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權?韓正非?徐玉玉
【摘要】? 建設出版強國的國家戰略和出版產業的進化升級,對出版學高等教育提出了培養新時代出版人才的緊迫要求,出版學科知識體系已然到了整體性變革的階段。文章論證了出版學專業推薦書目在出版學科知識體系構建中的必要性,并提供了推薦書目方案。方案具體分為傳統出版、數字出版、出版史三個類目,所選書目反映出版學最新的研究成果,以自主知識產品即國內出版學的力作為主體,適當吸收國外出版學科的經典著作,有助于完善出版學科知識體系。
【關? 鍵? 詞】出版學;推薦書目;知識體系;構建
【作者單位】劉洪權,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國家新聞出版署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編輯出版學系出版智庫;韓正非,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徐玉玉,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中圖分類號】G230-4;G642【文獻標識碼】A【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2.17.005
我國高校出版學教育至今已有40年的發展經驗。1983 年,教育部批準武漢大學開設四年制“圖書發行學”本科專業,填補了我國高等院校專業建設中的空白,成為我國出版學和出版學高等教育的開端。截至 2019 年,全國共有 721 所高校開設新聞傳播學類專業,其中,編輯出版學專業建設點 71 個,數字出版專業建設點 19 個,每年培養近 5000 名出版學專業的本科生[1]。近年來,為出版產業培養人才的高等教育出版學學科,在出版產業和高等教育的社會場域內壓力劇增,一是業內學者認為出版學科教育未能有效滿足出版產業的人才需求,二是出版學科沒有被列入教育部1998年一級學科目錄。出版學科在高等教育場域內非一級學科的狀態,嚴重制約了出版產業的發展, 出版學科知識體系已然到了需要進行整體性變革的階段。
一、出版學專業推薦書目與出版學科建設
2020年,教育部啟動專業學科目錄調整,出版學界、業界眾多專家借此契機,強烈呼吁將出版學升為一級學科,以此提升出版學學科建設水平。業界學者如聶震寧、于殿利、郝振省、方卿、張志強等撰文論證出版學科作為一級學科的必要性,掀起了出版學科建設論證的熱潮。聶震寧認為,2020年是新一輪學科目錄的調整期,教育部應將出版學設為一級學科,理由至少有五個:出版業在國家文化建設中發揮獨特作用的需要;出版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需要;出版業進行產業轉型升級的需要;出版業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的需要;出版學科建設和發展的需要。新聞學、傳播學和出版學是3個平行的學科,教育部應將目前的一級學科“新聞傳播學”調整為“新聞出版傳播學”,讓出版專業高等教育合理地躋身于一級學科的行列[2]。張志強認為,中國出版事業和出版產業的發展離不開高端人才。只有將出版學作為一級學科列入國家《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才能解決目前出版教育中的問題,進而推動出版業的發展,促進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提高,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增強國家治理能力。出版各界的努力也使這一設想成為可能[3]。
眾多學者強調了設立出版學一級學科的必要性,并從人才培養體系、學術體系以及話語體系三個層面,對如何建設自主知識體系的編輯出版學學科,展開了一系列探討。周蔚華提出中國特色出版學理論體系的基本架構包括導論、出版主體、出版客體、出版過程、出版管理、出版效果六個部分,并從不同角度闡述出版定義、服務對象、出版產品屬性以及出版活動順暢進行的保障條件等[4]。方卿將著名科學哲學家庫恩的范式理論引入出版學科建設,認為范式的建立是學科成熟的重要標志,常規學科必然有其學科范式。深入研究學科自身的范式,對處于“前學科”時期的出版學來說具有深刻意義。挖掘學科自身的范式有助于規制學科發展,推動其走向成熟。庫恩在定義范式時,曾明確教科書或經典著作是構成范式的七個要素之一[5]。經典范例成為構建獨立的出版學科范式的核心內容之一。
學科范例的經典性是衡量學科范例的學術質量與認同度標準的指標之一,具體表現為范例對學科研究對象的洞察深度以及學科共同體對其學術價值的認同度。也有業內雜志編輯曾鼓勵國內的專家學者為編輯出版專業的學生開具推薦書目,但結果不甚理想。由此可看出設立權威、專業的出版學專業推薦書目在出版學科建設中的必要性與緊迫性。
二、出版學專業推薦書目現狀
清代學者、考據學家王鳴盛在其學術名著《十七史商榷》中指出:“凡讀書最切要者,目錄之學也。目錄明,方可讀書。不明,則終是亂讀。”[6]專業推薦書目對形成學科共同體有示范和傳承的作用,因而受到人文社會科學各學科的普遍重視。如北京大學中文系的《北京大學中文系推薦閱讀書目》包括:語言學類參考書目;文學類教材、參考書目、作品、工具書;全系必修教材、參考書;文獻專業必修教材、參考書[7]。
