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軍
(蘇州市消防救援支隊姑蘇區大隊,江蘇蘇州 215000)
隨著我國城鎮化、工業化的不斷發展,以東部某市為例已高達29%,土地已然成為最稀缺的資源。老城區內的房屋由于歷史文化保護,拆遷成本高、翻建難度大等原因,造成古城區內保留了許多磚木結構且年代悠久的建筑,部分控保建筑和名人故居均處于居民居住狀態,而歷史建筑由于陰冷潮濕、居住條件相對較差,往往被住戶自行裝修改造,給建筑內部結構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一旦遭遇暴雨、暴雪、大風、冰雹或者大火等極端天氣及情況極易形成房屋倒塌,居住群體多為行動不便的老人,很容易造成人員傷亡。據不完全統計某區自2017年以來共發生17起房屋倒塌,其中因火災倒塌的有7起,因雨雪大風倒塌的有8起,因房屋穩定性不足倒塌的有2起。造成人員受傷13人次,造成人員死亡4人。這僅僅是一個10多平方公里的古城區的數據,老舊房屋的倒塌救援也成為綜合性救援的一個難點,本文就老舊房屋的倒塌如何處置淺談一些基本對策。
以某古城區為例,古城區位于某市中心位置,是四周由護城河包圍著的一塊約14.2km2的區域,沉淀了悠久的歷史。古城區文物古跡多、人口稠密、道路狹窄、交通擁堵、建筑密度大。古城區傳統建筑主要采用抬梁式的磚木結構,部分為純木質結構,屋頂的屋脊、檐口及山墻面構造賦予了建筑輕巧、小尺度的特征,建筑對于本地區的材料的運用賦予了建筑粉墻黛瓦的外部形象,在彰顯美觀的同時,由于建筑材料、結構特殊,加之年代久遠,也存在著較大的火災隱患和巨大的倒塌風險,一旦遇到臺風、暴雨、雨雪等突發災害,極易造成居民生命財產安全受損[1]。
古城區房屋倒塌的原因大致分為2類:
一種是由自然災害形成的事故,如雨雪、臺風等極端天氣引發的房屋倒塌事故,該種坍塌一般具有前兆,地方政府相關部門會提前發布避險通知。
另一種是由于人為的因素造成的房屋倒塌,比如房屋年久失修、使用負荷過量,但是由于種種主客觀原因沒有及時修繕,造成房屋剛性下降而自然倒塌;再比如房屋建筑結構防火耐火等級不足,一旦發生火災極易造成坍塌。尤其是夜間突然性更強,易造成人員傷亡。
古城區由于老舊房屋較多,房屋密度較大、建筑防火等級不足、內部通行道路較窄、違章搭建較多、水電設施老化、居住群體平均年齡較大,尤其是道路較窄,街巷縱深長必須熟悉路線,否則很難迅速找到事發地,耽誤救援黃金時間。救援人員需靠人工的方式攜帶救援器材裝備前往事故地點,大型機械設備難以進入,施救難度大。
古城區內房屋密集且有面積小單間多的特點,一旦發生房屋倒塌,建筑構件堆積深埋、交錯復雜,極易造成大量建筑物和家具家電堆積在小面積房屋里面。該建筑能進入內部的人員和裝備數量受限,無法迅速形成巨大救援力量,只能在救援作業面狹小的空間緩慢施救,作業效率被迫降低;建筑倒塌后,液化氣罐、電線隨時可能引發次生災害,未坍塌墻體被高溫燃燒物炙烤后穩定性下降隨時可能倒塌造成指戰員傷亡。
倒塌事故發生后,部分被困群眾會通過手機傳遞求救信號,利用微信、微博等自媒體迅速傳播,從而引發社會各界輿論高度關注。某市古城區又地處市中心區域,一方面容易造成新聞媒體關注的對象,跟蹤報道,社會焦點聚焦于救援現場,極易給救援人員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另一方面,事故現場周圍易聚集被困人員家屬和大量圍觀群眾,造成一個嘈雜的救援環境,對搜救人員的生命探測設備造成極大干擾,致使救援行動無法快速有效開展。
當地消防救援機構指揮中心在接到報警后,應根據災情迅速啟動等級響應,調集足夠的處置力量趕赴現場。全勤指揮部遂行出動,根據情況提請政府啟動社會應急聯動預案,增調應急、公安、醫療、住建等部門到場協助[2]。
轄區大隊在接到命令時,應迅速調派救援力量趕赴現場,并立即向支隊指揮中心匯報;及時提請政府啟動區縣級應急聯動預案,調派公安、醫療、電力、建設等聯動力量協助救援。消防指戰員到場后應立即分組展開救援行動:一組迅速進行警戒將無關人員疏散到安全區域;清除危險源,加固墻體防止倒塌、排除液化氣爆炸和觸電傷人的風險;通過初步途中詢情和迅速進行現場偵察,協同街道、公安摸清被困人員基本信息和人數,制定營救方案。
當地支隊全勤指揮部到場后,應成立以軍政主官為總指揮的現場作戰指揮部,下設搶險救援組、信息聯絡組、戰勤保障組、政工宣傳組、聯動協調組,全面組織救援行動。指揮部應按照災害情況合理劃分救援區域。在區域內作戰人員必須形成班組保證人員數量和裝備,人員數量通常在3~5人,包括指揮員、班長和戰斗員,通訊員做好整個救援過程中的現場拍攝工作,攜帶的救援裝備應包含有生命探測儀、破拆、挖掘、固定支撐、照明等器材,現場還需按照指揮層級配備每級安全員,對現場救援環境進行評估并能時刻監護現場情況,提前預判出現的險情及如何避險。進入內部救援要確保水、電、燃氣方面的安全,對周圍的墻體進行必要的加固,班長和戰斗員協力配合合理運用裝備對埋壓物進行清理。外部設置輪班作業小組,在規定時間里進行換班作業既保證高效作業又能夠讓指戰員充分休息,交接班指揮員應交代清楚內部情況。
