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萍
主流媒體承擔著重要的社會責任,發揮著鼓舞人、教育人的作用,而青少年兒童節目無疑是其中最應該擔負起“育人”使命的節目形態。
2022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正式實施。這是一部為了發揚中華民族重視家庭教育的優良傳統,引導全社會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增進家庭幸福與社會和諧,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而制定的法律。這部法律明確指出:廣播、電視、報刊、互聯網等新聞媒體應當宣傳正確的家庭教育知識,傳播科學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營造重視家庭教育的良好社會氛圍。因此,從法律意義上說,媒體承擔著“育人”責任。
“雙減”實施后,青少年兒童的周末不再被學科類的補課擠占,但家庭、學校和社會目前能為青少年兒童提供的具有教育意義的社會實踐活動還比較有限,所以主流媒體的青少年兒童節目若能擔起這樣一份社會責任也就抓住了發展的機遇。
某兒童節目,由主流平臺推送,播放量巨大,但是在節目中教孩子大呼小叫、上課傳字條,甚至有堪比言情小說的戀愛情節,而節目中的主角都是青少年兒童。節目中還傳遞錯誤的價值觀,學生嫌貧愛富、欺凌弱小,連霸凌的細節都描述得非常具體。有一期節目給狗取名字居然叫曹操、劉備。家長在網絡上聲討:孩子長期看如此審美畸形、低級趣味的節目,人格會扭曲成什么樣子?
過去的十幾年,在激烈的媒體競爭環境下,部分青少年兒童節目“野蠻生長”,泛娛樂化,為博“眼球”忽視青少年兒童的心理特點,暴露出很多問題,甚至忽視了“育人”的社會責任,不能不引起重視。
第一,青少年兒童節目要為學校教育提供有益的補充。教育學理論告訴我們,影響人的能力發展的主要因素是:先天素質、早期經驗、教育教學、社會實踐和主觀努力。“社會實踐”在影響孩子能力發展的因素中占20%的比重,與中、小學校提供的“教育教學”有著相同的分量。而青少年兒童節目在組織社會實踐活動方面大有可為。
營口新聞傳媒中心的《陽光齊步走》節目曾經連續多年利用寒暑假組織青少年兒童開展“跟著課本去旅行”活動。在游歷中,他們鍛煉了能力,增長了見識,增強了民族自豪感,樹立了遠大的理想。在“小記者游營口”活動中,青少年兒童到營口市的西炮臺、楞嚴寺、蓋州古城等家鄉名勝古跡實地采訪,通過媒體把自己的所見所聞介紹給更多的同齡人。這樣的社會實踐活動實現了“潤物細無聲”式的教育。
青少年兒童節目作為學校教育的補充,還有很多“可為”空間,比如開展勞動教育、體育競賽、公益活動等。
第二,青少年兒童節目要為青少年家庭帶去科學的教育理念。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的促進之下,我們國家的家庭教育一定會邁上一個新的臺階,但是我們不得不說,目前,還有一些家長在做父母之前缺少應有的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識儲備和心理準備,缺少先于孩子學習成長的科學育兒理念。
青少年兒童節目要為青少年及家長帶去怎樣的科學家庭教育理念?
