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強
榆樹市青山鄉綜合服務中心,吉林榆樹 130419
炭疽可以感染多種動物,以羊、牛、馬草食動物多見,豬有一定的抵抗力,常常不表現明顯的臨床癥狀,在屠宰的過程中才會發現這種局灶性炎癥的病灶。人一旦直接接觸病畜、炭疽桿菌污染的肉尸、皮毛等畜產品,很容易感染炭疽。食用炭疽病畜的肉或喝了含有炭疽芽孢的飲水,可以引起腸炭疽;吸入含有炭疽芽孢的空氣,可以引起肺炭疽;通過破損的皮膚或黏膜接觸炭疽芽孢可以引起皮膚炭疽。
我國基本上控制了炭疽病的流行,但近年來,我國各地相繼出現炭疽病例,并且發生人感染炭疽而死亡的情況。因此,在動物疫病防控中引起獸醫工作者的高度重視,是肉品檢疫工作中的重點項目之一。嚴格的執行屠畜的收購檢疫、宰前檢疫、宰后檢疫,避免在屠畜的加工過程中出現炭疽屠尸,因為炭疽桿菌一旦暴露空氣中,就會形成芽孢,芽孢對外界有很強的抵抗力,為消殺滅源工作帶來很大困難。特別是某些處于潛伏期、患癰型或局部慢性型的炭疽病畜,有時仍可進入屠宰加工過程,所以獸醫衛檢人員對本病應保持高度的警惕性。
在屠宰加工的過程中,炭疽病畜的宰前鑒定是比較困難的,因為畜種、動物本身的抵抗力以及炭疽桿菌菌株毒力的不同,炭疽患畜表現的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也是不一樣的,特別是豬的慢性局限型炭疽、牛的慢性頓挫型炭疽或者是潛伏的慢性型炭疽,其臨床癥狀多不明顯,也不典型,因此往往被忽視。
屠畜的炭疽一般表現為敗血型和局限性兩種,敗血型發病比較急。各種家畜表現的癥狀有如下幾點。
1.1 牛患炭疽多呈急性或亞急性經過,突然高熱,精神不振或興奮不安,呼吸困難,心跳加快,可視黏膜發紺,拒絕采食,反芻停止,腹脹腹痛,糞便初干燥后稀薄,糞尿帶血。死于敗血型的病牛尸僵不全,畜尸極易腐敗膨大,從肛門、鼻腔等天然孔有暗紅色液體流出,可視黏膜藍紫色并有小出血點。患癰型炭疽的牛除體溫升高外,同時在它的咽喉、頸、胸、腹下、乳房及外陰處會發生水腫或炭疽癰。病畜患部熱痛,碰觸堅硬,繼而腫塊變冷而無疼痛感,最后形成潰瘍。同時患牛口腔黏膜還可以看見小結節,隨后變深水泡破潰,因此牛會流出帶血的唾液。
1.2 綿羊和山羊的炭疽多呈急性型經過。病羊會突然倒地不起,呼吸困難,抽搐,天然孔有煤焦油樣液體流出,幾分鐘或1~2 h就死亡了。在屠宰加工的過程中羊炭疽很少見。
1.3 馬屬動物炭疽常呈急性或亞急性經過,除體溫升高外,還會出汗,呼吸困難,急劇腹痛,在咽喉、頸、胸前、肩甲、下腹部以及外陰等部位可見炭疽癰,一般多是出血性水腫。糞尿帶血,死后多數病馬天然孔有煤焦油樣的液體流出。病程3~12 h,有時延至3~8 d 。
