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文縣第一中學(746400)張海濤
“財政的作用”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經濟生活》第八課第一框的重點知識,也是歷年高考的高頻考點,常見于選擇題和材料分析題。不論是選擇題還是材料分析題的考查,都要求學生對財政的幾點作用做到正確理解和區分。
我們先來看一下教材對財政的作用的相關表述。教材對財政的作用做了三點較為簡單的闡述:國家財政是促進社會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質保障,國家財政具有促進資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國家財政具有促進國民經濟平穩運行的作用。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了解到學生對財政的前兩點作用比較容易理解,但對財政的第三點作用,即“國家財政具有促進國民經濟平穩運行的作用”理解比較困難,尤其是對為發揮國家財政促進國民經濟平穩運行的作用而運用的兩種政策——擴張性財政政策和緊縮性財政政策的理解更為困難。為提高教學效率,幫助學生準確理解財政的作用,現筆者將自己的粗淺認識闡述如下。
由于財政第一點作用的理解難度不大,因此其教學應適當簡化,不必深入探究。那如何開展簡化教學呢?我們先來看課本的相關內容。財政的第一點作用是作為“促進社會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質保障”,教材的相關表述為:財政通過國民收入的再分配,縮小收入分配差距,促進教育公平,建立社會保障體系與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促進社會穩定和諧。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財政的第一點作用,實際是從財政與人民生活保障的角度闡述的,凡涉及居民收入分配的調節、加大財政在社會保障方面的支出、加大財政在公共教育方面的支出等,都體現了財政的第一點作用。
由于財政第二點作用的理解難度同樣不大,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只需幫助學生進行正確區分,不必過分深入探究。如何區分?我們還是先來看課本的相關內容。財政的第二點作用是促進資源合理配置,教材的相關表述為:國家通過財政支持能源、交通運輸、郵電通信、水利等基礎設施行業的建設,支持某些地區的建設,有助于資源的合理配置。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財政的第二點作用,實際是從財政與基礎設施行業建設的關系角度闡述的,凡涉及財政支持基礎設施行業的建設,都與財政的第二點作用有關。那么財政支持基礎設施行業的建設,如在能源、交通運輸、郵電通信、水利等方面投資,為什么有助于資源的合理配置?教師在講解中需要列舉恰當的例子加以說明,以幫助學生解決這一問題。筆者在教學中是這樣舉例的:家鄉文縣山大溝深,交通極為不便。受交通條件的限制,家鄉當地的一些資源,如紋黨、花椒、茶葉等土特產不能及時運往外地,造成這些資源價格低迷、過剩甚至是浪費,而家鄉人民需要的一些外地資源也因為交通不便,不能及時運進家鄉,影響了家鄉人民的生活和家鄉的生產建設。對于家鄉和外地來講,其資源都沒有實現合理配置。假定國家為了促進貧困地區的發展,對家鄉交通基礎設施進行了必要的財政投資。幾年后家鄉的交通基礎設施得到改善,家鄉的資源能夠及時運往外地,外地的資源也能夠及時運入家鄉,這樣兩地資源的作用都得到了充分發揮,即實現了兩地資源的合理配置。而資源能夠得到合理配置,是因為國家財政的大力支持,因此,國家財政具有促進資源合理配置的作用。這樣舉例,相信能讓學生很容易就理解財政的第二點作用。
由于財政的第三點作用即國家財政具有促進國民經濟平穩運行的作用對學生來說是個難點,尤其是學生對為發揮國家財政促進國民經濟平穩運行的作用而運用的兩種政策——擴張性財政政策和緊縮性財政政策的理解更為困難,因此教師需要進行重點講解和分析,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向學生闡明,對一個國家來講,宏觀經濟要想平穩運行,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應保持基本平衡。關于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這兩個概念,教材中是這樣表述的:社會總供給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1年)由社會生產活動實際可以提供給市場的可供最終使用的產品和勞務總量;社會總需求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1 年)由社會可用于投資和消費的支出所實際形成的對產品和勞務的購買力總量。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的關系,類似之前學生已經學過的供求之間的關系:供求平衡,物價穩定;供過于求,物價下跌;供不應求,物價上漲。同樣的道理,如果社會總供給小于社會總需求,表明在這一時期整個社會能夠提供的產品和勞務總量不能滿足人們對產品和勞務的需求,最終會造成整個社會物價總體水平上漲,影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經濟的正常發展;如果社會總供給大于社會總需求,表明在這一時期整個社會能夠提供的產品和勞務總量超過人們對產品和勞務的需求,最終會造成整個社會物價總體水平下降,從而影響企業生產的積極性和經濟的持續發展。總之,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出現失衡,會造成整個社會物價水平的波動,影響國民經濟健康運行。
可分兩種情況進行講解。
第一種情況:通貨緊縮。
先看通貨緊縮的影響。如果一個國家社會總供給大于社會總需求,此時該國經濟運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約。需求不足,會導致商品銷售困難,企業生產缺乏動力,物價持續下跌,經濟增長滯緩,容易引發通貨緊縮。這里,學生可能會陷入一個誤區,以為物價持續下跌是件好事。這時教師需要幫助學生認真分析物價持續下跌會帶來的負面影響。短期來看,物價持續下跌,表明以同樣的收入,人們可以購買到更多的生活資料,因而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從長遠來看,物價持續下跌,會嚴重影響生產者獲取利潤,降低生產者生產的積極性,進而會導致生產下滑,國民經濟萎縮,影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關于這一問題,要引導學生站在長遠的角度、整體的角度來分析,否則會得出錯誤的結論。由于通貨緊縮危害巨大,世界上不管哪個國家,只要發生通貨緊縮,都會想盡一切辦法應對。
