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躍
(新疆消防救援總隊和田地區支隊,新疆和田 848000)
隨著社會經濟和城市化建設的高速發展,民用建筑不斷朝著高層化、大型化、多功能化方向發展,這類建筑往往存在著風險隱患多、火勢擴展速度快、火災撲救面小、疏散難度大等特點,高層建筑不斷拔地而起,由此造成高層建筑火災發生頻率逐年上升,給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帶來了巨大的威脅,也對消防救援機構的災害處置提出了考驗。針對高層建筑的現狀特性,從分析研判高層建筑消防安全風險入手,就如何采取科學有效的技術措施做好高層建筑火災處置工作進行探討。
高層建筑火災火勢蔓延速度快,主要原因是煙囪效應顯著。煙囪效應是指戶內空氣沿著有垂直坡度的空間向上升或下降,造成空氣對流對流加強的現象[1]。煙囪效應的強弱主要受到“煙囪”內外溫差和高度的影響,內外溫差越大,高度越高,煙囪效應就越顯著,而高層建筑出于照明、采光等設計方面的考慮,在垂直方向常常呈現出大跨度、大空間的特征,助長了煙囪效應,一旦發生火災,更容易在豎直方向產生強力的空氣對流,同時大量電梯井、電纜井、樓梯等井狀結構也為高溫煙氣垂直方向上的蔓延提供了便利,有關研究表明,煙霧順著豎長井道垂直延伸的速度可達到 3m/s~4m/s[2]。
高層建筑大多有較強的綜合性,使用功能復雜,集辦公、餐飲、娛樂、住宿、商場等于一身,使用單位較多,建筑內部人員密集、流動性大,在安全管理上即使有完備的規章制度也難以落到實處,容易出現安全管理漏洞和安全隱患。同時,高層建筑通常有較高的智能化水平,各類電梯、空調、照明電器、智能控制系統、計算機設備等,用電荷載大,接線復雜,容易引起過負荷、短路等電氣線路故障,從而過熱或產生電火花導致火災的發生,火勢會順著錯綜復雜的線路快速延伸[3]。其次,高層建筑的落雷機會大于一般建筑,一旦避雷裝置接地不良就會大大增加直擊雷、感應雷、雷電波侵入等危害發生的可能,形成火災隱患。
1.3.1 消防員登高困難
高層建筑發生火災后,指戰員進行滅火救援作業時往往需要佩戴全副裝備,徒步攀登樓梯奔赴火場,有時甚至需要多次往復攀登,體力消耗極大。北京消防救援總隊曾進行測試,在指戰員經樓梯攀登進入火場后,評估其滅火戰斗能力。測試結果表明,當佩戴全副裝備并攜帶相應器材裝備攀登8層后,只剩下50%的指戰員還具備滅火戰斗能力,當繼續攀登至10層,體力已消耗殆盡,完全喪失滅火戰斗能力[4]。隨著火樓層的升高,需要攜帶的水帶等器材裝備就越多,體力消耗越大。消防員體力消耗問題是制約高層建筑火災撲救的最主要問題。
1.3.2 滅火劑供給難
隨著樓層的增加,滅火劑供給難度也隨之增大。目前,多數消防站服役消防車所配備的消防泵,為中低壓消防泵,額定壓力不超過2.5MPa,實際供水高度不超過100m[5]。由于受限于水帶的耐壓程度,為消防車配備高壓消防泵并不現實,反而可能引發水帶爆裂、接口崩脫等安全隱患。另外,如果供水高度過高,水帶線路鋪設和水帶固定也非常困難。
1.3.3 現場火勢控制難
高層建筑火災的火勢控制,重點在于對垂直方向火勢延伸的壓制,將火勢控制在著火層。但是,由于高層建筑火災蔓延速度快、建筑結構復雜等特點,再加上溫度高、能見度低等問題,消防指揮員往往難以對火勢蔓延形成正確判斷,從內部進攻、火場供水和煙氣控制等技術角度實現難度較大。
1.4.1 疏散距離大
