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榮弟
浙江省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特殊教育,通過兩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的推動,實施了特殊教育標準化學校建設、示范性資源教室建設、特殊學校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衛星班建設、特殊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網絡IEP平臺建設和特殊教育醫教結合等項目工程。經過7年的努力,浙江如期圓滿完成兩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的任務,全省特殊教育取得了巨大發展:基本實現了特殊教育的15年普及化、融合教育常態化、特殊教育學校建設標準化、特殊教育服務優質化、特殊教育管理智能化,有效保障了持證殘疾兒童少年“能上學”,浙江特殊教育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同時,我們也看到,全省特殊教育學校尚有27所未達標準化建設要求,送教上門比例過高、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仍然存在。推進特殊教育供給側改革,保障特殊教育需要兒童“上好學”,促進特殊教育高質量發展已經成為我省辦好特殊教育、補齊特殊教育短板的重中之重,亟待出臺一系列措施推動特殊教育加快發展,與普通教育同步實現教育現代化。
2021年12月31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等部門《“十四五”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這是國家對“十四五”特殊教育事業發展作出的頂層設計、整體規劃和工作部署。為貫徹落實國家《“十四五”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要求,我們在深入基層調研的基礎上,結合《浙江教育現代化2035行動綱要》《浙江省教育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等系列政策文件,著眼于保障每一位特殊教育需要兒童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研究制定了《浙江省“十四五”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計劃》),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本文就《計劃》的基本思路和基本要求作相關闡述。
《計劃》確定了到2025年全面建立高質量的特殊教育體系的目標,要求普及程度顯著提高,教育質量全面提升,保障機制優化完善。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計劃》按照拓展服務對象、推進融合教育、提升支撐能力三大基本思路,大力度完善了相應的政策措施。[1]
《計劃》的第一條基本思路是拓展服務對象,“系統推進”是加快特殊教育發展的一大亮點。具體包含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從縱向看,提升各個學段的服務能力。《計劃》進一步發展了特殊教育從義務教育向“兩頭延伸”的內涵,明確了學前、義務教育、高中和高等教育各個學段的工作重點,針對性更強,服務更精準。
第二,從橫向看,提供廣義特殊教育服務。《計劃》首次明確,特殊教育不再是殘疾兒童青少年的“專利”,要從輕度和中重度殘疾兒童青少年教育向重度多重殘疾和有特殊教育需要的非殘疾兒童青少年“兩頭延伸”。
第三,對建好特殊教育學校提出了更高要求。《計劃》首次提出常住人口20萬以上的縣(市、區)至少設立1所標準化特殊教育學校;有條件的地區應建立從幼兒園到高中全學段銜接的15年一貫制特殊教育學校;常住人口20萬以上的縣(市、區)都有一個殘疾人中等職業教育部(班);進一步優化聾校布局;殘疾兒童較多且現有學位不足的縣(市、區)合理規劃布局,新建、改擴建特殊教育學校;將兒童福利機構內具備接受教育能力的適齡殘疾兒童納入中小學教育并進行學籍管理,積極推動特殊教育學校在本地兒童福利機構設立特教班。到2025年不僅僅完成全省特殊教育學校的標準化建設,而且要制定特殊教育現代化學校建設標準,加快推進特殊教育現代化。
《計劃》的第二條基本思路是推進融合教育,實現“高水平融合”是“十四五”特殊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任務。《計劃》從6個方面提出提高特殊教育質量的具體任務:(1)加強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融合。(2)推動職業教育和特殊教育融合。(3)深化醫療康復、信息技術與特殊教育融合。(4)創新融合教育模式。(5)強化融合教育專業支持。(6)實施融合教育專項培訓。[2]
一要在教育安置上進一步明確普通教育優先。[3]讓所有普通學校、職業學校都盡可能敞開大門接納殘疾兒童青少年。普通學校、職業學校不僅要保障學位供給,而且要做好課程調適,提高教育的適宜性。[4]
二要深度整合教育資源。要科學整合普通教育與特殊教育,職業教育與特殊教育,醫療康復、信息技術與特殊教育,要努力實現各個部門、各類教育和各個專業領域的資源共享。
三要進一步加快特殊教育學校的轉型升級。讓普通學校真正承擔起落實融合教育的主體責任,讓特殊教育學校逐漸成為區域融合教育的推進中心、戰略大后方、戰役預備隊、戰術戰法參謀部和部門聯動總協調,成為區域融合教育的后援中心、指導中心、管理中心、資源中心、培訓中心和研究中心。[5]
四要強化融合教育專業支持。要大力推進資源教室和衛星班的學段鏈建設,加快資源教室的升級,大力推進省市縣鄉校五級特殊教育資源中心建設。到2025年基本實現有需要的鄉鎮(街道)特殊教育資源中心全覆蓋,爭創國家級特殊教育資源中心。同時要充分發揮特殊教育學校和各級特殊教育指導中心、資源中心在推進融合教育中各自的作用,要建立健全融合教育巡回指導工作制度,定期開展研討活動,推進分類干預研究。
《計劃》的第三條基本思路是提升支撐能力,以“高水平保障”促進“高水平發展”,這是“十四五”特殊教育事業發展的努力方向。《計劃》從5個方面提出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機制的具體任務:(1)鞏固完善特殊教育經費投入機制。(2)改善特殊教育辦學條件。(3)保障特殊教育學位供給。(4)加強特殊教育師資隊伍建設。(5)提升特殊教育服務水平。[6]在實施過程中要把握以下幾點。
