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少煜/江蘇省鎮江市農業農村局
都市農業是指利用田園景觀、自然生態及環境資源,結合農林牧漁生產、農業經營活動、鄉村文化及農家生活,為都市消費群體提供休閑旅游、體驗農業、了解鄉村的新型場所,是一種聚農業生產、生活、生態于一體的新業態,對促進農民增收、加快鄉村產業轉型升級和美麗鄉村建設具有重要推動作用。近年來,鎮江市堅持把發展都市農業作為鄉村產業振興的新引擎,以打造教育農園、觀光田園、民宿莊園、城郊菜園為著力點,促進農業與文化、教育、康養、旅游等深度融合。
以研學為導向打造教育農園。發展集農事體驗、農業科普、休閑觀光等為一體的綜合教育農園,開展多種類型的研學活動。推動鎮江市蔬菜研究所與市中山路小學、潤州耕讀幼兒園、潤州滿天星公益服務中心等開展合作共建,將科普教育與農業休閑相融合。打造世業洲綜合實踐基地,建設戶外拓展訓練基地、農業科技示范園、文化體驗教室等系列場館。
以節慶為載體發展觀光田園。全市已建成休閑觀光農業經營主體600余個,國家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園區)18個,省級主題創意農園14個,每年舉辦草莓、櫻花、葡萄、茶葉等各類主題節慶活動20余場次。揚中河豚文化節連續舉辦了十八屆,年接待游客超90萬人次,水產銷售日均超過15噸。目前,各類農事節慶活動每年吸引游客230萬人次,實現綜合收入2.2億元。
以個性為特色發展民宿莊園。以世業洲、江心洲、茅山等為重點區域,引導經營者利用空閑房間等閑置資源,植入福地文化、民俗特色和風土人情等,為游客提供個性化住宿,體驗農莊式田園生活,實現在家門口“賣風景”。目前,全市在省級星級鄉村旅游區、省級以上旅游度假區和省級以上鄉村旅游重點村等范圍內建成鄉村民宿110余家。
以需求為導向發展“城郊菜園”。通過網絡平臺眾籌,在世業洲開心農場及城市周邊農業基地,推出菜園認購。同時,積極推進“陽臺蔬菜”建設,精選出可耐寒越冬,株型美觀的優良品種播種育苗,市民通過網絡平臺認購并接受全程技術指導,靈活運用自家陽臺或房頂閑置空間進行種植。
產業融合度較低。目前全市都市農業產品多停留在初級產品,精深加工不多,沒有形成自主有特色的品牌與產業鏈,市場競爭力較弱。
發展模式缺乏特色。大都圍繞農家樂模式開展產業發展,未能充分將農業與資源稟賦、旅游產業、文化內涵等結合起來,雷同性競爭造成經濟效益不高。
科技創新能力不足。都市農業科技含量總體偏低,生產設施和配套設備還不完善,農業機械化程度還不高,良種繁育水平和質量亟需提升。
農業多功能性開發不夠。都市農業發展多側重于經濟功能,對農業文化、生態、教育等其他功能拓展不夠重視。
鎮江市都市農業發展,要立足長三角一體化、南京都市圈等戰略,主動適應區域消費能力升級,落實“12345”五大舉措,推動都市農業向特色化、生態化、科技化、高端化、精品化發展,構建與城市功能相匹配的現代都市農業發展格局。
強化一個規劃統領。加強頂層設計,按照“城在田中、園在城中、城田相融”的山水田園理念,優化都市農業發展布局。平原區包括丹徒、丹陽構成的都市核心區和以揚中島為核心的江島特色發展區,重點發展優質高效特色農業、休閑農業等,構建“城在田中”的城鄉形態;丘陵地區包括以句容為核心的丘陵特色發展區,重點發展丘陵特色農業、生態農業、康養農業、休閑農業等;城郊區包括市區城郊,重點發展休閑農業、景觀農業和農業服務業等,構建“園在城中”的城鄉形態;在生態平衡區重點發展特色原生態農業、創意農業等,構建“城田相融”的城鄉形態。
打造兩個發展載體。一是打造產業價值模塊。樹立平臺思維和模塊思維,以“互聯網+” “特色小鎮+” “園區+”等多種形式打造都市農業發展平臺。依托丹徒恒順香醋小鎮、句容丁莊葡萄小鎮等特色小鎮打造都市農業產業聚集平臺;利用高鐵站、高速公路服務區等公共設施打造農產品展示平臺;參照溧陽一號公路模式,利用鄉村公路網絡打造農旅文融合發展平臺,構建句容、丹陽、丹徒“鄉村生態大道”,丹陽、丹徒“吳文化歷史長廊”等將鎮江鄉村的歷史文化古跡、特色農產品村莊、傳統文化村落串聯起來。二是打造現代農業產業園區。農業園區作為都市農業發展集聚資金、人才、科技等的落腳點,必須按照政府搭臺、市場化運作的模式,加強體制機制創新,突出項目支撐,打造成“農戶種養、企業加工、休閑旅游、循環生態”產業融合發展新業態的典范,逐步形成農業種養、農產品加工、農業休閑、農業服務、農耕文化等園區發展格局。結合鄉村全域旅游的模塊化鏈接路徑,將農業產業園納入鄉村全域旅游的景點模塊范圍,增強園區的生產加工功能、農事體驗休閑功能、科技引領功能、技術孵化功能、科普教育功能。

句容巖藤農場