高層建筑因其樓層高、建筑結構復雜等特點,受災人員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的疏散距離過大,并且為預防火災引起電氣線路故障,從而導致電梯停用,電梯疏散模式以及電梯、樓梯并用的混合疏散模式被明令禁止,只能借助樓梯徒步疏散所需,花費時間較長。
1.4.2 人員密集
高層建筑可容納人員眾多,樓梯作為高層建筑中垂直交通聯系,具有一定的結構復雜性,在缺乏正確引導的情況下,很容易發生擁擠、堵塞甚至踩踏事件,不僅大大影響疏散速度和效率,還可能造成人員傷亡。
1.4.3 火災煙氣影響
火災中煙氣的危害性主要體現為高溫性、窒息性、毒害性、減光性、恐怖性等方面,人如果暴露于煙氣中,一方面會嚴重損害身體機能,降低逃生能力,如果大量吸入濃煙,2min~3min就會死亡;另一方面在煙氣的遮蔽下,視線受阻,很容易迷失方向并產生恐慌,極易陷入“死胡同”釀成慘劇。
高層建筑的火災預防應標本兼治,著重把好消防安全管理關,深刻認識消防宣傳的重要性,提升、筑牢全民消防安全意識和災害處置先期化理念,堅持從源頭上消除隱患。
必須加強消防管理,建立與高層建筑配套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一要明確消防主體責任,產權單位和使用單位對其擁有、使用的建筑場所具有安保責任,應承擔消防管理主體責任,逐級訂立安全責任狀,讓消防工作有人落實抓,有人具體管;二要強化日常管理,實行管理工作留痕制度,建立隱患排查臺賬,定期開展培訓、演練,加強對員工的安全培訓教育,由專人經過消防培訓合格后,定期開展油、氣、水、電管道、豎井以及人員密集場所等重點位置的消防檢查,做好記錄存檔,對發現的問題及時整改、上報;三要注重消防設施維護保養,實消防設施年檢制,緊盯對于嚴寒、霜凍極端天氣,從手動、自動兩方面出發進行整體檢測,確保所有消防設施,保證全年完整好用狀態。
現代技術不斷在創新中發展和進步,高層建筑的消防設施也在不斷趨于自動化、智能化,為高層建筑防火工作帶來極大的便利。在新時代消防技術迅猛發展的背景下,不僅要把現有的消防設施維護完備,還要進一步依托“智慧消防”建設,深入融合“物聯網”,實現24h全方位的遠程消防安全監管,及時發現問題,提前預警報警,防止災情擴大,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火災的撲救就是要滅早、滅小,在火災充分發展階段前控制火勢,能夠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受災程度和滅火成本?;馂牡谝话l現人往往是單位內部人員,消防救援人員的接警到場需要一定的時間,所以在火災前期,單位自身具備一定的消防專業力量是非常有必要的。要按照微型消防站建設標準,將人員要配齊、配強,嚴格崗位分工,實行專業化訓練,配備專業化裝備,確保發現起火第一時間將火勢控制或消滅。
消防工作必須堅持預防為主,消防培訓工作不能僅局限于幾個會消防設施操作人員,要推動“全民消防”,保證全員培訓,正確掌握滅火器、室內消火栓使用方法,懂得基本的消防逃生常識;定期開展實戰演練,尤其要針對特殊時間段,開展夜間演習、節假日演習,增強參加人員的體驗感、參與感。在安全疏散方面,應以樓梯為疏散核心,根據樓梯結構劃分為階梯區域、轉彎區域和匯入區域;為提高疏散效率,應當保證階梯區域寬度和轉彎區域面積的疏散需求,同時在匯入區域安排疏散人員,盡可能避免在該區域出現人員擁擠、阻塞現象。
《消防安全責任制實施辦法》自公布以來,進一步明確了政府、行業部門,單位主體的相關消防安全責任,高層建筑一旦發生火災,社會危害、影響都十分大,政府部門之間應當建立聯防機制,定期對高層建筑開展大規模聯合檢查,充分發揮社會網格優勢。建立會商機制,對存在問題的單位或場所應當及時指出并整改,對不配合、不重視的應當依法嚴懲,始終保持執法的高壓態勢。