出版學專業閱讀推薦書目的話題是近年出版學界關注的焦點。2019年,出版學研究的核心期刊《出版科學》發布了《閱讀中的青年學者:2019 年編輯出版學閱讀書單》一文,內含21種學科青年學者的年度閱讀書籍。此外,2021年發布的《閱讀者的力量:2020年編輯出版學青年學者閱讀書單》內含18種學科青年學者的年度閱讀書籍,2022年發布的《出版學青年學者閱讀推薦·2021》內含21種學科青年學者的年度閱讀書籍。編者按指出其中存在的問題,即3年來書單越來越長,但主題越來越離散。這大致表明出版學青年學者在學科認同方面的某些特點。一是出版學研究對象與研究內容的不確定性,書單中超 7 成主題游離于出版范疇之外。二是出版學學科性質的“交叉融合”,書單主題雖然有人文學科、社會科學學科,但有不少涉及交叉或邊緣學科。三是對出版學學科范式與研究方法的高度關注和重視,書單中近半數主題直接關乎范式和方法研究。上述書單暴露了學科發展的諸多問題。如業界關注周邊或外圍領域過多,關心學科核心領域不夠;業界討論相關學科理論問題較多,關注本學科基本理論問題不夠;各學派以自說自話為主,缺乏交流或爭鳴的主題等[8]。
2020年,陳瑩、王楠調查了26 所擁有編輯出版學碩士學位授予點的高校的官網,獲得了武漢大學等10 所高校編輯出版學專業的書目清單,整理后共獲得192 本專業必讀書目,其中,學術型學位必讀書目 120 本,專業型學位必讀書目 72 本。上述必讀書目反映了當下出版學知識體系較為注重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知識,但暴露了出版學知識體系的嚴重缺陷。研究者認為,培養單位對除基礎專業知識以外的其他知識重視程度還不夠,碩士研究生的知識視域狹窄,知識廣度和深度不足,知識的時代性和前沿性滯后[9]。除了此項研究,筆者在百度上搜索出版學專業推薦書目或必讀書目,發現浙江傳媒學院編輯出版專業必讀書目等書單,為出版學專業推薦書目的建設作出了有益嘗試,但仍有可完善的空間。
三、出版學專業推薦書目的架構思路
出版學專業推薦書目展示的是學科知識體系的構成。作為一門應用型社會學科,出版學科知識體系的建構只能來自出版實踐,尤其是當代出版實踐。因此,體現當代出版的國家戰略、產業升級需求,以及出版學科的發展趨勢,是出版學專業推薦書目架構的必然邏輯。
1.服務國家出版戰略
21世紀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出版工作,設立了多項國家出版工程,如主題出版工程、國家出版基金、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絲路書香工程、出版融合發展工程等。2021年,國家新聞出版署印發《出版業“十四五”時期發展規劃》,第一次在國家正式文件中確定了出版強國建設的國家戰略,主題為出版業高質量發展,并明確2035年建成出版強國的目標。為國家出版戰略的實施培養新時代出版人才,不僅是出版學科的應然責任,也為出版學科的發展帶來了機遇。
2.服務當代出版產業升級的需求
當代出版產業處于由傳統出版向融合出版轉型的時期,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變革。數字出版、自出版、知識付費、有聲出版等形態的出現,以及出版產業技術層面和商業模式層面的創新,對出版產業人才的專業素養和培養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戰。高校出版教育必須緊跟產業實踐,培養產業緊缺的數字出版人才和面臨斷層危機的傳統出版人才,及時更新出版專業書目,構建完善的學科知識體系。
3.服務構建中國特色出版學科的需求
在出版一級學科的討論中,部分學者對出版學二級學科的設置即知識體系展開了熱烈的討論。萬安倫等認為,出版共有六大基本屬性,基于此,學界可將出版學細分為理論出版學、應用出版學、數字出版與數字閱讀3個二級學科,即新時代中國特色出版學科體系[10]。出版學科的設置方向也有國外經驗的借鑒。如張志強介紹了最新的英國學科目錄系統中出版學的學科歸屬,出版學科由原來的4個二級學科變成了3個:出版(100925)、電子出版(100926)、在線出版(100927)[11]。出版史學是出版學研究中成果最多、影響力最大的領域,也是構建出版學科體系的基礎。范軍、李芳馨認為,若業界想將出版學當作一級學科開展學科建設,就要基于出版史學的理論建構。成熟的出版史學能夠有力推動出版學的確立,出版史學的學科體系可以分為出版制度史、出版活動(包括生活)史和出版思想史[12]。
四、融合出版視野下的出版學推薦書目方案
基于上述思路,本書目方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馬克思主義新聞出版觀為統領,以《出版業“十四五”時期發展規劃》為依據,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文化強國為奮斗目標,為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出版學科和話語體系供給經典著作這一知識版塊。具體來說,書目方案分為傳統出版、數字出版、出版史三個類目,所選書目反映了出版學最新的研究成果,并以自主知識產品即國內出版學的力作為主體,適當吸收國外出版學科的經典著作,內含50種推薦書目,以構成出版學科的基礎知識體系。
