多囊樣改變。西醫診斷:多囊卵巢綜合征合并痤瘡。中醫診斷:粉刺。中醫辨證:腎陽乏源,沖任虛寒。治法:溫補腎陽,調和沖任。方藥:二仙湯加減。處方:淫羊藿15 g,仙茅15 g,巴戟天12 g,知母12 g,黃柏12 g,當歸10 g,熟地黃20 g,山萸肉15 g,鹽菟絲子15 g,夏枯草9 g,生地黃12 g,酒蓯蓉15 g,炒杜仲15 g,山藥15 g,續斷12 g,制遠志10 g,赤芍15 g,北沙參12 g,鹿角膠3 g,鹿角霜12 g。7劑,1劑/d,水煎服,早晚溫服。
2診:2020年11月8日。患者下頜部毛囊減小,較前改善,無新發皮疹。前方加連翹6 g,金銀花6 g。14劑,1劑/d,煎服法同前。3診:2020年11月22日。患者面部丘疹結節變小,色暗,斑疹明顯,經量較前增多,大便成形,小便調。2診方減酒蓯蓉、山萸肉、鹿角膠、鹿角霜、生地黃、遠志,加北柴胡6 g,蒲公英15 g,薄荷10 g,郁金6 g,香附10 g。14劑,1劑/d,煎服法同前。
4診:2020年12月7日。患者丘疹明顯好轉,斑疹減退,月經量正常,3診方減夏枯草、川芎、赤芍。加木蝴蝶6 g,三七6 g。繼服14劑,1劑/d,煎服法同前。隨訪觀察丘疹基本消退。
按語:本案患者為青年女性,平素工作壓力大,心情欠佳,皮損時間較長,疲乏氣短,畏寒肢冷,病因病機為腎陽乏源,沖任虛寒。腎陽虛,無力氣化熏蒸沖任胞宮,影響氣機運行,停而生瘡。治以溫補腎陽,主方以二仙湯加減。仙茅、淫羊藿、當歸、熟地黃、菟絲子溫補腎陽,活血;山萸肉、續斷、杜仲補益肝腎;鹿角膠、鹿角霜溫補肝腎;夏枯草散結消腫;遠志安神;北沙參補益陰氣。2診皮疹較前改善,加連翹、金銀花消炎、散結消腫。3診斑疹明顯,去溫補肝腎之品,酌加郁金、香附疏肝理氣,蒲公英、薄荷散結消腫。4診加川芎、赤芍行氣活血。隨訪患者丘疹明顯好轉。
PCOS合并痤瘡是易診難治性疾病,中醫治療此類痤瘡多從腎虛肝郁、腎虛痰實、腎虛血瘀論治。徐師治療本病亦從腎論治,以“腎-天癸-沖任-胞宮”女性生殖軸學說為理論基礎,營衛運行之氣為通路,從腎陰腎陽虛衰,導致沖任失調,胞宮失養,經脈循行失常,繼而營衛之氣失衡論治。徐師善于從源頭論治,使腎陰得滋,腎陽得溫,陰陽之氣相順接。其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使沖任得通,痤瘡得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