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敏
融媒體時代背景下,一批旨在打通政務平臺、系統回應和解決百姓關切的問題的全媒體問政節目集中涌現,在政府治理特別是政風行風建設中產生了積極的監督效應。
全媒體問政類節目是在建立責任型政府的大背景下應運而生的,融媒時代各種技術、平臺的融合,為公眾與政府的溝通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平臺,同時公眾參與政府治理的需求以及新聞媒體的監督意識都在不斷提升,種種條件催生了全媒體問政這類創新性的新聞監督節目。
全媒體問政節目充分發揮廣播直播、電視跟蹤、報紙點評、網絡互動的傳播優勢,實現了傳統媒體節目的就地轉身,打破傳統媒體新聞監督的狹隘壁壘,能夠建立紀檢監督、媒體監督與群眾監督多重監督模式,形成具有深度、廣度、長度、態度的多維度立體化的監督格局。
同時秉持建設性監督的理念,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既“服務大局,助推發展”,又接地氣、冒熱氣,更好地服務群眾,不斷拉近黨、政府與群眾的距離,促進政風行風持續好轉。
在節目頂層設計上要把握高站位原則,多部門聯合,紀檢監察部門介入,提高政治站位,形成監督矩陣。
重拳出合力,整合出效能。問政類節目首先要發力于上層,要得到當地黨委政府的重視,同時,新聞主流媒體與多家監督部門聯手,合力監督,形成自上而下的監督機制,重拳出擊,精準發力,這樣才能使監督具有震懾力。
鐵嶺廣播電視臺全媒體直播節目《民生熱線》由中共鐵嶺市委宣傳部、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市營商環境建設局、市信訪局及鐵嶺廣播電視臺共同主辦。全媒體直播節目作為監督平臺,縣市區各部門直接和群眾對話交流,面對面解答群眾問題。主辦單位作為指揮中心,安排上線單位進直播間并協調各部門之間的工作。紀檢監察部門作為“探照燈”,對一些難解決的、群眾多次反映仍然不解決的、處理后群眾不滿意的難點問題進行全程督辦,確保上線單位及縣區在參與節目直播過程中對百姓訴求真重視、真解決,對問題后續解決進展情況進行深入、長效監督,確保問題解決效果讓百姓真滿意、真受益。
縣長、局長等領導帶隊走進直播間是為了精準有效地解決問題。在與群眾對話交流中,對一些熱點難點問題,縣長、局長要立即表明態度,給百姓吃上定心丸。要把握好原則,回答問題要準確,響應要快速,問題解決要務實。
一是要準。直播中接到的群眾問題投訴,能準確解答的現場解答,不能解答的問題,節目結束后馬上列出問題清單,帶回去處理,本著一事一議、一個問題一個解決方案的原則,有的放矢地解決百姓投訴咨詢的問題。
二是要快。上線單位下節目后馬上召集相關部門召開協調會,對群眾反映的問題逐條梳理,靶向定位,逐一解決,做到快速反應,迅速處理,高效解決,令百姓滿意。
三是要狠。協調會結束后,需要到現場解決的問題,由主管領導親自帶隊到現場,了解實際情況,和百姓面對面交流,現場拍板定方案,解決問題不留空隙。對于一些政風行風領域出現的問題,一定要深挖根源,發現政風行風存在的問題,對責任人嚴肅處理,狠抓工作作風,以儆效尤。
四是要實。要求每個問題都要與反映問題的當事人進行溝通,結果怎樣,滿意與否,都要親自傾聽百姓的意見。同時把問題處理情況、限期整改情況、群眾滿意情況,限期如實反饋給節目組和主辦單位。
鐵嶺廣播電視臺全媒體直播節目《民生熱線》上線,各縣市區和各單位領導走進直播間后,對百姓反映的問題高度重視,節目結束后馬上列出問題清單,召集相關部門召開協調會,對群眾反映的問題逐條梳理,由主管領導親自帶隊到現場,了解實際情況。
