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蘭
廣西柳州市柳江區三都鎮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廣西柳州 545105
豬偽狂犬病是由偽狂犬病毒(PRV)引起的以發熱、呼吸障礙、神經系統紊亂、繁殖障礙為主的一種急性、熱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可以感染豬、牛、羊等多種家畜。其中,豬作為PRV天然的貯存宿主,各個年齡段均易感,且不同生長發育階段的豬群感染后臨床癥狀差異顯著,防控難度大。新生仔豬感染后會出現明顯的神經癥狀,死亡率極高;種公豬、妊娠母豬主要表現為繁殖障礙(例如公豬不育、母豬流產、死胎、木乃伊胎等);育肥豬以生長緩慢、呼吸障礙為主要臨床癥狀,飼料利用率顯著降低,嚴重威脅生豬養殖業的健康發展。但是由于缺乏治療該病的特效藥物,生豬養殖過程中對疫苗的依賴程度較高,但是在疫苗長期選擇壓力下,變異毒株頻繁出現,防控效果大打折扣。因此,規模化養豬場應該采取以疫苗接種為主,逐步凈化為輔的防控措施,建立健全生物安全措施,樹立“防大于治”的養殖理念。同時各地區衛生主管部門應廣泛開展講座,為基層養殖戶普及有關于PRV病原特性、治病機制、臨床診斷、科學防控相關的專業知識,消除養殖戶的恐慌情緒,為豬偽狂犬病的有效防控提供專業指導。
偽狂犬病毒是一種皰疹病毒科,水痘病毒屬的雙鏈DNA病毒,病毒粒子呈橢圓形或圓形,包膜表面有放射狀排列的刺突,對外界環境和常見消毒藥抵抗力強。該病原可以感染豬、犬、貓、雪貂、水貂、綿羊等多種動物[1~3]。豬作為PRV唯一的自然宿主,可以儲存并攜帶該病毒,且對各年齡段的豬均具有易感性。同時,規模化、集約化的養殖模式為PRV強毒株的產生及其傳播創造了條件,病豬、帶毒豬、帶毒鼠作為本病重要的傳染源,可以借助乳汁、精液、鼻分泌物甚至空氣在豬群中傳播擴散。不同年齡段的豬感染后癥狀差異顯著,例如,新生仔豬感染后以高熱、呼吸困難、神經癥狀為主要臨床癥狀,病程急、發病率死亡率高;育肥豬主要表現為生長停滯、料肉比降低,死亡率相對較低;而妊娠母豬以流產,產死胎、木乃伊胎為主要臨床癥狀,公豬主要變現為不育[4~6]。
豬偽狂犬病已被列入《中國動物疾病中長期防控規劃(2012-2020年)》重點控制的豬疫病之一,可見其防控難度之大,任務之艱巨。而且臨床研究發現,PRV經常與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豬瘟病毒、豬圓環病毒、豬細小病毒以及鏈球菌等細菌或病毒混合感染。僅僅通過觀察發病豬的臨床癥狀與病理變化進行初步診斷,容易誤診,進而導致感染擴散,所以需要建立特異性的診斷方法,提高診斷的準確性。目前豬偽狂犬病主要通過對分離的病毒進行中和試驗、乳膠凝集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等血清學或者聚合鏈式酶反應等分子生物學方法對該病進行確診[7]。大大提高了臨床診斷的準確性,但是由于目前尚沒有針對該病的特效治療藥物,因此,規模化養殖場應該采取綜合措施,加強病毒學和血清學監測工作,同時執行嚴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加強引種檢疫,從源頭防止病原進入,與此同時場內實行病毒凈化措施,逐步控制該病的流行。
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從業人員的防控意識,對于養殖場而言,還要加強引種檢疫,引種前要對引種地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引進后要對引進生豬進行血清學檢查,并進行隔離觀察,檢疫合格后才可混群飼養。與此同時,在養殖場入口設立車輛消毒通道以及緩沖區,對外來人員、工作人員,以及運輸車輛嚴格消毒。生活區、辦公區、生產區要分開,執行嚴格的防疫制度。
