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勇 陳亮 羅麗 敬莎 余詩情
生活數學新教材呈直線式編排,內容具有抽象性,但培智學校學生智力水平低、識記慢、遺忘快,生活數學課堂教學往往較難取得很好的效果。《培智學校義務教育生活數學課程標準(2016年版)》提出應充分調動學生多感官參與,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啟發學生思考;應采取有效的溝通手段和多元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積極思考、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操作性教學是教師引導學生依靠操作實物進行的一種動態學習活動,能讓培智學校學生通過動手實踐的方式參與教學活動,完成從具體形象到抽象思維的過渡。筆者所在學校教師通過對操作性教學策略的梳理和反復實踐,歸納出生活數學課堂中操作性教學的要點,即:創設教學情境、調動學生多感官參與、開展操作活動和注重教康結合。
讓認知活動受限且生活經驗缺乏的培智學校學生在情境中開展操作學習與練習,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關系,豐富學生的體驗,使學生更好地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生活數學“常見的量”“數與運算”“圖形與幾何”等內容教學中,教師都能引導學生在情境中進行操作學習。
例如教學《6減幾》一課時,教師創設了“果園大闖關”的情境,以摘水果活動貫穿教學全過程,包括“學一學”“列一列”“擺一擺”“練一練”等,使教學變得生動有趣。如在“擺一擺”環節中,教師設置了摘桃的情境,引導學生通過“擺一擺”的操作,鞏固所學新知“6-1=5”,具體設計如下:課前準備貼有6個桃子圖卡的操作板,班上學生每人一份,要求能力較強的學生能用斜線劃掉1個桃,并獨立在操作板上寫出算式“6-1=5”,如圖1;能力一般的學生動手從操作板上摘下1個桃,并在教師的語言引導下在操作板上擺一擺算式,如圖2;能力較弱的學生在教師的輔助下知道“-1”要從操作板上拿走1個桃,如圖3,并通過點數操作板上還剩下桃的數量知道算式“6-1=”的得數。
培智學校學生以動作直觀、實物直觀思維為主,難以理解抽象的數前概念、數學符號、幾何空間概念。在生活數學課堂教學中,若教師只在黑板上講授知識,學生很難集中注意力學習,課堂參與度較低;若教師能提供直觀形象、生動有趣的操作素材,并帶動學生通過看一看、聽一聽、指一指、擺一擺、摸一摸等操作進行學習,則可以更好地刺激學生的視、聽、觸等感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豐富學生的數學體驗。
例如教學《有沒有》一課時,教師可以通過給予視覺刺激引導學生學習。教師課前準備1個橘子、2個籃子,教學時先引導學生識物,接著將橘子放進一個籃子里(如圖4),引導學生看一看哪個籃子里有橘子,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說一說,能力較弱的學生可以指一指。這時,教師結合動作進行小結:這個籃子里有橘子;這個籃子里沒有橘子。接著還可以變換籃子的位置,再問一問學生。教師還可以通過給予聽覺、觸覺刺激引導學生學習。教師課前準備2個不透明的杯子,其中1個杯子里裝有花生米。教學時可讓學生搖一搖、聽一聽,哪個杯子有聲音則有花生米,反之則無;也可讓學生摸一摸,能摸到則有,反之則無。通過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可以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有”“沒有”。
生活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提供豐富的操作材料,讓學生在動手做的過程中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掌握抽象的數學知識。學校教師將生活數學課堂中的操作性活動分為探究型操作活動和體驗型操作活動兩類。
其一,探究型操作活動。探究型操作活動即教師提供操作材料,讓學生經歷數學問題解決過程進而獲取知識。雖然培智學校學生存在智力障礙,但教師仍應提供適宜的支持手段,引導學生通過探究型操作活動發揮學習的主體性,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基于培智學校學生的特殊性,探究型活動在生活數學“數與運算”“分類與統計”板塊教學中能得到較好的運用。例如在教學《5的分成》一課時,教師可以設計簡單的分成式操作板,根據學生的愛好準備操作材料,如若干蘋果、梨、草莓等圖卡,引導學生探索分成式。對于能力較強的學生,可進行按數取物操作,先讓學生從操作材料中拿出5個圖卡并貼在上面的方框里,然后讓學生自己動手探究5的分成式有哪些,并在作業卡中記錄,如圖5;若學生不能自主探究,教師口語引導學生動手分一分,把上面的圖卡分在下面左右兩個方框里,即可得出分成式,貼回去還可以驗證分成式的正誤。對于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師直接提供數量為5的物品,讓學生將之貼在上面的方框里,并以語言引導其動手分一分,把上面的圖卡分在下面左右兩個方框里(如圖6),然后引導學生根據操作板說出分成式。這個操作板可以反復使用,引導學生經歷數一數、貼一貼、分一分、看一看的過程,探索數的分成。把操作板倒過來也可以運用到“數的組成”教學中。
其二,體驗型操作活動。體驗型操作活動是教師引導學生經歷動手操作的過程,體驗生活數學的知識,而不僅僅關注學生是否習得某一知識。該活動的提出主要針對某些較難理解的概念和學習能力較弱的培智學校學生。例如在教學《分類》一課時,感受新知環節,教師出示提前準備好的操作材料(黃色、綠色銀杏葉若干,操作板1個),并問:“這是什么?”能力較強的學生回答:“好多樹葉呀。”教師追問:“樹葉有哪些顏色?”學生回答:“有黃色的,有綠色的。”在詢問學生喜歡什么顏色的樹葉后,教師說:“我想把所有黃色的樹葉送給A學生,所有綠色的樹葉送給B學生,但綠的、黃的樹葉混在一起,沒辦法送,怎么辦呢?”學生經過思索無法回答,教師提示“可以把這些樹葉先分類,再送給同學們”,同時將樹葉在操作板上分成2組。然后請能力較弱的學生和老師一起完成樹葉的分組擺放,體驗和感受把相同顏色的樹葉放在一起就叫分類,如圖7。在學習《分類》時,能力較強的學生可自行通過操作板動手操作,如圖8。
培智學校學生大多伴有動作、言語、感覺統合等方面的障礙。教師在教康結合理念指導下開展操作性教學不僅能夠達到教學目標,還能使學生的功能(包括運動功能、感知功能、日常生活功能、溝通功能、認知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等)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或代償,讓生活數學課堂教學更具成效,助力學生全面發展。
例如在教學《粗細》一課時,教師在課前準備若干個小鏡子、24色彩鉛筆筒和12色彩鉛筆筒。課前律動時,教師帶領學生做一遍口舌操。然后,教師板書標題“粗細”,分發小鏡子,讓學生看著鏡中的自己再做5遍圓唇動作和咧嘴笑的動作。接著教師用夸張的口型說“粗”“細”,學生跟讀,如圖9。學習新知時,教師給每名學生分發一個24色彩鉛筆筒和一個12色彩鉛筆筒,讓學生用雙手分別同時握住24色彩鉛筆筒和12色彩鉛筆筒感知粗和細,并依次同步說“粗”“細”。如此,學生不僅學習了數學知識,還鍛煉了手部精細動作,進行了語言發音訓練。
生活數學課堂中操作性教學的開展,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使其感官知覺功能和精細動作能力得到發展、自我效能感得到提高、更加有效參與課堂教學,推動生活數學的教學目的真正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