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欣
在新媒體時代中,電視社會新聞的報道深度較之于傳統媒體時代有了很大的不同,相應地也對電視新聞編輯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編輯思維及語言駕馭能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傳統媒體時代,由于電視社會新聞報道深度不足,很多社會新聞編輯在思路方面并沒有打開,觀察問題的角度相對較窄。很多編輯對于自身語言駕馭能力的提高并不重視。進入新媒體時代以來,隨著新興媒體的崛起,行業競爭加劇。突如其來的變化使得很多傳統電視社會新聞編輯一時之間難以適應,也將其思維及語言駕馭方面的問題暴露了出來。作為肩負社會輿論引導的社會新聞編輯,努力提升能力水平、解決問題刻不容緩。
所謂電視社會新聞,是指電視媒體制作的、與群眾生活緊密相連的、對群眾生活中發生的事件進行深入報道的新聞。電視社會新聞旨在反映社會風尚、弘揚社會正能量、引導正確社會價值取向,是將人民群眾與國家、政府聯系起來的重要渠道之一。電視社會新聞反映的是人民群眾的真實生活現狀,代表的是人民群眾心中的真實想法,需要節目編輯人員思維活躍,并具備很好的語言駕馭能力,確保節目的趣味性、觀賞性等。
電視社會新聞的最大特點就是貼近性強,所有的節目素材來自群眾的真實生活,節目的目的也在于真實反映群眾生活。
電視社會新聞也具備一定的深刻性,要從大局角度來看待社會問題,以促進社會發展。
電視社會新聞還要具有很強的趣味性、生動性,要將群眾生活活靈活現地展現出來,拉近與人民群眾的心理距離,讓人民群眾可以感覺到真摯的關切。
在當前很多電視社會新聞的制作過程中,采訪記者與編輯的互動交流較少,很多編輯很難切實了解稿件中所反映的問題,所以觀眾在觀看電視社會新聞的時候總是覺得缺乏真實情感,不夠生動,不足以打動人心。
當前的電視社會新聞編輯在處理稿件的時候,往往將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文字內容方面,但形式過于單一,而且缺少溫度和深度,這就使觀眾在觀看電視社會新聞節目的時候不免產生乏味感和疏離感。
不得不承認,在當前的電視社會新聞編輯中,的確有一部分人專業素質不高。在傳統媒體時代,由于缺乏競爭,很多編輯滿足于現狀,沒有動力去提升個人素質與專業能力。而進入到新媒體時代,在新媒體的沖擊下,許多電視社會新聞編輯專業素質方面的問題便暴露了出來。很多編輯不僅語言駕馭能力明顯不足,而且固守傳統思維模式,不愿意主動學習新知識新技術。
電視社會新聞的報道目的之一是利用報道正確引導輿論導向,因此在編輯過程中需要先確定報道基調,然后再進行文字的編輯。編輯要充分了解當前社會主流價值形態,判斷新聞事件的價值,從而合理地為其后的文字編輯工作定下基調。
拿到新聞記者提交的稿件,編輯要深入去解讀事件,提煉其中有價值的內容,全面審視事件,讓編輯工作變得有價值、有意義。
新聞節目要求真實、嚴謹,但是在表達上可以采用靈活的方式。一些觀眾認為節目有疏離感,造成這種疏離感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編輯語言缺乏溫度。適當融入口語化的表達方式既是語言創新的一種嘗試,同時也是拉近與觀眾心理距離、消除觀眾疏離感的有效方式,讓觀眾從字里行間感覺到真情,感覺到正能量。這樣的方式既可以吸引觀眾的注意力,也能喚起觀眾的情感共鳴,讓觀眾感覺到被關注、被在意的幸福感。
社會新聞編輯要適應與人工智能和諧相處的工作環境,具備以新聞傳播學科為基礎的多學科、跨學科知識素養,在增強自身“腦力”的同時科學地借助互聯網“云腦”,有效提升信息傳播水平和輿論引導能力。
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傳統電視社會新聞編輯應當積極順應時代發展趨勢,正確審視當前思維模式和語言駕馭方面的問題,大膽解放思想,放手改革創新,以更貼近人民群眾的語言表達方式來提升節目的溫度,讓電視社會新聞編輯工作變得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