探索三條發展路徑。一是加強農文旅融合發展。充分考慮資源稟賦,深入挖掘本地農、商、文、旅、體產業特色和優勢,實施“農業+旅游”“農業+文創”“農業+康養”“農業+會展”“農業+電商”等系列行動,重點發展鄉村旅游、康養旅游、文化創意、科普教育、會展農業等新業態,促進農業多種功能深度融合發展。同時,積極推動在城市中融入農業多種功能,創新發展社區農業、“陽光菜園”、城市農業公園等新業態,使農業從傳統的鄉間田頭逐漸擴散融入城市生活,促進城區市民與農業的“零距離”接觸。二是強化科技創新驅動。加快科技創新與推廣,深化與省農科院等科研院所的戰略合作,提升產學研合作水平。注重科技創新和人才培育相結合,以技術創新帶動產業競爭力提升,結合智慧農業、大數據、物聯網技術等,培養一批專業的都市農業從業人才,吸引農業科技人員參與都市農業開發建設,教育和推廣成果轉化機制。加快培育一批農業科技型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加強農業科技基礎條件建設,構建以產業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基地為依托、產學研結合的都市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和技術支撐體系。三是探索可持續發展之路。樹牢綠色發展理念,在都市農業發展的生產方式、產業結構、空間布局和體制機制上多管齊下、協同推進,全面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推動農業廢舊農膜、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置,加強土地、水、森林等資源保護和合理利用,把山水林田湖作為一個生命共同體統籌謀劃,努力把都市農業區域打造成可持續發展的示范區、城市的后花園。
優化四類要素支撐。一是優化人才要素支撐。大力發展都市農業,離不開農業人才這一根本要素,緊緊聚焦都市農業領軍人才、基層農技人才、鄉土特有人才、高素質農民等各類人才,從項目支持、人才安居、生活保障、金融服務、培訓培育等方面 “做足文章”,實施更加積極、開放、有效的政策措施,為推進都市農業提供人才支撐。深入推進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探索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二是優化土地要素支撐。多措并舉,推動設施農業政策、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項目用地政策落地落實。探索宅基地依法自愿有償退出有效路徑,盤活農村存量建設用地,創新“點狀用地”供給方式,探索實行“點狀用地”及“混合用地”供地方式,精準支持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項目。充分發揮國土空間規劃對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發展等都市農業規劃的指導和約束作用,鼓勵以長期租賃、先租后讓、租讓結合、土地入股等方式解決都市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用地需求。三是優化資本要素支撐。整合涉農財政資金,拓寬支農資金籌集渠道,創新探索財政投入支持方式和投融資模式,引導撬動社會資本投入農業農村,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支持、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鼓勵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積極推廣 “鎮農貸”“助力貸”產品,采取風險補償的方式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提供增信。四是優化服務要素支撐。建立健全面向小農戶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快發展面向小農戶的托管式、訂單式、一站式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在小農戶急需的農資供應、綠色生產技術、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農機作業、農產品倉儲烘干、初加工等服務領域提供多形式、多元化服務。建立與信息技術結合的農業社會化在線服務平臺,探索農業社會化服務的“互聯網+”模式。
