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
語文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其要素包括語文知識、語言積累、語文能力、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思維能力、人文素養等。《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課程目標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設計。三者相互滲透,融為一體。目標的設計著眼于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通過多種途徑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那么,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呢?
一、優化課程教學目標,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從語文教學的三維目標來看,語文素養的培養具體包括以下幾點:
(1)在知識和能力方面。首先語文課程應不斷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這里的知識包括現代漢語知識、作家作品知識、文章知識、文化常識和科普常識、社會常識等。其次,語文課程應不斷發展學生的語文能力,包括識、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和綜合事件能力,這些能力均適合學生實際的需要。同時,還要發展思維能力,語文課程尤其應以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力為重任,讓學生初步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
(2)在過程和方法方面。在學習的過程中要養成習慣,要注重語感、要用心感悟。例如,教學《難忘的潑水節》一課的結尾:“多么幸福哇,1961年的潑水節!”“多么令人難忘啊,1961年的潑水節!”我用投影片出示了另外兩個句子,讓學生進行對比:“1961年的潑水節多么幸福哇!”“1961年的潑水節多么令人難忘啊!”二年級的學生雖然不知道前兩個句子運用了倒裝的修辭手法,但卻體會到了這里的強調作用,強調的是因周總理的到來,傣族人民的幸福之情、難忘之感。至于方法,新課程指出語文一定要使學生“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真正會學、主動地學。語文學習方法比較多,如識寫字的方法,朗讀、默讀、精讀、略讀、瀏覽的方法,理解文題、句子、分段、概括段意、抓住主要內容、歸納主旨中心的方法,鑒賞文章詞語句子和寫作特色的方法,評價思想情感價值觀的方法,各種寫作方法等。“過程和方法”是一個隱性的維度,支撐語文素養的形成發展,也是語文素養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和內涵要素。
(3)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首先語文課程應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這是愛國主義情感在語文課程上的具體體現。其次,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的正確態度。關于正確的態度,新《課標》的總目標中包含:尊重祖國語文的態度;關心當代文化,尊重多元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營養的態度,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的習慣;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態度;主動學習語文的態度;敢于對自己的語言行為(包括口頭和書面)負責的態度。最后,語文課程應重視提高學生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逐步養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這里的個性包括良好的品質氣質和良好的語文品質,以及個人的語言習慣、語言風格和語言品位等。
二、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是語文實踐……”。語文實踐活動突破了課堂教學的局限,成為語文課堂的延伸和補充,厚實學生的文化底蘊,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起著催化劑的作用。其做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開展“每日一句、每周一詩”活動,古詩名句、歇后語、成語典故,名言名句等,使學生在積累展示的過程中發現了漢字里蘊含的審美價值,找到了學習的樂趣,有利于教育教學的開展,更有利于培養學生對民族文化的感情。
(2)經典誦讀活動。結合我校的“誦讀經典,文化健身”的主題活動,我在班內開展不定期的誦讀活動、朗誦會。結合新課標,精選優秀古詩文作品,涉及寫景、立志、惜時、做人、求學等方面,要求學生熟讀并背誦,并能夠談出自己的見解。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生既掌握了大量的經典詩文,又鍛煉了朗讀記憶,還陶冶了性情,培養了審美能力,深層次加深了學生的文化積淀。
(3)開展閱讀文學經典子籍活動,倡導國學育人。指導學生閱讀名著也是培養學生文學素養的有效途徑。精選古代經典子籍,指導學生閱讀。
(4)還可以指導學生辦手抄報、進行調查訪問等。辦手抄報可以鍛煉學生處理信息和運用媒介的能力,調查訪問則可以實地演練學生語言表達學會交流,讀書報告會是一種讀講結合內化閱讀體驗的實踐活動。
三、開發利用課程資源,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語文課程的學習資源無處不在,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從而更好地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如《雪地里的小畫家》一課學完后,有個學生不解地??問:“青蛙什么時候出來呀?”對一年級的小朋友來說,他們并不熟悉青蛙,但在農村青蛙是常見的“有益動物”,是人類的好朋友。于是,教師給學生布置課外興趣作業:搜集有關“青蛙”的資料,可以親自去田里看看,可以問爸爸、媽媽,也可以找找有關“青蛙”的圖片、文字、故事、歌曲等。經過搜集,同學們不但了解了青蛙的生活特點,還知道了青蛙小時候是蝌蚪,是人類的好朋友,要好好保護它等等的知識。又如《挑山工》一課中講到“登山的時候,他們走的路線是折尺形的……每轉一次身,扁擔換一次肩。”城里的孩子對挑山工為什么這樣做不易理解,農村的孩子有的做過活,挑過擔,還能講述自己是怎樣做的,課堂上引導他們結合自己的實踐談一談“這樣曲折上登,才能使掛在扁擔前頭的東西不碰在石階上,還可以省些力氣”,就能體會挑山工這樣登山的巧妙,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總之,面對語文新課程改革,我們全體教師要對語文素養有一個準確的定位和全新的理念,要順應時代的要求,與時俱進,深入領會課程標準精神,潛心課程改革,真正全面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