1.4 豬對炭疽有一定的抵抗力,多呈慢性經過,常常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因此宰前很難檢出。但也有患豬的局部病變比較明顯,一般都是炭疽桿菌侵害豬的咽喉部,形成咽峽炎性炭疽,主要表現的是咽喉部、頭頸部的淋巴結及其周圍組織發生炎性水腫。病初體溫升高,咽喉和一側腮腺腫脹,皮膚呈紫紅色。嚴重時因為咽喉和腮腺腫脹,造成呼吸、吞咽困難,流涎、口鼻青紫,精神不振,咳嗽、叫聲嘶啞,水腫沿氣管蔓延至頸部與胸前,導致頸部活動不靈,最后窒息而死。宰前如出現上述癥狀,應將病豬電擊致死,密封后送往無害化處理場做無害化處理。
腸型炭疽的患豬宰前更難以診斷出來,主要癥狀為拒絕進食、嘔吐、腹痛、便秘或腹瀉,糞便混有血液,并伴發黃疸等癥狀。由此可見屠畜宰前炭疽病檢驗的難度很大,一定要注意和有相似癥狀的其它病鑒別診斷。
綜上所述,屠畜宰前發現有以下“信息性癥狀”的就要考慮炭疽的可能性。
2.1 屠畜突然倒地,體溫升高,呼吸困難,全身抽搐,天然孔流暗紅色血液,尸僵不全,血液凝固不良,死亡迅速。
2.2 局部有堅硬腫塊,起初紅腫熱痛,隨后變冷無痛感,最后中央壞死形成潰瘍。腫塊常發生的部位是咽喉、頸、胸、肩甲、腹下、乳房及外陰等處的皮膚上。
2.3 豬的頸部、前胸發生急性紅腫,呼吸困難,咽喉變窄,終因窒息而亡。糞便帶血可考慮腸型炭疽。
宰后檢驗所看到的炭疽屠畜,和自然死亡的炭疽尸體是不一樣的。宰后炭疽屠畜脾臟多不腫大和脾髓軟化,血液也不一定是暗黑色煤焦油樣,全身淋巴結腫大出血也不嚴重,皮下、肌肉間的膠樣浸潤也不明顯,通常是局限性癰型炭疽,特別是非典型炭疽需借助細菌學和血清學檢查才能確診。為此,獸醫衛生檢驗人員在宰后檢驗中必須高度注意。現將牛、羊、豬等在宰后常見的炭疽病變分別敘述如下。
3.1 牛宰后檢驗牛敗血型炭疽的畜體皮下、肌間結締組織、胸膜、腹膜、腎臟周圍的結締組織有黃色膠樣浸潤,并散布著大小不等的出血點;胸腹腔積液,全身骨骼肌呈暗紅色;全身淋巴結為出血性淋巴結炎,淋巴結腫大,切面濕潤,呈暗紅色或黑紅色;脾臟腫大至正常的3~5倍,被膜緊張,呈暗紅色,質地柔軟,觸之有波動感,有時可自行破裂,切面呈黑紅色,邊緣外翻,脾髓呈軟泥狀,甚至呈半流體而自動向外流出。胃腸道呈出血性胃腸炎癥狀。
3.2 羊在宰后檢驗中很少發現羊炭疽,偶爾見到個別典型和非典型的敗血型炭疽病例。羊敗血型炭疽病理變化沒有牛的明顯,通常無明顯的膠樣浸潤,脾也不腫大,淋巴結也沒有明顯的病變。肺臟輕度充血、水腫和出血,腎臟偶見局灶性出血性壞死炎。
3.3 豬炭疽多呈局部性病變。由于豬炭疽多經過消化道感染,所以宰后常見咽峽炎型炭疽,其次為腸型炭疽。
3.3.1 咽峽炭疽有急性和慢性之分,病例變化也不完全相同。一般急性的可見患豬頜下和頸部明顯腫脹,皮下組織膠樣浸潤,受損淋巴結腫大、充血,切面呈櫻桃紅色,有紫紅色或黑色壞死灶。慢性型僅由口腔、咽喉部匯集淋巴的一個或者數個淋巴結呈現病變。這樣,頭部淋巴結的病損就成了主要的指征,其中頜下淋巴結在發現豬慢性局限型炭疽上有相當重要的意義,因其較早受害,檢出率高,多局限于一側。受損淋巴結腫大,被膜結締組織增生,與周圍組織粘連,切面干燥呈磚紅色,病期較長呈灰黃色,久病壞死并伴發細菌感染形成膿腫。