1.傳統出版
傳統出版學科學術積累較為深厚,是高校出版教育的主體內容。筆者將傳統出版推薦書目分為六個部分。
一是出版及相關理論著作。主要有:習近平的《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年);《馬克思主義新聞出版觀重要文獻選編》編委會選編的《馬克思主義新聞出版觀重要文獻選編》(人民出版社,2014年);方卿、許潔等編著的《出版學基礎》(武漢大學出版社,2022年);由約翰·B·湯普森編著,張志強等翻譯的《數字時代的圖書》(譯林出版社,2014年)。
二是出版經營管理相關著作。主要有:肖東發主編的《出版經營管理》(北京大學出版社,2021年);由克拉克、菲利普斯編著,李武翻譯的《透視圖書出版》(中國書籍出版社,2016年);由阿爾伯特·N·格萊科、克拉拉·E·羅德里格斯、羅伯特·M·沃頓編著,丁以繡、林成琳翻譯的《21世紀出版業的文化與貿易》(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
三是編輯實務相關著作,包括選題策劃、編輯、校對和印刷等內容。主要有:聶震寧的《致青年編輯的十二封信》(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易圖強編著的《圖書選題策劃導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陳穎青編著的《老貓學出版》(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年);杰拉爾德·格羅斯主編,齊若蘭翻譯的《編輯人的世界》(新星出版社,2014年);陳麗菲編著的《現代圖書編輯實務教程》(蘇州大學出版社,2007);黎洪波、利來友編寫的《圖書編輯校對實用手冊(第五版)》(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年)。
四是裝幀設計與印刷相關著作。主要有:潘昱含編著的《基于視覺體驗的圖書裝幀設計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20年);李迪主編的《裝幀設計》(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2015年);孟婕、萬正剛等編著的《現代印刷技術》(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5年)。
五是圖書營銷相關著作。主要有:方卿、姚永春編著的《圖書營銷學教程》(湖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常曉武、李鮮編著的《圖書營銷7堂課》(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4年);由約翰·克雷默編著,張志強等翻譯的《1001種圖書營銷方法》(譯林出版社,2016年);王薇、陳冰潔、史文雯編著的《新媒體營銷策劃》(清華大學出版社,2022年);秋葉、鄰三月編著的《社群營銷實戰手冊:流量運營+私域轉化+團隊建設+品牌打造》(人民郵電出版社,2022年);徐沖編著的《做書店:轉型期中國書業的終端記錄(增訂版)》(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
六是出版法規和版權貿易相關著作。主要有:黃先蓉編著的《出版法規及其應用(第3版)》(蘇州大學出版社,2021年);閻曉宏的《難忘版權十三年》(知識產權出版社,2021年);張洪波的《新著作權法與熱點案例評析:中國版權法治觀察》(浙江大學出版社,2021年);姜漢忠編著的《版權貿易經略》(知識產權出版社,2018年);彼得拉·克里斯蒂娜·哈特編著,尹巖松翻譯的《版權貿易實務指南》(上海大學出版社,2021年)。
2.數字出版
《出版業“十四五”時期發展規劃》提出數字出版產業的目標為產業數字化水平邁上新臺階。數字出版產業已經成為新聞出版業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出版業發展的主要方向,相關研究著作也不斷涌現。筆者將數字出版推薦書目分為數字出版理論和數字出版實務兩個部分。
一是數字出版理論相關理論著作。主要有:國家新聞出版署出版專業資格考試辦公室編寫的《數字出版基礎(2020年版)》(電子工業出版社,2020年);徐麗芳、劉錦宏、叢挺編著的《數字出版理論、技術和實踐:數字出版概論》(電子工業出版社,2013年);陳潔編著的《數字出版商業模式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陳穎青編著的《數字出版與長尾理論》(華夏出版社,2013年)。