再看應對通貨緊縮的辦法。應對通貨緊縮,政府可以采取擴張性財政政策,逆向調節。具體做法是增加經濟建設支出(財政支出),減少稅收。這樣做可以刺激總需求增長,降低失業率,拉動經濟增長,促進國民經濟平穩運行。那么為什么要增加經濟建設支出(財政支出)?這是因為財政支出是社會總需求的一部分,增加財政支出,相當于增加了產品和勞務需求總量,從而刺激總需求,改善經濟運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約的局面,促使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趨向基本平衡,最終實現國民經濟平穩運行。那么為什么要減少稅收?這是因為減少稅收,對消費者來講相當于降低了消費成本,而消費成本降低會刺激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充分發揮消費對生產的反作用,拉動國民經濟增長。對生產者來講,稅收減少,意味著生產成本下降,而生產成本下降會刺激生產者增加投資需求,拉動生產,從而促進國民經濟增長。總之,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的增加,都會改善經濟運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約的局面,促使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趨向基本平衡,最終促進國民經濟健康、平穩運行。
第二種情況:通貨膨脹。
先看通貨膨脹的影響。如果一個國家社會總供給小于社會總需求,此時該國經濟運行主要受供給能力制約,即總供給不足,總需求過于旺盛,容易導致經濟過熱,物價持續上漲,引發通貨膨脹。經濟過熱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由消費引發的“消費推動型經濟過熱”,另一種情況是由投資引發的“投資推動型經濟過熱”。消費推動型經濟過熱,是由人們的消費需求過于旺盛引起的。消費需求過于旺盛,會造成生活資料價格上漲,容易引發通貨膨脹。投資推動型經濟過熱,是由人們的投資需求過于旺盛引起的。所謂投資需求過于旺盛,實際就是“過度投資”“盲目投資”。“過度”“盲目”的投資勢必造成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引發通貨膨脹。由于通貨膨脹的危害同樣巨大,世界上不管哪個國家,只要發生通貨膨脹,都會想盡一切辦法應對。
再看應對通貨膨脹的辦法。應對通貨膨脹,政府可以采取緊縮性財政政策,逆向調節。具體做法是減少經濟建設支出(財政支出),增加稅收。這樣做可以抑制總需求增長,穩定物價,給經濟“降溫”,促進國民經濟平穩運行。那么為什么要減少經濟建設支出(財政支出)?這是因為財政支出是社會總需求的一部分,減少財政支出,相當于減少了產品和勞務需求總量,也就是抑制了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的總量。抑制總需求,可以改善經濟運行主要受供給不足制約的局面,促使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趨向基本平衡,從而促進國民經濟平穩運行。那么為什么要增加稅收?這是因為增加稅收,對消費者來講就相當于增加了消費成本,而消費成本的增加會抑制消費者對生活資料過于旺盛的消費需求,從而達到穩定生活資料價格、給經濟“降溫”的目的。對生產者來講,稅收的增加,意味著生產成本的上升,而生產成本的上升有助于改善生產者“過度”投資、“盲目”投資的局面,從而達到穩定生產資料價格、給經濟“降溫”的目的。總之,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的減少,都會改善經濟運行中供給不足、需求過于旺盛的不良局面,促使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趨向基本平衡,從而促進國民經濟健康、平穩運行。
為了方便學生理解通貨膨脹、通貨緊縮和物價之間的關系,教師可以對“通貨膨脹”“通貨緊縮”兩個概念進行較為通俗的解釋。“通貨”,即流通中的貨幣;“膨脹”,即“過多”了。流通中的貨幣過多,會加大消費和投資方面的需求,引發物價上漲。“緊縮”,即“太少”了。流通中的貨幣太少,會造成消費和投資需求不足,引起物價下跌。通過這樣通俗的解釋,相信學生很容易就能理解通貨膨脹、通貨緊縮和物價之間的內在關系。
對于“財政支出是社會總需求的一部分”,學生同樣難以理解,需要教師為學生進行通俗解釋。財政支出,通俗一點來講,就是政府為發揮其自身的職能,對其手中掌握的貨幣進行支配和使用。增加財政支出,實際上也就是增加社會上流通的貨幣總數,而社會需求受社會上流通貨幣的數量和實際購買力的制約,因此財政支出是社會總需求的一部分。例如,國家為促進甘肅農業生產的發展,財政支出一億元人民幣,用于甘肅農業生產建設。這筆資金,實際上增加了甘肅對農業生產資料的社會需求,因為需求離不開貨幣,“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從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國家向甘肅農業生產方面增加財政支出,使甘肅對農業生產資料的需求增加,因此財政支出是社會總需求的一部分,而不是社會總供給的一部分。通過這樣通俗的解釋,相信學生不難理解這一知識難點。
教師在教學中需要提醒學生在把握促進國民經濟平穩運行的財政政策時注意兩點:一是“逆向調節”,即應對“通緊”要采取“擴張”的辦法,應對“通脹”要采取“緊縮”的辦法。二是同一財政政策中,財政支出和稅收變化的方向正好相反,即財政支出增加,稅收一定減少,反之亦然。當然,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最好引導學生自己總結出以上兩點,以加深學生的印象,取得最佳教學效果。
難點分析結束之后,為了幫助學生快速掌握財政的作用,教師可進行如下總結:凡是涉及國家財政在民生方面的投入的材料,都體現了財政是促進社會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保障;凡是涉及國家財政在基礎設施工程建設方面的投入的材料,都體現了財政具有促進資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凡是涉及國家增加或減少稅收的材料,都體現了財政具有促進國民經濟平穩運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