古城區建筑火災從初期階段發展到猛烈燃燒階段,通常在10min~15min,進入猛烈階段建筑結構極易發生倒塌。在火災初期階段要遵守滅火救援安全行動要則的前提下小心避險、迅速內攻,第一時間關閉水、電、燃氣,迅速找到火點并合理處置;如果發展到猛烈階段則分為2種情況,一是有人員被困且判斷時間不長生存概率較大,要組織精銳力量內攻救人,外部出水掩護,營救小組穿著避火服,根據被困人員的位置合理選擇路線;二是沒有人員被困,此時應該把力量集中在蔓延方向防止火災進一步擴大,等火勢穩定無建筑物倒塌后再內攻消滅殘火。
滅火救援人員需穿戴好13項個人防護裝備攜帶通訊設備,進入內部必須佩帶空氣呼吸器。進入內部時必須提高安全意識,正確選擇安全路線,注意周邊環境,避免掉落砸傷、塌陷墜傷和周邊尖銳物品割傷[3]。
(1)內攻人員必須嚴格落實個人防護要求,攜帶好便攜式照明燈、對講機等裝備。
(2)內攻搜救小組通常在3~5人之間形成班組,要明確任務和要求,組織水槍進行掩護,做到同進同出,防止單獨行動。
(3)內攻事前先確定撤離路線和撤離信號,落實“一主一備”,遇有緊急情況立即發出撤離信號,實施緊急營救。
(4)對建筑物結構的危險性要研判,預判是否存在局部和整體倒塌的可能性,避免誤入險境。
(5)在有倒塌危險區域開展滅火救援時,應當選擇建筑構件牢固、受損壞程度小、距離近的路線進入,消除不穩定建筑構件,或對沿線結構進行支撐加固。
(6)不得隨意破拆建筑物,拉動水帶不得擾動不穩定建筑構架。
(7)不得使用直流水槍、水炮沖擊柱、梁、墻等承重構件。
(8)使用直流水沖擊吊頂、懸掛物等不穩定體,消除潛在隱患,防止高空墜落物砸傷。
(9)應使用直流水試探樓板強度,一邊射水試探,一邊采取前虛后實探步方式前行,防止樓板有孔洞或坍塌墜落。
(10)為避免搜救人員因長時間之救災,產生過度疲勞、體力不支的情形,指揮員應視人力情況妥善調配,實施換班休息;應定時以無線電詢問搜救人員情況。
為了降低被困人員和救援隊員的風險,初入建筑內部時應對快要掉落的建筑物構建進行水槍沖刷避免砸傷,對周邊墻體進行支撐加固。支撐技術就是利用一些原木、支柱或者專業設備對倒塌的構建進行加固,防止已遭破壞的、不穩定的建筑物進一步倒塌。這里介紹幾種基本的支撐技術:
(1)垂直支撐。主要目的是:穩定被破壞的樓板、天花板或房頂,也可以被用來代替倒塌的或不穩定的承重墻或柱子。
(2)懸空斜撐。它是一種簡易快捷的支撐方法。它用于輕荷載的臨支撐。
(3)T形支撐。主要目的是初步穩定受破壞的地板、天花板或房頂。以便做進一步支撐時減少危險,這種支撐是臨時性的,也可以用于快速解救受害者。
(4)框架支撐。這是一個高性能的支撐,用于支持大面積建筑構建或對挖掘通道的整體支撐。它也可以作為一個安全的避難所。在支撐的過程中,框架支撐需要多根支柱對危險區域進行支撐,從而形成一個框架或者通道。
(5)水平支撐將建筑物之間那些傾斜倒塌破壞的墻體支撐在完好墻體上。當相鄰的墻可以被用作支撐物時,可用水平支撐方法支撐被破壞的墻。
(6)氣墊撐頂。這種技術主要適用于被困者被較輕的墻體和構件壓住身體某些部位時使用。主要用不同型號的起重氣墊、擴張器、千斤頂、木方等。在使用該方法時要評估被撐頂構件的結構和穩定性并且對重量進行估算,使裝備的負荷符合實際重量的需要,并選擇好支撐點。
在發生險情的第一時間,當地消防救援機構要在屬地政府的領導下,第一時間啟動相關預案,快速調派搶險救援編隊和專業器材趕赴現場。作戰指揮部宏觀調控全局、合理劃分救援區域,確保救援工作高效運作。科學施救,戰術得當是救援成功的關鍵。要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指導思想,科學研判災情,充分發揮專業隊優勢,通過人員信息排摸、現場喊話、儀器偵查、搜救犬搜救、技偵定位等多種手段,快速確定被困人員位置,合理運用機械與人工、清障與破拆相結合的方法,定點作業、全力攻堅,為成功營救全部被困人員創造有利條件。聯動高效、協同作戰是救援成功的基礎。根據被困人員人數及救援難度,調集公安、應急、住建、醫療等部門和相關技術專家、各型工程車輛到場救援。及時組織力量實行交通管制,維護現場秩序,組建建筑結構、醫療救助等專家組,實時提供現場技術支持,及時啟動戰勤保障,為搶抓救援“黃金時間”和持續作戰提供人員、技術和裝備的保障。救援力量到場后,要迅速實施警戒,及時疏散群眾,合理部署力量,確保救援行動的順利開展,救援期間,為防止次生災害的發生,在未確定人員具體被困位置前,不可盲目進行機械作業,要在不同方位設置多個安全觀察哨,由現場安全員和建筑結構專家全程跟蹤指導,密切觀察建筑位移和形變狀況,確保救援行動安全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