“疾病防控千萬條,生物安全第一條”。對于規模化養殖場而言,首先,要完善場內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生物安全措施,采用“自繁自養,全進全出制”的飼養模式,分群飼養,防止交叉感染情況的發生;其次,定期消毒,特別是舍內及舍外環境區域要同步消毒,徹底消滅傳染源;同時做好防鼠、滅鼠工作,切斷病原的傳播途徑;最后,加強飼養管理,飼喂營養豐富的飼料,必要時可以添加安全、無毒副作用的抗病毒藥物,通過藥物預防,提高豬群的抗病能力。此外,要及時清理糞污垃圾,減少病原微生物滋生,改善豬舍通風條件,保證欄舍干燥干凈,從而提高豬群的抗病能力[8]。
有研究表明,接種疫苗可以減少PRV在豬體內的脫落,并減少傳播給易感動物的概率,因此規模化養殖場可以通過接種疫苗來控制PRV的流行與擴散。目前市面上有多種偽狂犬疫苗可供選擇,不同種類和廠家的疫苗穩定性及免疫效果有所差別,大體可分為滅活疫苗和活疫苗兩大類。滅活疫苗通常由雞胚或者細胞增殖病毒,經滅活后加入佐劑制備而成[9]。常見的活疫苗主要包括自然缺失弱毒活疫苗、基因工程缺失疫苗、亞單位疫苗、核酸疫苗以及重組偽狂犬病毒活載體疫苗,每種疫苗都有其各自的優缺點,總體來說,活疫苗通常比滅活疫苗保護效力更高,且具有毒力小,基因穩定,不宜返祖等優點。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養殖戶可以根據疫苗免疫血清與流行毒株間的交叉中和試驗的效價水平,選擇最為合適的疫苗類型進行免疫接種。
接種之前,規模化養殖場可以通過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輪換使用疫苗,從而提高中和抗體水平;選擇合適的免疫方式,提前對1~3日齡的仔豬進行滴鼻免疫接種,避免母源抗體的干擾,降低免疫失敗的概率[10];選用農業農村部批準使用的正規疫苗進行免疫接種,疫苗在運輸過程中注意低溫保存,避免因運輸保存不當導致病毒失活現象的發生;同時加大培訓力度,提高防疫人員的操作技術;接種過程中保證足夠的接種劑量,根據豬只大小選擇相應規格型號的針頭,不打飛針,提高疫苗免疫率。此外注射用具和針頭要充分消毒,做到一豬一針頭,避免免疫過程中交叉感染情況的發生。最后,為確保免疫接種效果,還需要建立免疫檔案,隨時監測免疫效果,抗體滴度檢測不合格的豬只及時補免,提高豬群免疫密度,建立群體免疫。
根據養殖場規模按照一定比例抽樣,檢查病毒抗體的陽性率。一般情況下,公豬建議全群抽樣,母豬通常以5%~10%的比例抽樣檢測[6]。而后根據樣本的陽性率,制定合理的凈化方案。若是gE抗體的陽性率小于30%,可以逐步淘汰陽性豬,引進陰性豬群;若是大于30%,通常暫不考慮實施凈化,而是通過使用gE基因缺失疫苗全群免疫,加強免疫,提高全群免疫率,同時要健全場內生物安全措施,嚴格消毒、滅鼠,切斷病毒的傳播途徑[9]。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該病在各個國家傳播,特別是隨著全球經濟的高速發展,養豬業與國際貿易密切聯系,變異株感染的比例不斷增加,且變異株之間的基因重組現象,可能導致毒力增強、免疫失敗或者形成新的基因型,這為PRV的跨宿主傳播提供了可能,給我國的養豬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經過這些年的努力,豬偽狂犬病的防控即將進入凈化階段。在這個關鍵時期,基層養殖戶應該掌握好豬群凈化技術,結合現有條件,執行系統的凈化方案,培育健康豬群,持續保持偽狂犬病的防控成果,為地方配合做好豬偽狂犬疫病凈化工作,為穩定偽狂犬病防疫成果做技術指導和理論借鑒。但是,目前偽狂犬病的防控仍存在諸多挑戰,例如,我國仍然實行自愿疫苗接種政策,特別是在偏遠的鄉村或散養戶中疫苗接種率不高,對生物安全的重視程度較低,也沒有進行定期監測,使得PRV的控制和根除更加困難。因此,加強對家豬體內PRV的流行病學調查、野豬PRV的監測和新型疫苗的研制有助于控制其傳播,降低PRV跨種傳播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