擘畫五種發展方向。一是綠色高效農業。主要包括綠色動植物農業、藍色農業、菌類農業、設施農業、觀光農業、環保農業、信息農業。對于全市而言,發展綠色農業既符合本地環境特征,也符合城鄉互補的市場需求。目前,全市以推廣“戴莊經驗”為抓手,以村社共建、綠色發展為“雙核”,以品牌建設為支撐,大力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增效、生態種養結合、農田廢棄物綜合利用、農產品產地環境保護等工程,建設市級生態循環農業示范村10個,綠色高效農業發展取得較好的發展成果。要以農業生態環境監測、農業面源污染防控、耕地質量保護、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秸稈綜合利用、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等為重點,強化農業綠色生產示范,加強綠色地理標志保護工程建設,高質量推進綠色優質農產品基地建設,促進農業綠色發展。二是生態立體種養。2013至2017年我國居民人均主要食品消費量中,水產類食品的消費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尤其江蘇和上海兩地,2017年人均水產類的消費量均位列全國前五名。這一消費趨勢正好符合鎮江生態養殖業的典型特征,作為江南著名的魚米之鄉,魚類資源非常豐富,全市境內還擁有長江魚類90多種,深受都市中高端消費者的喜愛。隨著消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水產品的新鮮度要求越來越高,由此導致水產品的供應地不能距離市場過遠,而鎮江地處滬寧線上,距離南京、蘇州、上海等中高端市場非常近,具有較大的區位優勢。“稻蟹共作”“稻鴨共作”等生態立體種養將是全市都市農業發展的重要產業方向。三是休閑觀光農業。鎮江所處的長三角區域,經濟發展已經處于后工業時代,人們的需求不僅僅滿足于對農產品質量和安全性的要求,還希望能夠從農業生產活動中體驗優美的田園風光和傳統農耕文化,這就給全市發展融合鄉村物質環境、文化傳統、風俗習慣、以及農業自身生產特點的休閑農業提供了廣闊空間。目前,全市已經在發展休閑農業方面進行了大膽探索,并建成了較具地方特色的典型案例,如句容市茅山鎮的得撒石磨豆腐村。該村整體建筑群落包括院落、天井、游廊、胡同、小巷、街道、院門等傳統民居建筑元素,體現了江南民居的建筑特色。豆腐村致力于打造自然、古樸、雅致的鄉村旅游景點,使游客充分享受到全市地道的鄉村風味、江南古鎮的韻味,通過特色農產品種養殖、豆腐加工、餐飲住宿、采摘體驗等,較好地實現了鄉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吸引了滬寧線上大批游客來此休閑度假,品牌具有了較高的知名度和較好的美譽度。要注重發揮休閑農業底板功能,增強內生動力,打造都市后花園。較小農地規模的經營主體需注重發展休閑觀光、民宿以及餐飲等供人們休憩、體驗為主的項目。較大農地規模的經營主體需注重發展農業文化功能, 融合農業特色,打造鮮明文化印記,以提升休閑農業產業文化軟實力和核心競爭力。四是康養農業。康養農業,是健康農業與養生農業的結合,將傳統的第一產業要素與第三產業要素相融合,以健康為宗旨,以“三農”為載體,以科學養生方法為指導的新業態,本質是為健康長壽服務的農業。康養農業對環境要求很高,必須潔凈、綠色、生態、營養、安全、有效,因此要有適合的“六度稟賦”即光照度、土成度、水量度、海拔度、綠化度、配套度(指設施、技術、知識等)。鎮江具有發展康養農業的先天優勢:自然稟賦優越,溫度適宜、水源充足、農產品豐富、森林覆蓋率高;市區擁有江蘇大學、江蘇科技大學等知名高等學府,周邊南京、上海等地更是中國高校、研究院等最集中的地區之一,具有強大科技支撐;擁有3000多年歷史文化,養生文化源遠流長, 歷史上涌現了許多如晉代葛洪、南朝陶弘景等養生大家,積淀了豐富的傳統醫藥與養生理論和方法,而悠久的養生文化為全市發展康養農業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條件。經過多年努力, 全市已發展了一批有一定規模、設施較好的養生休閑農業基地。例如,丹徒區辛豐鎮的龍山白鷺島生態休閑區、句容春城鎮的句容南山農莊、句容萬山紅遍農莊等。但是,目前全市專門以健康養老為主要內容的康養農業相對于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而言,仍然存在較大的供給缺口,可以充分利用本地自然資源和文化傳統優勢,積極鼓勵發展健康農業。五是鄉村數字文化。全市擁有建設數字鄉村的良好基礎,2019年廣播、電視、4G網絡全市覆蓋率100%,有線電視數字化率96.4%,4G用戶占移動電話用戶比例達79%,固定寬帶接入133.31萬戶。同時,在數字化應用方面進行了大膽的創新探索。2020年全市電子商務交易額突破5000億元,智慧物流、跨境電商等得到迅速發展,以上實踐為全市數字鄉村產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示范,展現了數字鄉村產業發展的廣闊空間。在數字技術日新月異的時代,利用數字技術,通過“數字內容+傳播”模式,打造基于鄉村文化的“數字創意+產品”“數字平臺+文旅”“數字工具+創客”,以鄉村空間為載體,鄉村文化為內容,數字技術為支撐,鄉村創業為手段,衍生鄉村數字新產業。董永故鄉的孝文化、華山畿的鄉村愛情文化、茅山道教的養生文化等,都可以融合在農產品當中,開發出諸如葛根茶等帶有文化內涵的農產品,甚至可以開發出以鄉村農耕文明為內涵的數字文化產品,提升農業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