3.3.2 腸型炭疽,病變主要局限于十二指腸和空腸前段,一般為癰型。癰部的腸系膜充血、出血,上覆纖維素。癰部腫塊呈磚紅色。腸黏膜腫脹、出血,呈暗紅色。集合淋巴小結腫脹、紫黑色,向腸腔凸起,其黏膜常常壞死形成火山口狀潰瘍,其上面覆蓋褐色、黑色結痂。當豬抵抗力增強時,這種潰瘍灶可以愈合形成星狀疤痕。在廣泛受損的病例中,腸壁變得厚而緊實,形似橡皮管,腸黏膜附有黃綠色凝塊,將其刮除,可見紫黑色凹陷潰瘍灶。
綜上所述,宰后炭疽病的“信息性病變”有兩種,必須予以足夠的注意。
4.1 淋巴結的局限性、出血性、壞死性炎性病灶:屠畜的個別淋巴結明顯的腫大、出血,周圍的結締組織增生,經常有少量淡黃色的出血性膠樣浸潤。淋巴結的切面局部出血,呈櫻紅色(新鮮病灶)或磚紅色,其中散在分布著灰色灰黑色的小凹陷的壞死灶,壞死灶中可檢出炭疽桿菌。
4.2 可疑炭疽的病灶是局部的癰腫,在皮下、口腔、胸腹膜以及腸道、肺臟、脾臟、腎臟等器官出現局限性癰腫,呈黑色圓形腫塊,切面磚紅色,致密而硬脆,散在灰色或黑色的壞死灶,可形成潰瘍。皮下的炭疽癰常呈蜂窩織炎,口腔黏膜的炭疽癰初期為水泡。自癰腫部位收集的淋巴結,呈現上述特殊的炭疽病變。
宰前發現炭疽患畜或疑似炭疽患畜不能急宰,必須進行炭疽桿菌的血片檢驗,未經檢驗,不得放血屠宰。宰前確診的炭疽病畜,不得放血屠宰。宰后發現的炭疽屠畜肉尸、內臟、皮毛、血液,應于當天用密封良好的工具送往無害化處理場進行無害化處理。經鏡檢、血清沉淀反應及細菌學培養后仍判定為疑似炭疽的肉尸、內臟及其副產品,也應密封包裝,運往無害化處理場做無害化處理。發現炭疽后,確實未被污染的肉尸、內臟和其它副產品,可以不受限制的出廠。
6.1 宰后發現炭疽的,應立即停止生產,封鎖現場,工人不得隨意走動,同時對患畜做細菌學檢查,并劃分出污染范圍加以控制,同群牲畜按“宰前檢驗及處理”的相關規定處理。
6.2 為了防止污染擴大,應將未被污染的肉尸、內臟迅速從車間運走。將確定為炭疽的患畜肉尸、內臟、血液立即密封包裝,運往無害化處理廠。
6.3 立即對現場進行徹底消毒。屠宰車間的地面、設備和離地面2 m以內的墻壁,所有被炭疽病畜停留或經過的圈舍和場地進行消毒。常用的消毒藥有20%的漂白粉溶液(澄清的溶液應含有5%的有效氯),用量為1 kg/m2。也可用10%的火堿溶液對環境進行消毒。金屬器具可用火堿溶液煮沸30 min。糞便和污物焚燒銷毀,工作人員也應消毒,所有消毒工作應在宰后6 h之內完成。
6.4 凡與炭疽病畜或病畜肉接觸的人員,必須接受衛生防護。當發現炭疽時,只有保證消滅傳染源的一切措施施行后,方能恢復屠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