鐵嶺廣播電視臺全媒體直播節目《民生熱線》2021年4月份安排縣市區領導走進直播間,因為有了縣市區主要領導的嚴格督辦,百姓反映的各地多年未解決的問題均得到快速解決或推進,比如各地各種違建(包括反映多年始終得不到解決的)均在幾天內得到拆除,鐵嶺縣夏家村幾個月沒有自來水的問題得到解決,昌圖縣豬糞水污染村民田地和自來水的問題也得到解決,此類案例不勝枚舉。一些熱點、難點問題得以徹底解決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主要領導的重視,問題解決力度加大。
在操作層面上,打破多媒體之間的對立,用好融媒體工具,全員、全息、全效,深層次互動、多維度監督。
融媒體傳播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傳播者和受眾之間充分互動的可能。其優勢在于:將電臺熱線與演播室大屏、電視屏、電腦屏和手機屏聯動起來,運用直播連線、短片播放、專家點評、網絡點評、現場調查、社交媒體參與、新媒體實時互動等多種手段,實現了融媒體節目的可聽、可看、可互動,使節目的傳播力、公信力、表現力、互動力的觸達面更加多元。
全媒體節目的出現有效彌補了傳統媒體互動性欠缺的短板,聽、視、動的完美融合不僅擴大了覆蓋面,提升了影響力,更使受眾參與節目的積極性得以充分調動和發揮。
江蘇新聞廣播的一檔全媒體問政節目《政風熱線》在直播前都會在“大藍鯨”客戶端發起征集互動貼,一檔監督類的節目直播互動量峰值可達到10萬+的留言互動量。這是基于聲音傳播、充分運用融媒體傳播手段的效果。
全媒體問政節目組成了電視、廣播、報紙、微信、微博、手機客戶端、網上直播平臺、網站等在內的全媒體監督矩陣。
全員體現在參與的人員上,官員、百姓、專家、記者、主持人、觀察員等全員參與,廣泛發聲,均衡表達,重視各方立場和訴求;全息體現在運用的手段上,充分運用全媒體各種信息表達的手段,主動設置議題,拓展傳播渠道,形成信息熱點和廣度;全效體現在傳播效果上,全媒體傳播效果得以增強,全媒體問政監督做到精準落地,同時緊密結合當地政府工作大局,釋放出綜合治理效應,從而取得良好的社會監督效果。
發揮全媒體融合橫向監督優勢,形成黨政監督、媒體監督、群眾監督多維監督框架。
第一,黨政問責。由紀檢監察部門牽頭,建立完整的問責機制,上線部門或被問責的單位要有主管領導牽頭負責解決問題,問題解決與責任落實到人頭。對限期不改或不解決問題的部門或個人,給予相應責罰。鐵嶺廣播電視臺全媒體直播節目《民生熱線》將上線單位參與上線情況、問題解決情況、群眾滿意情況,上報主辦單位,作為年底政風行風評議打分的標準之一。
第二,媒體問政。媒體監督一直是最有力最直接的監督形式,新聞人要具有政治和新聞的敏感性,發現問題、調查問題并提出問題。鐵嶺廣播電視臺《問政鐵嶺》節目,采用記者調查、暗訪等方式做足前期策劃準備工作,在直播過程中主持人分層次拋出問題,挖出深層次作風問題,后期對問題解決情況進行回訪,在節目中及時反饋問題處理結果。對一些解決得不好的問題,或群眾不滿意的問題,或采訪中發現的不作為慢作為的作風問題,在節目中進行曝光。
第三,群眾問政。群眾可以通過撥打直播間熱線電話、參與現場或網絡互動等方式,進行咨詢或投訴,對政風行風進行評判。
在監督效果上,要以追蹤問責和精準監督,對問題部門和問題責任人產生持續監督效能和持久影響力,著力破解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讓“問”轉為“責”,讓“問”落為“果”,不流于形式,問了不白問,狠抓整改,嚴格落實。
全媒體問政節目不是會場,更不是秀場,“問”只是開始,核心和落腳點在于“問”后:問題到底解決沒有?群眾是否真的滿意?問題折射出的作風問題是否受到重視并加以整改?對問題進行梳理,提出有效的方案,著力解決群眾的痛點難點問題。還要敢于處理問題責任人,敢于動真碰硬,強化責任擔當。
