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麗
遼寧省本溪縣農業綜合發展服務中心小市動監所,遼寧本溪 117100
奶牛是一種較為特殊的群體,其生長環境以及飲食習慣都需要養殖人員加強重視。近年來,隨著社會環境的不斷發展,受自然環境以及生態系統的影響,加之部分養殖人員的不重視,致使奶牛腸胃炎疾病突發現象頻發。奶牛腸胃炎疾病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疾病,由于飲食不干凈、生長環境不一樣、奶牛自身生長作息不夠規律等因素的影響,致使奶牛自身抗體逐步減弱,在一些不健康飲食后,會出現腸胃炎疾病,導致奶牛出現頹廢、萎靡不振,更有甚者,會出現死亡等現象。對此,相關養殖人員要加強對于奶牛的重視程度,重視其飲食健康。
奶牛胃腸炎是牧場奶牛胃腸因外界因素,導致其黏膜表層及其深層組織的急性或慢性炎癥。其中奶牛急性腸胃炎,代表特征為發病癥狀很快,致死率高。沒有這兩個癥狀地稱之為慢性腸胃炎。在治療的過程與實際情況中,急性牛群腸胃炎通過有效系統的治療也會慢慢轉變為慢性牛群腸胃炎,甚至治愈。
奶牛腸胃炎分為出血性腸胃炎、黏液性腸胃炎、化膿性腸胃炎、纖維素性腸胃炎等,有著明顯且獨特的癥狀特征。如奶牛腸黏膜形成膿性滲出物,則可以判斷是化膿性腸胃炎。
奶牛腸胃炎分為細菌性腸胃炎、真菌性腸胃炎、病毒性腸胃炎以及寄生蟲性腸胃炎等。例如真菌性腸胃炎,如果牧場經常喂食腐敗的羊草或者發霉的棉籽,容易引起奶牛腹瀉,腹瀉時間長了就變成腸胃炎了。
奶牛發生腸胃炎的癥狀較為復雜多變,其可能是受環境影響,也可能是受飲食、自身等多方面原因的影響,致使自身身體機能抵抗力下降,造成胃腸功能紊亂,進而引發腸胃炎疾病。受不同因素影響,其在臨床中的表現癥狀也不同,具體的可分為以下幾種。
奶牛在發生腸胃炎時,一般會出現腹瀉現象,但是由于每頭奶牛身體機能不同,其發生腸胃炎疾病時,所表現出的癥狀也不同。部分病牛在發生腸胃炎時,同時不會有腹瀉現象,但是會出現嚴重的身體中毒現象,具體表現為其舌頭呈現紫紅色、其自身體溫常常為39~41 ℃、呼吸急促、脈搏數劇增,較為嚴重的病牛在24 h內會死亡,而這也被稱為奶牛腸胃炎中最急性型臨床癥狀。
奶牛在患有腸胃炎疾病時,在初期會出現飲食量、飲水量減少的現象,后期會出現完全不能蠕動等現象。其初期腸胃炎表現癥狀類似于急性腸胃卡他,即病牛自身體溫正常、精神萎靡不振、食欲日漸消退、腸胃消化不良等現象,后期會出現腹瀉、腸音逐漸減弱、在腹瀉后會伴有輕微腹痛、腹圍縮小、經常臥地不起等現象。隨著病情的不斷加重,病牛會出現食欲廢絕、停止反芻、體溫不斷升高等現象,而這種疾病發生概況也被稱為奶牛腸胃炎中急性型臨床癥狀。
隨著醫學事業的不斷發展,針對于奶牛腸胃炎疾病的治療方式也在不斷推陳出新。相關獸醫也在不斷研發針對解決奶牛腸胃炎疾病的相關策略,不斷提升自身的救治水平,在努力對其進行救治的同時,也需時刻保持清醒,要做到對癥下藥,從根源解決病原體。
奶牛原發性腸胃炎,顧名思義就是由于飼養環境及條件導致產生的腸胃炎,具體有如下幾種情況。喂養霉變的飼草、飼喂不干凈的飲水。會導致奶牛出現腸胃炎,而奶牛牛舍所用的墊草,例如麥草、稻谷草等含有沙子,喂養奶牛的飼料含有沙子,以及奶牛在外自己覓食吃入少量沙子等,都會引起奶牛腹瀉,最后導致腸胃潰爛。而且如果飼養工作人員管理差,牛舍不干凈且未及時清理,導致牛舍潮濕、糞便堆積,奶桶、水桶、飼養桶經常不清理,造成污染,導致奶牛飼養環境差,奶牛就很容易致病,這就是奶牛場管理的問題。最后就是牧場密度,奶牛數量較多,容易滋生細菌和交叉感染,加重原發性腸胃炎的發生。
因此,當奶牛出現腸胃炎時,首先要檢查飼料及飼養環境是否有問題。飼養管理方式要加強,要勤換奶桶、水桶、飼料桶,經常性打掃奶牛臥床,經常更換鋪墊,保持其干凈清潔,鋪墊盡量不用沙子,以及降低飼養密度,減少原發性腸胃炎的發病原因。