一要充分認識完善特殊教育支持保障體系、提升特殊教育保障能力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進入“十四五”,特殊教育面臨新形勢和新任務。特殊教育學校孤獨癥學生和重度多重障礙學生比例不斷攀升,教育對象更加復雜,保障難度不斷加大;融合教育全面鋪開,涉及的普通學校數量不斷攀升,特殊教育學校承擔區域巡回指導任務更加繁重;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成為時代要求,教育成本屢創新高。新的發展階段、新的工作任務、新的工作要求,提出了新的保障要求。我們要加快特殊教育相關標準如特殊教育教職工編制標準、重度多重殘疾學生經費撥款標準、面向重度多重殘疾學生教育的辦學條件標準等建設的進程。
二要保障特殊教育學位供給。要加大區域特殊教育學位需求測算,加強區域特殊教育的頂層設計。各地不僅要從特殊教育學校物理環境的角度分析學位供給數量,而且還要從師資配備的角度分析學位供給數量,統籌好市縣兩級特殊教育學位供給。
三要進一步加強特殊教育教師隊伍建設。首先要按照現有政策配足配齊特殊教育教師,穩定資源教師隊伍;其次要加強特殊教育教師職前和職后培訓,保障特殊教育教師專業能力的持續發展;再次要制定落實更加有效的激勵政策,增強特殊教育的職業吸引力。
在編制《計劃》的過程中,我們力求體現浙江的五大特色。
一是彰顯了“一張藍圖繪到底”和“兒童最佳利益”的理念,加強特殊教育工作的頂層設計和區域統籌,描繪了逐步讓特殊教育需要兒童少年能夠就近就便獲得有效特殊教育服務的發展藍圖。
二是提出新的“兩頭延伸”的目標和任務。特殊教育不僅要從義務教育階段向學前和高中段延伸,而且要從輕度、中重度殘疾兒童青少年教育向重度多重殘疾和有特殊教育需要的非殘疾兒童青少年延伸。
三是明確了特殊教育不是特殊教育學校的“專利”。普通學校應該承擔融合教育的主體責任,特殊教育應該更好地服務于地方教育的優質均衡發展,特殊教育是地方實現教育現代化極其重要的工作內容。
四是浙江特色的幫扶機制。《計劃》對本省山區26縣及新疆阿克蘇地區實施特殊教育幫扶,努力形成教育領域“山海協作”的新典范。
五是全面推進個別化教育。推動殘疾兒童少年相關數據互通共享,提升浙江省個別化教育信息管理系統功能,為殘疾學生成長制訂個性化教育方案。深化特殊教育數字化改革,推進特殊教育智慧校園和智慧課堂建設。
理念1:一張藍圖繪到底
一直以來我們都在憧憬特殊教育的美好未來,尤其是第一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實施之后,更是不懈努力于實現特殊教育的持續發展。在制定《計劃》之前,我們描繪了特殊教育未來發展的藍圖——每一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人都能就近就便及時獲得有效的特殊教育服務。其中“有特殊教育需要的人”,不僅僅指殘疾人,而且包括學習障礙、多動癥、情緒行為障礙、超常等有特殊教育需要的非殘疾人;也不僅僅是3—18周歲的基礎教育階段的兒童青少年,而是包括“全生命周期”中的所有有特殊教育需要的人。因此,從“全生涯”的視角看,特殊教育未來發展應該建立特殊教育需要兒童的早發現、早診斷、早干預機制以及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段教育、高等教育、轉銜教育和終身教育服務體系。
理念2:系統思維
系統思維要求我們不僅要從“全生涯”的視角進行縱向分析,還要進行橫向分析和交叉分析。“有特殊教育需要的人”類型多,特殊需求廣泛而多元,他們不僅僅需要特殊教育,還可能有物理治療、作業治療、語言治療、心理治療、輔助技術、就業轉銜、就業支持等更加廣泛的需求。所以,我們在進行區域特殊教育頂層設計的時候,需要考慮如何培養能適應多元特殊要求的專業人才,以及這些專業人才如何分布才能使每一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人都能就近就便及時獲得有效的特殊教育服務,并以此為核心制定相應的工作機制和政策制度。
理念3:兒童最佳利益
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要求我們落實“兒童最佳利益”理念。兒童是擁有權利的主體,“尊嚴的生存和健康的發展”是兒童最佳利益。[7]“尊嚴的生存”是首要人權,指兒童享有生命安全和生活保障受特殊保護的權利,這一權利包括衣食溫飽、個人的歡樂、個人與他人及環境的和諧共生、生命的延續和有尊嚴的活著。“健康的發展”首先是平等(無歧視),這一權利包括教育權、基本自由的保障、參與權、休息權等。所以,促進兒童的尊嚴和價值感以及對他人人權和自由的尊重,也是落實《計劃》的核心理念。
理念4:需求導向
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還要求我們落實“需求導向”理念。特殊教育需要兒童是一個個體差異極大的群體,以其實際需求為導向是遵守“精準施策、促進公平、尊重差異”原則的最好體現,是提高教育質量的根本和努力方向。《計劃》首次提出“以適宜融合為目標辦好特殊教育,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質量”。提高教育的適宜性,必須遵循以特殊教育需要兒童的實際需求為導向,進行包括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教學材料、教材呈現、教育策略、教學方法、教學進度、作業布置、教育評價等在內全方位的課程調適。
理念5:遵循規律
《計劃》在總體要求中明確“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特殊教育規律,堅持政府主導、精準施策、促進公平、尊重差異的原則,加快健全特殊教育體系,不斷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機制,以適宜融合為目標辦好特殊教育,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質量”。“遵循規律”是“精準施策”“提高質量”的必然要求。“遵循規律”要求我們遵循生命發展的規律,遵循特殊兒童發展的規律,遵循特殊教育規律,按照這些規律開展教學模式變革、人力資源調配機制變革和組織變革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