鐵嶺廣播電視臺全媒體直播節目《民生熱線》中,鐵嶺縣縣長走進直播間。群眾反映夏家村沒有自來水問題,牽涉到當地村委會領導班子渙散、不作為慢作為的政風行風問題,節目結束后鐵嶺縣馬上召集相關部門人員開會,不僅解決自來水問題,更整頓領導班子作風問題,做到從根源上開刀,從痛點處入手,徹底解決作風問題。
要做好監督“后半篇文章”,對全媒體問政曝光的所有問題,都進行匯總整理與責任分解,立足職責定位,限期整改到位。媒體及公眾全程監督,紀檢監察機關及時介入、主動出擊,督促相關單位和部門拿出“治病良方”,相關部門定期“回頭看”,監督問題解決是否存在“雷聲大雨點小”的現象。堅決整治不履職和不擔當、不作為、亂作為等問題,進一步健全制度、堵塞漏洞、強化管理。
靶向治療要精準,以靶向監督帶動全面懲治,這樣才能發揮全媒體監督的效力。解決一類問題,就如槍打群鳥,槍響鳥散。鎖定一個問題,才能一揪到底,連根拔起。沖著問題去,對著問題說,盯著問題改,定期進行回訪調查,嚴格追蹤“問后回聲”的效果。
對山東省某市問政節目政府回應率的調查分析顯示:涉及道路維修、環境治理、配套服務完善等領域的問題時,相關部門給出的回應時間更清晰、措施更具體,而涉及教育等覆蓋面廣的公共問題時,回應往往不清晰具體,由此可以看出,政府部門的回應效度與問題屬性緊密相關。
在節目呈現上不僅要體現溫度、熱度,更要凸顯態度,做有態度、正能量的新聞節目。
熱點難點之外要有亮點。要通過節目體現大時代的發展、小日子的改變。在啃硬骨頭和拷問黨風政風的同時,還要讓群眾看到政風行風的持續好轉。在曝光黑暗面的同時,更要讓廣大群眾看到社會主流能量,以主流媒體節目的社會公信力和影響力引導社會輿論。
辣味十足之余還要引發深思。為了適應融媒體時代受眾碎片化、個性化的接收特點,全媒體問政節目越來越多地采取故事化的新聞敘事方式,增加群眾感興趣的事件性、動態性報道,將復雜、專業甚至深奧的問題說得通俗易懂,敲響警鐘的同時更要余音不散、引人回味,激發人們思考事件背后的深層次問題。故事可以吸引流量,故事與新聞的融合,會給節目帶來更大的流量。
大浪淘沙,須臾不停。新媒體節目的全面涌現使得傳統媒體老套路的節目逐漸退出歷史舞臺,熱度與流量成為新媒體時代的“寵兒”。全媒體問政節目如何擁有熱度與流量?理念突破是關鍵。
首先,要打破傳統媒體問政類節目的高冷與生硬、嚴肅與封閉,學會新媒體的生存法則,在一些小視頻的制作、短新聞的發布上以及網絡平臺、手機客戶端、公眾號的運營上,有網感有溫度,有人設有互動。只有在網絡端和移動端掌握流量密碼,才能把準熱度脈搏。在短視頻和短新聞的制作上,可以頑皮一些,學會玩梗,運用創意,以重大題材和重大事件為發力點,實現重大主題生活化、故事化、平凡化,以小人物、平凡人的變化體現國家社會的變化,以短小活潑精致的小片段反映節目的主題思想、背景理念和社會效果。
其次,主題切入要柔軟,硬主題要軟做,用接地氣的創意思維體現節目主題,使網絡小視頻、短新聞具有設計感和視覺沖擊力,為生硬的主題賦予創意設計,做到主題柔軟接地氣,視覺驚艷出品質,創意突破開腦洞,從而可以吸引流量,提升節目的熱度和影響力,實現事半功倍的傳播效果。
融媒體時代呈現的信息本身就是多維度、多立體面的復雜影像,它打破了傳統媒體各自獨立的信息發布狀態,使信息更具頑強的生命力和持久的影響力。
有破才有立,有融才有新,有新才有贏,從簡單的信息疊加到多維度的融合,從單純的新聞監督到立體化的全媒體監督,全新的全媒體監督模式勢必對政風行風建設產生積極的助推力,使全媒體問政節目煥發長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