繼發性腸胃炎常常繼發于真胃的疾病,將其稱為奶牛真胃炎,其中發病原因是,飼料中含有的高碳水化合物過多,長期飼喂同一種、干燥的玉米秸稈,以及長期舍飼、極少放牧,將會導致運動較少,缺少必要的運動,還有產后母牛精粗飼料比例失衡,玉米秸稈的霉變,農藥殘留過高,應激因素等,都會引起奶牛生理代謝等方面的不適應,從而使發病率增高。
解決辦法:調整飼養精粗比例,例如夏季補充青草飼喂,而在冬季飼養時補充塊根飼料。適當加強奶牛運動,加強自身抵抗力;其次在管理上,需要完全杜絕霉變飼料喂養,而在飼料管理上,也需要防止飼料霉變或者被除草劑污染等;最后奶牛出現腸胃炎一定要及時治療,這樣才能有效提升腸胃炎的治療率。防止繼發性腸胃炎需要以預防為主,其次注意飼料問題,加強奶牛運動量,提升自身抵抗力。
對奶牛進行解剖過程中,發現病變部位為胃和小腸。患病牛的胃充滿了凝乳塊,小腸出現充血等病癥,并且成年牛伴隨著嘔吐,無食物的腹瀉,厭食,體形消瘦等主要癥狀。而哺乳牛則是泌乳減少等主要癥狀,可以初步確診為牛傳染性胃腸炎。
其中,傳染性腸胃炎也可分為病毒性傳染病、細菌性傳染病以及寄生蟲病,不同傳染病病因不同,其表現癥狀也不同。病毒性傳染病,較為常見的是牛病毒性腹瀉和輪狀病毒性感染腹瀉等,其中犢牛以輪狀病毒性腹瀉為主,據相關研究表明,國內各個養牛牧場中,犢牛因輪狀病毒腹瀉感染疾病占比是40%~60%;細菌性傳染病,細菌性傳染病病因較為復雜,因為成乳牛與犢牛生長方式存在一定差異性,導致細菌性傳染病病因也不同,三歲以上的成乳牛常常會發生奶牛副結核病。而犢牛常常會發生沙門氏桿菌病、大腸桿菌病、腸炎鏈球菌病等。其中沙門氏桿菌病腹瀉,在15日齡中犢牛中發病率較高,大腸桿菌病性腹瀉是10日齡左右的犢牛發病較高。腸炎鏈球菌病以一個半月左右的犢牛發病率較高,除此之外,成年牛還容易發生梭菌性腸炎和真菌性腸炎等疾病;寄生蟲病,較為常見的是斷奶犢牛中出現球蟲性腹瀉問題,如果養牛牧場不是封閉式的,加之犢牛與成乳牛之間接觸的機會較多,這在一定程度上會致使球蟲性腹瀉疾病發生率增加,對于一些預混料中沒有添加莫能菌素的養牛牧場,犢牛的球蟲性腹瀉發病率會明顯升高。
治療措施:對于奶牛傳染性腸胃炎,工作人員需要每天做好清潔工作,切斷傳播源,杜絕疾病傳播。每天的工作中,要注意勤打掃奶牛臥床,保證臥床干凈整潔,經常清洗用具,如奶桶和飼養桶等,積極做好通風事項,特別是在夏季,陽光日曬充足,地表炎熱,空氣中濕度較大,蚊蟲較多,是細菌和病毒溫床,從而導致奶牛傳染性胃腸炎病癥的出現;其次在接種疫苗時,要多接種,早接種,從而提高犢牛自身的免疫力。奶牛傳染性胃腸炎的高發群體為犢牛,而其它奶牛發病率相對較小,產生的原因是犢牛剛出生不久,自身免疫系統未完善,免疫力差,容易被傳染;再就妥善處理好病死牛,杜絕疾病傳播,養殖過程中如果發現奶牛中已經出現胃腸炎病例,加之以及確定是傳染性腸胃炎,則需及時妥善地處理。例如隔離病牛,清理牛場污染物,通過挖坑焚燒深埋等方式,迅速地處理掉病死牛,使病死牛及污染物遠離其它正常奶牛和員工生活區。員工生活用品也需要進行處理,特別是接觸過病死牛的物品。
針對奶牛腸胃炎治療政策,工作人員需加強對奶牛飼養環境的管理,新鮮的飼草,干凈的奶牛臥床,潔凈的飼養用具等都可以降低奶牛腸胃病的發病概率。接種疫苗,及時藥物治療能有效地杜絕腸胃炎的發生,若出現病死牛,則需積極的應對,采取系統的有效措施,降低病死牛對牛群的影響。加強對奶牛腸胃炎治療方式的改善,可改善養牛牧場的養殖環境,有效減少奶牛發病率,避免養牛牧場中出現一傳十、十傳百的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增強奶牛自身抗體,增強其身體機能,這對于奶牛今后健康地成長有一定積極影響,可促使奶牛更加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