我們再來談談前文中提到的在影響人的能力發展因素中占20%比重的“早期經驗”。“早期經驗”涵蓋的內容很多,比如早期養育的方式、父母的高質量陪伴、孩子閱讀能力的培養等。在青少年兒童節目中,如果能多做這方面的引領,會對青少年兒童的成長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青少年兒童節目經常組織“親子運動會”“親子讀書會”等活動,請教育專家、心理醫生,解讀“早期經驗”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意義,有利于引導年輕父母以正確的方式開啟孩子的早期教育,緩解家長群體的焦慮情緒,對推動三孩生育政策的落地、提升國民素質等都會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我們再以美國心理學家加德勒的多元智能理論為例,談談青少年兒童節目應該如何站在科學的角度帶給現代家庭教育新理念。加德勒認為,人的智能分為言語智能、音樂智能、人際智能、自知智能、自然智能、邏輯數學智能、視覺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八個方面。每個個體可能在一個或幾個方面有優勢。如果家長懂得這樣的理論,就會接納孩子的不同,發現孩子在某一個或幾個方面的優勢,并且強化發展。如果孩子懂得這樣的理論,就可以在面對分數、排名和父母的焦慮時少一些壓力,認識到“尺有所長、寸有所短”,并且學會正確地評價自己。青少年兒童節目如果能傳遞這樣的科學理念,既可以平復家長的焦慮情緒,實現“因材施教”,也可以幫助青少年了解自己的所長,遇見最好的自己。
第三,青少年兒童節目要為孩子們提供更大、更有意義的展示交流平臺。青少年兒童節目與成人節目不同,要重在節目的教育、服務功能,而非娛樂功能。
例如:北京電視臺的《音樂大師課》由頂級音樂人教天賦少年唱經典歌曲,是一檔真正的少兒成長音樂節目。少年經過音樂課堂和匯報表演,在音樂老師的全程呵護下,與經典歌曲原唱者及文化大師組成的特約聽課團親密接觸,完成中外經典歌曲的傳唱,迅速成為父母、孩子喜愛的音樂教育節目。
2022年新年伊始,營口新聞傳媒中心“掌上新營口”《悅聽》欄目推出一檔子欄目《悅少年》,以“童心品讀經典·雛音致敬文學”為口號,邀請全市青少年兒童朗誦古今中外文學經典作品、成語故事等,為青少年提供了一個學習、交流、展示的平臺。青少年兒童節目要爭取青少年兒童及其家長共同關注和參與,讓這樣的節目成為青少年學習的新媒介。每天更新,形成連續的收聽習慣,實現伴隨式的教育、服務功能。
2020年、2021年、2022年,營口新聞傳媒中心舉辦了多場少兒春晚,為更多的青少年兒童提供了才藝展示的平臺。對于一個孩子來說,無論文化課的成績如何,只要在某一個方面確立起自信,就會促進他的“全面發展”,這與我們國家的教育方針是契合的。青少年兒童節目要發揮優勢,為孩子們提供更多的在各個方面交流學習提升的機會,在每一次展示中,成功也好,失敗也罷,都是孩子積累的人生財富。
第四,注重塑造青少年的價值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實現我們的發展目標就有源源不斷的強大力量。”青少年兒童節目要牢牢記住為黨育人的任務,從塑造青少年價值觀著手,為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培育建設者和接班人。
20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營口新聞傳媒中心組織了“童心初心童年百年”營口市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百名少年兒童鋼琴演奏會和百名少年兒童紅色經典誦讀活動?;顒訌?月持續到7月,在全市各中小學中深入開展,讓青少年兒童了解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史,用童心回望初心,讓童年感受百年。節目內外,廣大青少年兒童接受了一堂生動的愛黨、愛國教育課。
第一,道德綁架是青少年兒童節目的“有所不為”。青少年兒童的道德動機尚停留在滿足他人的希望、爭取社會的贊許階段,凡是成人贊賞的,他們就認為是對的,正因為如此,媒體更應該注重正確發聲、引導,切不可“道德綁架”。
多年前,營口市站前區某校五年級小學生被評為“營口市美德少年”,材料中描述的一件事情在記者選題研討會上引發了討論。孩子的媽媽在他四年級的某個清晨因心肌梗死突然去世,孩子的奶奶在那天早上把孩子送到學校正常參與了鼓樂隊的排練。學校因為這個少先隊員以“大局”為重,推舉他參加美德少年的評選。面對這樣的少年先進典型,我們經過討論之后決定,在報道中不提這件事情,尋找其他角度展現孩子的優秀品質。我們認為,一個四年級的小學生,面對媽媽突然去世這樣的打擊,不應該被成年人架到所謂的思想高度上,這個高度有違人倫,不健康也不正常,是道德綁架。這個時候對一個孩子成長最有利的做法是,讓孩子知道母親去世這件事情是他在那個清晨要面對的最重要的事情,而這個時候缺席學校的排練是每一個人都應該理解的,他完全不必要為此而負疚。讓孩子宣泄自己悲傷的情緒,給孩子最后陪伴媽媽的機會,這才是有溫度的教育。教育應該關照青少年兒童的內心,不能不近人情,我們不能通過宣傳這個“典型”,而把不正確的價值導向帶到其他青少年兒童的道德情感認知之中。保留青少年兒童心靈中的本真,讓他們勇于面對自己的真實情感,學會表達和拒絕,青少年兒童節目在這方面有引導的責任。