首先做到救人第一,在實戰中,指揮員一定要牢固樹立救人第一的思想,積極主動部署營救力量,通過建立內攻緩沖平臺、搭建外部救人通道等方式充分發揮專業裝備優勢,形成至少3人的救援小組,最大程度節約消防救援人員體力,提高救人效率。在進行救援活動時,切忌盲目射水,堵塞煙氣排出的通道。事實證明,在亡人火災中,絕大部分是因為吸入大量有毒煙氣而死,所以在火災初起階段形成立體燃燒之前,要靈活運用火勢控制技術,壓制受災范圍。利用門控戰術配合水槍陣地和排煙機,應盡量將煙氣控制于起火房間內;利用排煙設備、防火卷簾、水槍陣地阻截、引導煙氣流動;對于已被煙氣突破的樓梯間,應試圖應用防火門和窗口,配合移動排煙裝備構建安全的煙氣流通途徑;遇有人員于冒煙窗口、陽臺呼救,應設置水槍向窗口、陽臺的被困人員處射水保護,減輕煙氣對受困人員的侵襲,人員成功獲救,要立即停止射水,恢復排煙暢通。
高層建筑火災處置力量由人員和設備組成,根據火災對象差異酌情調派第一出動力量,形成一支配套的作戰單元,以最大限度地發揮處置作戰效能。處置力量應該根據高層建筑的功能、區域、火災特點、事故規模等級,結合現有力量,吸收以往高層建筑火災處置工作的經驗和教訓,充分發揮裝備、車輛效能,以高效的人員分工配合開展處置任務作業。首先,在高層建筑比較集中的區域,應配備適合高層建筑滅火救援的多功能舉高救援車輛。其次,應增加配備大功率供水車輛,包括移動排煙、照明、供水、救援氣墊、緩降等救援器材裝備,以適應高層消防救援的需要。最后,轄區隊站應當組織好處置力量,理性、科學根據災害特點,優化車輛配置方案,最大化發揮處置力量戰斗力,提高整體消防和救援能力。
要加強對轄區內高層建筑及重要場所周邊環境、內部消防設施、重點部位的格局和進攻路徑的熟悉,真正發生火災時,能夠快速反應,完成戰斗展開。加強“六熟悉”工作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基礎性工作,不僅是作戰訓練的必然工作,也是適應新時期應急救援工作的實際需要。落實轄區熟悉、建檔、學習制度,定期演練,定期對轄區基本災害類型進行分析、判斷和評估,掌握轄區災害事故發生的規律,做好滅火、重大災害搶險救援工作,牢牢把握救火救災的主動權。
消防救援隊伍時刻做好戰斗準備,結合平時訓練和轄區熟悉,加強轄區事故特點、災害風險的調研評估,科學合理地開展有針對性的行動戰斗演習,與平時訓練相結合,打破傳統的保守訓練模式,積極創新,有針對性地開展模擬演練和訓練。(1)在日常訓練中,要圍繞“練為戰”的理念,合理、科學地進行體能訓練和業務訓練。(2)要到轄區內各重點單位制訂計劃、學習、開展演練。(3)將訓練與實戰相結合,根據個人專業素質和消防救援實踐合理規劃作戰單元,將操場訓練與模擬演練有機結合。(4)個人訓練與班組訓練相結合,突出組合訓練。(5)技能培訓與應用培訓相結合,突出適應性培訓。所有的訓練和演練都要貼近實戰,在訓練中不斷總結和創新,通過各種訓練和演練提高應急救援水平。
高層建筑由于其結構特點,發生火災往往蔓延迅速,人員眾多疏散難度較大,各種不確定因素眾多導致撲救難度大,造成人員傷亡率高,必須堅持標本兼治。在減災預防方面,要加強消防管理,強化專職隊伍建設,加強全員培訓,發揮社會化消防的作用。在災害處置方面,要靈活運用戰術思路,注重發揮車輛、裝備效能,提高作戰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