二是數字出版實務相關理論著作。主要有:陳昕編著的《數字網絡環境下傳統出版社的轉型發展》(格致出版社,2015年);張新新的《智能出版:現代出版技術原理與應用》(人民出版社,2021年);李俊、魏煒、馬曉燕主編的《新媒體運營》(人民郵電出版社,2020年);雷波編著的《短視頻創業:文案腳本、拍攝剪輯、賬號運營、DOU+投放、直播帶貨寶典》(化學工業出版社,2022年);陳達遠編著的《微信視頻號、公眾號、小程序、朋友圈運營一本通》(清華大學出版社,2021年);周榮庭的《運營科普新媒體:科普理論與實踐研究》(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20年);由李燕、戴燕撰寫,王維編寫的《知識付費社群:打造價值型文化生態圈》(中國紡織出版社,2020年)。
3.出版史
出版史不僅是對出版現象的歷史考察,還對當下出版學學科合法性的建構起到核心作用。有學者將出版學與其他板塊(如出版理論、出版實務等)進行對比,發現出版史學的學科合法性更強。這些學者認為,若學界考察出版史學合法性的經驗取向和規范取向,能夠增強出版學的部分合法性[13]。筆者將出版史推薦書目分為出版史理論和出版史研究著作兩個部分。
一是出版史研究理論相關理論著作。主要有:由戴維·芬克爾斯坦、阿利斯泰爾·麥克利里編著,何朝暉翻譯的《書史導論》(商務印書館,2012年);由羅伯特·達恩頓著編著,蕭知緯翻譯的《拉莫萊特之吻:有關文化史的思考》(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
二是出版史研究著作。主要有:傅璇琮、謝灼華主編的《中國藏書通史》(寧波出版社,2001年);肖東發等編著的《中國出版通史》(中國書籍出版社,2008年);王余光主編的《中國閱讀通史》(安徽教育出版社,2017年);張秀民編著的《中國印刷史(增訂版)》(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萬安倫編著的《中外出版簡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年);姚福申編著的《中國編輯史(修訂本)》(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由包筠雅編著,劉永華、饒佳榮等翻譯的《文化貿易:清代至民國時期四堡的書籍交易》(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李家駒編著的《商務印書館與近代知識文化的傳播》(商務印書館,2005年);吳方編著的《仁智的山水:張元濟傳》(上海文藝出版社,1994年);由伊麗莎白·愛森斯坦編著,何道寬翻譯的《作為變革動因的印刷機:早期近代歐洲的傳播與文化變革》(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新時代國家出版發展戰略以及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加速了出版產業的進化升級,帶來了出版業態的融媒多元,出版學高等教育亟須適應融合出版時代的人才要求。出版學科知識體系和教學實踐只有進入整體性變革的階段,才能助推出版產業的發展,實現建設出版強國的目標。本文提出的出版學專業推薦書目力圖界定出有核心區域和交叉區域的學科知識體系,以期為出版學科范式的構建貢獻微薄之力。
|參考文獻|
[1]徐麗芳,趙雨婷,田崢崢. 出版學學科建設回顧與展望[J]. 圖書情報知識,2020(5):79-93.
[2]聶震寧. 出版學應該成為一級學科的五個理由[J]. 現代出版,2020(3):5-10.
[3]張志強,楊陽. 時代之需:出版學設為一級學科的必要性與可行性[J]. 中國出版,2020(4):3-8.
[4]周蔚華. 中國特色出版學理論體系建設論綱[J]. 現代出版,2022(1):5-18+101.
[5]方卿. 關于出版學“學科范式”的思考[J]. 出版發行研究,2020(5):5-13.
[6]徐雁,譚華軍. 目錄明,方可讀書:推薦書目、影響書目、暢銷書目與讀物推廣[J]. 圖書館雜志,2014(4):30-36.
[7]北大中文系必讀書目![EB/OL]. (2022-01-03)[2022-08-20]. https://mp. weixin.qq.com/s?src=
11×tamp=1666683731&ver=4125&signature=2VmvczCtUg5trO4lFJughkl166kluKb6iS6Y4DPbzjW848pNGavmznrtBlOkHk94-e4TBNpB4zESL090Q3MtU2oRWQo97z2Jyaph6jKMVZsahyZF8mfQyvyOkhpwvT88&new=1.
[8]出版學青年學者閱讀推薦·2021[J]. 出版科學,2022(1):114-128.
[9]陳瑩,王楠. 編輯出版學碩士研究生需要什么樣的知識體系:基于國內部分高校編輯出版學碩士研究生必讀書目的內容分析[J]. 出版科學,2021(4):5-13.
[10]萬安倫,劉浩冰. 構建中國特色出版學科體系的歷史依據、理論價值和實踐路徑[J]. 中國出版,2020(12):18-23.
[11]張志強,喬曉鵬. 中外學科目錄中出版學的設置與比較研究[J]. 出版發行研究,2020(8):81-90.
[12]范軍,李芳馨. 出版史學的建構與出版學的學科發展[J]. 編輯學刊,2020(5):6-12.
[13]范軍,歐陽敏. 論出版史學對出版學學科合法性的建構[J]. 出版廣角,2020(16):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