第二,忽視青少年兒童的心理是青少年兒童節目的“有所不為”。青少年兒童的心理發展具有“矛盾動蕩性”的特點,身心發展尚未成熟,造成心理并不穩定,表現出各種矛盾心理。青少年兒童節目的采制、傳播要關注青少年兒童的心理,不可對青少年兒童造成錯誤的引導和傷害。
有個曾經大火的節目,把農村貧困家庭的孩子帶到城市,讓他們看到城鄉生活的巨大差異。與把城市孩子帶到農村的效果不同,這樣的做法往往會帶給貧困家庭的孩子面對現實的自卑感和無力感。這種情緒有可能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負面影響,甚至伴隨終生。
對公開捐助并且要求青少年公開領獎的采訪報道也要慎重。多年前,筆者曾經去農村某學校采訪受捐助的中學生。校長并沒有讓筆者去見孩子。校長講了他自己的故事。他說,自己在那個困苦的年代也是貧困家庭的學生,是拿著貧困補助讀的高中、大學。他說,那種滋味不好受。他有一次因為嘴饞買了個冰棍兒吃,有的同學看見他吃冰棍兒便指責他,領著貧困補助還有錢買冰棍兒。因為這樣的指責,他讀書的時候,一次肉菜都不敢吃。這位校長用自己的“感同身受”拒絕了這次采訪,也給筆者上了一課。這位深諳青少年兒童心理的教育工作者提醒我們,青少年兒童節目不能忽視節目播出后對青少年兒童心理上的影響甚至是傷害?!笆┥岬淖罡咴瓌t是保持受施者的尊嚴”。而對于青少年兒童來說,尤其要注意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只追求收視效果而忽視青少年兒童心理,是媒體缺少社會責任感的表現。
第三,低俗化、娛樂化是青少年兒童節目的“有所不為”。自媒體時代,誕生了很多擁有百萬、千萬粉絲的網紅兒童,這些兒童的父母最初可能只是分享自己孩子的成長經歷,但是大火之后,在資本的運作之下,就走向了劇本創作。孩子說出來的話、做出來的事越來越失去童真。為了追求搞笑的效果,一個鏡頭剪切一句話,孩子說的話明顯是大人一句句教出來的。很多低齡兒童在家長的帶領下成為了廣告代言人。甚至有家長讓孩子做“吃播”,不顧健康,吃成了超級肥胖兒。父母為孩子做出這樣的選擇,也許他人沒辦法強烈干涉,但是主流媒體一定要警惕這種價值導向,不能助長歪風邪氣,有責任營造風清氣正的輿論環境。
青少年兒童節目不能為了收視率和經濟利益,根據成年人的喜好“包裝”青少年兒童,把他們當作笑點、賣點,缺少對青少年兒童起碼的尊重,只剩下對他們的玩耍、戲弄。這種低俗的節目把錯誤的觀念灌輸給屏幕前的孩子和家長們,深刻地影響著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一度火熱的少兒選秀節目,就曾經助長了部分家長極不理智的“望子成星”夢,使不在少數的青少年兒童荒廢學業,甚至誤入歧途。
第四,對中考、高考狀元的炒作宣傳是禁忌,是青少年兒童節目的“有所不為”。教育部2018年明確提出嚴禁各地教育部門以任何形式公布、宣傳和炒作“高考狀元”。這幾年,教育部連續發布禁令。社會各界呼聲很高:“讓教育回歸常態,讓高考狀元不再成為某些媒體牟利的工具”“對高考狀元的過度宣傳,是對應試教育的強化,有違學校教育的本質”“對高考狀元的炒作是應試教育思想和媒體浮躁心態的反映,不利于教育均衡發展”……盡管如此,高考出分之際,就是一些新聞媒體想方設法尋找“狀元”之時。哪個城市的“狀元”“榜眼”“探花”的分數多少,這些學霸是去了清華還是北大,這樣的報道幾乎每年高考后都會重演一遍。這樣的媒體導向只會助長廣大學生家長的焦慮。
因此,這也是青少年兒童節目的“有所不為”。媒體有責任在集體焦慮的大環境下,引導家長和學生理性看待高考,助力形成終身學習的成長型思維。“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職業教育、差異化發展的典型、多種人生的選擇,才是青少年兒童節目應該呈現的內容。
今天的青少年成長在我們國家走向偉大復興的美好年代,具有了更個性的人生選擇、更高的人生追求、更深的家國情懷和更遠大的社會理想。無論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抑或是融合之后的全媒體,青少年兒童節目都要充分發揮媒體“育人”的作用,承擔起媒體的社會責任,“有所為”,也“有所不為”,切實把未成年人教育工作落到實處,成為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益補充,為青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和精神滋養。